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命婦服文化衍生的官服文化

《紅樓夢》多寫賈府中人的日常,遇大事時,比如賈母過壽,元妃省親,或者中秋佳節,也有幾處大場面的描寫。

紅樓中真正的大場面有四處,按照時間順序來看,第一處就是秦可卿的喪禮。秦可卿是賈蓉的妻子,算不上賈府中地位最高的人,輩分也不高。但是他的公公賈珍卻要把她的喪禮大辦特辦,為此他還給自己的兒子賈蓉捐官,目的就是要抬高秦可卿的身份,把她的喪禮規格也提升起來。

古代等級制度嚴格,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有錢,就能夠為所欲為的,你的身份決定了你的榮耀。所以賈珍想要大辦兒媳婦的葬禮,把規格提高,首先就要提高她的身份。同樣的事件在《金瓶梅》中也有體現,西門慶為了把李瓶兒的喪禮辦大,也給自己捐官提高身份。而賈珍更是為了兒媳婦的喪禮,請王熙鳳協理寧國府,整出了好大的一番動靜。這是紅樓中的第一處大場面,這場喪禮來的達官顯貴數不勝數,送殮的隊伍也是浩浩蕩蕩的,還在路上遇到了北靜王的隊伍。這樣氣派的場面,就是賈珍自己的父親去世的時候也是沒有的。

第二處大場面就是元妃省親,為此賈府重新設計改造府邸,才有了金光閃閃的大觀園。寧榮二府更是出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是買戲子,又是買尼姑的,好不繁忙。省親當天所有的人都忙得不亦樂乎,宮里的隊伍浩浩蕩蕩,一家子人凝神閉氣,就等著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團圓機會。那花的錢絕對是珍珠如土金如鐵,流水的銀子花出去,眼睛都不眨的。

接下來就是清虛觀打蘸,這是女人們的一大樂事,那些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女孩子們,在這次的出行中終于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這場面雖然沒有上面兩處那么大,但也是出動了賈府所有的男男女女們,先是打理好清虛觀的一切,隨后是保證這些小姐丫頭的安全,各種忙碌,又是一次全體總動員。

第四處應該是探春遠嫁,其實這一處并沒有出現在前八十回中,但是在前面的回目中也有所提示。群芳宴的時候,探春抽到了杏花,預示了她將是王妃的命運。而她的判詞以及那首紅樓夢曲子《分骨肉》,都揭示了她最后的命運是離開父母遠嫁的。由此可以推測出,探春最后嫁給了藩王做王妃。這也是高鶚續寫以及大部分人都比較認可的一個結局。

87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探春遠嫁的橋段更是拍得細致入微。探春別過自己的親人,穿著紅色的嫁衣,鳳冠霞帔,滿眼含淚,她的母親趙姨娘此時也是淚漬點點,沒有了往日的潑婦樣。她跪著拜別自己的親人,在賈寶玉的陪同下登上了遠行的船只。

當時的賈府已經沒落,所以探春出嫁時候的排場應該沒有元妃省親和清虛觀打蘸那么熱鬧非凡,但是這樁婚事影響著國家與番邦之間的安定,自然也是不容小覷的。

這四處場景中,出殯是喪事,來往的賓客自然都是素服,而清虛觀那一回,雖說是去求神拜佛,其實無外乎就是賈母帶著孩子們出去玩玩、散散心,屬于普通的家庭出游,熱鬧卻也算不得莊重。其他兩回都是直接與皇帝和朝廷掛鉤的,莊嚴肅穆,服飾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家常服飾。元春省親這一段就提到了賈母等人的命婦服,雖然只是一筆帶過,但也透露出許多信息。先看元春才選鳳藻宮一節中的描寫:

賈母等聽了方放下心來,一時皆喜見于面。于是都按品大妝起來。賈母率領邢、王二夫人并尤氏,一共四乘大轎,魚貫入朝。賈赦、賈珍亦換了朝服,帶領賈薔、賈蓉,奉侍賈母前往。

再看看元妃省親時賈母等人的裝扮:

至十五日五鼓,自賈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大妝。

這兩段話里,曹雪芹用四個字描述了賈母等人的妝扮——按品大妝。

從古到今,做官都是分品階的,現在用的是局長、科長、主任等,古代則用員外、侍郎、丞相等。官名可能有些難記,還有一個更好記的方式,那就是按品階,從一品到九品,再到不入流,等級制度嚴格。這是男人的階層,女人的階層也是一樣的。宮里的女人有位份高低,宮外的女人也是如此。

在《紅樓夢》中,賈母、王夫人、邢夫人、尤氏等都是有品階在身上的,她們雖然沒有入朝為官,但也有自己的制服。在介紹女人的誥命服之前,先介紹下古代男子的朝服。

官服上會有不同的圖案,有仙鶴,有鳥,有龍,等等,不同的動物表示了不同的品階。這種帶有圖案的官服叫作補服,是在明朝才有的,而明朝之前的官服,有的是靠顏色區分,有的是靠樣式,區分方式也是相差甚遠,下面作一簡單介紹。

商周時期代表身份尊卑的是禮服,禮服代表當時最高級的服飾式樣。衣服有長及足部的長袍,也有分為兩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緊口、領子緣有寬邊,以對襟為主,也有偏衽的式樣。裳是長齊小腿的裙子,腰間束帶,腹前懸掛一塊長方形的“黼黻”。當時沒有褲子,只在小腿上纏繞裹腿,古人叫作“行滕”或“邪幅”。腳上穿各種材料制的鞋子。頭上戴的,是貴族男子專用的冕、冠、弁等“頭衣”。

在寒冷的冬天,人們要加穿各種獸皮制成的皮裘。貴族的禮服大多是狐皮裘袍,特別是白色的狐裘,極為珍貴。貴族們為顯示禮儀,就在毛裘外面罩上絲織的錦衣,叫作“裼”。有時在裼衣上還可以再加上一層外衣,叫作正服,這是在重大禮儀中穿的禮服外衣。當時的人們還沒有統一定制的概念,他們的禮數繁雜,等級制度嚴格,所以對于服裝的制式也是要求嚴格,每一個階層的衣服都有嚴格的標準,當時的貴族禮服樣式是區分品階的重要標準。

這樣的區分方式演變到周代,開始有了更加細致詳細的區分方式,也開始對天子的服裝有了獨一無二的規定,周代的帝王禮服由袞、冕、黻、帶、裳、幅、舄、衡等服飾組成。袞,是繪制或刺繡有各種圖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頂上有平版的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懸掛的長方形織物。帶,指用皮革制作或絲線編織的腰帶。裳,是下身穿的長裙。幅,又叫邪幅,是纏在腿上的布帶。舄,是金線和紅線編織的厚底鞋。衡,是用來固定冠冕的頭飾。

帝王禮服的裝飾品和專用花紋,大概也是從周代開始有了具體規定。帝王的服裝花紋共分成12種,如有龍紋、山紋、華蟲紋、宗彝紋、藻紋、火紋、粉米紋、黼紋、黻紋等。這些花紋,只有在天子的服裝上才會全部出現。諸侯們只能使用龍以下的紋樣,士用藻紋與火紋,大夫的服裝上可加上粉米紋。周代用花紋區分等級,有些類似于清代的官補紋樣區分,但也有不同,清代更加詳細繁雜,不僅在衣服上,在配飾各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

這種區分方式到了秦朝被徹底推翻,推翻它的人不是別人,就是秦始皇嬴政。他灰暗的童年,離奇的身世以及并不出眾的長相造就了他扭曲的心理。他有過壯舉,一統六國,統一了錢幣制度,也有過毀滅性的行為,焚書坑儒,弒殺親人。也許是他的自卑感作祟,所以他一統天下之后,立馬廢除了原有的六種冕服,僅留下一種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時使用。

秦始皇對舊禮制進行了徹底破壞,使得直到漢代初年仍沒有統一的禮服、制服。西漢的官服,只不過是一種長袍而已,而且官員一年到頭都要穿黑色的袍服。官服相同,只能靠冠帽以及佩帶來區分官職的不同和高下。

秦始皇的這次廢除禮制影響甚大,乃至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帝王百官的禮服和官服依舊沿襲漢代的式樣,直至隋唐時期才有了重大改變。隋唐的帝王官員禮服制度十分完備,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制度。隋開皇年間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后將它定型,唐代則因循了隋代的定制。在隋代末年,隋煬帝下令用顏色來區分官員和平民的衣著,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員分別用紅、綠兩色,小吏們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許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黃袍。

唐朝在隋朝的基礎上做了更加詳細的區分。在服飾的樣式上,唐武德四年始頒布衣服詔,規定了皇帝的服裝共12種,其中冕服依照周制定為6種。群臣的禮服有10種。大臣們穿禮服時,除冕以外,還使用其他4種冠服。這些冕服只在盛大的典禮中穿。在其他的日子里,皇帝和百官都另外穿統一規定的朝服、公服及常服。朝服,是朝見時穿的服裝,只限七品以上的官員穿用。公服又叫省服,它與朝服基本相同,但更為簡便一些。常服以襕衫為主,是一種圓領窄袖、左右開衩的長袍。

官服的顏色此時也有了更加詳細的區分: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大紅)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須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州的長官刺史,亦不拘品級都穿緋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區分出品級。簡言之,清代公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以用絳色;外褂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宋朝對這樣繁雜的服飾制度做了微調。宋代的官服仍分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種。祭服維持唐代的式樣,但各種等級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樣仍與唐代朝服相同,僅將進賢冠的梁數做了改變,由二梁開始,直至五梁。到元豐二年,宋神宗廢除了隋唐以來依照官員品級確定冠綬的規定,改由官員職位決定服飾,共分為七等冠綬。從宋代開始,官員穿朝服,必須在脖子上套一個上圓下方的飾物,叫作方心圓領。

到了元代,官服又一次從復雜走到了簡單,元代的服飾保持了蒙古人服飾的特點,只是在唐宋官服式樣的基礎上確定了和它們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和公服。

歷史上官服最復雜的要數清朝。除了服飾紋樣細致復雜,就連配的朝珠、頂戴花翎也是大有講究,而這一切的靈感來源就是明朝的官服。明朝除了吸取唐宋時期的顏色區分,還聯系周朝的紋樣制度,發明了官補。官補除了區分等級,也將文官與武官區分開來。

在介紹官補紋樣之前,先解釋下什么是補服。補服,是加在蟒袍之外的外褂,正中用金線繡織鳥獸形的正方形圖案。當然也有龍鳳圖案,龍鳳是皇室專用,皇帝的龍袍自然是龍,真龍天子,皇后以及王妃是鳳袍,以鳳凰的大小和數量區分,清朝的時候皇后的鳳袍紋樣是鳳穿牡丹的圖案。古代五爪為龍,四爪是蟒,皇帝穿的是龍袍,王爺一般就是蟒袍了;公、侯、駙馬、伯的是麒麟、白澤。再往下就不能用這些圖案了,百官們的官補紋樣就是一個成語——飛禽走獸,文官的官補是飛禽類的,都是鳥形圖案,武官的就是走獸類的。

文官的具體圖案是: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雪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為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也有說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未入流為黃鸝。

武官的具體圖案是: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為虎,五品是熊,六品、七品為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是練鵲,風憲官(御史和按察史等監察、司法官員)是獬豸,因為古人認為“獬豸”是一種神羊,能辨曲直。

明清兩代的官補分類大同小異,只是明朝還有補子圖案為蟒、斗牛等題材的,應歸屬于“賜服”類。

相比較其他朝代,清朝的官服制度更加復雜。除了官服,連配飾、官帽也都是大有講究的。在清朝劇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個詞語“頂戴花翎”,有功者皇帝就賞賜他幾品頂戴花翎,犯事了就革去頂戴花翎。其實頂戴跟花翎是兩個東西,但它們都是帽子上的裝飾品。

清朝官員的帽子有兩種樣式,一種是圓形,有一圈檐邊,這是秋冬使用的暖帽,材質上多用皮、呢、緞、布,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是寶石,有紅、藍、白、金四色。還有一種是斗笠式的,前后期會有所差別,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這是涼帽,所以材質上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古代官員使用的這兩款帽子都是分季節的,防寒降暑,是有功能性的,而非電視中一部劇就用一種款式的帽子。古人對于這些東西的使用是非常謹慎的。

不管是涼帽還是暖帽,在帽子的頂部都有帽頂,有的有頂珠,有的沒有,這就是頂戴。不同材質、不同顏色的頂珠代表著不同的品階。從顏色上分:一、二品都是紅色的,三、四品都是藍色的,五、六品都是白色的,七品以下為金色。在同色中,各品的頂戴又有區別:一、二品有純紅和雜紅之分,三、四品有亮藍和暗藍之分。

顏色不同,材質也會有所不同,從材質上分: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除了官員之外,還有一類特殊的人群,他們還沒有入朝為官,但是他們也有頂戴,那就是那些天子門生,那些有功名在身的學子,其中進士、舉人、貢生都戴金頂,生員、監生則戴銀頂。

頂戴之后就是花翎了,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子上的裝飾品,用動物的羽毛做成,也分等級,一般是賞給有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

頂戴花翎是一種統稱,其實不是所有人都能戴花翎的?;崾囚岬慕y稱。翎其實分兩種,藍翎和花翎。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五品以上官員賞給單眼花翎,雙眼花翎賞給級別較高的官員,三眼花翎則是賞給親王、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勛的大臣。而官位低些,如六品以下的官員只賞給藍翎。藍翎為鹖鳥(一種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怯的鳥)羽毛所做,無眼,賜予六品以下以及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給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以上是關于頂戴花翎的一些介紹,介紹完頭上戴的,再來講講身上穿的。清朝的官補圖案跟明朝的相似,只是他們的官服除了規定了官補的圖案,連蟒袍都有嚴格的規定。按他們的規定,一品至三品是九蟒五爪;四品至六品是八蟒五爪;七品至九品(及未入流)為五蟒四爪。

不過雖然服飾的紋樣繁雜,但是在色彩上,他們卻沒有這么多花樣,還是很統一的,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以用絳色。外褂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除了帽子、衣服講究多,他們上朝的時候還有配飾,大臣們都配有朝珠。這朝珠也非常講究,有品階之分。一次在網上看到一串一品大員的朝珠拍出了天價,其實這朝珠不僅在現在價值連城,就是在清朝前期也十分珍貴。清朝前期并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有資格佩戴朝珠,只有官位夠高的人才能夠擁有。

朝珠也有嚴格的品階制度,按清朝制度規定,品官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命婦五品以上,及京堂翰詹、科道、侍衛均可用朝珠,以雜寶及諸香為之。禮部主事,太常寺博士、典簿、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鳴贊,光祿寺署正、署丞、典簿,國子監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在廟壇執事及殿廷侍儀時準用,平時及在公署則不許用。內廷行走人員不分品級均可用。這種制度到后期逐漸放松,晚清時連捐納為科中書(從七品)者也掛朝珠,到末期,便是有官品者,皆可佩戴朝珠。

朝珠的材質也有著明文規定:一品為珊瑚,二品為起花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四品為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五品為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六品為硨磲及白色涅玻璃,七品為素金頂,八品為起花金頂,九品為鏤花金頂,未入流為鏤花金頂。

清朝官員的官服制度大致如此,但這些僅指清朝普通官員,有一類人其中并沒有提到,那便是那些皇親國戚。在當時等級制度森嚴、爵位眾多的清朝王公貴族中,尤其在清朝初期,對這些人的穿戴有著嚴格的規定?;适页蓡T中爵位低于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駙,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駙,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

在服飾上面,親王、郡王的官補是四爪蟒袍,其他則根據相應的品階,穿相應圖案的官服。在朝珠方面,皇子、親王、親王世子、郡王,朝珠不得用東珠,余隨所用,金黃絳;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朝珠不得用東珠,余隨所用,石青絳;公、侯、伯、子、男朝珠,珊瑚、青金石、綠松石、蜜珀隨所用,石青絳。

這是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男子官服的大致情況,下面再說說古代女子的官服制度。開頭介紹過,元妃省親的時候,賈母等人是按品階大妝,賈母、王夫人、邢夫人、尤氏等人,她們婦道人家哪里來的品階,大妝又是怎么個妝法呢?

古代的朝廷命官,除了自己有制服之外,夫人也有相應的制服。除了那些破格受封的誥命夫人外,一品大員的夫人,就有一品大員的命婦服。所以女人們按品大妝就是按照丈夫的官品梳妝打扮,如果是誥命夫人,則按相應的品階打扮。不過古代的制服一般只有一套,所以要好好保護。

清朝出現了回收官服和命婦服的制度,意思是說,等到你解甲歸田的時候,這些衣服是不能帶走的,都要歸還朝廷。

古代妃嬪根據封號領月俸,待遇各有不同。除此之外,在服飾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以朝珠為例,列舉一下古代妃嬪以及王公貴族夫人們的等級制度。

皇后、皇太后朝服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盤,均明黃絳。

皇貴妃、貴妃、妃朝服朝珠三盤、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盤,明黃絳。

嬪朝服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盤,金黃絳。

皇子福晉朝服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盤,金黃絳。親王福晉、世子福晉、郡王福晉均同。

貝勒夫人、貝子夫人、鎮國公夫人、輔國公夫人石青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海市| 吴忠市| 讷河市| 大城县| 若尔盖县| 云梦县| 卢湾区| 五指山市| 庆城县| 东阳市| 白朗县| 清水县| 赤城县| 长丰县| 远安县| 阜新市| 柘荣县| 枣庄市| 婺源县| 利辛县| 枣庄市| 华安县| 绥芬河市| 安丘市| 蛟河市| 武清区| 伊宁县| 萨迦县| 墨竹工卡县| 日土县| 类乌齐县| 双牌县| 丹东市| 合阳县| 建始县| 响水县| 宁城县| 祁连县| 河池市| 镇原县| 茶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