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基礎理論篇

第一章 社會保障制度概論

1.1 復習筆記

一、社會保障制度的定義和內容

1.社會保障制度的定義及其本質特征

(1)社會保障制度的定義

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通過立法并依法采取的強制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對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及因各種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醫療服務的措施、制度和事業的總稱。社會保障通過分散個人風險,以保證勞動力再生產、社會安定、經濟有序進行;

注意區分社會保障制度、社會養老保險和社會福利制度

a.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護和社會福利三項制度,其中社會保險又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主要險種;

b.從社會保障制度的內涵看,中國人稱之為社會保障的制度,歐洲國家稱之為社會福利制度。在歐洲,社會福利的項目更為廣泛,各種普享的家庭津貼、義務教育、住房津貼等等;

c.在美國《社會保障法案》中,社會保障制度的內涵與中國現行的制度大體相同。學者們約定俗成地將“社會福利”限于對弱勢群體、問題群體(吸毒者等方面的制度或政策;而將社會養老保險等同于社會保障。

(2)社會保障制度的本質特征

社會保障制度是風險分散機制

社會保障的本質是分散社會成員的風險。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征收費(稅)籌集資金,并為退休或其他原因陷入困境的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收入保障或提供醫療費用補償,分散個人的風險,使其免于貧困。

社會保障制度提供的是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

通過保障基本生活需求有利于社會成員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分享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成果。

社會保障制度的目標是保證勞動力再生產、社會安定和經濟穩定增長

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的“穩定器”,它是一種社會制度,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完全是作為一種宏觀經濟調控制度來建設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一種社會制度,也是一種經濟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的責任主體是國家和政府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主體性表現在:國家通過立法提供一套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律制度框架;政府行政機構在此法律框架下,依法規劃、組織和實施各項目社會保障計劃。

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再分配保證社會公平

社會保障再分配性質意味著部分社會成員對社會保障制度貢獻較大,而從該制度中獲取的相對較少,而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對社會保障制度貢獻較小甚至終生沒有貢獻,從制度中獲利則相對較多。

2.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

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龐大的社會政策和立法體系,為了清楚了解這一體系,我們可將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作一些基本的分類。

(1)費稅制度和非費稅制度

按受益人是否履行繳費(稅)義務,可以將社會保障分為兩大類:

費稅制度:需以繳費(稅)為受益的前提,如各項社會保險項目;

非費稅制度:無須以繳費(稅)為受益前提,如社會救助和福利項目。

(2)退休金、健康保險、福利及其他

按項目保障的風險及提供的需求,國際勞工組織將社會保障分為九類:老年、遺屬、殘障、工傷、疾病及健康、家庭、失業、住房、公共救助及其他。在統計社會保障支出時,為了簡便,也可能分為三大類:退休金、健康照顧、福利及其他。

(3)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

按保障水平的高低,中國學界習慣將社會保障分作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三者的保障水平由低而高,層層遞進。

社會救助

a.社會救助的定義

社會救助是通過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當公民難以維持最低生活需求時,由政府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標準向其提供保證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質援助的保障制度。

b.社會救助制度質的規定性

第一,社會救助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第二,社會救助是一種須經家庭經濟調查的社會保障制度。

第三,社會救助提供的只是最低生活保障。

社會保險

a.社會保險的定義

社會保險是國家立法強制征集社會保險稅(費),并形成社會保險基金,當被保人發生相關風險時,制度給以損失補償或提供收入的風險分散制度。社會保險包括的風險主要有因年老、疾病、工傷、殘疾、生育、死亡、失業等風險引起經濟損失、收入中斷或減少等等。b.社會保險制度的特點

第一,社會保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強調權利與義務的對等關系;

第二,社會保險既強調社會性又強調風險分散機制;

第三,社會保險具有強制性。

社會福利

a.社會福利的含義

社會福利是政府和社會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而提供各類津貼或服務的制度的總稱。社會福利是政府為全體公民或者具有某些特殊需求的人群提供的,它帶有普遍性原則,即與受益人的收入或者財富無關,如高齡津貼只與高齡者有關而不問個人的收入和財富;同時,從保障水平來看,社會福利在社會保障體系中處于最高層次,其目的是提高受益者的生活質量;

b.社會福利制度的特點

第一,社會福利是為立法或政策范圍內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的,帶有普遍性原則;

第二,從保障水平來看,社會福利在社會保障體系中處于最高層次,其目的是提高受益者的生活質量。

特殊保障

特殊保障是國家專門為某一類人群設立的標準或給付條件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些特殊制度的資金通常來源于財政。

3.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

(1)福利型模式

福利型社會保障的定義: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是政府為居民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高水平保護的社會保障體系。

福利型社會保障的特點是財政支出的水平較高,其中用于社會福利(各類津貼)的比重較高而社會救助的支出相對較小;社會保障項目較全、保障的水平較高。

以瑞典、英國為代表的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按照“普遍性”原則,實行“收入均等化”、就業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設施體系化及包括“從搖籃到墳墓”的各種生活需要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

(2)保障型模式

保障型社會保障的定義:保障型社會保障制度是政府供給的福利制度相對較小、以社會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制度;

保障型社會保障的特點是更多地強調微觀主體的責任,保障水平相對較低;

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多數國家實行的是保障型的社會保障,又有人稱為傳統型的社會保障。這一制度中,企業、個人和政府都是責任主體,在不同的項目中各有不同的角色。

(3)自保公助型

自保公助型社會保護體制的定義:自保公助型社會保護體制是指居民個人對自己的風險負責,最后的責任人才是政府的社會保護制度;

與福利型和保障型制度相比,自保公助型社會保護模式更加強調微觀主體的責任,政府的公共支出非常少;同時個人賬戶制度不具再分配性質,不強調公平性;個人賬戶由于不能很好地分散風險其脆弱性也是明顯的。

新加坡的社會保護制度由公積金制度(個人儲蓄賬戶)、家庭支持、社區支持及政府支持四個層次構成。在這個體系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公積金個人儲蓄賬戶,當公積金個人儲蓄賬戶不足以分散個人風險時,家庭和社區給予幫助,政府在最后出場,所以我們稱其為自保公助型社會保護制度。

二、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機制及作用

1.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機制

(1)社會保障法律體系

社會保障法律體系主要包括立法和司法兩個主要方面的內容。

社會保障立法是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發展的法律論據,是社會保障制度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所以應該立法先行;

社會保障司法則是法律得以有效實施的保證,立法保證社會保障制度有法可依,司法保證社會保障制度有法必依。

(2)社會保障制度的管理主體

社會保障制度管理的主體是依法運行社會保障制度、政策的機構和部門。在制度運行的過程中,管理的主體是分層次的,不同的層次又各有不同責任。

(3)社會保障制度的資金來源及管理

社會保險制度的資金來源及管理

社會保險制度的收入來源于雇主雇員的供款即社會保險稅(費)、政府補貼和投資收入,但主要的還是供款。

a.從財務制度看分為現收現付、基金積累制和部分積累的財務制度;

b.從預算制度的角度看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分為預算管理和非預算管理。

非稅(費)社會保障制度的資金來源及其管理

各種社會救助和各種社會福利制度是非稅(費)保障制度,這些制度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各級財政的一般稅收,以預算管理的方法為主。當年的支出限于當年的預算專款專用。

(4)社會保障給付

社會保障運行的最后環節是社會保障給付。通過對保障對象的給付達到社會保障的目標。保障水平的高低是通過給付反映出來的。

2.社會保障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1)社會保障制度的地位

社會保障制度是成熟的市場經濟形態下最重要的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之一,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我們稱之為社會保障制度的深度。高收入國家社會保障的平均深度達18%以上,社會保障的地位非常重要。

(2)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

微觀層面:社會保障制度有分散個體風險、減少貧困、保護人力資源等方面的作用

通過再分配來分散個人的風險、減少貧困、保護勞動力資源以保證公民的家庭生活有序進行是社會保障制度最根本的目標,因而這方面的作用也是最根本的;

宏觀層面:社會保障制度有穩定政治和調控經濟的作用

社會保障通過調節貧富差別、減緩階級矛盾、減輕貧困的痛苦來達到政治穩定和諧與長治久安的。市場經濟制度下,社會保障制度是重要的再分配制度,它通過稅收和社會保障支出雙向調節,縮小貧富差別。

(3)社會保障收支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社會保障的收支活動深刻而全面地影響著社會政治經濟生活。

從社會保障制度的資金來源或者說收入看,無論是來源于政府一般稅收還是來源于雇主雇員的供款,最終的稅負承擔者都是資本和勞動力。

從社會保障支出方面看,支出的水平影響著有效需求的水平,影響公平和效率。從總量看,社會保障支出的總量對消費的總需求發生影響。

三、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簡史

1.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時期

1883年至l934年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時期。這一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是與職業相關的單項社會保險項目出臺,從保障的對象看尚未實現普遍性,從保障的項目看也不具全面性,全國性的整體制度此時尚未形成。這一時期的發端標志是1883德國的《疾病社會保險法》的頒布。

繼德國之后,其它歐洲國家也紛紛出臺單項社會保險立法,表明社會保障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確立。

2.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時期

1935年至l947年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以美國l935年頒布的《社會保障法》為標志的,在這個法案中第一次出現“社會保障”一詞,美國人創造社會保障這個詞是以其全民化和統一管理為特點的,區別于德國以與職業相關的分散管理為特點的社會保險制度。

3.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的繁榮時期

1948年至l979年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是以l948年英國第一個宣布建成“福利國家”為標志的。這階段社會保障繁榮發展有四重含義

(1)世界上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急劇增加;

(2)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受益范圍進一步擴大;

(3)社會保障項目構成趨于網絡化;

(4)社會保障水平提高,社會保障開支占國民總產值的比重顯著增長。

4.擴張與收縮并存的世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時期

(1)1979年至今為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時期。這一時期的標志性事件是1979年英國對收入關聯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行私有化改革。

(2)20世紀7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做“加法,的改革,即增加社會保障開支,增加社會保障項目、擴大保障對象、提高保障水平。

(3)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社會保障制度向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高收入國家開始了“做減法”的改革,即開源節流的改革,即通過擴大稅基提高稅率增加制度的收入,同時通過減項目降水平等手段來控制社會保障制度的開支,甚至是通過私有化改革減少政府的責任。而另一發展方向是,一些新興的國家和地區,則由于經濟的增長,投入更多財力建設社會保障制度,如韓國、中國、中國臺灣地區,都在增加社會保障制度的投入,擴大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

5.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思考

國際勞工組織在審視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30年里社會養老保險私有化改革后,提出要重建對公共養老保險制度的信任;重新在積累制度和現收現付制度之間平衡;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要靈活調整退休年齡以及領取養老金所需要的最低繳費年限等。

四、世界范圍內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論及實踐

1.高收入國家關于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論

到20世紀70年代,西方的經濟由50-60年代的高速發展進人“滯脹”,以哈耶克為首的朝圣山學社逐漸興起,提出以回復古典的自由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新古典自由主義,簡稱新自由主義(也稱新保守主義)。

(1)新自由主義的哲學基礎是自由、公正和不干涉主義,在經濟理念上主張經濟自由主義和有限政府,極力推崇自由市場經濟,強調自由市場競爭機制,反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和國家干預,主張限制政府權力和合理界定政府責任邊界。

(2)新自由主義認為福利國家存在以下一些弊端:

對個人自由構成威脅;

導致經濟運行效率低下;

對經濟具有破壞力;

對社會發展也具有破壞力。

(3)新自由主義主張,在社會保障領域,福利服務應實行市場化和自我負責,應當降低國家的作用,讓市場發揮基礎性、主導性作用;要體現個人自助精神,人人都要建立自我保障意識,家族也必須為其成員的福利承擔責任。

2.高收人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實踐

(1)擴大社會保障資金來源

提高社會保險繳費率;

提高或取消繳費工資的上限,擴大繳費基數;

開征社會保障收入所得稅;

增加收費項目。

(2)控制和削減社會保障總支出

減少普惠項目,回歸選擇性制度;

降低保障水平;

嚴格享有給付的資格條件,縮短失業津貼的有效期;

提高退休年齡或鼓勵延遲退休。

(3)社會養老保險領域的私有化改革

(4)實行私營化,擴大福利提供領域的市場經濟成分

(5)放下事權

(6)其他改革措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昌市| 涿州市| 江阴市| 武鸣县| 平远县| 炉霍县| 南乐县| 安平县| 绥德县| 邵阳县| 湘阴县| 化德县| 会理县| 克东县| 黄龙县| 南川市| 长岭县| 青川县| 吕梁市| 红安县| 徐水县| 永康市| 桐梓县| 梅河口市| 大埔县| 慈溪市| 吉安县| 蓝山县| 凤庆县| 张北县| 湖州市| 宜阳县| 卓尼县| 瑞安市| 郯城县| 边坝县| 云林县| 嘉兴市| 闸北区| 青州市| 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