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

1.1 復習筆記

一、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敗

1辛亥革命的背景、標志、目的和性質

(1)背景

國際上,西方列強加緊侵略中國,國家主權喪失,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封建專制主義的清皇朝腐朽落后與社會反清思潮興起;

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的出現是其爆發辛亥革命的階級基礎;

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資產階級革命興起和發展的經濟基礎;

西方民主、自由思潮的傳入導致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國家富強和獨立。

(2)標志

辛亥革命以武昌起義為標志,隨后全國各地紛紛掀起了推翻清王朝的高潮。

(3)目的和性質

革命的直接目標是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本主義共和國;革命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革命實質上具有反對帝國主義的性質。

2辛亥革命的失敗及原因

(1)失敗的表現

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并沒有受到削弱,在農村中也沒有出現一次社會大變動;

中華民國雖然成立了,革命果實卻落到帝國主義所中意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手里;

辛亥革命沒有能提出一個明確而完整的反對外國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政治綱領,沒有能比較廣泛地發動占中國人口最大多數的下層勞動群眾,沒有形成一個能夠勝利地領導這場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

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依然處在極端貧窮落后的狀態。

(2)失敗的原因

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有著難以完全割斷的聯系;

同廣大的下層勞動群眾嚴重脫離,這就使資產階級革命派沒有勇氣也沒有力量把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進行到底;

外國帝國主義國家對革命的不支持;

袁世凱狡詐無比,竊取革命的勝利果實。

3辛亥革命的成功意義

(1)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和它取得的成功,證明帝國主義列強不能任意地支配中國的命運;

(2)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清皇朝,而且結束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有利于推動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中國人民思想解放;

(4)清皇朝被推翻,打亂了中國原有的反動統治秩序,為此后革命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5)辛亥革命啟發了中國人民中的先進分子,使人們逐漸覺悟到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不可能的,必須另外探索新的道路來求得國家的獨立富強和人民的自由幸福。

二、初期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開始傳播

1初期新文化運動

(1)背景

國際背景

國際上,帝國主義加緊侵略,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機會提出企圖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

國內背景

a.政治上:袁世凱一度恢復帝制,張勛擁戴宣統皇帝復辟,國內軍閥的割據和混戰愈演愈烈;

b.經濟上: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登上政治舞臺,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

c.思想上:辛亥革命促進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凱卻在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讀經的逆流。

(2)主要內容

標志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后改名《新青年》)雜志,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

主要陣地

初期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是北京大學和《新青年》編輯部。

主要思想觀點

a.初期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家們認為以往先覺者所進行的救國斗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國民性,他們由此認定,為了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必須根本改造國民性。

b.思想家們把攻擊的矛頭集中指向封建主義正統思想——孔學,他們自覺地向封建禮教提出全面挑戰。

c.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是民主和科學。

d.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

影響

a.通過批判孔學,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從而在中國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b.宣傳和加深了西方民主、自由等資產階級思想,民主與科學得到了弘揚。

c.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d.其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e.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局限性

a.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們并沒有認識到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

b.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知識分子對中西方文化的看法大多存在著偏激。

2馬克思主義的開始傳播

(1)社會背景

國際背景

a.第一次世界大戰把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極其尖銳的形式暴露出來;

b.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恰好指明了一條新的出路,給中國人民正在苦思焦慮地探索著的種種問題提供了新的合理的解答。

國內背景

a.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短暫而迅速的發展中國有了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經濟,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經濟基礎。

b.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工人運動的深入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階級基礎。

c.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俄國十月革命思想的傳播。

d.中國當時發生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社會基礎。

(2)進程

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國思想界中已經有人談論社會主義,但此時,中國社會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條件還不成熟,這種學說沒有在中國產生多大影響;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從書本上的學說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對中國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有力地推動了先進的中國人傾向于社會主義,同時也推動了他們去認真了解指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學說,馬克思主義得到有力的傳播。

李大釗是在中國大地上舉起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旗幟的第一人。十月革命后,他經過深入的觀察和縝密的思考,在1918年7月和11月先后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的勝利》等文章,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對十月革命給予了評價。

(3)特點

先進知識分子起了核心領導作用;

馬克思主義宣傳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是在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斗爭中發展傳播的。

(4)意義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相互促進,大大啟發了人們的思想覺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愛國運動的開展。

大大增強了工人階級斗爭的信心,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這不僅促使中國工人階級迅速登上了政治舞臺,而且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加速了毛澤東思想的產生。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思想和組織基礎,使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他們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中國革命史的新紀元。

三、五四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的廣泛興起

1五四運動

(1)背景

北洋軍閥政府實行獨裁統治,投靠帝國主義,大量出賣國家權利,中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中國無產階級隊伍已經迅速壯大到二百多萬人,他們必然要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人民指出了解放斗爭的正確方向;新文化運動的不斷發展,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2)導火線

五四運動的導火線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

(3)進程

1919年5月3日,北京大學學生和北京十幾所學校的學生代表舉行集會,決議致電巴黎專使,要求拒簽和約,一個學生當場嚙破中指,血書“還我青島”四字。

5月4日,北京十幾所學校的學生三千余人齊集天安門前舉行示威。他們高呼“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誅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口號,在反動當局的嚴厲鎮壓下,學生斗爭一度轉入低潮。

由于反動當局公然表彰曹汝霖等并再次嚴令取締愛國運動,從6月3日起,學生重新走上街頭講演。

在上海商人罷市之際,從6月5日起,上海工人自動舉行聲援學生的罷工,學生罷課,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到了上海;

迫于人民群眾的壓力,北洋軍閥不得不于6月10日釋放被捕學生,并宣布罷免曹、章、陸。1919年6月27日,旅法華工、留學生、華僑數百人前往中國政府總代表陸征祥所住醫院,要求拒簽和約。第二天,中國代表終于沒有出席巴黎和約的簽字儀式。

(4)意義

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它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啟導廣大人民的覺悟,準備革命力量的團結。

五四運動前后,中國的先進分子從巴黎和會所給予的實際教訓中,開始看出帝國主義列強聯合壓迫中國人民的實質,這是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進一步傳播的主要原因。

這次運動中,無產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起了主力軍的作用;青年學生發揮了先鋒作用。

五四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后,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從思想上和干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準備。

2社會主義思潮的廣泛興起

(1)背景

五四運動以后,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逐漸成為了進步思想界的主流,這是社會主義思潮興起的思想原因;

中國的先進分子從巴黎和會所給予的實際教訓中,開始看出帝國主義列強聯合壓迫中國人民的實質,這是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進一步傳播的主要原因;

俄國十月革命的余震和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是外部原因;

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和推動也是其興起的重要原因。

(2)過程

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有一個發展過程。開始時,他們對社會主義還只是一種朦朧的向往,中國的先進分子經過反復的比較、推求,才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

在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中,李大釗起著主要的作用,他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介紹已經具有相當完整的形態,并且得到了比較確切的闡明。

幾位留學日本期間接觸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先進青年,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也起過重要的作用。

各方的論戰促進了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在這些論戰中,特別值得提出的就是問題與主義的論爭。

五四運動中一批比較年輕的左翼骨干這時也開始了思想方向的轉變。一些老同盟會會員,有如前面所說,也在這時開始轉向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

(3)影響

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促進不同的知識分子開始轉向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者,拋棄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指引的道路。

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促進五四運動的科學和民主的精神得到深化和發展,這里的科學和民主有了新的內容和內涵。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給了反封建以更銳利的思想武器。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運用唯物史觀的武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思想文化的社會根源,從而推動中國人的思想在更廣大的范圍內和更深刻的程度上獲得解放。

中國的先進分子一開始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加以接受的。盡管理論準備并不充分,他們一旦學得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以此為指導,積極地投身到群眾斗爭中去。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發展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四、中國共產黨的創建

1早期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及其發展壯大

(1)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中國工人階級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首先建立的。上海小組作為黨的發起組和聯絡中心,在建立全國統一的工人階級革命政黨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2)1920年10月,李大釗、張國燾等在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北京成立共產主義小組,李大釗為書記。此后,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等地紛紛成立了地方共產主義小組,開始開展共產主義的宣傳和組織活動,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名稱并不統一,但是都開展共產主義的宣傳和組織活動。

2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主要活動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以后,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到工人中去開展宣傳和組織工作,進一步促進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他們的主要活動包括:

(1)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創辦報刊宣傳科學社會主義思想

從1920年9月起,《新青年》雜志成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機關刊物,同時,部分共產主義小組開始創辦刊物雜志,通過這些報刊的宣傳,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開始成為一股強大的思潮。

譯介馬克思主義著作

共產主義小組積極進行馬克思主義著作的譯介工作,這就為中國的先進分子比較系統地了解馬克思主義創造了條件。

組織進步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

一些共產主義小組還利用原有的或新成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等團體,組織進步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研究中國的實際問題,為黨造就最初的骨干。

(2)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展開論戰

表現

a.與基爾特社會主義的論戰

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與張東蓀、梁啟超等進行了關于基爾特社會主義的論戰,宣傳了社會主義思想。

b.與無政府主義的論戰

馬克思主義者在同無政府主義者進行了論戰時,馬克思主義者強調,必須用革命手段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才能保護勞動者的利益,才能最終消滅階級,并使國家走向消亡。

c.駁斥第二國際的修正主義

由于中國的階級矛盾極其尖銳,由于中國的議會早已變成軍閥手中的玩具,這種修正主義思潮在中國并沒有多少市場。馬克思主義者對這種思潮的批判,表明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一開始就堅持了革命的方向。

意義

a.同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論戰,實際上也是一場同它們爭奪群眾的斗爭;

b.這些論戰,幫助當時一批傾向社會主義的進步分子劃清科學社會主義同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派別的界限,走上馬克思主義的道路;

c.不少原來受過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的先進青年后來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3)在工人中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

原因

中國工人階級雖然在五四運動后期已經表現出巨大的力量,但它還很年輕,很多人來自破產農民和城鎮游民,缺乏階級的自覺。所以要在工人中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

方式

a.創辦專門供工人閱讀的刊物;

b.創辦了各種形式的工人學校;

c.知識分子到工人中生活和工作。

影響

經過宣傳教育工人的覺悟有了很大提高,逐漸有了組織起來的要求。

(4)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0年8月,在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領導下,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其后,北京、天津、武昌、漢口、長沙等地也成立團的組織。各地青年團組織團員學習馬克思主義,參加實際斗爭,為黨造就了一批后備力量。

(5)意義

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后所進行的這些活動,有力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及其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初步確立共產主義信念的知識分子在同工人結合的過程中,思想感情逐漸發生深刻的變化;

一部分工人則通過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提高了階級覺悟。這樣,形成了一批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的條件就基本具備了。

3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召開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舉行。由于會場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國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會議改在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艇上舉行。

(2)內容

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

黨的綱領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

大會選舉產生了由陳獨秀等3人組成的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李達、張國燾分管宣傳和組織工作。

現階段的基本工作和任務是發動工人運動,壯大工人階級,獲取工人階級的支持。

(3)不足

大會雖然也主張“與其他政黨合作,反對共同的敵人”即軍閥,但并沒有制定出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明確綱領;

初生的中國共產黨確定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選擇,并且有堅定的革命決心,但對中國的具體國情還了解不多,還不懂得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和聯系;

大會在討論黨的實際工作計劃時,“因為黨員少”,關于“組織農民和軍隊的問題成了懸案”,同時對于一些關鍵問題也沒有弄清楚。

(4)意義

中共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這是近代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認清了當前的形勢,提出了符合實際的民主革命綱領(最低革命綱領)。

4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條件

國內條件

a.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創造了條件。

b.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礎。

c.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五四運動后,中國工人運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工人的罷工次數增加,斗爭的內容也從經濟斗爭轉向政治斗爭,開始從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的轉變。

d.馬克思主義不同工人斗爭相結合,還是書本上的理論,對實際生活不會發生影響,工人運動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只會是自發的、零散的、限于經濟的斗爭,不會有政治意義。馬克思主義必須與工人運動相結合。

e.經過五四運動,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成長起來,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為正式創建中國共產黨作了準備。

外部條件

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從各個方面給予幫助,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2)標志

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

(3)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國人民的斗爭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災難沉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依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從此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不斷的向前發展,由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它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制定了正確的革命綱領和各種策略,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和走向勝利的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溝通了中國革命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之間的聯系,為中國革命獲得廣泛的國際援助和避免資本主義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五、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1社會背景

(1)國內背景

國內軍閥混戰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中國人民在抵抗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過程中長期思想混亂,具有很大的缺陷和弱點;

帝國主義列強形成了對中國共同支配的局面。

(2)國際背景

國際上,1921年底至1922年初帝國主義列強召開的華盛頓會議,從反面給予年青的中國共產黨以實際的教育。

2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召開時間和地點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2年7月在中國上海召開。

(2)內容

大會通過對中國經濟政治狀況的分析,揭示出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并由此,提出了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但在現階段的革命綱領應當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使它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的條件下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不可超越的一個階段;

大會在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狀況進行初步分析后指出,為了實現反帝反軍閥的革命目標,必須組成“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

(3)意義

黨的二大就在全中國人民面前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在當時對中國革命問題的認識也還有缺點,主張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將是資產階級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雖然已經分清了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但還不懂得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界限,不懂得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中國民主主義革命,應當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3工人運動的高潮

(1)背景

中國共產黨對工人階級運動的理論指導。

工人階級與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矛盾本身存在,受其封建剝削嚴重。

(2)狀況

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個高潮以1922年1月香港海員罷工為起點,以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罷工為終點。

香港海員罷工,是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直接同帝國主義勢力進行的有組織的較量。罷工的勝利,增強了工人階級的戰斗勇氣和信心,推動了全國工人運動的發展。

安源路礦(江西省萍鄉縣的安源煤礦和由煤礦通到株洲的鐵路)工人罷工,是這次工人運動高潮中南方工人舉行的主要罷工之一。

開灤煤礦(在河北省唐山一帶)工人罷工,是這次工人運動高潮中北方工人舉行的主要罷工之一。

京漢鐵路工人罷工,目的是爭取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但在罷工過程中遭到軍閥的殘酷鎮壓,造成二七慘案。

(3)影響

由于遭到軍閥的殘酷鎮壓,二七慘案發生以后,各地的工會組織除廣東、湖南外都遭封閉,工人情緒一時趨于消沉,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了低潮;

這些斗爭,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堅定的革命性和堅強的戰斗力,擴大了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政治影響,為黨建立同其他革命力量的合作、掀起全國規模的大革命準備了一定的條件;

通過這個時期的斗爭,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密切了同工人階級的聯系,黨的自身建設由此得到加強,隊伍也不斷得到擴大。

(4)教訓

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為了戰勝強大的敵人,僅僅依靠無產階級孤軍奮斗是不夠的,必須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工人不能享受起碼的民主權利,幾乎所有規模較大的工人斗爭都受到反動軍警的鎮壓。因此,為了爭取革命的勝利,沒有革命的武裝斗爭,僅僅依靠罷工這個武器,主要進行合法斗爭,是不行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塔河县| 洮南市| 灵宝市| 攀枝花市| 西吉县| 大方县| 长沙县| 满洲里市| 冀州市| 都江堰市| 杨浦区| 乌兰浩特市| 尤溪县| 延长县| 张家港市| 河北区| 巫溪县| 内黄县| 那坡县| 法库县| 衡阳县| 长阳| 牙克石市| 崇仁县| 成都市| 楚雄市| 盖州市| 长春市| 遵义县| 兴和县| 民县| 兴义市| 新野县| 阜阳市| 当涂县| 彝良县| 永宁县| 墨脱县| 陆良县| 泰和县| 惠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