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跨界人生(第二卷):講述51位跨界人士的故事
- 跨界俱樂部
- 4397字
- 2020-11-28 16:55:45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何驚蟄

跨界關鍵詞
主持人 記者 喜澤文化創始人
跨界這個詞,是前幾年偶然從朋友那里聽說的,她說我作為一個“被標簽的90后”,卻在自己的年紀里創造了這么多“不合時宜”的事情。她告訴我,在跨界俱樂部分享我的故事應該是很有趣的。我喜歡有趣這個詞,便來了。
其實,細想自己這幾年的經歷,也真是“無巧不成書”。大學里陰差陽錯地學了文學戲劇專業,畢業后卻做了電視臺的主持人,然后又轉行成了報社的記者。在別人的眼里,我是《上海航空》《golden key》的專欄作者,是《申江服務導報——申江樓市》的策劃總監,是各大開發商及餐飲集團的長期運營商,是每年做到1000多萬營業額的廣告公司老板。可是,于我而言,這些都不是我最想訴說的,因為我不喜歡這些所謂的榮耀干擾我對生活本質的渴望或者追逐,我只是做了自己在當年最想做的事情而已。
說到跨界,或許每個人都有他(她)不同的感悟。可是,跨界也只是一個形式,這樣說不是為了顯得我的理論看起來更標新立異,而是在我的心里,任何事情只要你想做,都一定能做成,這是不需要技巧和理由的。我只信——專注,是做一行愛一行的專注。
在這里,我只想分享我的一些簡單的小故事。
甘愿——跨界的原由
先從小時候講起吧,我的老家在四川閬中,是一個古城。從小爸爸媽媽對我的教育就很開明,我的父親從不會給我講什么大道理,可他會講很多“故事”給我聽,讓我從故事中提煉屬于自己的領悟。我記得小時候,爸爸告訴我:“看一個人不要光看他(她)的衣服與外表,你要聽從自己的內心,如果你的心認定他是你的朋友,那他就是你的朋友,別人怎么說都不重要。”還有一次,是我快要高考的時候,其他同學的家長都緊張得要命,逼著同學們好好復習,一定要考個好成績,而爸爸卻對我說:“丫頭,不要有壓力,考不好你就去社會上折騰一下,擦皮鞋也不錯嘛,等你經歷過了,你就不會愁了,這些都是小事。所以,不要緊張,你去玩就好了。”其實,說實話,要想從外地考到上海是很難的,可我偏偏就是喜歡上海,喜歡這里的前沿與包容,于是我死氣白賴地報了志愿,填了同濟大學。當然,我運氣好,被錄取了!
我一直在強調“運氣”這個詞,因為我覺得每次的跨界變化于我而言是順勢而為,卻包含了各種各樣的指引。如今的我,26歲,卻有著8年的工作經歷,而且從來沒有實習過、從未填過一份簡歷,說這些真不是為了炫耀,而是我堅信:我的榮耀對得起我與生俱來的底氣。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電視臺,那個時候剛好有個朋友在電視臺做策劃,他跟我說:“電視臺有份錄播的工作你要不要來做?就一次,因為主持人出外景了,我給你600塊錢。”那時候的我剛上大學,一聽到有這好事便覺得好興奮,心想能上電視還有錢賺,太開心了。可是陰差陽錯,我那天運氣出奇的好,剛好碰上電視臺的領導來巡視,領導指著我,問旁邊的人,“這個小姑娘是新招的嗎?”別人說,“是來頂班的,只錄一期。”可是,領導卻說了一句改變我人生軌跡的話,“這個姑娘看著還不錯,就留下來試試吧。”于是,我就這樣留在了電視臺。一開始錄播哈哈少兒頻道,后來又做了IPTV的節目預告主持人,最后轉到星尚頻道做《天下美食》……或許,說到這,大家都會覺得做主持人是一個很風光的職業,其實并不是這樣,比如做美食欄目,你每天都要吃幾十道菜,卻還要吃出頓頓都不一樣的感覺,想象一下,吃到想吐的那種感覺,你就知道那是什么滋味了。
執著——跨界的動力
我在臺里做了兩年多,某天遇到了這樣一件事,它再一次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我當時有個要好的閨蜜在紀實頻道,她做了一期專訪,是采訪一些快要離開人世的人。那次采訪下來的結果顯示,竟然有大約34%的人都后悔自己這一生沒有做成想要做的事情。他們覺得,別人說該買房就買房,該買車就買車,連找老公老婆都有標準,甚至連孩子該上什么幼兒園都是“明碼限定的”,他們都活在別人所認為的榮耀里,結果到最后,卻發現活了一輩子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這件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當時我21歲,我開始思考,我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自己呢?電視臺的工作?偶爾拍點廣告?雖然賺了些錢,也能有很多的光環,但這些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于是,我便開始回頭去想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回憶起來,我小時候有三個夢想,第一個夢想是做老師,第二個是想當科學家,第三個是想做一名戰地記者。就在這個時候,我做了一個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決定,我要去實現這些夢想,于是我辭掉電視臺的工作,要去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為了實現我的第一個夢想,我去考了北京舞蹈學院的教師資格證,又去考了國際手語翻譯員證書,我去教了很多小孩子,那個時候的感覺真是棒極了!幾個月后,我感覺自己的這個教師夢也算是實現了,至少以后回想起來也不會遺憾。嗯,這就說到我的第二個夢想——科學家,我想我這一輩子都不可能完成了,于是便果斷放棄了。
我的第三個夢想是做戰地記者,我想我怎么也得去嘗試一下。于是,我找到了幾個知交,跟他們講了我的想法,在第二天便有消息傳來,第一個是《勞動報》,第二個是《第一財經》,第三個是《東方早報》。我當時對這些報刊是完全沒有概念的,于是我就直接去了《勞動報》,面試時,人事看著我的檔案說要不你再考慮一下吧,我說我已經決定了。他說這里新人每個月只有兩百塊生活補貼,沒有工資的。我不敢想象,因為這和我在電視臺的收入相比,200塊就連公交費都不夠。但是,我不在乎,因為我覺得這就是我想走的路,于是,我就這樣去做實習記者了。
一般來講,新記者第一天的工作就是查錯別字,可是我的“運氣”又到了,第一天我就被派去采訪了,采訪的是九球天后——潘曉婷。我記得,那場比賽是在浦東源深體育中心舉辦的,我找了許久才找到那個為記者寫稿而專門提供的采訪中心,說實話,到那里我連大門都不敢進,因為我不知道我該坐哪里、又該干些什么,進到里面,大家都在寫東西,沒有人認識你,也沒有人幫你,想起以前在電視臺的風光,有人給你化妝,有人給你準備衣服,而在這里,我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落差感,最要命的是,我連電腦都沒有,因為我根本不知道應該帶電腦,于是我就給我的領導打電話,想想那時候真是幼稚極了,我說:“我是不是該采訪呢?那我采訪誰啊?”領導說:“你要采訪就去采訪潘曉婷吧。”其實,我連潘曉婷是誰都不知道……
我開始用手機上網查,那個時候還沒有4G,網絡很慢,我查到了潘曉婷,她為什么被稱之為九球天后?她有什么成績?而采訪也總要問問題吧,問什么呢?于是,我又跑到看臺上去問球迷,我猜想球迷想知道的可能就是我要寫的。我一個一個球迷去問,采訪了大概50多個人后,把他們的問題整理出來,心總算落定了。等到忙完這些回到采訪中心,也已經到了晚飯時間,每個記者都領了飯票去食堂吃飯,這時,一個大叔走過來看了看我,可能覺得我是個實習生什么的吧,他對我說:“你可以回家了……”那時候的心情真是無法描述,我跑到便利店買了一個面包和一杯酸奶,匆匆吃完。我想我為什么要走?我不甘心。于是,我一直等到開賽,還跑到了解說臺去聽這場球賽為什么要這樣打?她們雙方的思路是什么?那個解說員看了我一眼,我對他笑了笑,看他沒有趕我走的意思,我就在旁邊聽他解說,直到快要結束的時候我第一個跑上去采訪了潘曉婷,后來我才知道原來是有群訪的,人家都拿著錄音筆,只有我拿著一個iPhone。采訪完后我就馬上跟領導匯報,領導說那你就寫出來吧,當時我就懵在原地,因為我全然不知道采訪完了就需要馬上出稿,我趕緊坐著末班地鐵回到家里寫新聞稿,可是新聞稿究竟要怎么寫卻從來沒有人告訴我,于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篇新聞稿居然是在百度上搜索“怎樣寫新聞”而編出來的。寫完后我連夜發給了領導,第二天我的采訪稿竟然見報了!第一次發現自己的文字和名字付諸報端,心情真是激動,驚喜之余卻發現里面的內容竟然完全不是自己寫的,于是我就跑去問領導,后來才發現原來是他幫我修改后發表的。在這里,我不得不提及我的領導對我非常好,他花了不止兩個月的時間教我如何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每次我寫完一篇稿子,他就會讓我坐在他旁邊,一個字一個字地教我修改,包括這個字為何要用在這里,為何要取這樣一個標題,為什么要用逗號而不是句號……我很感激那段歲月給我的磨練,就像4年前,我可以一個人在一期刊例上呈現16個版面,這在上海是很難做到的。這些,都是我的經歷,不起眼甚至平凡,可是這就是自己打下來的天下,就算它微不足道,也是美好的,這就是——做人的感覺。
在《勞動報》待了一年多,雖然中間也經常出去旅游,但是對于愛旅行的我來說是不夠的,突然有一天,我覺得自己需要出去走走,于是就辭職旅行了整整一個月。我回了趟家陪家人,然后去了很多地方,我開始做起了個人公眾號“跟女友私奔”,這里面記錄了我所有的旅行,圖片一定要自己拍,文字也一定要自己寫。說到這個訂閱號,其實我的初衷就是想記錄自己旅行時的心情與感悟,等我老了的時候可以與孩子和家人一起分享,可以讓我的孩子看到,他的母親去過哪些地方,或許我說的話已經跟不上他的步伐,但是或多或少可以給他一些感悟。如若可以,希望有幸看到這本書的你,可以去關注這個微信公眾號,相信會給你忙碌的生活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心情。然,回來后的第一天,我依然很幸運,湊巧遇到《申報》招人,于是就有了4年前在《申報》的這份工作。

經歷——跨界的財富
現在,我是一家廣告公司的創始人,手上做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可是這都不是我最值得去夸夸其談的地方,走到如今,我慶幸我從沒背棄過自己的內心。說到此,我想起了一個論壇,他們請我去做講師,在提問環節突然有人問我,說怎樣理解自己的公司或者個人。我在二百多人的會場上回復了一段并不合時宜的話,“其實,我是個奸商。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奸是一個女字旁,一個干字。這個意思不是說我們去KTV玩好、喝好就好了,而是我們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與教育。女是情懷,可能我在談判中打了情懷牌,這些我承認。可是,干就是做實事。如果,你只有情懷,沒做實事,那就不配做一個商人,那是小人。”
我的公司,現在做了百余個營銷項目,也擁有了自己穩定的30000多個媒體資源庫(微信、微博、網紅等),可是這是資本嗎?不是!要能運用好這些資源,給別人最適當的建議,才是能力。其實,這些問題都和跨界是一個道理,跨或不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找到的路子不是比別人的更好,而是更不同。擁有了這樣的能力,便讓跨界無界。
這篇文字,有我的榮耀也有我的辛酸,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其實,只要你知道自己要什么,給自己一個驚喜又何妨呢?跨界,就是在跨越自己的內心。現在的我,仍然對未來充滿了未知與期待,我相信,不是生活在給我們創造驚喜,而是因為,我們本身就是驚喜。
跨界感悟
跨界就是銀碗里盛雪,謀不來,求不來,等不來,牽不來,召喚不來,嘔心瀝血不來,粉身碎骨不來。有時候,職場里沒有潛規則,我們一定會因為某個事件一夜之間回到18歲,或者這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魔咒,或者只是你重新定位了自己。那時候,你贏得的不是人生,不是自己,而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