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我的春節年俗
書名: 煙酒小店的經營日常作者名: 元珠峰下一只蟲本章字數: 1412字更新時間: 2025-02-19 08:08:12
還年復
還年復是老家大年三十傍晚時分的一個傳統家祭活動。
聽老輩人說,宋慶歷年間,王,安石進京趕考路過小村落。見云蒸霞蔚似蓬萊,及峰登頂上云端,心曠神怡,美不勝收。于是乎,在里南橋頭,觀音閣許下心愿,來年若及進,士第,鎮河華表年復年。
后來,王,安石果然金榜題名,進士及第,從此開啟了他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何時還?還復來?詩人的惆悵,鄉親的掛念,我的老家也就打那時起,有了還年復的民俗,年復一年,代代相傳上千年。
大年三十那天的傍晚。母親,嫂子,姐姐妹妹們在堂前灶下細剪窗花,染紅碗筷,忙碌著年夜飯,父親領著我和哥哥弟弟們就開始著手家祭還年復了。
父親點燃一對高高的紅蠟燭,虔誠地插入香爐,至今還記得那個鼓腹,敞口的青花瓷香爐,畫有四條青龍,首尾相連,后來換了錢,供三哥去了省城大學堂。我個子矮,夠不著案桌,抬頭看去,中堂懸掛的天地,君親師幾個大字在火紅的蠟燭映襯下明堂光亮,熠熠生輝。父親點了三支香,俯身燒了幾表紙,低頭念叨了幾句話,然后轉身對著一字排開的我們兄弟幾個說,敬天畏地,護國衛土,尊師重道,耕讀傳家,向列祖列宗磕頭跪拜。
大哥整理了一下衣服,帶領我們一一做了禮拜鞠躬。然后在天井放了一掛鞭炮。父親收拾好三牲貢品,端起傳盤,帶領我們去往族家祠堂。
村西門口是一處曬谷場,足足有兩個標準足球場般大。門樓,牌坊,古戲臺,祠堂依次矗立,錯落有致。牌匾上宗衍,鵝湖四個大字早已描紅,八根楠木立柱新貼了對聯,是喜慶的色彩,新年的味道。
走進祠堂,一張八仙桌端端正正擺放的是一本厚厚的族譜,德高望重的老人坐一旁,見大人就起身發煙,是小孩就摸頭發糖,村會計,能識字,正集中精力為今年新過門的媳婦,新出生的男孩,續譜添丁加一筆。
一番寒暄之后,父親帶領我們兄弟幾個在供案前磕頭禮拜,許愿還愿,然后帶我們參觀祠堂,王,安石畫像,明萬歷十七年進士牌匾,清乾隆二十六年進士牌匾,侵,華日,軍在我村,燒殺搶掠罪,行介紹,解,放戰,爭時期反,饑餓和抗,丁斗爭介紹等等。一圈下來,真的是大歷史,普通人,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
依稀記得父親一再叮囑著,向先輩前賢學習,長大后有出息做大官了,就要為民造福多做對社會有益的事。如果沒能力,那就好好種田,不要坑蒙拐騙違法犯罪,村里的幾分薄田也能有口飯吃,好好教育下一代,年復一年,代代相乘,總有光宗耀祖出人頭地的那一天。
出了祠堂,走向村外,在一顆粗壯的柳樹下土地廟燒了紙,作了揖。不遠處就是鎮河華表,觀音閣。父親一邊走一邊說,你腳下的這條路,也許就是當年王,安石走過的路。當年兩位進,士老爺也是從這里走出了大山,走到了京城,族,譜單開一頁,留存下來這個安身立命的小村落。
那時還小,說實話,對進士老爺是真沒有什么感知的,但是王,安石是熟悉的,課本里就有。天然一份親切感。
好生奇怪的是觀音閣外是激流澎拜轟隆隆的水流聲,很遠很遠就聽的到。可是一走進大門,什么聲音都沒有啦。父親帶我們敬香禮拜之后,四處查看了一下,有沒有瓦片脫落漏水,門前這口古井里的烏龜是不是還活著,給過路行人歇腳睡覺用的兩塊木板是不是完好,最后,又讓我們在鎮河華表陰刻的字體上描了幾筆紅。
整個家祭還年復儀式就算是全部結束了。該回家吃年夜飯了。母親,嫂子,姐妹們還在家等著呢。
時至今日,幾經重建的里南橋,觀音閣,還有鎮河華表風雨斑駁,歷經滄桑依然矗立,蒼穹下,曠野里,小河岸靜靜地守護著小村落。一年復一年,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