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大行人以下十一職,并掌四方賓客及使令事,同屬秋官。近孫氏《正義》謂:“司寇佐王刑邦國,詰四方,故以義類屬之。”其說非是。行人為掌使之官,古文“使”與“吏”同。周《夷敦》“王吏小臣守”,即“王使小臣守”也。《說文》云:“吏,治人者也。”《賈子新書·大政篇》云:“吏之謂言理也。”《漢書·王莽傳》云:“夫吏者,理也。”是“吏”與“理”同。古代理即法官,唐虞曰士,夏曰大理。(鄭君《禮記·月令》注。)《管子·法法篇》作“皋陶為李”。是吏、士、李、理,均以同部之字互名。(《說文》:“士,事也。”古“事”字蓋與使、吏同,如《小子師敦》“饗事”即“享使”是也。)而行人之官,亦有行理、行李之稱。蓋古代之使為出疆蒞訟之官,與刑官合一。曰吏、曰理、曰李,均在內之稱;曰使、曰行理、曰行李,均出境之稱。《山海經》言巴人請訟于孟涂,《史記》言召公巡行聽獄棠樹下,亦使臣察獄之征。使臣所職,蓋與周代迓士往四方成獄職掌相同。故周以賓禮及使命掌于行人,然職屬秋官,仍符命使最初之意。故宣究其義,以俟考職官者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