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水平測度及模式研究
- 謝春
- 1359字
- 2020-11-28 18:20:25
前言 Foreword
長期以來,我國主要依靠資源、資金、廉價勞動力的高投入所推動的粗放型、外延型、速度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諸多弊端,如整體效益低、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嚴重等。在經濟全球化的裹挾之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工業發展也面對諸多挑戰。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們黨對實現工業化目標提出的重大方針。中國要完成工業化發展,不能通過傳統的工業化道路來實現,必須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本書以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水平測度及模式為研究對象,結合當前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資源環境、人口就業、地區差距等重大問題,探尋適應中國基本國情和經濟發展特點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本書對國內外有關新型工業化和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理論進展、內涵、特征及模式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了綜述。結合國內外工業化發展經驗,深入剖析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內涵、特征,并從科學發展觀、內生增長理論、制度經濟增長理論和演化經濟理論四個方面深入探討了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選擇的理論基礎。厘清我國工業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現實狀況,并且對國外主要工業國的工業化模式進行歸納總結,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水平測度與模式構建提供現實基礎。本書還構建了系統的基于綜合賦權法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指標體系。在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內涵和特征分析基礎上,為了對我國特色工業化水平進行測度以把握其進程,本書特結合層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提出了主觀客觀相結合的綜合賦權法,并構建了一個包含目標層、3個準則、8個主題和34個指標四個層次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指標體系。
基于上述研究,本書對我國以及各地區新型工業化發展水平進行測評。實證結果表明,我國新型工業化綜合評價指數隨著年份的增加保持總體上升的趨勢。2005—2008年總體的發展速度相對比較緩慢,平均年增加率僅為12%;2008年之后新型工業化出現迅猛增長趨勢,年增長率達16%。各地區特色新型工業化發展水平狀況的測度結果表明,新型工業化發展進展較快的地區一般是在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城市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普遍處于中級階段,而大部分處于新型工業化發展底層的地區則是我國的西北部地區。
本書在充分把握新型工業化內涵,借鑒國內外工業化經驗,測度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水平的基礎上,提出了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建設的路徑和模式。即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及《中國制造2025》為指導方針,抓住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機遇,迅速地使我們趕超發達國家,成為真正的強國。以內生增長理論、制度經濟學理論和演化經濟學理論為理論指導,借鑒國外新型工業化經驗和典型模式,以中國特色為切入點,以動力創新、產業創新和要素創新為驅動力,以城鄉統籌、人與自然協調、區域協調和國內國外統籌為保障,以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三大轉變為目標的新型工業化模式。最后,本書提出實現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路徑,即依托動力創新、產業創新和要素創新“三大創新”和兼顧城鄉統籌、人與自然協調、區域協調和國內國外協調“四個統籌”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
謝春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