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868經濟學(含宏觀、微觀)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8237字
- 2021-05-28 12:47:39
2010年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868經濟學(含宏觀、微觀)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解釋概念(每組6分,本題滿分36分)
1公共物品與外部性
答:公共物品是指既沒有排他性又沒有競爭性的產品和服務。其中,排他性是指當某個人使用或消費一種產品和服務時,可以排除與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費該種產品和服務。競爭性是指當某個人使用或消費一種產品和服務時,就減少了其他人使用或消費該種產品和服務的機會。國防、海上導航用的燈塔,就是公共物品。
外部性也稱為外溢性、相鄰效應,指一個經濟活動的主體對他所處的經濟環境的影響。外部性的影響會造成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或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之間的不一致,這種成本和收益差別雖然會相互影響,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因此容易造成市場失靈。
2機會成本與交易成本
答:機會成本是指與企業未將資源用于其他可供選擇的最佳用途而放棄的機會相聯系的成本。機會成本的存在需要三個前提條件:①資源是稀缺的;②資源具有多種生產用途;③資源的投向不受限制。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考察生產過程時,廠商需要將生產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項目,從而避免帶來生產的浪費,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
交易成本是指市場主體由于尋找交易對象和達成交易所需的成本。在任何一個經濟社會中,只要進行社會生產,就一定會有交易發生,而任何一筆交易得以進行和完成都必須付出相應的費用。
3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
答:逆向選擇是指在簽訂交易合約之前,進行交易的一方擁有另一方所不知道的信息,并且該信息有可能影響到另一方的利益,掌握信息的一方會做出對自己有利而對對方不利的選擇。因此,逆向選擇有時也被稱作隱藏信息問題。
道德風險也被稱作隱藏行動問題,是指交易雙方在簽訂交易合約后,信息占優勢的一方為了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損壞另一方,同時也不承擔后果的一種行為,即是市場的一方不能查知另一方的行動這樣一種情形。
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區別在于,逆向選擇是人與人之間的比較,且發生在交易之前;道德風險是同一個人在交易前后的比較,且發生在交易之后。
4自然失業率與周期性失業率
答:自然失業率又稱“有保證的失業率”“正常失業率”“充分就業失業率”等,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讓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供求力量自發起作用時,總供給和總需求處于均衡狀態時的失業率。
周期性失業又稱為總需求不足的失業,是由于總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業,它一般出現在經濟周期的蕭條階段,這種失業與經濟中的周期性波動是一致的。在復蘇和繁榮階段,各廠商爭先擴大生產,就業人數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階段,由于社會需求不足,前景黯淡,各廠商又紛紛壓縮生產,大量裁減雇員,形成令人頭疼的失業大軍。
當失業水平為自然失業率時,此時不存在周期性失業。
5潛在GDP與產出缺口
答:潛在GDP是經濟實現了充分就業時的GDP,又稱充分就業的GDP,反映了經濟的潛在生產能力。潛在GDP的增加意味著經濟增長,潛在GDP與實際GDP的差別反映了經濟周期的情況。如果實際GDP大于潛在GDP,則經濟高漲,有通貨膨脹的壓力;如果實際GDP小于潛在GDP,則經濟衰退,有失業的壓力。
產出缺口在宏觀經濟中是指經濟體的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的差額,在凱恩斯的長期總供給曲線中引入了經濟中的價格調整機制后得到的總供給曲線為:Pt+1=Pt[1+λ(Y-Y*)]。
實際GDP和潛在GDP之間的差距,即Y-Y*,就是GDP缺口,或者產出缺口。
6政府支出乘數與貨幣創造乘數
答:政府支出乘數表明在實際貨幣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政府支出使均衡收入水平產生多大的變動。在三部門經濟中,用公式表示為:kg=?Y/?G=1/[1-b(1-t)]。式中,kg表示政府購買支出乘數,?Y是收入變動,?G是政府支出變動,b是邊際消費傾向,t是邊際稅率。
貨幣創造乘數是指中央銀行新增一筆原始貨幣供給使活期存款總和(亦即貨幣供給量)擴大為這筆新增原始貨幣供給量的倍數。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有:現金漏損率、活期存款法定準備率、超額準備率和定期存款占存款的比例。貨幣乘數可以從兩個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使銀行存款多倍擴大,又能使銀行存款多倍收縮。因此,中央銀行控制準備金和調整準備率對貨幣供給會產生重大影響。
二、計算(本題滿分12分)
假設市場需求為p=100-0.5(q1+q2),C1=5q1,C2=0.5q22。
(1)若市場上只有兩個廠商,求古諾均衡時的產量、價格和兩企業的利潤π1和π2。
(2)設市場上只有兩個廠商,其中廠商1是領導者,廠商2是追隨者,求解Stackelberg均衡時的產量、價格和兩企業的利潤。
(3)若兩企業串謀,求均衡時的產量、價格和各自的利潤。
解:(1)在古諾模型中一個廠商設定產量時把另一廠商的產量看作是固定的,由題意可得廠商1的利潤函數為:π1=pq1-C1=[100-0.5(q1+q2)]×q1-5q1=-0.5q12+(95-0.5q2)q1。
廠商1的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π1/?q1=-q1+95-0.5q2=0。
解出q1,得到廠商1的反應函數:q1=95-0.5q2①
廠商2的利潤函數為:π2=pq2-C2=[100-0.5(q1+q2)]×q2-0.5q22=-q22+(100-0.5q1)q2。
同理可得廠商2的反應函數為:q2=50-0.25q1②
聯立①、②從而解得古諾均衡時兩企業的產量:q2=30,q1=80,Q=q1+q2=110。
古諾均衡時的市場價格為:p=100-0.5(q1+q2)=100-0.5×110=45。
古諾均衡時的兩企業的利潤:
π1=pq1-C1=45×80-5×80=3200
π2=pq2-C2=45×30-0.5×900=900
(2)若廠商1是領導者,廠商2是追隨者,由(1)可知,廠商2利潤最大化產量的反應曲線:q2=50-0.25q1。
則廠商1的利潤函數變為:π1=[100-0.5(q1+50-0.25q1)]×q1-5q1=-3q12/8+70q1。
廠商1利潤最大化時的一階條件為:dπ1/dq1=-3q1/4+70=0,解得:q1=280/3。
根據廠商2的反應函數可以求得:q2=80/3。
此時市場價格為:p=100-0.5(q1+q2)=100-0.5×(280+80)/3=40。
兩企業的利潤分別為:
π1=pq1-C1=40×(280/3)-5×(280/3)=9800/3
π2=pq2-C2=40×(80/3)-0.5×(80/3)2=6400/9
(3)兩企業串謀時形成卡特爾定價,卡特爾的總利潤函數為:
π=p×(q1+q2)-5q1-0.5q22=[100-0.5(q1+q2)]×(q1+q2)-5q1-0.5q22
總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π/?q1=100-0.5(q1+q2)-0.5(q1+q2)-5=0
?π/?q2=100-0.5(q1+q2)-0.5(q1+q2)-q2=0
解得:q1=90,q2=5。
此時價格為:p=100-0.5(q1+q2)=52.5。
廠商1和廠商2的利潤分別為:π1=pq1-C1=4275,π2=pq2-C2=250。
三、簡答題(每小題12分,本題滿分72分)
1如果飼料價格下降,那么我國豬肉市場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會發生什么變化?如果有研究發現食用香蕉可以大大延緩衰老,那么香蕉市場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會發生什么變化?(分別結合圖形說明)
答:(1)一種商品的供給數量取決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該商品的價格、生產的成本、生產的技術水平、相關商品的價格和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等。在其他影響因素不變時,生產成本的下降會引起供給數量的增加,使得供給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供給曲線的向右移動,會使得產品的均衡價格下降,均衡數量增加。如圖1所示。

圖1 飼料價格下降對豬肉市場的影響
在圖1中,既定的需求曲線D和最初的供給曲線S1相交于E1點。在均衡點E1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分別為P1和Q1。如果飼料價格下降,生產豬肉的成本會下降,在豬肉市場上豬肉供給會增加,會使豬肉的供給曲線向右移動至S2曲線的位置,并與D曲線相交于E2點。在均衡點E2,均衡價格下降為P2,均衡數量增加為Q2。
(2)圖2中,既定的供給曲線S和最初的需求曲線D1相交于E1點。在均衡點E1,均衡價格為P1,均衡數量為Q1。如果有研究發現食用香蕉可以大大延緩衰老,消費者對香蕉的偏好程度增強,在其他影響因素不變時,對香蕉的需求就會增加。需求的增加會使需求曲線向右移動至D2曲線的位置,D2曲線與S曲線相交于E2點。在均衡點E2,均衡價格上升為P2,均衡數量增加為Q2,即會使香蕉市場上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都增加。

圖2 香蕉市場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變動
2農產品保護價制度是一種最低限價(價格下限)制度。這種制度的直接效應是什么?(結合圖形說明)如何改進這種制度以便避免這種效應?
答:(1)農產品保護價制度是一種最低限價(價格下限)制度,是指政府政策力求把價格提高到市場出清水平之上。這種制度的直接效應是使產品滯銷、社會總福利降低。
如圖3所示。假定P最低表示政府設定的最低價格。這時,供給量為Q2,需求量為Q3,二者的差額代表沒有出售的供給過剩。仍然購買商品的消費者現在必須支付更高的價格,所以遭受圖3中給出的剩余損失矩形A。一些消費者由于價格較高,退出市場。相應損失為三角形B。因此,消費者剩余總的變化為:?CS=-A-B。顯然,最低價格政策使消費者的境況惡化。

圖3 最低限價
對于生產者,由于銷售價格提高,他們的剩余增加矩形A。但是,銷量從Q0下降到Q3,導致剩余損失三角形C。最后,因為Q2-Q3為滯銷,生產成本無法補償,為陰影梯形D。所以生產者剩余的總變化為:?PS=A-C-D。假設梯形D足夠大,最低價格政策甚至會導致生產者剩余凈損失。結果由于過剩生產的成本,這種形式的政府干預可能減少生產者的利潤。綜上可知,社會總福利變化為:-B-C-D。
(2)為了避免這種效應,可以改變對農產品價格保護措施:
①變最低限價為價格支持;
②讓市場自由定價,政府對農產品的生產進行補貼;
③建立農產品的庫存機制,適當調節農產品市場的供給量,穩定農產品的價格。這些措施都即可以起到保護農產品價格的作用又可以在增加生產者剩余時盡量減少社會的總的福利的損失。
3什么是比較優勢?哪些因素決定比較優勢?
答:(1)比較優勢的含義
比較優勢是指一個國家生產一種產品的成本,相對于它生產其他商品來說,比另一個國家低。李嘉圖認為各國不一定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絕對低(即絕對有利)的商品,而只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相對低(即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便可進行對外貿易,并能從中獲益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因此,他認為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如果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前者應專門生產最為有利(即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應專門生產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雙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勞動所能生產的更多的產品,從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給貿易雙方都帶來利益。
(2)決定比較優勢的因素
①技術水平的高低,技術水平高,單位產品的生產效率高,在該種產品生產上的機會成本相對較小,則更具有比較優勢。
②要素稟賦的富裕程度,要素稟賦相對富裕,那么生產相對密集使用該要素的產品的成本會小,相對機會成本較低,在該種產品上更具有比較優勢。
③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某種商品的勞動生產率越高,生產該種商品的成本就越小,相對機會成本較小,在該種產品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
4什么是帕累托有效?帕累托效率的三個條件是什么?
答:(1)帕累托有效的含義
如果對于某種既定的資源配置狀態,所有的帕累托改進均不存在,即在該狀態上,任意改變都不可能在不損害某些人利益的前提下使另一些人的利益變好,則稱這種資源配置狀態為帕累托有效。這個概念是為紀念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而命名的,帕累托首先提出了交易中的效率概念。
(2)帕累托效率的三個條件
要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所必須滿足的條件被稱為帕累托最優條件。它包括交換的最優條件、生產的最優條件以及交換和生產的最優條件。
①交換的最優條件:對于任意消費者A和B來說,X代替Y的邊際替代率分別用MRSXYA和MRSXYB來表示,則交換的帕累托最優狀態條件的公式就是:MRSXYA=MRSXYB。
②生產的最優條件:對于任意生產者C和D來說,L代替K的邊際技術替代率分別用MRTSLKC和MRTSLKD來表示,則生產的帕累托最優狀態條件的公式就是:MRTSLKC=MRTSLKD。
③交換和生產的最優條件:對于任意兩種商品X和Y,X代替Y的邊際替代率和邊際轉換率分別為MRSXY和MRTXY,則生產和交換的帕累托最優條件:MRSXY=MRTXY。
即產品的邊際替代率等于邊際轉換率。
5影響生產率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響生產率增長的因素主要有四個:資本存量與儲蓄和投資的作用;勞動力的質量;資源從生產率低的部門向生產率高的部門的再配置;技術變革作用。
(1)人均物質資本
用于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設備和資本存量稱為物質資本,簡稱資本。資本的重要特征是,它是一種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也就是說,資本是生產過程的投入,也是過去生產過程的產出。當人均擁有的勞動設備越多時,勞動生產率越高。對于人均資本來說,當投資超過資本折舊時,工人人均資本量會增加。相對于GDP的投資水平越高,所產生的工人人均資本也越多,這一過程稱為資本深化。隨著工人人均資本的增加,工人人均產量也會增加,即勞動生產率提高了。
(2)人均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是指工人通過教育、培訓和經驗而獲得的知識與技能。人力資本提高了工人的勞動技能和生產率。這些用于教育的支出可以視為投資,如同用于工廠和設備的支出形成實物資本一樣,用于教育的支出形成了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增加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之一。
(3)資源的配置
通過對資源的合理配置,將各項資源用于其生產效率最高的部門即能夠最有效的發揮資源價值的部門來有效提高生產率。
(4)技術進步
影響生產率最關鍵的因素是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可以使全社會的生產力都得到一個很大的提高,這意味著技術進步是全社會經濟增長的中心。
6概要說明總支出或總需求的構成及決定。
答:根據國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GDP的公式可寫成:GDP=C+I+G+NX。即一個經濟體的總支出或總需求由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四部分構成。
(1)消費
家庭從它們的勞動和資本所有權中得到收入,向政府納稅,然后決定把多少稅后收入用于消費,多少用于儲蓄。家庭得到的收入為Y,政府向家庭征收稅額T,支付了所有稅收之后的收入(Y-T)為可支配收入,家庭把它們的可支配收入分別用于消費和儲蓄。消費水平直接取決于可支配收入水平。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費也越多。因此有C=C(Y-T)。消費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數,邊際消費傾向是當可支配收入增加1美元時消費的變化量。因此,消費除取決于可支配收入和邊際消費傾向外,還受利率、價格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影響。
(2)投資
經濟學中所講的投資,是指資本的形成,即社會實際資本的增加,包括廠房、設備和存貨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在決定投資的諸因素中,利率是首要因素。這里的利率,是指實際利率。實際利率大致上等于名義利率減通貨膨脹率。在投資的預期利潤率既定時,企業是否進行投資,首先就決定于實際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時,投資需求量就會減少;利率下降時,投資需求量就會增加。總之,投資是實際利率的減函數,即I=I(r)。
(3)政府購買
政府對物品和勞務的購買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如果政府購買等于稅收減轉移支付,政府有平衡的預算。如果G大于T,政府有預算赤字,要通過發行政府債券——通過在金融市場上借貸——來為這種赤字融資。如果G小于T,政府有預算盈余,政府可以用這種盈余來償還部分未清償債務。
(4)凈出口
凈出口被定義為出口與進口的差額。影響凈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在宏觀經濟學中,匯率和國內收入水平被認為是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對于出口,若實際匯率上升,則本國貨幣實際貶值,意味著國外商品相對于國內商品變得更加昂貴,這使本國商品的出口變得相對容易。一般來說,出口正向地受實際匯率影響。對于進口,若實際匯率上升,因國外商品相對于國內商品變得更加昂貴,故使進口變得相對困難,從而,進口反向地取決于實際匯率。由于凈出口為出口與進口之差,故一般地說:凈出口正向地取決于實際匯率。
除了匯率以外,進口還取決于一國的實際收入。當收入提高時,消費者用于購買本國產品和進口產品的支出都會增加。一般認為,出口不直接受一國實際收入的影響。因此,凈出口反向地取決于一國的實際收入。
四、分析論述題(每小題15分,本題滿分30分)
1概述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量的政策操作及其對總需求的影響。
答:(1)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政策操作
①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再貼現、公開市場業務和法定準備金率。通常把中央銀行給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稱為再貼現,把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稱為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政府債券以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準備金的一種政策手段。法定準備金比率是銀行準備金對存款的比例,由于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稱為法定準備金比率。
②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政策操作有降低再貼現率、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出售政府債券、降低法定準備金率等。這些貨幣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標是通過控制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影響利率與國民收入,從而最終實現穩定國民經濟的目標。
a.降低再貼現率。中央銀行可以根據經濟情況改變再貼現率。當貨幣當局認為總支出不足、失業有持續增加的趨勢時,就降低再貼現率,擴大再貼現的數量以鼓勵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刺激投資。
b.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出售政府債券。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穩定經濟的最經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靈活的政策手段。公開市場業務是逆經濟風向行事的。當經濟風向顯示出總支出不足,因而失業有持續增加的趨勢時,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買進政府債券,增加基礎貨幣供給,使政府債券價格提高到現有市場價格以上,而債券價格的上漲就等于利率的下降。
c.降低法定準備金比率。中央銀行逆經濟風向改變銀行準備金比率。貨幣當局認為總支出不足、失業有持續增加的趨勢時,可以降低法定準備金比率,使商業銀行能夠按更低的準備金比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數擴大貸款;也使商業銀行形成超額準備金,超額準備金擴大了商業銀行增加信用的基礎,增大了貸款能力。
(2)對總需求的影響
貨幣供給增加時,利息率會降低。
①對投資的影響。一方面取得信貸更為容易,投資容易獲得資金來源;另一方面,利息是投資的成本或者機會成本,利率的降低,會減少投資成本,兩方面都會促進投資的增加。
②對消費的影響。由于可支配收入分為消費與儲蓄,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利息是儲蓄的收益,儲蓄取決于利率,利息率降低,個人會增加消費,減少儲蓄,從而會增加社會的總消費。
③對凈出口的影響。由于利息率是本國債券的收益率,利息率下降會使對本國債券的需求量減少,對外國債券的需求增加,資本外流,在浮動匯率制度下會引起本幣貶值,本幣的貶值有利于增加出口減少進口,從而使凈出口額增加。
一個經濟體的總需求由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四部分構成,在政府購買被看做是外生變量給定時,消費的增加、投資的增加和凈出口的增加會使社會總需求增加。
2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說明國際油價上漲的原因以及對經濟運行(產出、就業和物價)的影響。
答:(1)國際油價上漲的原因
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的價格是由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共同作用決定的,一種商品的均衡價格是指該種商品的市場需求量和市場供給量相等時的價格,需求曲線或供給曲線的位置的移動都會使均衡價格水平發生變動。根據供求定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變動分別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同方向的變動;供給變動引起均衡價格的反方向的變動,引起均衡數量的同方向的變動。
①供給方面。由于石油是非可再生資源,受戰爭、惡劣氣候以及主要石油產出國策略性行為的影響,石油的產量下降,供給減少導致了國際油價的上漲。
②需求方面。國際油價上漲的原因可以從需求方面考慮是由于各國經濟的增長或者受投機資本的沖擊,對石油的需求增加導致了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
由于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共同原因,導致國際油價不斷上漲。
(2)石油價格上漲可以視為是一種總供給的沖擊。總供給沖擊是指一國生產活動所需某項或某幾項重要投入品的成本迅速上升而引起總供給曲線上移,由此拉動一般物價水平上升,進而導致均衡產出下降和通貨膨脹的現象。
如圖4所示,國際石油價格上升等不利供給沖擊發生,引起AS曲線向上移動到AS′,經濟均衡點從E點移動到E′點,價格水平上升,產出水平下降,經濟出現了通貨膨脹和經濟蕭條共生的現象,即“滯脹”現象。在E′點的失業迫使工資連同價格水平一起下降。沿著AD曲線,名義工資緩慢調整,持續下降,產出水平逐漸恢復,直至E點為止。
在長期,經濟均衡點為E點,經濟恢復到充分就業,價格水平也與沖擊發生之前一樣,但名義工資率要低于沖擊發生之前,因此不利的供給沖擊降低了實際工資水平。

圖4 石油價格上漲對經濟運行的影響
- 康華光《電子技術基礎-模擬部分》(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朱新蓉《金融市場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羅森《財政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8版)
-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基礎(中國史)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國際關系學院英語語言文學841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希爾《國際商務》(第7版)課后習題詳解
- 吳于廑《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宋濤《政治經濟學教程》配套模擬試題及詳解
-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909英語教學法[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黎民《公共管理學》(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5年法律碩士聯考大串講
- 劉意青《簡明英國文學史》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陳力《醫學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16年考研英語模擬考場及真題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