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4年全國法律碩士《498法碩聯考綜合(非法學)》真題及詳解[視頻講解]

一、單項選擇題:第1~45小題,每小題1分,共45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1.依據馬克思主義法學觀,下列關于法起源的表述,正確的是(  )。

A.私有制是法起源的經濟根源

B.從存在形態看,國家先于法律產生

C.法起源時就有別于道德、宗教等規范

D.從一般調整到個別調整是法起源的基本規律

【答案】A

【考點】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產生與發展

【解析】A項,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私有制是法產生的經濟根源,階級的出現及階級之間的矛盾是法產生的政治根源。B項,法早在國家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于原始社會中,如習慣法。C項,法起源時與道德宗教混為一體,然后發展到相對獨立。D項,從個別調整到一般調整、從自發調整到自覺調整,是法起源和發展的基本規律。

2.下列選項中,屬于我國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是(  )。

A.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

B.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

C.自治州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D.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的終審判決

【答案】D

【考點】規范性法律文件與非規范性法律文件

【解析】規范性法律文件是以規范化的成文形式表現出來的各種法的形式的總稱,是有權制定法律規范的國家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文件。非規范性法律文件,是指沒有普遍約束力,僅針對個別人、具體事所作的有約束力的法律文件。規范性法律文件與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主要區別是前者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或事,后者的對象是特定的人或事;前者可以反復適用,后者僅適用一次。

3.下列有關法律責任的表述,正確的是(  )。

A.民事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

B.從刑事法律角度上看,法律義務就是法律責任

C.違法就應承擔法律責任,不違法就不承擔法律責任

D.過錯責任既要承擔行為上的責任,也要承擔思想上的責任

【答案】A

【考點】法律責任

【解析】A項,民事責任的主要功能在于救濟當事人的權利,賠償或補償當事人的損失。民事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比如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等。B項,法律中的法律義務并不等同法律責任,法律義務是構成法律責任的法定前提條件,但違反法律義務并不一定要承擔法律責任,在刑法中也是如此。C項,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于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法律規定而應當承受某種不利的法律后果,所以不違法也可能產生法律責任。D項,過錯責任只要承擔行為上的責任,不用承擔思想上的責任。

4.下列關于權利和義務的表述,正確的是(  )。

A.權利和義務都可以放棄

B.權利和義務都不可以放棄

C.權利可以放棄,義務必須履行

D.義務可以放棄,權利必須享有

【答案】C

【考點】權利與義務的相互關

【解析】法律權利是法律權利主體依法具有自己這樣行為或不這樣行為,或要求他人這樣或不這樣行為的能力或資格。權利帶有一定的自由性,可以放棄。法律義務是指法律義務主體依法應這樣或不這樣行為的限制和約束。義務不可以放棄,必須遵守。

5.《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4條第1款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下列關于本條文的表述,正確的是(  )。

A.該規定屬于法律原則

B.該規定具有指引作用

C.該規定屬于禁止性規則

D.該規定意味著我國《合同法》沒有溯及力

【答案】B

【考點】法律規則與法律原則

【解析】A項,法律規則是指采取一定的結構形式具體規定人們的法律權利、法律義務以及相應的法律后果的行為規范;法律原則是指在一定法律體系中作為法律規則的指導思想,基本或本源的、綜合的、穩定的原理和準則。該條款的規定不具有宏觀指導性,即便是將其局限于合同法范圍內,它也不是合同法各條款所遵循的基本源則,對整個合同法也不具有指導作用。B項,該條款規定了人們的行為模式,包含了法律規則的邏輯結構,具有指引作用,即指引簽訂合同的當事人如何認定合同的生效時間、如何行為及法律后果。C項,該條款不屬于禁止性規則,因為其并沒有禁止人們為一定行為。D項,該條款與合同法的溯及力沒有必然聯系,不能簡單地從合同法某一條款推導出合同法是否具有溯及力。

6.羅馬法諺:“法律不理瑣碎之事。”對此表述,正確的理解是(  )。

A.“瑣碎之事”不屬于法律調整的范圍

B.“凡事皆訴訟”是現代法治國家的標志

C.法律無法對所有的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D.法律對于自身能夠提供解決方案的問題一律加以規制

【答案】C

【考點】法的局限性

【解析】法律不理瑣碎之事是指法律只是眾多解決社會糾紛的方式之一,而非唯一方式,社會問題復雜多樣,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7.劃分法律部門的主要標準是(  )。

A.立法體系的結構

B.立法者的主觀意志

C.立法機關的設置

D.法律的調整對象與調整方法

【答案】D

【考點】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

【解析】劃分法律部門的標準是法律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并且法律調整的對象是劃分法律部門的首要標準。

8.法官鄧某在審理一起民事案件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對相關法律條文進行了解釋,并據此作出判決。鄧某對法律的解釋屬于(  )。

A.立法解釋

B.非正式解釋

C.司法解釋

D.行政解釋

【答案】B

【考點】法律解釋的分類

【解析】法律解釋分為正式解釋和非正式解釋。正式解釋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官員或其他有解釋權的人對法律做出的具有法律上約束力的解釋;非正式解釋,通常又稱學理解釋,一般指由學者或其他個人及組織對法律規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解釋。兩者的主要區別為是否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其中正式解釋包括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本題中,法官鄧某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對相關法律條文進行的解釋,屬于非正式解釋。

9.下列關于民主、法治、人治、德治的表述,正確的是(  )。

A.西方“民主”一詞源于古羅馬

B.法治與德治是兩種根本對立的治國方略

C.依照人治的理論,治理國家不需要法律

D.依照傳統的德治理論,國家主要通過道德教化進行治理

【答案】D

【考點】法治的含義

【解析】A項,西方“民主”一詞源于古希臘,并非古羅馬。B項,法治與德治并非是兩種對立的治國方略,而是各自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局限,并且這種優勢和局限呈現一種互補關系,兩者目標存在一致性。C項,人治國家也存在法律,只是個人意志凌駕于法律之上。D項,按照傳統的德治理論,國家主要通過道德教化進行治理。

10.下列關于法律實施的表述,正確的是(  )。

A.法律實施就意味著法律的實現

B.法律實施是法律實現的過程性與實效性的結合

C.法律實施是使法從應然狀態向實然狀態轉變的過程

D.法律實施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諸環節

【答案】C

【考點】法律實施與法律實現

【解析】AC兩項,法律實施是法從應然狀態到實然狀態的過程和活動,而法律實現是法律實施活動的直接目的。BD兩項,法律實現是法律實施過程性和實效性的結合;法律實施是對法律的實際施行,實際施行的方式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等,這些方式都是法律實施的方式,而不是法律實施的諸環節。

11.下列情形中,符合我國法律適用原則的是(  )。

A.某監獄依照法律規定,批準正在服刑的趙某保外就醫

B.法官錢某為辦好案件,多次與原、被告雙方私下接觸

C.檢察官孫某在辦案過程中接到領導批示,并按批示要求處理案件

D.村長李某對一起強奸案進行協調,最終促成雙方以賠償5000元私了

【答案】A

【考點】法律適用原則

【解析】A項,某監獄按照法律規定,具體應用法律對趙某實行保外就醫,該監獄的做法符合法律適用的原則。B項,司法活動具有被動性,法官不應主動與原、被告私下接觸。C項,違反了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原則。D項,李某非司法人員,無權進行法律適用;且強奸罪為刑事公訴案件,不可私了,私了不影響司法機關對其刑事責任的追究。

12.下列關于守法的表述,正確的是(  )。

A.依法辦事,形成統一法律秩序是守法的最高狀態

B.非規范性法律文件不在我國公民的守法范圍之內

C.公民甲被迫繳納行政罰款的行為不屬于守法范疇

D.公民乙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某項立法建議的行為屬于守法范疇

【答案】D

【考點】守法

【解析】A項,依法辦事、形成統一法律秩序是守法的中層狀態,守法的最高狀態是守法主體不論是外在行為還是內在動機都符合法的精神和要求,嚴格履行法律義務,充分行使法律權利,從而真正實現法律調整的目的。B項,非規范性法律文件是僅針對特定的人或事所作的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文件,此約束力不具有普遍性,但也需要人們遵守。C項,無論行為人主動守法,還是被迫守法,都屬于守法的范疇。D項,公民依法行使自己權利是積極守法行為。

13.下列關于法律規則和法律條文關系的表述,正確的是(  )。

A.一個法律條文就是一個法律規則

B.一個法律規則只能由一個法律條文表達

C.一個法律規則可以通過不同規范性文件的不同條文表達

D.法律規則的某些要素必須在法律條文的表達中予以省略

【答案】C

【考點】法律規則與法律條文的關系

【解析】法律規則是法律條文的內容,法律條文是法律規則的表現形式。并不是所有的法律條文都是直接規定法律規則的,也不是每一個條文都完整地表述一個規則或只表述一個規則的。有時候一個法律規則可以包括在幾個法律條文中,有時候一個法律條文也可能包含幾個法律規則。

14.下列關于法律關系的表述,正確的是(  )。

A.法律關系是人與物的關系

B.法律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

C.法律關系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D.法律關系是人與社會的關系

【答案】B

【考點】法律關系

【解析】法律關系是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即人與人的關系。

15.1997年3月14日公布,同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32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據此,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該法律條文中的行為模式為“勿為”

B.該法律條文所載內容屬于確定性規則

C.1997年3月14日以后發生的故意殺人案,應當依此條文裁判

D.該法律條文中刑罰的排序意在對故意殺人行為依法優先適用較重刑罰

【答案】C

【考點】法律規則

【解析】A項,法律規則的行為模式包括可為模式、勿為模式和應為模式,與之相對應的法律規則分別為授權性規則、禁止性規則和命令性規則。《刑法》第232條規定的行為模式是勿為模式,該條文所載內容是禁止性規則。B項,依照法律規則內容的確定程度不同,法律規則可以分為確定性規則、委任性規則和準用性規則。《刑法》第232條所載內容明確可定,無須再援引或再行參考其他法律規則來確定其內容,屬于確定性規則。C項,現行《刑法》自1997年10月1日開始施行,因此1997年10月1日以后發生的故意殺人案才依此條文裁判。而一般來說,1997年3月14日至1997年10月1日期間的刑事案件仍然應當按照1979年刑法規定進行裁判。D項,排序在前的主刑依法優先適用。

16.根據我國現行憲法的規定,有權制定基本法律的國家機關是(  )。

A.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B.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C.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

D.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

【答案】A

【考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解析】《憲法》第62條第3項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17.按照憲法的分類,我國現行憲法屬于(  )。

A.欽定憲法

B.協定憲法

C.成文憲法

D.柔性憲法

【答案】C

【考點】憲法的分類

【解析】我國現行憲法是民定憲法而不是欽定憲法或協定憲法;屬于成文憲法而不是不成文憲法,屬于剛性憲法而不是柔性憲法。成文憲法是指以統一的憲法典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憲法;剛性憲法是指在效力上高于普通法律、在修改程序上比普通法律嚴格的法律;民定憲法是指由民意機關或者公民公決制定的憲法。

18.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特別行政區自治權內容的是(  )。

A.立法權

B.防務權

C.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D.貨幣發行權

【答案】B

【考點】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

【解析】特別行政區享有的高度自治權包括: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行政管理權。此外,特區財政獨立,使用自己的貨幣,享有貨幣發行權,但并不享有防務權。

19.下列法律文件中,屬于地方性法規的是(  )。

A.某省人民政府制定的《物業管理辦法》

B.某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頒布的《人才招聘管理辦法》

C.某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輻射污染防治條例》

D.某省公安廳轉發的《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規定》

【答案】C

【考點】地方性法規

【解析】根據《立法法》第72條的規定,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主體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據此,只有C項屬于地方性法規。A項屬于地方政府規章;B項屬于省政府部門所制定的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D項屬于國務院部門規章。

20.下列關于村民委員會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村民委員會向鄉人民政府負責并報告工作

B.村民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組成,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

C.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D.村民委員會應當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決策機制和公開透明的工作原則

【答案】A

【考點】基層群眾自治組織

【解析】A項,《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條第3款規定,村民委員會向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負責并報告工作。B項,《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6條第1款規定,村民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共三至七人組成。第11條第1款規定,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換村民委員會成員。C項,《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條第1款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D項,《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9條規定,村民委員會應當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決策機制和公開透明的工作原則,建立健全各種工作制度。

21.下列關于憲法解釋體制的表述,正確的是(  )。

A.社會主義國家一般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解釋憲法

B.德國創設了由立法機關解釋憲法的體制

C.日本是最早采用憲法法院進行憲法解釋的國家

D.美國經由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確立了專門機關解釋憲法的體制

【答案】A

【考點】憲法解釋的體制

【解析】A項,社會主義國家一般都確立了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解釋憲法的模式。我國憲法的解釋權就是由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即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憲法解釋權。B項,德國的憲法解釋體制是專門機關解釋體制,建立了憲法法院。C項,最早采用憲法法院進行憲法解釋的國家是奧地利。D項,美國經由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確立了司法機關解釋憲法的體制。

22.根據現行憲法,下列關于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的分配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是(  )。

A.不勞動者不得食

B.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C.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結合

D.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答案】D

【考點】我國的經濟制度

【解析】《憲法》第6條第2款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3.下列關于我國檢察機關的表述,正確的是(  )。

A.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最高司法行政機關

B.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C.上級人民檢察院指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

D.人民檢察院有批準逮捕、審查起訴并領導公安機關偵查活動的職權

【答案】B

【考點】檢察機關的地位、性質及職權

【解析】A項,司法部是我國最高司法行政機關。B項,《憲法》第12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C項,《憲法》第132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最高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下級檢察院之間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而不是指導與被指導關系。D項,《憲法》第135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行法律。人民檢察院并無領導公安機關偵查活動的職權。

24.根據我國憲法,國家興辦各種學校,發展教育事業,應當予以普及的教育類型是(  )。

A.學前教育

B.初等義務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答案】B

【考點】社會經濟文化權利

【解析】《憲法》第19條第2款規定,國家舉辦各種學校,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發展中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發展學前教育。

25.根據現行憲法,我國縣級以上地方各級審計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下列表述中,正確的是(  )。

A.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對監察部和本級人民政府負責

B.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

C.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

D.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對上一級人大常委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

【答案】B

【考點】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解析】《憲法》第109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地方各級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

26.根據我國憲法,批準省、自治區、直轄市區域劃分的國家機關是(  )。

A.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B.國務院

C.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D.民政部

【答案】B

【考點】行政區劃及其變更的程序

【解析】《憲法》第89條第15項規定,國務院有權批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劃分,批準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的建置和區域劃分。

27.根據憲法規定,城鎮中手工業、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等行業的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是(  )。

A.個體經濟

B.私營經濟

C.國有經濟

D.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

【答案】D

【考點】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解析】《憲法》第8條第2款規定,城鎮中的手工業、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等行業的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

28.下列選項中,屬于公民政治權利的是(  )。

A.平等權

B.人格尊嚴

C.言論自由

D.受教育權

【答案】C

【考點】公民政治權利

【解析】根據《憲法》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包括:平等權,政治權利,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會經濟文化權利,監督權。其中政治權利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集會、游行、示威自由,結社自由。

29.根據我國憲法規定,下列資源中,只能屬于國家所有的是(  )。

A.森林

B.城市的土地

C.灘涂

D.草原

【答案】B

【考點】所有制形式

【解析】《憲法》第9條第1款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憲法》第10條第1款規定,城市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

30.在2011年的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中,某選區應選代表兩名。該選區公布了12500人的選民名單,實際參加投票的選民為6200人。該選區三位代表候選人孫某、侯某、趙某獲得的選票分別為3101票、2050票、1040票。根據我國選舉法,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

A.只有孫某當選

B.孫某和侯某當選

C.三位代表候選人均不能當選

D.該次選舉有效,由縣選舉委員會最終確定當選者

【答案】C

【考點】選舉制度

【解析】《選舉法》第44條第1款規定,在選民直接選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時,選區全體選民的過半數參加投票,選舉有效。代表候選人獲得參加投票的選民過半數的選票時,始得當選。本題中,全體選民人數為12500,實際參加投票的選民為6200人,沒有過半數,因此三位代表候選人均不能當選。

31.根據我國憲法,有權提議進行憲法修改的主體是(  )。

A.最高人民法院

B.中央軍事委員會

C.省級人民代表大會

D.1/5以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答案】D

【考點】憲法修改

【解析】《憲法》第64條第1款規定,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1/5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數通過。

32.我國奴隸制五刑為(  )。

A.笞、杖、徒、流、死

B.昏、墨、賊、贖、鞭

C.墨、劓、剕(刖)、宮、大辟

D.折杖、充軍、刺配、遷徙、凌遲

【答案】C

【考點】奴隸制五刑

【解析】我國奴隸制五刑為墨、劓、剕(刖)、宮、大辟。我國封建制五刑的形成過程:曹魏恢復五刑之名;晉代定律死、徒、笞、罰金、贖刑;北魏定制以死、流、徒、鞭、杖為五刑;北周五刑體系的排列改為由輕遞重,以杖、鞭、徒、流、死為五刑;最終在隋朝《開皇律》正式形成封建制五刑,即笞、杖、徒、流、死。

33.西周時,通過察言觀色判斷當事人陳述真偽的審判方式稱為(  )。

A.三刺

B.三赦

C.五過

D.五聽

【答案】D

【考點】西周審判方式

【解析】A項,“三刺”是西周從赦原則在司法審判中要經過的程序。B項,“三赦”之法是西周對老幼犯罪要減免刑罰。C項,“五過”是西周針對瀆職方面的罪名。D項,西周時,通過察言觀色判斷當事人陳述真偽的審判方式稱為“五聽”。

34.下列關于《法經》的表述,正確的是(  )。

A.《法經》的編纂者是商鞅

B.《法經》將“名例”置為首篇

C.《法經》確立的九篇體例為后世法典所繼承和發展

D.《法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

【答案】D

【考點】《法經》

【解析】A項,《法經》的編纂者是李悝。BC兩項,《法經》共分為六篇,即《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首篇為《盜法》。D項,《法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國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35.下列關于秦朝立法指導思想的表述,正確的是(  )。

A.秦朝的立法強調“兼愛”、“非攻”

B.秦朝的立法主張“緣法而治”和“法令由一統”

C.秦朝的立法體現“無為而治”的老莊核心思想

D.秦朝的立法提倡“德治”、“禮治”與“人治”

【答案】B

【考點】秦朝的立法思想

【解析】法家的法治理論,尤其是韓非子法、術、勢相結合的思想,對秦朝政權建設和法制活動影響極大。秦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大致可概括為:“緣法而治”。強調以法律作為判斷是非曲直、決定行止賞罰的唯一標準,主張依據法律治理國家,反對奴隸制時代的禮治原則。“法令由一統”。全國實行統一的法律令,“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編”,并且“法令出于一”,立法權掌握于君主。嚴刑重法。秦朝推行“專任刑罰、躬操文墨”的政策,使“法令誅罰,日益深刻”,通過“深督輕罪”使“民不敢犯”,達到鞏固專制統治的目的。各個時期的立法指導思想——西周:明德慎罰;戰國:“一斷于法”、刑無等級、輕罪重刑、法布于眾;漢朝:漢初為黃老思想、“約法省刑”,漢武帝之后為“德主刑輔”;唐朝:德本刑用;明朝:“刑亂國用重典”、“明刑弼教”;清朝:“詳譯明律,參以國制”。

36.漢代律無正條時,可以援引典型判例作為裁斷案件的依據。由此形成的法律形式稱為(  )。

A.律

B.令

C.科

D.比

【答案】D

【考點】漢代的法律形式

【解析】漢代的法律形式有:律、令、科、比。律是漢代的基本法律形式;令是皇帝隨時發布的詔令或由臣下提出經皇帝批準的立法建議;科是律以外規定犯罪與刑法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單行法規;比又稱決事比,是指在律無正條時比照援引典型判例作為裁判案件的依據。

37.南梁創立了一種名為“測罰”的刑訊方式。下列關于該刑訊方式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墨面文身,挑筋去指

B.以利刃零割碎剮肌膚,殘損肢體

C.對拒不招供者斷絕飲食,三日后才許進食少量粥

D.對受審者先鞭笞,再令其負枷械刑具站立于頂部尖圓且僅容兩足的一尺土垛上

【答案】C

【考點】南北朝刑訊制度

【解析】A項,“墨面文身,挑筋去指”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大誥》中規定的酷刑。B項,以利刃零割碎剮肌膚,殘損肢體即“凌遲刑”,創立于五代,宋代成為法定刑。C項,“南梁”時期出現的“測罰”刑訊方式,指的是對不招供者斷絕飲食,三日后才許進食少量的粥,并循環適用。D項,對受審者先鞭笞,再令其負枷械刑具站立于頂部尖圓且僅容兩足的一尺土垛上,此刑罰為南北朝南陳創立,稱為“測立之法”。

38.下列關于“十惡”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十惡”制度首立于唐朝

B.“十惡”是由“重罪十條”發展而來的

C.官僚貴族犯“十惡”者可以官品抵折刑罰

D.“十惡”中的“謀大逆”是指圖謀反對皇帝,推翻君主政權

【答案】B

【考點】唐代的“十惡”制度

【解析】A項,“十惡”制度首立于隋朝。B項,在《北齊律》“重罪十條”基礎上,隋朝《開皇律》正式確立十惡制度,唐律沿襲之。C項,唐律規定了貴族官員犯罪可以減免刑法,但“犯十惡者,不用此律”。D項,“十惡”中的“謀大逆”是指圖謀毀壞宗廟、陵寢及宮闕。圖謀反對皇帝,推翻君主政權屬于“謀反”。

39.下列關于宋代“翻異別推”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實行“審”與“判”相分離

B.農務繁忙季節停止民事訴訟審判

C.皇帝特詔大理寺、刑部、御史臺的長官會同審理

D.犯人翻供且“實礙重罪”時,須交由另外司法官或司法機構重新審理

【答案】D

【考點】宋代“翻異別推”制度

【解析】A項,實行“審”與“判”相分離是宋朝的“鞠讞分司制”。B項,農務繁忙季節停止民事訴訟審判是宋朝“務限法”中的內容。C項,皇帝特詔大理寺、刑部、御史臺的長官會同審理是宋朝“三司推事”里的內容。

40.元朝在中央設立的最高行政機關為(  )。

A.尚書省

B.中書省

C.門下省

D.行省

【答案】B

【考點】元朝的中央機構設置

【解析】元朝在中央設立的最高行政機關為中書省。元朝以中書省取代隋唐的三省,唐朝的三省指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

41.明朝初年,朱元璋將其親自審理的案件加以整理匯編,并加上因案而發的訓導,作為訓誡臣民的特別法令頒布天下,史稱(  )。

A.明《大誥》

B.《大明律》

C.《大明會典》

D.《問刑條例》

【答案】A

【考點】《大誥》

【解析】為貫徹“刑亂國用重典”的方針,朱元璋御制《大誥》,作為明初的刑事特別法。《大誥》的內容包括朱元璋親自審理的案例、朱元璋對臣民的訓導以及新頒布的重刑法令。

42.下列有關唐代御史臺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御史臺下設臺院、殿院、察院

B.御史臺是三省的重要組成部分

C.御史臺職能僅限于監察中央官吏

D.御史臺負責傳承皇帝的命令,草擬詔書

【答案】A

【考點】唐代的監察制度

【解析】A項,唐代御史臺下設臺院、殿院、察院。分別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若干人組成。B項,御史臺是唐朝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和司法檢察機關,不是行政機關,不屬于三省的組成部分。C項,監察御史主要職責是監察地方官吏,可知御史臺的職能不限于監察中央官吏。D項,御史臺不是行政機構,因而不負責傳承皇帝的命令,草擬詔書,中書省負責傳承皇帝的命令,草擬詔書。

43.為了規范國家機關的組織活動,加強行政管理,清政府仿效明朝,將各級國家機關的職掌、事例、活動規則等有關制度編撰成集,稱為(  )。

A.《大清律集解附例》

B.《大清律集解》

C.《大清會典》

D.《大清律例》

【答案】C

【考點】《大清會典》

【解析】為了規范國家機關的組織活動,加強行政管理,清政府仿效明朝,先后編制了《康熙會典》、《雍正會典》、《乾隆會典》、《嘉慶會典》、《光緒會典》,合稱“五朝會典”,統稱《大清會典》。

44.下列關于《大清民律草案》與《中華民國民法》編纂體例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大清民律草案》與《中華民國民法》均采用民商合一的體例

B.《大清民律草案》與《中華民國民法》均采用民商分立的體例

C.《大清民律草案》采用民商合一的體例,《中華民國民法》采用民商分立的體例

D.《大清民律草案》采用民商分立的體例,《中華民國民法》采用民商合一的體例

【答案】D

【考點】清末及民國時期的立法體例

【解析】清末在民商立法體例上采取民商分立的原則,因此《大清民律草案》采用民商分立的體例。南京國民政府在民商立法體例上采取民商合一的原則,因此《中華民國民法》采用民商合一的體例。

45.抗日戰爭時期,規定“三三制”的憲法性文件是(  )。

A.《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B.《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

C.《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

D.《華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針》

【答案】A

【考點】抗日民主政權法律制度

【解析】《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是抗日民主政權制定的最具代表性的憲法性文件,其中在加強民主建設方面,規定根據地政權的人員構成實行“三三制”原則,即共產黨員占1/3,非黨左派進步人士占1/3,中間派占1/3。

二、多項選擇題:第46~63小題,每小題2分,共3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多選、少選或錯選均不得分。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46.法律繼承體現時間上的先后關系,法律移植反映一國對同時代其他國家法律的吸收與借鑒。下列關于這兩個概念的理解,正確的有(  )。

A.法律移植不反映時間關系,只體現空間聯系

B.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決定了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C.1896年《德國民法典》體現了對羅馬法的繼承

D.法律繼承要求新法對舊法作適當改造,而法律移植因其同時代性可直接將被移植的法律用于本國法當中

【答案】BC

【考點】法律移植與法律繼承

【解析】A項,法律移植反映了一國對同時代其他國家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鑒,其不僅體現空間聯系,還可能反映時間關系。B項,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和根本特征決定了法律移植的必要性。C項,德國為大陸法系國家,其民法典源于對羅馬法的繼承。D項,法律移植是指在鑒別、認同、調試、整合的基礎上,引進、吸收、攝取、采納、同化外國法,使之成為本國法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直接將被移植的法律用于本國法中。

47.下列關于成文法與不成文法的表述,正確的有(  )。

A.習慣法是不成文法的一種形式

B.判例是成文法的一種形式

C.不成文法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

D.成文法是國家立法機關創制的法

【答案】AD

【考點】成文法與不成文法

【解析】成文法是指由國家特定機關制定和公布,并以成文形式出現的法律,又稱制定法。不成文法是指由國家認可其法律效力,但又不具有成文形式的法,習慣法和判例法都是不成文法的一種形式。不成文法也具有法律效力。

48.我國《刑法》第329條第1款規定:“搶奪、竊取國家所有的檔案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下列相關說法中,正確的有(  )。

A.依照罪刑法定原則,法官不得對該規則進行解釋

B.搶奪、竊取個人所有的檔案的,可以參照本條定罪量刑

C.從本條的文義上看,只搶奪而不竊取檔案的,同樣適用本條

D.該規則雖然只針對搶奪、竊取檔案的行為,但仍然提供規范指引

【答案】CD

【考點】法律條文的適用

【解析】A項,法官可以對該規則進行解釋,法官自己的解釋屬于非正式解釋,不具有法律約束力。B項,本罪為盜竊、搶奪國有檔案罪,搶奪、竊取個人檔案的,不依此罪處罰。我國刑法禁止類推解釋。C項,本罪為選擇性條款,只要實行搶奪和竊取行為之一的就構成本罪。D項,該規則雖然只針對搶奪、竊取檔案的行為,但仍然提供規范指引。

49.關于法律部門與法律體系的關系,下列表述正確的有(  )。

A.法律體系是法律部門的基礎

B.法律體系包括多個法律部門

C.法律部門是法律體系的構成要素

D.不同法律部門的有機結合構成一國的法律體系

【答案】BCD

【考點】法律部門與法律體系

【解析】法律體系,是指一國的部門法體系,包括多個法律部門。法律體系是將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根據一定的標準和原則分成不同的法律部門,并由這些法律部門所構成的具有內在聯系的統一整體。法律部門又稱部門法,是指一個國家根據一定原則和標準劃分的本國同類法律規范的總稱。法律部門是法律體系的構成要素,是法律體系的基礎,不同法律部門的有機結合構成一國的法律體系。

50.下列選項中,滿足辯證法律推理適用條件的有(  )。

A.某些法律規定明顯落后于社會發展

B.同一位階的法律規定之間存在抵觸

C.因法律規定的復雜性引發了疑難問題

D.作為法律推理前提的兩個法律命題相互矛盾

【答案】ABCD

【考點】法律推理

【解析】A項,法律雖然有規定,但社會發展后,出現新的情況,適用這一規定明顯不合理,即會出現沖突,因此可以適用辯證推理。B項,同一位階的法律規定之間存在抵觸,也是兩個相互矛盾的命題,適用辯證推理。CD兩項,實質推理又稱辯證推理,它是指當作為推理的前提包含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相互矛盾的命題時,借助于辯證思維從中選擇出最佳的命題以解決法律問題。辯證推理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解決因法律規定的復雜性而引起的疑難問題。

51.下列選項中,屬于法治基本原則的有(  )。

A.法律至上

B.權利保障

C.權力制約

D.正當程序

【答案】ABCD

【考點】法治基本原則

【解析】法治的基本原則包括:法律至上原則,權利保障原則,權力制約原則,正當程序原則。

52.下列關于英國憲法的表述,正確的有(  )。

A.英國是最早確立違憲審查制度的國家

B.英國憲法由憲法性法律、憲法慣例和憲法判例構成

C.英國是典型的不成文憲法國家,沒有統一、完整的憲法典

D.英國憲政制度是通過限制王權、擴大資產階級權力逐步實現的

【答案】BCD

【考點】英國憲政制度

【解析】A項,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憲政的國家,而不是最早確立違憲審查制度的國家。美國是最早確立違憲審查制度的國家。BC兩項,英國憲法由憲法性法律、憲法慣例和憲法判例構成,形成了沒有統一的、完整的憲法典形式的、頗具特色的不成文憲法。D項,英國憲政制度的確立,是通過逐步限制王權和擴大資產階級權力逐步實現的。

53.下列行為中,侵犯了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有(  )。

A.某縣第一中學為了提高學生升學率,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

B.某縣法院在審理一起民事案件過程中,為查明案件事實,對當事人信件進行拆檢

C.某縣檢察院在偵查一起貪污案件過程中,依法對犯罪嫌疑人王某的電話進行錄音

D.某縣公安局因劉某在網絡上批評該縣征地過程中存在的違法行為,進入劉某的電子郵箱進行查看

【答案】ABD

【考點】通信自由與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

【解析】《憲法》第40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據此,扣押和拆檢公民的信件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只有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才有權決定扣押或拆檢公民的信件。原因只有兩種:一是國家安全的需要,二是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

54.下列選項中,屬于我國國家機構組織和活動原則的有(  )。

A.法治原則

B.責任制原則

C.權力分立與制約原則

D.民主集中制原則

【答案】ABD

【考點】國家機構組織和活動的原則

【解析】我國國家機構組織和活動的原則包括:民主集中制原則、責任制原則、法治原則、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原則、效率原則、聯系群眾原則、黨的領導原則。

55.根據我國《代表法》的規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享有的權利有(  )。

A.參加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各項選舉

B.提出對各方面工作的建議、批評和意見

C.依法聯名提出議案、質詢案、罷免案等

D.出席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參加審議各項議案、報告和其他議題,發表意見

【答案】ABCD

【考點】人大代表的權利

【解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第3條規定,代表享有下列權利:出席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參加審議各項議案、報告和其他議題,發表意見;依法聯名提出議案、質詢案、罷免案等;提出對各方面工作的建議、批評和意見;參加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各項選舉;參加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各項表決;獲得依法執行代表職務所需的信息和各項保障;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

56.下列關于我國國家結構形式的表述,正確的有(  )。

A.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單一制國家

B.我國國家結構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行政區劃制度決定了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

D.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是由歷史、民族等多種因素形成的

【答案】AD

【考點】我國的國家結構

【解析】AB兩項,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單一制國家,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是單一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CD兩項,我國實行單一制的原因:由我國民族關系的歷史和各民族的居住現狀所決定的,是保障各少數民族與漢族平等發展的需要;由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所決定的,也是縮小各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差距的有效途徑;由我國政治發展的基本需要決定的,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政治穩定。

57.根據我國《立法法》的規定,下列關于法律解釋的表述,正確的有(  )。

A.法律解釋權屬于全國人大常委會

B.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的效力低于法律

C.國務院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

D.當法律制定后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

【答案】ACD

【考點】法律解釋

【解析】AD兩項,《立法法》第45條規定,法律解釋權屬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法律制定后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B項,《立法法》第50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C項,《立法法》第46條規定,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要求。

58.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下列選項中,屬于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職權的有(  )。

A.進行詢問和質詢

B.組織關于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

C.聽取和審議人民政府專項工作報告

D.對有關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組織執法檢查

【答案】ABCD

【考點】地方人大常委會的監督職權

【解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具體規定了各級人大常委會的監督職權,包括:聽取和審議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專項工作報告。審查和批準決算,聽取和審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的執行情況報告,聽取和審議審計工作報告。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檢查。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詢問和質詢。特定問題調查。撤職案的審議和決定。

59.根據我國《選舉法》的規定,在選民直接選舉人大代表時,組織投票的方式有(  )。

A.設流動票箱

B.在各選區設選舉投票站

C.召開選舉大會進行投票

D.為外出打工人員設流動投票站

【答案】ABC

【考點】選舉的規則

【解析】《選舉法》第37條規定,選舉委員會應當根據各選區選民分布狀況,按照方便選民投票的原則設立投票站,進行選舉。選民居住比較集中的,可以召開選舉大會,進行選舉;因患有疾病等原因行動不便或者居住分散并且交通不便的選民,可以在流動票箱投票。

60.按照周代禮制,已婚婦女不被夫家休棄的情形包括(  )。

A.有惡疾

B.有所娶無所歸

C.與更三年喪

D.前貧賤后富貴

【答案】BCD

【考點】西周的民事立法

【解析】西周關于婚姻的解除,有“七出”、“三不去”之規定。“三不去”是指:有所娶無所歸,不去。女子出嫁時有娘家所依,但休妻時已無本家親人可靠,此時休妻會置女子于無家可歸之境,故不能休妻。與更三年喪,不去。女子入夫家后與丈夫一起為公婆守過三年孝,已盡子媳之孝,不能休妻。前貧賤后富貴,不去。夫娶妻時貧賤,但經夫妻患難與共后富貴,不得休妻。“三不去”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休妻的限制,但根本上是出于維護宗法倫理的需要。

61.下列選項中,屬于春秋時期公布成文法活動的有(  )。

A.子產“鑄刑書”

B.鄧析“造竹刑”

C.趙鞅、荀寅“鑄刑鼎”

D.商鞅制“分戶令”

【答案】ABC

【考點】春秋時期的成文法公布

【解析】春秋時期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包括:鄭國子產“鑄刑書于鼎”,鄧析“造竹刑”,晉國趙鞅、荀寅“鑄刑鼎”。商鞅制“分戶令”是戰國時期的立法活動。

62.宋初為強化皇帝對司法權的控制,增設的機構包括(  )。

A.審刑院

B.制勘院

C.都察院

D.推勘院

【答案】ABD

【考點】宋代的中央司法機關

【解析】宋初為強化對中央司法機關的控制,另立審刑院。凡須奏報皇帝的各種案件,經大理寺斷讞后,報審刑院復核,由知院事和詳議官擬出定案文稿,經中書省奏報皇帝論決。此外,宋初還增設制勘院和推勘院等臨時性機構,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

63.下列關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的表述,正確的有(  )。

A.采用責任內閣制

B.實行三權分立的原則

C.規定人民享有廣泛的權利

D.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和國家制度

【答案】ABCD

【考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解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一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性質的憲法文件,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和民主性。其內容包括:明確宣示中華民國為統一的民主共和國;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和國家制度,實行三權分立的政府組織原則,采用責任內閣制等;規定人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及應盡的義務;確認保護私有財產的原則。

三、簡答題:第64~66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64.簡述兩大法系的主要區別。

【分析】兩大法系是法理學中最為基礎的知識,對于非法學考生而言比較重要。本考點既可以考區別,也可以分別考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還可以放到選擇題中考,一定要細致地掌握。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法系是指按照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法律的源流關系和歷史傳統以及形式上的某些特點對法律所作的分類。兩大法系是指普通法法系和大陸法系。普通法法系又稱英美法系,是以英國中世紀的法律,特別是以普通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大陸法系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兩大法系的主要區別如下:

(1)法的淵源不同。在大陸法系國家,正式的法的淵源主要是制定法,法院的判例不是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在普通法系國家,制定法和判例法都是正式的法的淵源,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分)

(2)法的分類不同。大陸法系國家法的基本分類是公法和私法,普通法法系國家法的基本分類是普通法和衡平法。(2分)

(3)法律編纂不同。大陸法系國家的基本法律一般采用系統的法典形式;普通法法系國家,尤其是英國,一般不傾向于法典形式,它的制定法往往是單行的法律、法規。即使后來英美法系國家逐步采用法典形式,也主要是判例法的規范化。(2分)

(4)訴訟程序和判決程式不同。大陸法系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奉行職權主義,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普通法法系的訴訟程序奉行當事人主義,法官一般充當消極的、中立的裁判者的角色。(2分)

65.簡述我國憲法對公民私有財產保護的規定。

【分析】本題難度不大,主要是對憲法條文的直接考查。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公民的財產權屬于憲法上的一種基本權利,與其他基本權利一樣,都是公民針對國家而享有的一種權利,即公民所享有的國家權力不能進行不法侵害的一種權利,直接反映公民和國家權力之間在憲法秩序中的關系。我國《憲法》第13條規定了對公民私有財產保護的具體內容:

(1)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我國規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而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社會主義公共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3分)

(2)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3分)

(3)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國家在征收或者征用公民私有財產時必須滿足公共利益、正當程序和公平補償三個要件,才能滿足合憲性的要求。(2分)

66.簡述清末修律的歷史意義。

【分析】清末修律是中國法制近代化的開端,除了本題考查的歷史意義以外,清末修律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法律文本也是需要考生高度注意的重點內容,如《大清現行刑律》、《大清新刑律》、《大清明律草案》等。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清末修律的歷史意義主要在于:

(1)清末修律導致中華法系走向解體。隨著修律過程中一系列新的法典、法規的出現,不僅傳統的“諸法合體”的形式被拋棄,而且中華法系“依倫理而輕重其刑”的特點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2分)

(2)清末修律為中國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通過清末大規模的立法,參照西方資產階級法律建立起來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和司法體制,對后世特別是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近代法律制度的發展提供了條件。(2分)

(3)清末修律在一定程度上引進和傳播了西方近現代法律學說和法律制度。修律第一次全面而系統地向國內介紹和傳播了西方法律學說和資本主義法律制度,使得近現代法律知識在中國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從而促進近代法治觀念的逐步形成。(2分)

(4)清末修律在客觀上有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法學教育的近代化。(2分)

四、分析題:第67~69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回答問題。

67.2003年5月,某省甲種子公司與乙種子公司簽訂合同,約定由甲公司為乙公司代為培育玉米種子。因玉米種子的市場價格上漲,甲公司不愿按原合同價履約。2004年初,乙公司將甲公司訴至A市中級人民法院。

在訴訟過程中,兩公司因賠償價格的標準及依據問題爭執不下。一方主張適用該省人大1989年制定的《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簡稱《條例》),該條例規定有關價格的爭議應當適用政府指導價。另一方主張適用全國人大常委會2000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簡稱《種子法》),該法律規定有關價格的爭議應當適用市場價。

請根據上述材料,運用相關法理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A市中級人民法院應以《條例》還是《種子法》作為判決依據?為什么?

(2)根據演繹法律推理,說明A市中級人民法院可能進行的法律推理的基本邏輯。

(3)如果全國人大常委會1997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規定,種子價格的爭議應適用政府指導價,則該案又應適用哪部法律?為什么?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03年河南洛陽種子案,涉及法律適用的原則問題。《立法法》對此有相關規定,包括上位法優于下位法、特別法優于普通法、新法優于舊法。第二小題考查法律推理,此考點在歷年的考題中也有相關命題,司法過程中采用三段論的形式推理屬于常識問題,考生應牢固掌握。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1)A市中級人民法院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1分)

理由:下位法不得與上位法相抵觸,否則無效。《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是省人大制定的,屬于地方性法律規范;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屬于基本法律。基本法律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律規范,二者沖突時,以上位法為準。(2分)

(2)法律推理分為形式推理和實質推理。演繹推理是形式推理中最重要的內容,它又可以稱為三段論推理,是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形式,即從一般的知識推出特殊知識的推理活動。它是一種必然性推理。

A市中級人民法院進行法律推理的基本邏輯如下:

大前提(《種子法》的規定):有關價格的爭議應適用市場價;(1分)

小前提(本案事實):有關種子價格的爭議屬于價格爭議;(1分)

結論(判決):種子價格應當依據市場價確定。(1分)

(3)該案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1分)

理由:特別法優于一般法,新法優于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中關于種子價格的規定為一般規定,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關于種子價格的規定為特別規定,特別法優于一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是1997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是2000年制定的,新法優于舊法,因此應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3分)

68.2002年3月,李村村民王某失蹤。不久有人在該村的廢井里發現一具無法辨認的女尸。公安機關經初查,認定該女尸為失蹤的王某,并認定張某有重大嫌疑。為了協調案件、快速結案,該市召開了由公安局局長、檢察院檢察長和法院院長共同參加的三長聯席會議,并就張某“故意殺人”一案取得了一致意見。隨后,張某以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八年后,失蹤的王某突然回到家鄉。省高院啟動審判監督程序,撤銷了市中院對張某故意殺人案的判決和省高院原先作出的復核裁定,宣告張某無罪。

請結合我國憲法的規定及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該案中有關國家機關的行為侵犯了張某什么憲法權利和自由?

(2)公檢法三機關召開三長聯席會議的行為是否存在違反憲法規定的情形?為什么?

【分析】憲法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包括:平等權,政治權利,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會經濟文化權利,監督權。人身自由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憲法還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1)本案中有關國家機關的行為侵犯了張某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2分)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我國憲法規定,公民的人身和行動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剝奪、限制和侵害。

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我國《憲法》第38條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采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本案中有關國家機關未經法律程序或以非法程序認定張某故意殺人并對其判處死刑的行為侵犯了張某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2分)

(2)公檢法三機關召開三長聯席會議的行為違反了我國憲法關于司法機關的地位及其職權行使等方面的規定。(2分)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1分)

人民檢察院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1分)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2分)

69.材料一:“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于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

——《漢書·宣帝紀》

材料二:“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若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即泄露其事及擿語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隱,減凡人三等。若犯謀叛以上者,不用此律。”

——《唐律疏議·名例》

請運用中國法制史的知識和理論,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兩則材料體現了中國古代哪一種刑罰適用原則?

(2)與材料一相比較,材料二所體現的這種刑罰適用原則發生了哪些變化?

【分析】親親相隱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提出的主張。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親親相隱原則得到進一步確認。唐律對親親相隱原則作了具體規定,以后各朝的規定大體上與唐相同,其內容主要有3點:親屬有罪相隱,不論罪或減刑;控告應相隱的親屬,要處刑。有兩類罪不適用親親相隱原則:一類是謀反、謀大逆、謀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類是某些親屬互相侵害罪。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1)上述兩則材料體現了中國古代親親相隱(或同居相為隱、親屬相隱、親親得相首匿)的刑罰適用原則。“親親相隱”即直系三代血親之間和夫妻之間,除凡謀反、大逆之外的罪行,均可互相隱匿犯罪而免于刑罰,此原則源于孔子“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的思想,是我國古代法律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項,體現了我國封建法律制度較為人道的地方。(4分)

(2)材料二中的這種刑罰適用原則發生的變化有:(6分)

擴大了親屬隱匿的范圍,甚至包括部曲、奴婢為主人隱匿;為同居相隱范圍內罪犯通風報信者,亦可不追究其刑事責任;

取消了尊長隱匿卑幼的限制,無須上請;

對所隱匿案件的性質做了限制。對于謀叛以上危害皇權專制的重罪案件,親屬之間不允許隱匿。

五、論述題:第70小題,15分。

70.試述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理論及其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啟示。

要求:觀點明確,說理充分,條理清晰,語言規范、流暢。

【分析】法只是眾多社會規范中的一種,其調整范圍有限。法的作用包括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但法并不是萬能的,它的局限性表現在調整對象的有限性、法律自身特點的局限性和受影響性上。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1)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理論(6分)

法調整的對象是人的行為,其調整的范圍不是無限的。法只是眾多社會調整手段中的一種,而不是唯一一種。法在社會生活調整中具有主導地位,但并非所有問題都可以適用法律。很多社會關系需要由法和其他手段并行調整,在對有些社會關系的調整中,法只能起到輔助作用甚至并不有效。

法的特性。法具有概括性、穩定性、普遍性等特性,與社會生活的具體性、復雜性存在著矛盾;另外,法還具有保守性和滯后性,它總是落后于現實生活的變化,而立法者認識能力上的局限性也會使法律存在著某些不合理、不科學的地方。

法的制定和實施受人的因素的影響。“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沒有高素質的立法者,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即使是制定的很好的法律,也需要合適的人正確的執行和適用,才能發揮其作用。

法的實施還受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的影響。法總是十分依賴其外部條件,其作用總是容易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

(2)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主要內容(3分)

從法的制定方面看,應建立良好的法律體系,按照憲法原則、法治原則、民主原則、科學原則制定出科學的、符合本國國情的法律體系。

從法的實施方面看,應在現實中得到落實,法的生命在于法的實施。

從法律監督方面看,應當建立完善的法律監督體系。

(3)法的作用的局限性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啟示(6分)

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我們應當樹立正確的法律觀,一方面要反對法律萬能論,另一方面也要反對法律虛無主義、法律無用論。

法律要不斷修正,在適用中進行解釋。法律的修改要和社會的發展相一致,在發展中修改,以修改促發展。

法律不能獨自發揮作用。要建立健全其他社會調解機制,使其與法律共同發揮解決社會糾紛的作用。

要注意法律運行的社會環境建設。

(結合主題,從其他角度展開論述且言之成理者亦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木县| 彰武县| 精河县| 波密县| 德清县| 仙游县| 大英县| 镇原县| 隆昌县| 合江县| 永福县| 筠连县| 广东省| 叙永县| 乐安县| 凌源市| 玉树县| 西盟| 海晏县| 桑日县| 吴川市| 磐石市| 泊头市| 札达县| 灯塔市| 深水埗区| 镇原县| 句容市| 昌吉市| 邵武市| 留坝县| 钦州市| 宁蒗| 汕头市| 于田县| 五原县| 虹口区| 金昌市| 静海县| 文昌市| 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