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經濟學大師共同思考
- 楊慶育
- 2585字
- 2020-01-10 15:43:16
四、應該怎樣看待新常態下的新動力
一個龐大的經濟體進入新常態,就必然面對新動力問題。對此經濟學家們見仁見智。李稻葵認為,在宏觀層面中國經濟仍然存在三大發展優勢:一是作為大國經濟,擁有巨大的腹地,不必過分依賴國際市場;二是中國經濟是趕超學習型經濟,能不斷地從發達國家學習到新的商業模式和技術;三是中國經濟仍然具有體制創新的原始動力。他提出一個經濟體的增長潛力有多大,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該經濟體與世界上標桿性的發達國家人均GDP的差距。照此觀點,中國當前的人均GDP發展水平只有美國的20%左右,靠什么來形成這種動力呢[1]?
許小年提出必須從經濟下行的原因出發才能找到有針對性的措施。他認為目前經濟增長速度下行,不是一個簡單的周期現象,而是結構性的衰退,是經濟發展的要素之間的關系失衡了,有投資和消費的失衡,有產能增長與購買力增長的失衡等。既然是結構性帶來的問題,出路當然是結構性調整。產能過剩除了規模的因素外,與其質量檔次也有關系,所以結構性調整又必然伴隨著創新驅動[2]。
魏杰從產業角度提出要重點調整四大產業。一是房地產業必須走向常態化。在調整上重要的是弄清楚政府與市場在房地產業上的職責,房地產業涉及消費投資,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建設保障性住房,通過相應立法制約房產炒作行為,其余交給市場。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務院2014年提出了七大新興產業大方向,但是如果每個省都集中發展這七個產業,勢必形成新的產能過剩。三是服務業。服務業是結構調整中的重要產業,既能決定國家產業結構的檔次,也是吸納就業的重要產業,其中消費服務業以人口為基礎,發展空間最大。但是消費服務業近年面臨業態轉型的沖擊,從技術角度上看是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從經濟角度上看是由于營銷理念從營銷轉向以客戶為中心。挑戰與機遇同在,但對新事物新業態也要有前瞻性的防范。以網絡購物為例,其發展迅猛卻相對忽視假冒偽劣和包裝運送周期問題,基層網點管理極其混亂。相比較而言,網絡購物中的假冒問題處理成本比傳統銷售更高。四是過剩產能基本集中的制造業。這可能是結構調整的難點,其領域寬泛且就業者眾多,加之技術水平問題,調整周期會相對較長[3]。
在微觀層面李稻葵指出三個增長點:一是民生性公共消費型基礎建設投資。不同于一般的固定資產投資,民生性公共消費型基礎建設投資并不全會形成新的生產能力,不會帶來產能過剩,其中部分投資并非完全提供公共產業,如高鐵、城市軌道交通具有市場運作特性。二是已有生產能力的綠色升級,將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升級為綠色、低耗的現代化產業,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但卻是目前必須著手的重大工作。三是我國內需水平目前仍然偏低,要力爭用一個五年規劃,將其從目前的45%提高到50%左右,使居民消費水平始終高于經濟增長水平。但筆者認為,居民消費不是靠規劃解決的,關鍵在于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如教育、醫療和養老制度建立好,才能極大地調動居民的即期消費[4]。
傅蔚岡認為,在微觀運行層面的公平市場環境更為重要。在企業組織形式上,混合所有制能夠大幅度降低投資成本,可以改進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還可以為政府籌措財政資金。但他同時指出并非“一混就靈”,因為現實存在的許多股份制公司治理結構仍然很低下,如果公眾公司都難以解決該問題,對非上市的國有控股公司就更沒有理由樂觀。所以,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更為重要。從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們就開始搭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但目前建立起來的市場經濟仍然有很多缺陷,主要問題還是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傅蔚岡認為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就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努力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企業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5]。
張維迎在分析微觀層面的創新驅動時十分看重企業家精神,認為當今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只有依靠創新才能持續推動經濟發展的時代。創新就要提高價值、降低成本,二者都需要管理和技術的創新[6]。創新成功重要的是對人性的把握,筆者認為,成功企業家對人的心理有非常好的理解,從職業角度來講,就是能夠識別消費者自己都沒有明白的需求,即挖掘消費潛力。而目前絕大多數企業家是針對滿足市場上已經出現的需求,按訂單組織生產,這類企業家只能被企業家領袖引領,而企業家領袖只能由對人性有透徹把握的企業家來擔任。從技術到市場的轉型,一般生產型的企業家就可以做,而從套利效率驅動的增長走向配置效率驅動的增長,就只有依靠創新型的企業家去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而這種潛在需求要新技術支撐,新技術就依賴于創新。新常態下的新動力顯然是個集合體,學者們只要轉換一個視角就可以引發出新的動力體系。萬變不離其宗,深化改革、全面開放、創新驅動是新常態下的最基本的動力。30多年前我們靠改革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釋放了活力,贏得了高速度的發展。今天我們依然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來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讓市場在經濟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才能進一步釋放活力,使整個經濟發展上升到一個質量更好、結構更優的層次。30多年前我們靠開放迎來了適合當時中國產業特征的技術和產品,形成了新產業結構,今天我們依然要靠更高層面的開放來參與國際產業的分工與協作。30多年前我們靠模仿引進的方式在消化發達國家的技術與管理,而今天我們必須靠創新驅動來推動結構調整、產業升級。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疊加”,經濟發展趨勢從未像今天這樣撲朔迷離,發展的影響因素從未像今天這樣令人捉摸不定。但是已有的成功案例說明,只要我們緊緊抓住深化改革、全面開放、創新驅動三大工作重心,就一定能夠適應經濟新常態,并在新常態中有新作為、新氣象和新發展。
(本文部分內容登載于《重慶社會科學》2015年第8期)
注釋
[1]胡舒立.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89.
[2]胡舒立.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95-100.
[3]胡舒立.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101-106.
[4]胡舒立.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90-92.
[5]胡舒立.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136-144.
[6]胡舒立.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