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5年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705文學語言綜合知識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10*10)

1.詩言志

答:“詩言志”是我國古代文論家對詩的本質特征的認識,主要是指“賦詩言志”。《詩經》的作者關于作詩目的的敘述中就有“詩言志”這種觀念的萌芽。作為一個理論術語提出來,最早大約是在《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趙文子對叔向所說的“詩以言志”。后來“詩言志”的說法就更為普遍。《尚書·堯典》中記舜的話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莊子·天下篇》說:“詩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詩》言是其志也。”戰國中期以后,由于對詩歌的抒情特點的重視以及百家爭鳴的展開,“志”的含義已逐漸擴大。

2.神魔小說

答:神魔小說是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說領域中興起的一種小說熱潮。它是在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導下,接受了古代神話、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說經話本和“靈怪”、“妖術”、“神仙”等小說話本的影響,吸取了道家仙話、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的養料后產生的。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貴“幻”,以神魔怪異為主要題材,參照現實生活中政治、倫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爭,比附性地編織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將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統化、完整化。在這類小說中,有的作品完全以宣揚宗教迷信、封建道德為主要目的,故事荒唐,文字粗鄙,很快被歷史淘汰。但其中以《西游記》為代表的一些優秀作品,往往能以生動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詼諧的筆調怡神悅目,啟迪心志,一直被讀者珍視。

3.摩羅詩力說

答:《摩羅詩力說》是1907年魯迅先生用文言文寫成的一篇文論。當時正值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展開大論戰時期,魯迅站在了革命派的一邊,并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它是“五四”運動前揭露批判封建意識形態的檄文,同時也是我國第一部倡導浪漫主義的綱領性文獻。文論介紹了拜倫、雪萊、普希金等八位浪漫派詩人,肯定了他們“剛健不撓,抱誠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隨順舊俗”的精神,猛烈地批判了舊傳統、舊文化,抨擊了洋務派、維新派和復古派,大膽地提出沖破禁區、掃蕩迷信,大力宣揚了救國救民、解放中華民族的思想。

4.茶館體戲劇

答:略。

5.古希臘悲劇

答:悲劇,古希臘語作tragōidia,意為“山羊之歌”。關于悲劇的起源一般認為產生于酒神頌歌隊。古希臘悲劇的內容,基本取材于神話和傳說,一般具有深遠的歷史、宗教和人文背景,探討形而上的問題,把探索的觸角指向倫理觀的終端,考查生活的意義,把人的生存看作是對智能和意志的挑戰。在藝術形式方面,悲劇由話語和唱段組成。話語通常用三音段(或六音步)短長格表述,而唱段則采用眾多的抒情格寫成。悲劇的布局一般包含:開場白,入場歌,場,場次之間的唱段,終場。有的悲劇直接從入場歌開始,如埃斯庫羅斯的《祈援人》。

6.百年孤獨

答:《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7.敘事學

答:“敘事學”一詞最早是由托多羅夫提出的。他在1969年發表的《〈十日談〉語法》中寫道:“……這部著作屬于一門尚未存在的科學,我們暫且將這門科學取名為敘事學,即關于敘事作品的科學。”實際在此之前,敘事學的研究設想和理論輪廓已經相當完整。敘事學的產生是結構主義和俄國形式主義雙重影響的結果。結構主義強調要從構成事物整體的內在各要素的關聯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別是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從共時性角度,即語言的內在結構上,而不是歷時性角度、歷史的演變中去考察語言,這種研究思路對敘事學的產生起了重大影響。為作一門學科,它“研究所有形式敘事中的共同敘事特征和個體差異特征,旨在描述控制敘事(及敘事過程)中與敘事相關的規則系統”。

8.六書

答:“六書”一詞,最早見于《周禮?地官?保氏》。現在一般認為六書是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古文字構成規則的概括和歸納,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法,轉注、假借指的是后來衍生發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9.漢語拼音方案

答:《漢語拼音方案》是在過去各種記音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我國人民創制各種漢語記音與漢字注音法的經驗總結。《漢語拼音方案》采用國際上流行的拉丁字母,既容易為廣大群眾所掌握,又便于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能夠準確地給漢字注音。它是一套記音符號,可以幫助教學,矯正讀音,是推廣普通話的有效工具。此外,《漢語拼音方案》還可以用來作為我國各少數民族創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礎,用來幫助外國人學漢語,用來音譯人名、地名和科學術語,以及用來編制索引和代號等等。

10.文化語言學

答:略。

二、論述題(任選二題,25*2)

1.駢文的體制和發展演變

答: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是一種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

發展演變:

魏晉以來,由于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住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文筆分裂后,駢文就成為和散文相對舉的一種文體。駢文盛行于六朝,庾信的《哀江南賦》便是代表。他一方面描寫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則譴責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達對故國懷念之情。

唐代前期,駢文是普遍使用的文章樣式,大量的章、奏、表、啟、書、記、論、說多用駢體寫成,從貞觀初至開元末的一百一十馀年間,如今可看到的策文全是駢體,無一例外。不過,唐代駢文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自初唐“四杰”始,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對偶、華麗的辭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潑的生氣和注重骨力的剛健風格,如王勃的《滕王閣序》、駱賓王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其落霞孤鶩之景,一壞六尺之情,英思壯彩,珍詞秀句,已為人千古傳誦;楊炯的《王勃集序》、盧照鄰的《釋疾文》等也都情文并茂,燦然可觀。

進入盛唐以后,駢體文風有了更大的改變。首先是“燕許大手筆”張說、蘇顳,在駢文寫作中崇雅黜浮,運散入駢,展示出雍容雄渾的氣勢;接著是大詩人李白,將詩的筆法情調注入文中,破板滯為流動,變用典為白描,如其《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說理抒情簡潔明快,如行云流水。

駢文發展到中唐陸贄手里,已達變化的極致。他的奏議較徹底地去除了此前駢文的麗辭浮藻,不用典,不征事,而代之以充分的散體文氣,如《論裴延齡奸蠹書》長達六千馀字,言事詳備,說理深刻,既紆曲宛轉,又曉暢易懂。駢文去贅典浮辭,走向平易流暢的過程,反映出文風正在不知不覺的變化之中。文風的這種變化,反映了散文領域中要求改革的愿望。

中唐古文運動以后,駢文稍告衰落。經過宋初作家多方面的探索,針對晚唐五代文風進行革新的思潮逐漸形成。以歐陽修為代表,歐陽修對四六體的駢文進行了革新。宋初的四六皆沿襲唐人舊制,西昆諸子更是嚴格遵守李商隱等人的“三十六體”。歐陽修雖也遵守舊制用四六體來寫公牘文書,但他常參用散體單行之古文筆法,且少用故事成語,不求對偶工切,從而給這種駢四儷六的文體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上隨州錢相公啟》、《蔡州乞致仕第二表》等都是宋代四六中的佳作。

元代以散文為主,駢文并未有太大發展。元代散文在發展過程中,曾有過宗唐與宗宋的不同傾向。前期的散文作家如姚燧、元明善等,傾向于宗唐,主要是師法韓愈,頗有雄剛深邃之風;另一些作家如劉因、王惲等,則師法宋文,文風趨于平易流暢。到了后期,宗唐與宗宋的傾向又逐漸合流。

明代,在駢文的藝術體制影響下,逐漸形成八股文。講究結構緊湊,對偶工整。進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創作走向興盛。本來,八股文作為一種特殊文體而存在,是無可厚非的。它的一些表現手法及理論曾對明清兩代的散文、詩歌,乃至小說、戲曲的創作產生過深刻的影響。但從總體上來說,它在內容上要求貫穿“代圣人立說”的宗旨,刻板地闡述所謂圣賢的僵化說教,形式上又有嚴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規范文體的面目而出現,嚴重束縛了作者的創作自由,給文學的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

到了清中葉,駢文異軍突起,再度興盛。清朝統治的日益穩固和文化政策的調整,皇帝“以提倡文化為己任,師儒崛起”(《清史稿?文苑傳》),號稱“乾嘉學派”的考據學走向鼎盛,“清代學術,超漢越宋”,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踵事增華、編織麗詞美語和具有勻稱錯綜的形式之美的駢文,在濃重的學術文化氛圍里,重又得到肯定和利用。漢、宋學之爭,又使駢文的興起,帶上和桐城派對峙的色彩,漢學重學問,重考據、訓詁、音韻之學,對桐城派尊奉以程朱為代表的宋學所造成的空疏浮薄,是有力的沖擊,風氣所及,飽學之士喜愛重典實、講音律的駢體文,借以鋪排遣使滿腹的書卷知識,從而刺激了駢文的寫作和運用。

與繁榮狀況相適應,駢文批評理論也在發展,由開始正名爭一席之地,到闡發藝術特點,認識和把握文學本質的某些屬性,進而達到與古文家爭正統的地位。清初陳維崧、毛奇齡開始倡導,中期則有袁枚、孔廣森、吳鼐、曾燠、李兆洛等熱情辯護,給予肯定,阮元則著《文言說》,鼓吹駢體,視駢文為正統,將駢散之爭推向高潮,同時,吳燕的《國朝八家四六文鈔》,曾燠的《國朝駢體正宗》,李兆洛的《駢體文鈔》弘揚駢文正脈,擴大影響。經過這一番推波助瀾,駢文勢力逐步強大,取得了相當的成功,而其本身也點綴著興盛的景象。

2.抗戰后現代派詩歌的變化。

答:作為一種詩潮,1930年代興旺一時的“現代派”詩歌在1940年代、抗戰后,似乎消歇了,但是新詩的現代性探索非但沒有終止,反而在與歷史現實的結合中進一步拓展了,并提出了新的審美課題。

(1)抗戰后,由于接下來繼續的戰爭,現代派詩人們無法超脫血火交迸的時代,即使是最超然者也在潛意識中本能地在關心著現實斗爭;同時,他們又比以往更直接地面對著個體生命與險惡的環境如何妥善交流、如何適應的問題,因而也更深入地體驗到了自身生命的主體性存在。這就使生活于動蕩時代,雖和大環境多少有點距離,小環境卻相對平靜的那一代校園詩人,有一股沉思生命、拷問靈魂的詩思流行了起來,而這正是主知派現代主義的邏輯起點。

(2)在對1930年代淺斟低吟詩風的反撥中,現代詩人對現實生活有了更為深刻的洞察、更為廣泛的包容,他們一方面純熟地運用現代詩藝,諸如象征、暗示、反諷、小說化、戲劇化等手法;另一方面保持著對外部歷史的關注,真正實現了對“現代經驗”的把握。老牌現代主義詩人卞之琳轉變了把玩精微日常細節的方式,在《慰勞信集》中運用奧登式的寓莊于諧、寓驚奇于平淡之中的手法,廣泛處理著戰時的歷史現實;詩人戴望舒此時的名篇《我用殘損底手掌》,也在超現實的技巧當中,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題;馮至的《十四行集》不僅接續了從敏銳的感覺出發,在日常生活里發掘哲理的方向,而且在對民族、歷史和個人經驗的沉思中,達到了一種超越性的高度。除這幾位詩人外,將這種現代性探索推向高潮,并形成一種詩歌潮流的,是“九葉詩派”這樣一批新詩人的出現。

3.根據奧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小說分析18'19世紀英國文學女性形象的變化

4.有人說離開文學理論,建立起科學的文學研究是不可能的,你怎么看

5.漢藏語的分類,互相的異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陵县| 翁牛特旗| 习水县| 黄冈市| 德庆县| 杂多县| 松桃| 梁河县| 德阳市| 永昌县| 靖边县| 竹山县| 潜山县| 汪清县| 泰顺县| 陵川县| 哈密市| 惠来县| 久治县| 平潭县| 和田市| 朝阳县| 金川县| 乡城县| 通河县| 富顺县| 达拉特旗| 镇雄县| 博客| 光泽县| 自治县| 阿坝| 玉龙| 宜兰市| 岳西县| 柳河县| 新泰市| 龙山县| 邮箱| 肇州县| 石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