- 武漢大學819宏微觀經濟學知識板塊歸納與重點名詞解釋大全
- 圣才電子書
- 3475字
- 2021-05-28 13:00:21
效用論相關名詞解釋
1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考點】效用論(高鴻業第6版第3章第1節);2011年已考
【解析】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即邊際效用遞減,指在一定時間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量保持不變的前提下,隨著消費者對某商品消費數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成立的原因有:
①人的欲望雖然多種多樣,永無止境,但生理等因素的限制,就每個具體的欲望滿足來說則是有限的。最初欲望最大,因而消費每一單位商品時得到的滿足也最大,隨著商品消費的增加,欲望也隨之減少,從而感覺上的滿足程度遞減,以致當要滿足的欲望消失時還增加消費的話,反而會引起討厭的感覺。
②設想物品有多種多樣的用途,并且各種用途的重要程度不同,人們總會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地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故后一單位的物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滿足或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單位。
2Consumer’s equilibrium
【考點】效用論(高鴻業第6版第3章第1、3節)
【解析】
Consumer’s equilibrium,即消費者均衡是指消費者的效用達到最大并維持不變的一種狀態。其研究單個消費者如何把有限的貨幣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的購買中以獲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說,它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這里的均衡指消費者實現最大效用時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減少任何商品購買數量的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
基數效用論的消費者均衡條件為:MU1/P1=MU2/P2=λ。式中,MU1、MU2分別表示產品1和產品2的邊際效用,P1、P2分別表示產品1和產品2的價格,λ表示貨幣的邊際效用。該消費者均衡條件意味著:消費者應選擇最優的商品組合,使得自己花費在各種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錢所帶來的邊際效用相等,且等于貨幣的邊際效用。
序數效用論的消費者均衡條件為:MRS12=P1/P2。式中,MRS12表示產品1對產品2的邊際替代率,P1、P2分別表示產品1和產品2的價格。該消費者均衡條件意味著:在消費者的均衡點上,消費者愿意用一單位的某種商品去交換的另一種商品的數量(即MRS12),應該等于該消費者能夠在市場上用一單位的這種商品去交換得到的另一種商品的數量(即P1/P2)。
3Consumer surplus
【考點】效用論(高鴻業第6版第3章第1節);2010年已考
【解析】
Consumer surplus,即消費者剩余,指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愿意支付的最高總價格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之間的差額。由于消費者消費不同數量的同種商品所獲得的邊際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們對不同數量的同種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費者在市場上所面臨的同種商品的價格往往卻是相同的,這樣,消費者為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和他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就會有一定的差額,這一差額就構成消費者剩余。
如圖1所示,反需求函數Pd=f(Q)表示消費者對每一單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消費者剩余可以用消費者需求曲線以下、市場價格線之上的面積來表示,即圖1中的陰影部分面積所示。

圖1 消費者剩余
4MRS
【考點】效用論(高鴻業第6版第3章第2節)
【解析】
MRS,即邊際替代率,指在維持效用水平或滿足程度不變的前提下,消費者增加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的消費時所需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商品1對商品2的邊際替代率的定義公式為:MRS12=-ΔX2/ΔX1。式中,ΔX1和ΔX2分別為商品1和商品2的變化量。當商品數量的變化趨于無窮小時,則商品的邊際替代率公式為:

顯然,無差異曲線上某一點的邊際替代率就是無差異曲線在該點的斜率的絕對值。
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的內容是: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隨著一種商品消費量的連續增加,消費者為得到一單位的這種商品所需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量是遞減的。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的原因是:隨著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的逐步增加,消費者想要獲得更多的這種商品的愿望就會遞減,從而,他為了多獲得一單位的這種商品而愿意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數量就會越來越少。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決定了無差異曲線的形狀凸向原點。
5Engel’s curve
【考點】效用論(高鴻業第6版第3章第4節);2013年已考
【解析】
Engel’s curve,即恩格爾曲線。由消費者的收入-消費曲線可以推導出消費者的恩格爾曲線。恩格爾曲線表明的是在商品價格和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上對某種商品的需求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認為,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

圖2 恩格爾曲線
圖2(1)中,商品1是正常品,其需求量X1隨著收入水平I的上升而增加。圖1(2)中,商品1由正常品轉變為劣等品。在較低的收入水平范圍,商品1的需求量與收入水平成同方向的變動;在較高的收入水平范圍,商品1的需求量與收入水平成反方向的變動。
6Substitution effect
【考點】效用論(高鴻業第6版第3章第5節)
【解析】
Substitution effect,即替代效應,指的是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動,進而由商品的相對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替代效應不改變消費者的效用水平。正常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均與價格反方向變化,所以其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劣等品的替代效應與價格反方向變化,收入效應與價格正方向變化。對于劣等品來說,一般的劣等品的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所以其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特殊的劣等品,即吉芬物品,替代效應小于收入效應,所以其需求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7Income effect
【考點】效用論(高鴻業第6版第3章第5節)
【解析】
Income effect,即收入效應,指的是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收入水平變動,進而由實際收入水平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收入效應改變消費者的效用水平。正常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均與價格反方向變化,所以其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劣等品的替代效應與價格反方向變化,收入效應與價格正方向變化。對于劣等品來說,一般的劣等品的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所以其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特殊的劣等品,即吉芬物品,替代效應小于收入效應,所以其需求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8Normal goods
【考點】效用論(高鴻業第6版第3章第5節)
【解析】
Normal goods,即正常品,指的是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與收入同方向變化的商品,即需求收入彈性大于零的商品。正常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均與價格反方向變化,所以其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9Inferior goods
【考點】效用論(高鴻業第6版第3章第5節);2016年、2017年已考
【解析】
Inferior goods,即劣等品,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量隨收入變化而成反方向變化,收入增加,其需求量反而減少的商品。對于劣等品來說,替代效應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動,收入效應與價格成同方向的變動。而且,一般情況下,收入效應的作用小于替代效應的作用,從而總效應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動,這樣使得其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但是,在少數的場合,某些低檔物品的收入效應的作用會大于替代效應的作用,于是,就會出現違反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現象。這類物品就是吉芬品。
10Giffen goods
【考點】效用論(高鴻業第6版第3章第5節)
【解析】
Giffen goods,即吉芬品,是一種特殊的劣等品,如愛爾蘭大饑荒時的土豆。劣等品的替代效應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動,收入效應與價格成同方向的變動,吉芬品的特殊性在于其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從而總效應與價格成同方向的變動,這樣使得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11Risk averter
【考點】效用論(高鴻業第6版第3章第7節)
【解析】
Risk averter,即風險愛好者,這種消費者認為在無風險條件下持有一筆確定性貨幣財富的效用小于風險條件下彩票的期望效用,即U[pW1+(1-p)W2]<pU(W1)+(1-p)U(W2)。式中,p表示購買彩票的消費者獲得財富W1的概率,1-p表示購買彩票的消費者獲得財富W2的概率。風險愛好者的效用函數是嚴格下凸的(凸函數)。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大多數消費者都是風險回避者,而不是風險愛好者。
12Risk lover
【考點】效用論(高鴻業第6版第3章第7節)
【解析】
Risk lover,即風險回避者,這種消費者認為在無風險條件下持有一筆確定性貨幣財富的效用大于風險條件下彩票的期望效用,即U[pW1+(1-p)W2]>pU(W1)+(1-p)U(W2)。式中,p表示購買彩票的消費者獲得財富W1的概率,1-p表示購買彩票的消費者獲得財富W2的概率。風險愛好者的效用函數是嚴格上凸的(凹函數)。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大多數消費者都是風險回避者。
13Risk neutral
【考點】效用論(高鴻業第6版第3章第7節)
【解析】
Risk neutral,即風險中立者,這種消費者認為在無風險條件下持有一筆確定性貨幣財富的效用等于風險條件下彩票的期望效用,即U[pW1+(1-p)W2]=pU(W1)+(1-p)U(W2)。式中,p表示購買彩票的消費者獲得財富W1的概率,1-p表示購買彩票的消費者獲得財富W2的概率。風險愛好者的效用函數是線性的。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大多數消費者都是風險回避者,而不是風險中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