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中國歷史

1.中國古代歷史

(1)夏、商、西周(約公元前21世紀~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771年)

夏: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為成湯所滅。

商: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后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后,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稱為“殷”或“殷商”。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武王伐紂(前1046年),中國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實行分封制和井田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

(2)東周:春秋和戰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3)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頒布《秦律》,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焚書坑儒。

(4)漢:西漢和東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公元25年~220年)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晁錯上“削藩策”;七國之亂;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王莽改制;綠林、赤眉起義。

“光武中興”。

清議與黨錮之禍。

太平道與黃金大起義。

(5)三國兩晉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

官渡之戰:200年,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208年,孫劉聯軍火攻曹軍,曹軍大敗,為三國鼎立局面奠定基礎。

三國鼎立:220年,曹丕自立為帝,定都洛陽,建立魏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222年,孫權建吳國,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兩晉十六國:八王之亂。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均田制。

(6)隋、唐(公元581年~618年~907年)

隋:設科舉;三省六部制;均田制與府兵制;

唐: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

(7)宋:北宋和南宋(公元960年~1127年~1279年)

杯酒釋兵權;王安石變法;靖康之變;岳飛抗金。

耶律阿保機統一遼;元昊建夏;完顏阿骨打建金。

(8)元(公元1206年~1368年)

行省制度;

紅巾起義。

(9)明(公元1368年~644年)

改革:廢中書省和丞相,設內閣;設廠衛特務機構;八股取士;一條鞭法。

對外: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利瑪竇。

(10)清(公元1616年~1911年)

李自成攻占北京;

鄭成功收復臺灣;

設置臺灣府;

在西藏設駐藏大臣;

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

2.中國近代史(公元1840年~1919年)

(1)列強侵略

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于1840年;直接導火索為民族英雄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戰后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于1856年~1860年,英法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英法聯軍洗劫和燒毀了圓明園。戰后迫使清政府先后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沙俄以“調停有功”自居,脅迫清政府簽訂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割讓東北、西北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甲午戰爭:發生于1894年~1895年,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政府被迫與日簽訂了《馬關條約》。《馬關條約》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八國聯軍侵華:發生于1900年,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26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王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發動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1900年8月16日北京城淪陷,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珍寶被洗劫一空。1901年9月7日簽訂《辛丑條約》。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太平天國運動

興起:1851年1月13日洪秀全、楊秀清在廣西領導發動了金田起義,開始了轟轟烈烈太平天國運動。之后經歷“永安封王”,及圍長沙,克武昌等戰役,1853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于此,為了打開局面,派林鳳祥、李開芳率兵北伐;派胡以晃、賴漢英率兵西征;并連下清軍江南、江北大營。太平天國進入鼎盛時期。

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突出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但絕對平均主義思想使之無法實現;1859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這是近代中國的先進人士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近代化綱領,但由于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沒有付諸實施的客觀環境和條件,對太平天國革命的發展未產生顯著作用。

衰敗: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之間發生了一次公開的分裂,史稱“天京事變”,天京事變使太平軍元氣大傷,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失守,太平天國走向覆滅。

(3)洋務運動

定義: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清廷中一批思想較為開放的大臣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革新運動。

口號:前期口號為“自強”,后期口號為“求富”。

指導思想:“師夷長技以自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代表人物:奕、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崇厚、沈葆楨、劉坤一、唐廷樞、張謇等。

主要成果:安慶內軍械所(1861年由曾國藩創辦,洋務派開辦的最早的企業);江南制造總局(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建,是清政府洋務派開設的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輪船招商局(1873年由李鴻章在上海成立,規定官督商辦,是洋務運動中由軍工企業轉向兼辦民用企業、由官辦轉向官督商辦的第一個企業。);漢陽鐵廠(1890年由張之洞創辦,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

評價:洋務運動進行了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例】洋務運動是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這次運動引進了西方近代科技,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為中國邁入現代化奠定了一定基礎。

下列關于洋務運動的闡述,錯誤的一項是(  )。

A.這次運動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B.在這次運動中,創辦了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并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C.在這次運動中,李鴻章創辦了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張之洞創辦了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

D.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答案】C

【解析】C項,李鴻章創辦的是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張之洞創辦的是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

(4)戊戌變法(1898年6月~9月)

定義: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發動的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

過程:

a.公車上書

1895年4月,日本逼簽《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在康有為、梁啟超等的組織發動下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

b.創辦保國會

亦稱強國會,機關刊物《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

c.與頑固派的論戰

就要不要實行維新變法,要不要改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君主立憲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與頑固派(也稱守舊派)展開論戰。

d.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等

變法期間,光緒帝先后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除舊布新。

結局:新政被廢除(除開辦的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外);光緒帝被軟禁;康有為、梁啟超出逃;“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被殺。

(5)辛亥革命

興中會

興中會是孫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美國檀香山創建的中國近代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平均地權,創立合眾政府。

第一次廣州起義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孫中山借助會黨力量在廣州發動了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起義由陸皓東制作青天白日旗為旗幟。

中國同盟會

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成立,由興中會(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等)、華興會(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光復會(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合并而成,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黃興等任庶務;制定了《軍政府宣言》、《中國同盟會總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其機關刊物是《民報》。

自1906年起,同盟會先后發動了萍瀏醴起義、黃岡起義、七女湖起義、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云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

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在湖北武昌爆發了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史稱“武裝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由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蔣翊武、熊秉坤、孫武、張振武等人領導發起。武昌起義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后,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并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

(6)北洋軍閥統治

袁世凱

a.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b.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c.1915年12月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三大派

a.直系軍閥:分布在黃河、長江中下流域及直隸,頭目是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由美國、英國在后支持。

b.皖系軍閥:分布在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陜西,頭目是段祺瑞、徐樹錚、靳云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由日本支持。

c.奉系軍閥:分布在奉天、黑龍江、吉林,頭目是張作霖、張學良,由日本支持。

3.中國現代史(公元1919年~1949年)

(1)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五四運動(1919年5月~6月)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參加了會議。在和會上中國代表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要求,被與會列強代表拒絕,列強還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的青年學生為主,并有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請愿、罷工,表達對軟弱的北洋政府和帝國主義列強的憤慨。此運動被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與初步發展

a.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最后一天的會議改在嘉興南湖上的一條紅船上舉行。黨的“一大”確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出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規定了黨要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

b.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會議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動力和對象,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黨的最低綱領,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黨的最高綱領實現共產主義社會。

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在中共的領導下,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國興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包括香港海員大罷工、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京漢鐵路工人總罷工。

第一次國共合作

中共三大正式確定了全體黨員加入國民黨進行黨內合作。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主持了大會。大會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張,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這次大會的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正式開始。

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上海工人階級在中共領導下,配合北伐進軍,先后于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第一、第二次武裝起義失敗,3月21日的第三次武裝起義則終獲成功。

北洋軍閥的混戰

1916年,袁世凱病死,北洋軍閥分化為直、皖、奉三系,三系分別受到英美日等列強的支持,從而展開了北洋軍閥的混戰。

a.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皖系被直、奉軍擊敗,段祺瑞下野。

b.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再次獲勝,奉系敗退關外,曹錕通過賄選成為總統。

c.1924年張作霖發動了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將領馮玉祥在北京發動“北京政變”,直系統治土崩瓦解。北京政權落入奉系軍閥手中。

d.1926年國共合作,在蘇聯支持下北伐,直系吳佩孚、孫傳芳被北伐軍擊敗,直系到此消亡。

e.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中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北洋軍閥滅亡。

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是指1926年到1927年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由廣東國民政府發動的反對北洋軍閥的革命戰爭。7月9日,廣東國民政府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十萬人在廣州誓師,北伐戰爭正式開始。在蘇聯軍事顧問的幫助下,北伐軍首先向吳佩孚部隊盤踞的湖南、湖北進軍。葉挺領導第四軍獨立團是北伐先鋒,在湖北汀泗橋、賀勝橋擊潰吳佩孚主力;與此同時,北伐軍一部向江西進軍,占領九江、南昌,一舉殲滅孫傳芳主力。馮玉祥部也積極響應北伐軍,至此,北伐戰爭的勝利大局已定。

四?一二事變

1927年4月12日凌晨,大批青紅幫武裝流氓冒充工人從租界沖出,向分駐上海總工會等處的工人糾察隊發動突然襲擊。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強行將工人糾察隊繳械,駐在上海的帝國主義軍隊也紛紛出動,幫助蔣介石屠殺革命群眾。接著,蔣介石下令解散上海總工會,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者。隨后,東南各省以“清黨”為名,大規模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南方陷入反革命制造的白色恐怖之中。

七·一五事變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宣布“分共”主張,停止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結束。

八七會議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批判和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選出了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決定發動秋收起義。毛澤東出席了這次會議,并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

【例】1927年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  )的思想。

A.游擊戰爭

B.農村包圍城市

C.支部建在連上

D.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答案】D

【解析】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確定今后革命斗爭的方針。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的“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答案選D。

?三大起義

a.1927年8月1日,由中國共產黨在江西南昌發起了針對中國國民黨反共政策的武裝起義。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

b.1927年9月9日,由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了一次武裝起義。

c.1927年12月11日,為了貫徹“八七會議”精神,在張太雷、葉挺、黃平、周文雍、葉劍英等領導下,在廣州發動反抗國民黨右派的武裝起義,這是中共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一次大膽嘗試。

(2)土地革命時期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經“三灣改編”后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的寧岡,在附近幾個縣大力恢復和建立了黨組織,發展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政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中華蘇維埃的建立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后,轉戰贛南、閩西地區,在上述根據地和地方工農武裝的配合下,先后開辟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這是全國13塊革命根據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塊,在此基礎上發展為中央蘇區,又稱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駐地。其主要武裝力量為紅一方面軍。

紅軍五次反圍剿

1930年冬,蔣介石在與閻錫山、馮玉祥的中原大戰中獲勝,使其有了"圍剿"紅軍的力量和時機。蔣先后對中共革命根據地進行了五次“圍剿”,前四次均以失敗告終。1933年9月蔣調集約50萬兵力,圍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由于博古、李德等“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紅軍苦戰一年也未能打破敵人的“圍剿”。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主力部隊被迫開始長征。

紅軍長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經過11個省,行程約二萬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遵義會議(1935年)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王明“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這次會議實際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

瓦窯堡會議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陜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擴大會議。這次會議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規模的抗日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為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革命策略而召開的。會議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著的“左”傾關門主義,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西安事變

又稱“雙十二事變”,是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的一次“兵諫”。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事變得以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陜甘寧邊區政府的建立

陜甘革命根據地是1932年劉志丹等在陜北領導創建的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并保留下來的唯一完整的一塊革命根據地。1935年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陜北根據地,在陜北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民主政府西北辦事處,1937年9月6日辦亊處更名為陜甘寧邊區政府。陜甘寧邊區政府的成立,標志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轉變為抗日民主政權的政治體制。

(3)抗日戰爭時期

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淞滬會戰

又稱八一三戰役,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淞滬會戰開始于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持續了三個月。這場戰役對于中國而言,標志中日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戰役斃傷日軍4萬余人,國方也付出約30萬軍人傷亡的代價。這次會戰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八路軍的建立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1937年9月11日,八路軍改稱為第十八集團軍,但人民群眾習慣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了一場繼淞滬會戰之后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戰役。以傷亡40余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余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占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并未達到。此后,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百團大戰

發生于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間,是一場由中國共產黨率領的軍民發動的以破壞華北日軍所侵占的交通線、礦山為目的的破襲作戰。參加作戰的中國軍隊包括八路軍120師、129師和晉察冀軍區與當地民兵,是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之后參與較具規模的戰役。戰爭第一階段統計共達一百零五個團參戰,因此定名為百團大戰。

延安整風運動

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標志著整風運動開始;到1945年4月20日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止。延安整風運動使全黨確立了一條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黨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中共七大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的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夜,中共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中共七大。這次大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和保障全中國人民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大會通過了劉少奇修改黨章的報告及新黨章,并第一次提出要把“毛澤東思想”作為全黨一切工作的指針。

重慶談判

抗戰勝利后,由于蔣介石軍隊大多退至西北、西南地區,為了拖延時間以便美國幫其運兵接收日占區,同時也為打內戰做準備,蔣介石先后發了三封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共商國是。為了揭穿蔣介石的假和平的陰謀,毛澤東飛赴重慶參與談判。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經過43天談判,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4)解放戰爭時期

中原突圍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原解放區成了蔣介石向華東、華北乃至東北發兵的重要障礙,也是全國解放區的前沿,因此它便成了國共雙方都十分看重的戰略樞紐。1946年6月23日,蔣介石派兵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核心地帶宣化店,致使全面內戰爆發。共產黨被迫開始全線撤退,將主力調往延安地區,史稱“中原突圍”。

反守為攻

1947年初,國民政府做出重點進攻陜北與山東共產黨根據地的新戰略。在陜北,中共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馬河、沙家店等地的勝利;在山東,取得了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另外,由于國民政府集中兵力進攻延安及山東解放區,導致后方兵力空虛,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陳毅、粟裕領導下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整個戰爭格局從此發生根本的轉變。

戰略決戰

1948年9月~1949年12月間,共產黨發起了三大戰役:遼沈戰役(遼西會戰)、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和平津戰役(平津會戰),擊潰、消滅、收編了國民革命軍的主力近150萬人。1949年4月,國共舉行了北平和談,國民政府拒絕在和談協議上簽字。隨后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國民黨當局被迫放棄南京直至敗退臺灣。

全國土地會議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西柏坡村舉行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于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規定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沒收地主的土地財產,征收富農多余的土地財產;廢除一切祠堂、廟宇、寺院、學校、機關團體的土地所有權和鄉村在土地改革以前的一切債務;以鄉或村為單位統一分配土地,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所有權歸農戶所有。 土改前的土地契約、債約一律繳銷;工商業者的財產及其他營業受法律保護,不受侵犯。這是一個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綱領性文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革命與生產的積極性,對保證戰爭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舉行七屆二中全會,全會著重討論了黨的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即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問題;首次提出加強黨的建設,提出“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口號,發出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這三個為新中國奠基的歷史性文件。會議還通過了關于國旗、國歌、首都、紀年等決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當時還不具備召開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下,肩負起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國的歷史使命,揭開了新中國歷史的第一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昌市| 静乐县| 镇巴县| 新密市| 新绛县| 承德县| 太湖县| 景东| 鄄城县| 留坝县| 岢岚县| 砀山县| 文昌市| 古丈县| 基隆市| 井陉县| 交城县| 唐海县| 洛南县| 青铜峡市| 恩施市| 海门市| 策勒县| 永定县| 大港区| 区。| 北海市| 宁阳县| 米脂县| 建德市| 太谷县| 汕头市| 车致| 确山县| 泽库县| 六盘水市| 穆棱市| 泸西县| 枣强县| 柘荣县| 泰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