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爾瓦多《國際經濟學》(第11版)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9637字
- 2021-05-28 19:24:01
第5章 要素稟賦與赫克歇爾-俄林理論
一、概念題
1資本密集型商品(capital-intensive commodity)
答:資本密集型商品指在單位產品成本中,資本成本與勞動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較大,每個勞動者所占用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金額較高的商品。當前,資本密集型產業主要指鋼鐵業、一般電子與通信設備制造業、運輸設備制造業、石油化工、重型機械工業、電力工業等。資本密集型工業主要分布在基礎工業和重加工業,一般被看作是發展國民經濟、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基礎。
2資本/勞動比率(capital-labor ratio,K/L)
答:資本/勞動比率是指生產過程中資本和勞動相結合的比率,一般用單位時間內資本與勞動的流量來衡量。
3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obb Douglas poruduction)
答: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美國經濟學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根據美國1899~1922年間的制造業的歷史統計資料得出的資本和勞動的投入量與產量之間的函數關系。該函數的公式為:
Q=AKαL1-α
其中,Q表示產量,K表示資本投入量,L表示勞動投入量,A是正常數,α是小于1的正數。這一公式表明:在總產量中,資本收益的相對份額是α,工資的相對份額是1-α。該函數被認為不僅能研究生產要素同產量之間的關系,而且可以考察技術進步與產量之間的關系(A是表示技術進步的參數)。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一個線性齊次生產函數,其特點是規模報酬不變。
4固定替代彈性生產函數(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CES)production)
答:固定替代彈性生產函數是指在生產要素投入之間具有不變的替代彈性這樣一類生產函數。其一般形式為:
Q=A[αKρ+(1-α)L-ρ]-1/ρ
式中,Q代表產出,K為資本投入,L為勞動投入,A、α、ρ為參數,它們需滿足A≥0、0≤α≤1、ρ≤-1的條件。每一個產業的固定替代彈性生產函數中的勞動對資本的替代彈性是常數,但是不同產業的生產函數具有不同的替代彈性。
5規模報酬不變(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答:規模報酬不變是指產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種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比如,廠商的要素投入增加100%,產量的增加量也是100%。一般來說,企業的規模報酬的變化呈現出如下的規律:當企業從最初的小企業創業階段開始快速增長時,處在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在追逐利潤的驅動下,企業在獲得生產規模擴張的好處后會繼續擴大生產規模,此時企業的收益慢慢進入規模報酬不變的階段。如若再過分的追求市場的主導權和市場占有率,繼續擴大企業規模,就有可能進入規模報酬遞減階段。
6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
答:派生需求是指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意味著它是由對該要素參與生產的產品的需求派生出來的,又稱“引致需求”。派生需求強調的是企業要用一種觀念、一種倡導培養出目標市場對某種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并使目標市場很樂意地去交換和購買。企業也理所當然地將產品或服務轉移到目標市場,并取得利潤回報。
7替代彈性(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答:替代彈性表示的是一種要素價格下降時,這種要素可用來替代另一種要素的程度。例如,假設在生產商品X時勞動對資本的替代彈性大于生產商品Y時勞動對資本的替代彈性,這意味著生產商品X時用勞動替代資本比在生產商品Y時用勞動替代資本要容易些。
8尤拉定理(Euler’s theorem)
答:尤拉定理又稱歐拉定理,該定理認為,如果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而且廠商生產的規模報酬不變,那么在市場均衡的條件下,所有生產要素實際所取得的報酬總量正好等于社會所生產的總產品。該定理又稱為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還被稱為產品分配凈盡定理。
9要素充裕度(factor abundance)
答:要素充裕度有兩種定義方法:
①以實物單位定義。用各國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本和勞動的總和來衡量。如果國家B的可用總資本和可用總勞動的比率(TK/TL)大于國家A的這一比率,就說國家B是資本充裕的(即國家B的TK/TL大于國家A的TK/TL);
②以相對要素價格定義。用每一國家的資本的租用價格和勞動時間價格來衡量。如果國家B的資本租用價格和勞動時間價格的比率(PK/PL=r/w)小于國家A的這一比率,就說國家B是資本充裕的(即國家B的PK/PL小于國家A的PK/PL)。
10要素密集度顛倒(factor-intensity reversal)
答:要素密集度顛倒是指這樣一種情況:一種給定商品在勞動豐裕的國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在資本豐裕的國家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兩種商品生產中勞動對資本的替代彈性差異越大,要素密集度的顛倒就越容易發生。如果在生產商品時勞動對資本的替代彈性很大,國家1就會用勞動密集型技術生產X,這是因為它的工資水平低。另一方面,國家2將會用資本密集型技術生產商品X,這是因為國家2的工資水平高。如果在同一時間生產Y商品的勞動對資本的替代彈性很低,盡管兩國的相對要素價格差異很大,兩國仍將被迫使用同樣的技術生產商品Y。結果是商品X在國家1是勞動密集型商品,在國家2是資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度的顛倒就這樣發生了
11要素價格均等(赫-俄-薩)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H-O-S)theorem)
答:按照赫-俄模型,國際貿易將導致各國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趨于均等化,薩繆爾森發展了這一理論,認為要素價格均等化不僅是一種趨勢,而且是一種必然,國際貿易將使不同國家間同質生產要素的相對和絕對收益必然相等,故被稱為H-O-S定理。
該命題隱含的啟示為:國際貿易同國際投資之間存在替代關系,即自由貿易越是發展,國際投資與國際要素流動的必要性越是減弱,因此,前者使國家間同種要素的相對報酬甚至絕對報酬均等化。該命題另一隱含的啟示為:國際貿易將減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差距,甚至實現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趕超。
12要素比例或要素稟賦理論(factor-proportions or factor-endowment theory)
答:要素比例或要素稟賦理論又稱“赫克歇爾-俄林理論”,是指從資源稟賦角度對國際貿易中生產成本和價格的差異做出解釋的國際貿易理論。要素比例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國際貿易源于不同國家之間商品的價格存在差異,而價格差異的原因在于不同國家生產成本有高有低,生產成本的高低又是因為各國生產要素價格有差別,生產要素價格的差別又與各國生產要素豐裕程度密切相關。生產要素豐裕,其商品價格必然就相對低一些;生產要素稀缺,其商品價格自然相對要高一些。因此,生產要素豐裕程度的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國家擁有的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是不一樣的,各國在生產那些能較密集地使用其較豐裕的生產要素的商品時,必然會有比較優勢產生。該理論建議各國生產并出口那些能夠充分利用其豐裕的生產要素的商品,同時進口那些需要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產要素的商品。
13赫克歇爾-俄林(H-O)定理(Hechscher-Ohlin(H-O)theorem)
答:一國應當出口密集使用該國相對充裕和便宜的要素的商品,進口密集使用該國相對稀缺和昂貴的要素的商品。簡而言之,勞動相對充裕的國家應當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進口資本密集型商品。在所有可能造成國家之間相對商品價格差異和比較優勢的原因中,赫克歇爾-俄林定理認為各國的相對要素充裕度或稱要素稟賦是國際貿易中各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因和決定因素。因此,赫克歇爾-俄林定理又常被稱為要素比例或要素稟賦理論,即每個國家都應專業化生產并出口密集使用該國相對充裕和便宜的要素的商品,進口密集使用該國相對稀缺和昂貴的要素的商品。
這樣一來,赫克歇爾-俄林定理解釋了比較優勢產生的原因,而不像古典經濟學家只是假設其成立。換句話說,赫克歇爾-俄林定理認為相對要素充裕度和相對要素價格之間的差異是導致兩國貿易前相對商品價格不同的原因。這種相對要素價格和相對商品價格之間的差異可以轉化為兩國間絕對要素價格和絕對商品價格的差異。這種絕對價格差異才是兩國之間發生貿易的直接原因。
14赫克歇爾-俄林(赫-俄)理論(Heckscher-Ohlin(H-O)theory)
答:赫克歇爾-俄林理論有兩種理論形式:一種是要素價格均等理論,研究國際貿易對要素價格的影響;另一種是所謂的赫-俄定理,研究和預測貿易模式。這兩種形式的具體內容可以參見本章“概念題”第11題和第13題。
15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答:人力資本是指工人擁有的能提高其勞動生產率的教育、工作培訓、健康狀況等一系列性狀,是勞動者受到教育、培訓、實踐經驗、遷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亦稱“非物力資本”。由于這種知識與技能可以為其所有者帶來工資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種特定的資本——人力資本。
16進口替代品(import substitutes)
答:進口替代品是指依據進口替代外貿模式替代進口產品的本國工業制成品或進口成分不斷減少的“國產化”產品。進口替代品也是生產要素密集程度不斷優化的產品。
17投入產出表(input-output table)
答:投入產出表(部門聯系平衡表)是指以產品部門分類為基礎的棋盤式平衡表,用于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投入和產出、投入的來源和產出的去向,以及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互提供、相互消耗產品的錯綜復雜的技術經濟關系。
18國內要素流動(internal factor mobility)
答:國內要素流動是指生產要素在國內的流動,一般而言,都是由低收入的地區及產業流向高收入的地區和產業。
19國際要素流動(international factor mobility)
答:國際要素流動是指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在國與國之間的轉移。這種移動是由國際間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所引起的。事實上,除土地之類的自然資源外,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是經常發生的。它們與國際商品流動(國際貿易)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互替代關系。例如,一個資本相對充裕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可以通過輸出資本密集型產品和輸入勞動密集型產品來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并增加國民福利,也可以通過資本輸出和接受外來勞動力達到同樣目的。然而,國際貿易和生產要素的移動對所卷入國家的經濟影響是很不相同的。
20勞動/資本比率(labor-capital ratio,L/K)
答:勞動/資本比率是指生產過程中勞動和資本相結合的比率,一般用單位時間內勞動與資本的流量來衡量。
21勞動密集型商品(labor-intensive commodity)
答:勞動密集型商品是指進行生產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低的產業。其衡量的標準是在生產成本中工資與設備折舊和研究開發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較大。一般來說,目前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指農業、林業及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業。隨著技術進步和新工藝設備的應用,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資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業在發達國家就被劃入資本密集型產業。
22里昂惕夫之謎(Leontief paradox)
答:里昂惕夫之謎又稱里昂惕夫悖論,是指資本充裕的美國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多于進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又多于出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這是里昂惕夫運用投入—產出法對美國對外貿易商品進行計算,以驗證赫克歇爾-俄林理論時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嚴重違背了要素稟賦理論,因此被稱為里昂惕夫悖論。在里昂惕夫發表其驗證結論后,掀起了一個驗證和探討里昂惕夫悖論的熱潮。雖然對里昂惕夫悖論至今也沒有令人完全信服的解釋,但它強烈地推動了新貿易理論的發展,因而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23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
答:完全競爭又稱純粹競爭,是一種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響價格的企業或消費者的市場,是經濟學中理想的市場競爭狀態,也是幾個典型的市場形式之一。可以證明,完全競爭的結果符合帕累托最優。完全競爭是這樣一種市場結構,在其中同質的商品有很多賣者,沒有一個賣者或買者能控制價格,進入或退出市場很容易并且資源可以隨時從一個使用者轉向另一個使用者。例如,許多農產品市場就具有完全競爭市場這些特征。
24相對要素價格(relative factor prices)
答:相對要素價格是指生產要素價格之間的比率,是一個相對概念,一般是用每個國家的資本的租用價格和勞動時間價格之比來表示。
25特定要素模型(specific-factors model)
答:特定要素模型是保羅·薩繆爾森和羅納德·瓊斯創建發展的,主要用于解釋短期內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這個模型假定一個國家生產兩種產品,勞動供給可以在兩個部門間進行配置。與李嘉圖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勞動可以在部門間流動,是一種流動要素,其他要素則是特定的,只能被用于生產某些特定產品。
二、練習題
1畫兩個坐標系分別表示國家1和國家2,橫軸代表勞動,縱軸代表資本。
(1)用通過原點的直線表示貿易前兩國生產Y時的資本/勞動比率高于生產X時的這一比率,以及國家2生產兩種商品時的資本/勞動比率均高于國家1生產相應商品時的這一比率。
(2)在國際貿易條件下,當國家2的利率/工資比率上升時,表示國家2每一種商品的資本/勞動比率的直線的斜率如何變化?
(3)在國際貿易條件下,當國家1的利率/工資比率下降時,表示國家1資本/勞動比率的直線的斜率如何變化?
(4)根據(2)和(3)的結果說明,與貿易前的情況相比,國際貿易是擴大還是縮小了兩國生產每一商品的資本/勞動比率的差異?
答:(1)如圖5-1所示。
圖5-1 資本/勞動比率的比較
(2)在國際貿易條件下,當國家2的利率/工資比率上升時,表示國家2每一種商品的資本/勞動比率的直線的斜率會變小。
(3)在國際貿易條件下,當國家1的利率/工資比率下降時,表示國家1資本/勞動比率的直線的斜率會變大。
(4)根據(2)和(3)的結果說明,與貿易前的情況相比較,國際貿易縮小了兩國生產每一種商品的資本/勞動比率的差異。
2不要看課本。
(1)畫與圖5-2(教材圖5.4)相似的圖,給出自給自足條件下各國的均衡點以及貿易條件下各國的生產點和消費點。
(2)借助(1)中的圖,解釋是什么因素決定了兩國的比較優勢。
(3)為什么在無貿易條件下,兩國消費兩種商品的數量不同?而在貿易條件下,兩國消費兩種商品的數量分別相同?
圖5-2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答:(1)如圖5-3所示,自給自足條件下國家1的均衡點是A點,國家2的均衡點是A′點。貿易均衡條件下,國家1的生產點是B點,消費點是E點。國家2的生產點是B′點,消費點是E′點(與E點重合)。
圖5-3 赫-俄模型
(2)從(1)中的圖可以看出兩國的社會無差異曲線相同,但生產可能性曲線不同,這是由相對要素充裕度差異造成的。因此,相對要素充裕度或稱要素稟賦決定了兩國的比較優勢。
(3)因為兩國的消費偏好相同,在無貿易條件下,兩國要素的價格不同導致產品的價格不同,消費的商品數量自然不同;而在貿易條件下,兩國要素的價格會變得相同,從而導致產品的價格相同,消費的商品數量因此相同。
3從圖5-2(教材圖5.4)中國家1和國家2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出發,繪圖表示,盡管兩國的需求偏好有很小的差異,國家1仍會在商品X上持續地擁有比較優勢。
答:如圖5-4所示,兩國需求偏好有很小的差異,無差異曲線Ⅰ和Ⅰ′分別是國家1和國家2的無差異曲線,它們分別與兩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切于A點和A′點。這兩個切點確定了兩國的孤立均衡時的相對商品價格。國家A為PA,國家B為PA′。由于PA<PA′,國家A在商品X上仍具有比較優勢,國家B在商品Y上具有比較優勢。
圖5-4 兩國需求偏好差異很小的情況
4從圖5-2(教材圖5.4)中的國家1和國家2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出發,繪圖表示,在無貿易條件下偏好差異足夠大時,會完全消除兩國要素稟賦的差異,并導致兩國相對商品價格均等。
答:如圖5-5所示,兩國需求偏好有很大的差異,無差異曲線Ⅰ和Ⅰ′分別是國家1和國家2的無差異曲線,它們分別與兩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切于A點和A′點。這兩個切點確定了兩國的孤立均衡時的相對商品價格。國家A為PA,國家B為PA′。由于PA=PA′,兩國要素稟賦間的差異完全消除,兩國相對商品價格均等。
圖5-5 兩國需求偏好差異很大的情況
5從圖5-2(教材圖5.4)中國家1和國家2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出發,說明如果兩國的偏好差異進一步擴大,國家1最終會出口資本密集型商品。
答:如圖5-6所示,無差異曲線Ⅰ和Ⅰ′分別是國家1和國家2的無差異曲線,隨著兩國需求偏好差異的進一步擴大,它們分別與兩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切于A點和A′點。這兩個切點確定了兩國的孤立均衡時的相對商品價格。國家1為PA,國家2為PA′。由于PA>PA′,國家1最終會出口資本密集型商品。
圖5-6 兩國需求偏好進一步擴大的情況
6要素稟賦的差異會使兩國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形狀有所不同。
(1)還有什么其他因素會導致兩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有不同的形狀?
(2)在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中,赫克歇爾和俄林做了哪些假設來防止(1)中的情形發生?
(3)在無貿易條件下,還有什么其他可能的原因會導致兩國相對商品價格產生差異?
答:(1)除了要素稟賦的差異,技術水平的差異也會導致兩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有不同的形狀。
(2)在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中,赫克歇爾和俄林假定兩國使用相同的技術來防止(1)中的情形發生。
(3)在無貿易條件下,需求偏好的不同也會導致兩國相對商品價格產生差異。
7在兩國偏好不同的條件下,畫出與圖5-2(教材圖5.4)相似的圖,表明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仍然適用。
答:如圖5-7所示,當兩國需求偏好不同時,開展貿易后,國家1在B點組織生產,能夠用X交換Y,最終達到E點的消費組合。國家2在B′點組織生產,通過用Y交換X,最終達到E′點的消費組合。兩國均從貿易中獲利,這是因為它們都達到了更高的無差異曲線。
圖5-7 兩國需求偏好不同的情況
8如果你去貧困的發展中國家旅行,你將會發現那里的消費品和服務與美國有著非常大的差別,這是否意味著發展中國家人們的偏好與美國有著很大的區別?請解釋。
答:貧窮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們的消費品和服務與美國有著非常大的差別,這并不意味著發展中國家人們的偏好與美國有著很大的區別,而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人們的收入與美國有很大的差別(低很多)。
9從圖5-2(教材圖5.4)中的貿易前均衡點出發,假設國家1的偏好轉向其不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即商品Y)。
(1)這種偏好的變化對國家1的PX/PY有何影響?你是如何得出這一結論的?
(2)這種偏好的改變對國家1的利率/工資比率有何影響?
(3)這種變化對貿易額和貿易伙伴有何影響?
答:(1)這種偏好的變化會使國家1的PX/PY變小。從圖5-2上來看,A點會往左上方移動。從實際來看,國家1的人們為了多消費一單位的Y愿意放棄更多X,所以國家1的PX/PY會變小。
(2)這種偏好的改變會使國家1的利率/工資比率變大。
(3)這種變化會使貿易額變大,貿易伙伴的貿易條件會有所改善。
10評論下面一段話,“使各國同質要素獲得完全相同收入所需的假設是如此嚴格,而且對現實幾乎沒有什么代表性,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該理論只能用來證明其反命題,即在自由商品貿易下,要素價格絕沒有機會達到相等。”
答:盡管這段話是正確,但它不會掩蓋薩繆爾森在提出和證明要素價格均等定理上所做的杰出貢獻。
11過去20年在美國,國際貿易對工資不平等的加劇是否起到什么作用?
答:過去20年,美國與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國際貿易加劇了國內熟練工人與不熟練工人之間的工資不平等。首先,對勞動密集型商品進口的增加減少了對不熟練工人的需求;其次,勞動節約型的變革的加速引進進一步減少了對不熟練工人的需求。然而,國際貿易只是導致美國國內工資不平等加劇的一小部分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技術變革。
12(1)討論里昂惕夫之謎的含義和重要意義。
(2)概括說明克拉維斯、基辛、肯恩和鮑德溫利用人力資本解決里昂惕夫之謎的經驗檢驗的結果。
(3)利默爾、斯特恩、馬斯庫斯、薩爾瓦多和巴拉扎什是如何解釋里昂惕夫之謎的?
(4)現在這一爭論的情況如何?
答:(1)里昂惕夫發現,盡管美國是世界上資本最豐裕的國家,美國進口替代品的資本密集程度卻比其出口商品的資本密集程度高約30%。這就是所謂的里昂惕夫之謎。
里昂惕夫之謎的重要意義在于它與赫-俄模型所預測的完全相反,表明赫-俄模型可能不正確。
(2)克拉維斯指出,美國出口行業的高工資反映了美國出口行業比美國進口替代行業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和較多的人力資本。
基辛指出,美國擁有最訓練有素的勞動,與其他國家相比包括了更多的人力資本。
肯恩則利用人力資本理論成功地解釋和消除了里昂惕夫之謎。
鮑德溫發現,僅僅除去自然資源產業并不能完全消除里昂惕夫之謎,只有再把人力資本包括進去之后,才能徹底消除里昂惕夫之謎。
(3)利默爾認為在一個多要素世界中,應該比較生產和消費的資本/勞動比率,而不是對進出口的資本/勞動比率進行比較。用這種方法對里昂惕夫1947年的數據進行研究,利默爾(1984年)發現美國生產中的資本/勞動比率確實遠遠大于消費中的資本/勞動比率,這就解決了這一矛盾。1981年斯特恩(Stern)和馬斯庫斯(Maskus)用1972年數據所做的研究,1990年薩爾瓦多(Salvatore)和巴拉扎什(Barazesh)用1958至1981年的各年數據所做的研究(自然資源產業被排除在外)都證實了這一結論。
(4)現在普遍支持赫-俄模型,認為里昂惕夫之謎的出現是由于不少其他因素沒有考慮進去,要素密集度逆轉在現實世界中非常罕見。
13(1)繪制與圖5-8(教材圖5.1)相似的圖來說明要素密集度的顛倒。
(2)借助你所作的圖,解釋要素密集度顛倒是如何發生的。
(3)概括說明明哈斯、里昂惕夫和鮑爾對現實世界要素密集度顛倒的普遍程度所做的經驗檢驗的結果。
圖5-8 國家1和國家2商品X和商品Y的要素密集度
答:(1)如圖5-9所示。
圖5-9 要素密集度顛倒
(2)兩種商品生產中勞動對資本的替代彈性差異越大,要素密集度的顛倒就越容易發生。如果在生產商品時勞動對資本的替代彈性很大,國家1就會用勞動密集型技術生產,這是因為它的工資水平低。另一方面,國家2將會用資本密集型技術生產商品,這是因為國家2的工資水平高。如果在同一時間生產商品的勞動對資本的替代彈性很低,盡管兩國的相對要素價格差異很大,兩國仍將被迫使用同樣的技術生產商品。結果是商品在國家1是勞動密集型商品,在國家2是資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度的顛倒就這樣發生了。
(3)明哈斯在1962年進行的研究發現要素密集度的顛倒是非常普遍的,大約占其研究情況總數的1/3。1964年,里昂惕夫糾正了明哈斯研究中導致偏差的一個重要因素,發現要素密集度的顛倒在其所研究例子中只占8%,而且如果除去生產中大量需要自然資源的兩個產業,要素密集度顛倒發生的概率就會降至1%。鮑爾在其1966年所做的研究中,檢驗了明哈斯結果的另一方面,證實了里昂惕夫的要素密集度顛倒在現實世界上很少發生的結論。
14解釋為何在存在要素密集度顛倒的條件下,資本價格的世界性差異會縮小、上升或不變。
答:要素密集度的顛倒一旦發生,國家2分工生產商品,從而需要更多的資本,國家2(低利率國)的相對和絕對利率就會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國家2不能向國家1出口,它就不得不分工生產和出口商品。而在國家1,是相對資本密集型的商品,故國家1對資本的需求以及利率也會上升。兩國相對利率和絕對利率之間的差異將如何變化取決于各國利率上漲的快慢程度。在國際貿易存在的條件下,兩國相對和絕對利率差異會縮小、擴大或保持不變,即資本價格的世界性差異會縮小、上升或不變。
15(1)闡述近期的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證實了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2)解釋這些近期經驗檢驗的結果。
(3)考慮到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效用與被接受程度,我們可以得出的一般性結論是什么?
答:(1)哈里根和扎克拉賽克運用大量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1970~1992年間的數據,考慮到國家間技術的差異,證明要素稟賦理論可以解釋比較優勢。肖特運用更分散的數據(例如,指出像以前的研究那樣把所有電子機械看作高科技產品是錯誤的,因為電子機械也包括用手工裝配的便攜收音機)對赫-俄理論提供了有力支持。
戴維和溫斯坦的實證研究提供了更明確的答案。他們運用10個國家(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丹麥及荷蘭)及世界其他地區1970~1995年間34個部門的貿易數據,考慮不同國家間技術及要素價格的差異、非貿易產品的存在以及運輸成本,指出國家在可預測的程度上出口相對豐裕且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此外,該研究結果不受模型的具體差異和樣本國家的影響。
更多的證據是由羅馬里斯提供的。羅馬里斯通過使用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一個具有產品差異、運輸成本及詳細的雙邊貿易數據的多國版本,得出結論:“一國可從使用其豐裕要素的商品中獲得更多的世界生產和貿易份額。迅速積累某種要素的國家將發現自己的生產和出口結構會有體系地向密集使用該要素的產業傾斜。”
(2)這些近期經驗檢驗的結果表明,要素稟賦很好地解釋了比較優勢和國際貿易的根源。
(3)考慮到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效用與被接受程度,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仍然是現今國際貿易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