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經濟學大師共同思考
- 楊慶育
- 3097字
- 2020-01-10 15:43:10
一部全新的政治經濟學講義
——讀《新政治經濟學講義》[1]
就目前來講,新政治經濟學尚處于形成過程中,其體系結構并沒有統一的定論,不同的學者對其研究對象、范圍和主題的界定也不一致。但是,汪丁丁新近出版的《新政治經濟學講義》卻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新的視角。作者在行文風格上獨辟蹊徑,大量采用推理性的論述,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全書可以說是經典文獻理論的有序組合和多學科知識的高度融合。
由于作者具有數學控制專業知識背景,其論證往往以數學的推證方式進行,因此該書也被稱為“心智地圖的七份講義圖”,錯綜復雜地分布著有內在關系的若干觀點。讓我們從他的“心智地圖”講義中抽出一個問題來描述——什么是新政治經濟學?它被拆分為“新”“政治”“經濟”“學”來加以理解,包含四方面內容各自的含義以及合并后的解釋,即新政治經濟學=社會選擇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政治經濟學與老的福利經濟學互補[2]。從社會選擇理論、新福利經濟學、“計算機社會主義”與“機制設計”等理論出發,作者對“心智地圖”進行了無限展示,使人感覺到他要在“心智地圖”上窮盡某個領域在歷史上的所有著名人物和重大觀點。這可以說是一種教學方法論的革命,讓我對作者的嚴謹肅然起敬。這種尋根式的關聯方式和并聯方式的講義,證實了作者講的新政治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西方的大學里講授的新政治經濟學。書的副標題是“在中國思索正義、效率與公共選擇”,但我以為其核心議題是正義。正義是什么?正義是公正的道理,按中國古代學者觀點,“不學問,無正義”。而今天我們對正義的理解,已經上升到更為廣泛的層面,是對政治、法律、道德等領域中的是非、善惡給出的肯定判斷,是指符合一定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如何下定義通常是講授者要首先面對的,但作者并沒有循常規,而是全面展開了對正義的研討。
全書以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對政治經濟學的政治、經濟和價值三個維度的論述作為始端[3],提出問題并將回答擴展到幸福的三維度——效率、正義與自由;再引出中國人的幸福三維空間,即物質的、社會的以及精神的[4];最后歸屬到康德的物質生活與經濟維度、社會生活與政治維度、精神生活與價值維度[5]。很明顯,作者在此運用了一種科學的方法論。
首先進入主題的是產權問題。討論產權就必然涉及沖突、歧視和競爭,因為沒有沖突和競爭,就不必有產權。由于競爭是由資源稀缺性決定的,競爭就帶來淘汰,這就引出了汪丁丁新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議題——正義。人類對正義的理解是多元的,當下國人一般的理解是,正義就是公正的道理。而作者推薦的是艾智仁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的觀點:新政治經濟學=效率原則+正義原則。在新古典經濟學人皆自利的假設下,一切行為都是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在眾人均采用這種行為時,沖突是必然的。所以艾智仁教授給經濟學下的定義并非常規的“資源配置的科學”,而是“解決利益沖突的科學”[6]。有沖突就必然考慮正義。西方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經濟學假設的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實現,就是人的滿足感,即自利的完整表達是幸福感。但在汪丁丁看來,正義感應該是幸福的一部分,他給出的典型案例是,如果你生活在一個缺乏正義的社會里,盡管你的收入非常高,你也會感覺不舒服。這說明個人利益最大化并不能包括幸福的全部。比如在無神社會里,正義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性質,它顯得非常重要,以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絕大多數人是否感覺幸福。
汪丁丁定義了幸福三維空間,精神生活維度的核心要素是自由,社會生活維度的核心要素是正義,物質生活維度的核心要素是效率。從古至今,人們對正義的理解是多元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最早就提出判斷一個社會的優劣,首要就是看它是否正義。美國教授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兩人都將正義排在重要性首位。汪丁丁博覽群書,從多角度闡釋了正義,他幾乎用了全書三分之二的篇幅展開如下對正義理解的路線圖。認可韋伯的三維空間;以此理論為始點,展示了艾智仁教授的公式:新政治經濟學=效率原則+正義原則;然后又將正義引入情感世界,運用羅爾斯的派生情感理論,定義了幸福三維度。由于社會生活維度的核心要素是正義,那么應該怎樣提升一個社會的正義性呢?作者直面現實,提出求解正義的藥方就是體制改革,直擊當今社會存在的財富不合理集聚問題,如權力尋租、商業違法、收受賄賂、損人利己等等。作者從正義入題而直面中國社會的基本問題,體現的正是正義的學術道德。
我們沿著作者的思路,從正義理論訴諸情感與訴諸理性糾纏的“兩條路線”到新中國的正義實踐,從政治民主與社會正義到對中國社會基本問題的探討,作者最終解答了為何研究正義是以研究中國文化、制度和幸福三維空間為背景的。從物質到精神的升華,這既符合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原理,也符合人民大眾追求幸福的規律。我們應該承認,物質的、社會的和精神生活的三維空間首先是物質的,這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在這個層次,公眾普遍希望的是公平,汪丁丁把它稱為中國社會基本問題的初級形式。從歷史的角度看,可以把這個初級形式界定在1860—1960年的百年間,中國人民以各種方式對社會基本問題的初級形式的求解過程,其中包括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土地革命”綱領等。但在這一階段,精神生活的不發達,使得大眾在社會生活維度上的正義訴求不能轉化為精神生活維度上的自我滿足。所以,在“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平面之內滿足正義訴求的基本途徑,就只能靠涉及上層建筑領域的體制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打破權力機會、財富的冪律分布(不平衡分布的一種形式,顯著特征是等級越高越不均衡),從而要求生活世界從效率主導演變為理性情感主導。物質生活的效率原則與理性情感生活的心性原則間的沖突,構成了中國社會基本問題的高級形態。
在該書最后,作者以他的一篇文章,結束了對核心議題——正義的討論。中國人民30多年來以改革開放的方式求解的中國新發展之路,其實是具有民族主義的自由精神和民主精神的強大社會功能之體現。如果我們認可作者對前一百年的分析,那么也應該有理由相信探索解決中國基本問題的高級形態,相應時段大致也要一百年。其間,社會基本問題的求解過程,將從“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的二維世界,逐漸轉入“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的二維世界[7]。從時段上看,大致等同于鄧小平所描述的到21世紀中葉,中國將與當時的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相當。而當前,我們國家進入了一個調整社會、大眾以及國際關系的新進程。毫無疑問,這要求國家承擔更多的正義責任。公平正義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承諾對民眾陷入困境的生活進行“托底”,是國家正義的體現。而今天,滿足民眾對多維需求的新期待、新訴求,更是國家正義與時俱進的新特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十分強調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提出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社會治理,著眼的正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今天我們這個時代的正義體現。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了今天人民對中國正義、公平、和諧和民族復興夢的追求,不久的將來必定實現中國人民生活空間的三維平衡和明顯的帕累托改善最優化。
(本文原載于《中國新聞周刊》2013年第45期)
注釋
[1]汪丁丁.新政治經濟學講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汪丁丁.新政治經濟學講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4-19.
[3]汪丁丁.新政治經濟學講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5.
[4]汪丁丁.新政治經濟學講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581-582.
[5]汪丁丁.新政治經濟學講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19.
[6]汪丁丁.新政治經濟學講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1-36.
[7]汪丁丁.新政治經濟學講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