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5年福建師范大學651自然地理學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

1.黃土和黃壤

答:黃土指的是在干燥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狀節理的黃色粉性土,濕陷性黃土受水浸濕后會產生較大的沉陷。黃土以砂粒、黏土和少量方解石組成的混合物。呈淺黃或黃褐色,內部空隙較大,用手搓捻容易成粉末。

黃壤發育于亞熱帶濕潤山地或高原常綠闊葉林下的土壤。酸性,土層經常保持濕潤,心土層含有大量針鐵礦而呈黃色,故名。集中分布于南北緯度23.5°~30°之間。

2.天氣和氣候

答:天氣是指某地區短時間內大氣過程和現象的綜合。即短時間內風、云、降水、溫度和氣壓等,氣象要素連續變化的綜合現象,其特點是多變。

氣候是指某一地區多年間大氣的一般狀態及變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情況,也反映極端情況,是各種天氣現象的多年綜合。

天氣與氣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時間尺度上看,氣候是時間尺度很長的大氣過程,天氣則是瞬時或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態;從穩定性上看,天氣瞬息多變,而氣候在一定時段里具有相對穩定性;從涉及范疇上看,氣候的范疇遠比天氣概念廣泛。

3.生態位和生態幅

答:生態位是指一個種群在生態系統中,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與作用。

生物在其生存過程中,對每一種生態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間就是生物對這種生態因子的耐受范圍,稱作生態幅,其中包括最適生存范圍,在這里生物生產發育得最好。各種生物對生態因子的耐受范圍不同,根據耐受范圍的寬廣或狹小,把生物分為廣生態幅生物和狹生態幅生物。

4.土壤發生分類和系統分類

答:土壤發生分類的思想與原則是強調以土壤本身屬性為依據,強調土壤屬性、成土過程和成土因素的統一。但在應用這一分類系統進行野外土壤調查時,往往將極大的注意力放在土壤與成土因素與地理景觀的相互關系上,因而叫做地理發生學土壤分類派別。

土壤系統分類是根據土壤本身的性質分類土壤,只是將發生理論作為選擇土壤分異特性時的參考,以達到將類似發生的土壤歸集到同一類別中的目的。

5.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

答:丹霞地貌是水成的紅色砂礫巖地貌,是指厚層、產狀平緩、節理發育、鐵鈣質混合膠結不勻的紅色砂礫巖,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因在中國廣東省北部仁化縣丹霞山有典型發育而得名。

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性地貌。由于風的磨蝕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較強的剝蝕作用,并逐漸形成向里凹的形態。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巖層比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觀如同古城堡,俗稱魔鬼城。“雅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二、簡答題

1.簡述蒸發及其影響因素。

答:液態水轉化為水汽的過程稱為蒸發,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蒸發面的溫度、性質、性狀、空氣濕度和風等。

(1)與溫度高低有關。溫度越高,蒸發越快。

(2)與液面面積大小有關。如果液體表面面積增大,處于液體表面附近的分子數目增加,因而在相同的時間里,從液面飛出的分子數就增多,所以液面面積增大,蒸發就加快。

(3)與空氣流動有關。無風時蒸發面上的水汽靠分子擴散向外傳遞,水汽壓減小緩慢,容易達到飽和,故蒸發過程微弱。有風時,蒸發面上的水汽隨氣流散布,水汽壓較小,故蒸發過程迅速。

(4)與空氣濕度有關,空氣濕度愈大飽和差愈小,蒸發過程愈緩慢;空氣濕度愈小,飽和差愈大,蒸發過程愈迅速。

(5)在同樣溫度條件下,冰面飽和水汽壓比水面小,如果實有水汽壓相同,冰面飽和差比水面小,因而冰面蒸發比水面慢。海水濃度比淡水大,在溫度相同情況下蒸發比淡水約慢5%;清水蒸發比濁水慢,因為濁水吸熱多,溫度升高快。

(6)其他條件相同的不同液體,蒸發快慢亦不相同。這是由于液體分子之間內聚力大小不同而造成的。例如,水銀分子之間的內聚力很大,只有極少數動能足夠大的分子才能從液面逸出,這種液體蒸發就極慢。

2.簡述徑流形成階段及各徑流階段特征。

答:徑流主要由降水、流域蓄滲、坡地匯流和河網匯流等環節組成。

(1)降水是大氣向流域空間的供水過程。它為徑流形成提供主要水源,是流域生成徑流的必要條件。降水不僅有雨、雪等形態上的不同,而且時間和空間分布也不均勻。降水的這些特點使徑流形成極為復雜。

(2)流域蓄滲指雨水耗于植物截留、下滲和填洼等綜合過程。降雨被植物莖葉攔截的現象稱截留。水分從地面滲入土壤的過程稱下滲。水分停蓄在地面洼陷處稱填洼。降水之初,除降落在河槽水面和不透水面積上的一小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徑流外,大部分并不立即產生徑流,而是被植物截留、滲入土壤和充填地面洼地。降落在透水面上的雨水將全部滲入土壤;大于下滲能力時,雨水除按下滲能力入滲外,超出下滲能力的部分便形成地面徑流,通常稱它為超滲雨或凈雨(有效雨量)。下滲的雨水,一部分滯蓄在土壤中,隨后經土壤蒸發和植物散發而損耗;一部分繼續向下運行,遇到相對不透水層時,形成表層流;如果此時土壤飽和層接近地面,則可產生飽和坡面流。當下滲水流到達地下水面后,則形成地下徑流。因此,蓄滲過程與各種徑流成分的生成有密切的關系。

(3)坡地匯流

指水流沿坡地向河網的流動和匯集過程,它包括坡面匯流、表層匯流和地下匯流。坡面匯流首先在降雨滿足了蓄滲的那部分面積上開始,然后,產生匯流現象的面積逐漸擴大。坡面匯流的流動形式往往是許多時分時合的溝流。當雨強較大時,也可呈現為片流。在流動過程中,坡地匯流一面繼續接受降雨補給,一面又繼續下滲,直到降雨終止后,地面滯蓄消盡(見地面滯留)坡面匯流即停止。表層匯流和地下匯流是水流在有孔介質中在重力作用下的流動。它們的匯流速度比坡面匯流低,其中地下匯流最慢,在降雨終止后它們并不立即停止,而要延續很長一段時間。在徑流形成過程中,坡地匯流實質上是在蓄滲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徑流成分,在坡地范圍內,在時間上的第一次再分配。通常把三種徑流成分加入河網的過程叫總入流。

(4)河網匯流

指水流沿河網中各級河槽向出口斷面的匯集過程。水流注入河槽在重力作用下,向河流下游流動,在運行中不斷接納各級支流的來水和旁側入流的補給,使水量不斷增加,最終在出口斷面形成流量變化過程。當一次降雨形成的水流全部流出流域出口斷面時,一次徑流形成過程即告結束。河網匯流是三種徑流成分在時間上的第二次再分配。

3.生態因子作用特點。

答:(1)生態因子的含義

指對生物有影響的各種環境因子。常直接作用于個體和群體,主要影響個體生存和繁殖、種群分布和數量、群落結構和功能等

(2)生態因子的特點

綜合性

環境中各生態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和制約的。其中一種因子發生變化,都會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變化。

不等性

眾多的生態因子中對某一特定生物體或生物群體的影響有一定差別,起決定作用的因子稱主導因子。

不可代替性

不論生態因子的影響大小,每個因子都有各自的特點,一種因子不能被另一種因子所代替。

階段性

生物的生長發育在不同階段對生態因子的要求不同。

4.板塊邊界類型及特征。

答:(1)板塊學說

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如洋脊、海溝、轉換斷層等)分割成若干塊體,每個塊體就像板子那樣浮在地幔軟流圈上做漂移運動,由于這些板塊的相互運動而產生的一系列構造現象,稱之為板塊構造。

(2)板塊邊界分類

板塊內部是比較穩定的,各板塊之間的接觸處則是活動的,因而板塊構造的主要表現是在其邊界上,板塊的邊界是最活動的地帶,且不同的邊界,有不同性質的相對運動形式。已知板塊的邊界有三類四型:

分離型(張性)板塊邊界

在大洋中為洋中脊。如大西洋海嶺中脊、太平洋中隆等;在大陸上為裂谷帶,如東非大裂谷等。

兩側板塊在分離型(張性)邊界受到拉張作用而相背分離運動,隨著板塊的分離而拉開,地幔物質沿著裂谷上涌,造成大規模的巖漿侵入和噴出或形成新洋底。此種板塊邊界是巖石圈重要的張裂帶、巖漿帶和地震帶。

匯聚型(擠壓)板塊邊界

按板塊匯聚性質,又可分為俯沖型和碰撞型:

a.俯沖型邊界:

相當于海溝,相鄰板塊相互疊置。由于大洋板塊密度大、位置低,俯沖向下形成深海溝,如環太平洋有許多深海溝,為太平洋板扳塊與亞洲板塊及美洲板塊的邊界線。大陸板塊由于密度小、位置高,仰沖向上,并被擠壓抬升成高峻的山脈,如美洲西岸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又稱山弧-海溝系),亞洲東部的東亞島弧(又稱島弧-海溝系)。俯沖型板塊邊界為強烈的擠壓構造活動帶、造山帶、強烈的地震帶、火山帶和變質帶。

b.碰撞型邊界

又稱山弧一地縫合線型,為大洋閉合后兩個大陸塊體聚合碰撞、互相推擠,形成規模巨大的山脈。它處在兩個板塊縫合之處,故稱地縫合線。現代碰撞邊界主要見于歐亞板塊南緣,如雅魯藏布江地縫合線,是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焊接的界線。此類板塊邊界為世界上強烈的擠壓構造活動帶、造山帶、地震帶和變質帶。

平錯型(剪切)板塊邊界

相當于轉換斷層,兩側板塊相互剪切錯動,而不發生褶皺、增生和消亡。

轉換斷層兩側的相對錯動僅發生于中脊軸部之間,錯動方向與平推斷層錯動方向相反。轉換斷層為重要的剪切構造帶和地震帶,一般分布在大洋中,也可在大陸上出現,如美國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斷層就是一條轉換斷層。

三、論述題

1.自然環境地域分異規律內涵、尺度、相互關系。

答:(1)自然環境地域分異規律內涵

自然地理環境除具有整體性外,與之相對應的是地域性,即地域分異規律。所謂地域分異,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或自然綜合體沿地表按確定方向有規律地發生分化所引起的差異。支配這種分化現象的客觀規律也就稱為地域分異規律。

地帶性因素

太陽能沿緯度方向分布不均及與此相應的許多自然現象沿緯度方向有規律的分異。

非地帶性因素:決定海陸分布、地勢起伏、巖漿活動等現象的地球內能在地表分布不均,這種地域分異因素稱為非地帶性因素。

(2)地域分異的尺度

全球性地域分異

表現為熱量帶及在其基礎上形成的氣候帶,非地帶性的海陸分異及海陸起伏。

全海洋和全大陸地域分異

a.全海洋地域分異:即緯度地帶性。

b.全大陸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和干濕度分帶性,如巨大山系和高原。

區域性地域分異

表現為區域性大地構造—地貌分異,地帶性區域內的非地帶性分異,非地帶性區域內的地帶性分異。

中尺度地域分異

表現為高原、山地、平原內部地貌差異引起的地域分異,地方氣候和地方風引起的地域分異,山地垂直帶分異。

小尺度地域分異,

表現為局地地勢起伏,小氣候差異,巖性與土質差異,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聚積和排水條件不同。

(3)不同尺度地域分異之間的關系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異間具有從屬關系,大尺度分異構成較小尺度分異的背景,小尺度分異是較大尺度分異的基礎。

2.土壤圈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土壤圈的概念

土壤圈是覆蓋于地球陸地表面和淺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構成的一種連續體或覆蓋層,與其它圈層之間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

(2)土壤圈的地位

土壤圈是聯結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樞紐,是非生物的無機界與生物有機界聯系的中心環節。

土壤圈在地理環境中處于地球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之間的界面上,是地球各圈層中最活躍、最富生命力的圈層之一,它們之間不斷進行物質循環與能量平衡。

土壤圈是一個開放的物質與能量系統,與地理環境不斷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和轉化。地理環境中的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不斷向土壤輸入,引起土壤性質發生變化,形成不同的土壤類型;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也以相反的方向由土壤向環境傳遞,引起地理環境產生變異。

土壤是地理環境中生命的發展條件,它與有機體共同構成陸地生物圈的原始結構單元,即生物地理群落。它在能量的積累和再分配,以及在保持有機體生命所必需的營養元素循環等方面起著全球性的作用。

(2)土壤圈對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土壤圈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有以下幾方面:

土壤圈與地球生命作用,包括土壤圈物質循環的能量變化,生物轉化,水循環,碳、氮、硫、磷循環及環境效應。

土壤圈與人類生存條件,包括土壤資源區域性開發與管理,綜合農業中的動態變化,土壤對農林牧業適宜性,營養元素的空間調控,土壤圈中各障礙因素對農業生產的限制作用。

土壤圈與自然環境,包括重金屬元素在土壤圈中的空間分布、遷移、轉化及生存效應;土壤污染物質的來源、分布、變化、遷移、濃集對生物環境的影響及調控;土壤在復合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功能及優化模式。

土壤圈與全球土壤變化,包括自然與人為條件下土壤圈內不同土壤類型的歷史演變;現代成土過程基本特性變化預測;土地退化,土壤痕量氣體的通量及其對溫室效應的影響。

土壤圈物質的組成與性質,包括土壤膠體表面的性質,土壤中有害物質的化學行為,土壤水分性質,植物營養元素的化學性質,根際主要微生物的生理生態性質,土壤有機質組成、性質,土壤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等。

從人類生存角度考慮,土壤被看做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料,是農田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要素,更被看做以人類社會為主體的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土壤和大氣、水、生物和礦藏等是同等重要的自然資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原市| 华坪县| 漠河县| 军事| 曲阳县| 阿克陶县| 历史| 鲁甸县| 郯城县| 建水县| 郓城县| 宁晋县| 普洱| 庆安县| 贵南县| 崇礼县| 龙山县| 永登县| 凌源市| 阳谷县| 岳西县| 湖南省| 夏河县| 达拉特旗| 永定县| 大余县| 始兴县| 淮北市| 黑山县| 特克斯县| 文昌市| 榆林市| 左贡县| 北流市| 建湖县| 扬中市| 威宁| 潞西市| 吉安市| 湟源县| 崇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