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蘇聯與西方大國的關系

一、法西斯主義的崛起和蘇聯國家安全面臨的威脅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蘇聯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受制于法西斯主義的崛起和自身安全與利益面臨的威脅。

20世紀20—30年代,就在社會主義的蘇聯與資本主義的西方國家交往少而斗爭多的時候,一股嚴重畸形的惡勢力——法西斯主義在歐洲出現了。法西斯主義不僅反對共產黨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也反對社會民主黨和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現代的法西斯主義發端于20世紀20年代初期,興盛于20年代后期,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國上臺,標志著法西斯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崛起。概括起來講,法西斯主義主要在一些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影響濃厚的國家出現,以最野蠻和最殘暴的手段克服危機、對抗革命、實行以擴張為目標的反動思潮、政治運動和政權形式。[1]法西斯主義在世界許多國家都出現過。除了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之外,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巴西等國也存在過法西斯主義的思潮、運動或政權。由于每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不同,法西斯主義的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它們的共同點,一是用假革命綱領來迎合廣大群眾的情緒、利益和要求,進行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的蠱惑和宣傳;二是使用最粗暴、最野蠻的手段。

在一定意義上說,法西斯主義的崛起過程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醞釀過程。《世界文明史》一書,在論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原因時認為,除《凡爾賽條約》的缺陷、強權政治、經濟狀況、民族主義之外,還有一個就是,“西方民主國家面對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行為推行的‘綏靖’政策”[2]。實行綏靖政策的不僅僅是英國、法國,還有美國。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和美國總統羅斯福都是這種政策的積極奉行者。[3]所謂綏靖,原意是指保持地方平靜;所謂綏靖政策,也稱綏靖主義,是指對侵略者妥協、姑息,用犧牲別國的利益去滿足侵略者的欲望,以換取暫時的和平與安全的做法。英法美等國的綏靖政策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犧牲中國的東北來滿足日本的要求,二是犧牲阿比西尼亞(即埃塞俄比亞)滿足意大利的要求,三是犧牲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來滿足德國的要求。綏靖政策達到高峰,是英法對德國吞并奧地利和占領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容忍態度,而這兩個國家是德國向外擴張的跳板。另外,奧地利與德國一樣以日耳曼民族為主,捷克斯洛伐克境內也有三百多萬日耳曼人,如果吞并和占領這兩個國家,德國的人口和軍隊兵員以及糧食供應都會大大增加。1938年2—3月,希特勒先是威逼奧地利政府改組,后干脆直接將軍隊開進奧地利,強行將奧地利并為德國的一個省。對于德國公然破壞《凡爾賽和約》和禁止德奧合并的規定的行徑,英法政府雖然向德國提出了照會,但很快就承認了這種現實。吞并了奧地利之后,德國大肆宣傳捷克人“迫害”蘇臺德區的日耳曼人,并以此為借口在德捷邊境屯集重兵,準備興師問罪。1939年9月,張伯倫、達拉第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簽署了《德國、聯合王國、法國及意大利間的協定》,即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根據這個協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將蘇臺德區和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月1—10日從上述領土撤出,必須將上述地區的軍事設施、廠礦企業、運輸工具等無償地交給德國。在還不能確定日耳曼人是否占選票多數的地區,先由英、法、德、意代表組成國際委員會占領,再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其歸屬。弱小的捷克斯洛伐克就這樣被英法等國出賣給了德國,《慕尼黑協定》也就成了英法恥辱的一個標志。

英法之所以奉行綏靖政策,雖然與國家實力逐漸走向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歐流行的怕戰、厭戰的和平情緒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兩國想把法西斯主義的禍水引向蘇聯,借法西斯之手消滅世界上這個唯一的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法西斯主義國家也正是利用了英法美等國的這種反蘇、反共和反社會主義的仇恨心理,打出同樣的旗號,以此作為籌碼并佐以戰爭威脅迫使它們為自己的侵略擴張大開綠燈。

二、蘇聯對外關系的錯誤做法

面對日益猖獗的法西斯主義、越來越大的戰爭危險以及西方國家推行的綏靖政策,蘇聯采取了什么樣的態度和對策呢?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上臺以前,蘇聯并沒有對法西斯主義進行高度重視,甚至還通過共產國際采取了許多錯誤的做法。

首先,蘇聯把各國社會民主黨當作主要的打擊對象。由于在意識形態、斗爭策略和組織原則等方面的嚴重分歧,從1924年開始,西歐的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之間就處于一種水火不相容的狀態,蘇聯共產黨則支持各國共產黨反對社會民主黨。[4]共產國際從第五次大會開始就把社會民主黨與法西斯主義政黨并列,稱之為資產階級的“第三黨”,完全忽視了法西斯主義制度與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不同,將社會民主黨當作最危險的敵人,嚴重地妨礙了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階級進行反法西斯主義的斗爭。

其次,把保衛蘇聯當作各國共產黨人的主要任務。在法西斯主義迅速崛起和發展的時候,西歐共產黨最主要的任務無疑是領導人民群眾捍衛最基本的民主權利。可是,自從1926年斯大林在與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等黨內反對派斗爭過程中提出“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之后,蘇聯的利益成為各國共產黨人的最高利益。共產國際提出了“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要求各國共產黨人為蘇聯而奮斗,自己的民族責任、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斗爭都退到次要地位。

最后,把推翻資產階級統治作為當時各國無產階級的主要奮斗目標。20世紀20年代后期,蘇聯和共產國際領導都認為,資本主義已經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相對穩定的局面,現在進入了全面危機的時期。因此,各國共產黨和無產階級不僅要武裝保衛蘇聯,而且還要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爭取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其實,對形勢的這種估計完全是錯誤的。當時幾乎任何國家都不存在這樣的革命形勢。相反,在法西斯主義步步緊逼的情況下,各國共產黨和無產階級的主要任務應當是反法西斯主義,保衛民主制度。可是,哪個黨或哪個人這樣做了,就被當作右傾機會主義,受到無情的批判和打擊。

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蘇聯感到除了需要加強自身力量之外,還必須聯合西方國家來阻止法西斯主義的侵略和擴張。為此,蘇聯采取的重要步驟是,1933年2月在裁軍會議上提出建立歐洲集體安全的主張,要求各國將世界視為一個整體。蘇聯認為,歐洲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發生的戰爭沖突都有可能導致破壞歐洲和整個世界的和平,甚至可能導致世界大戰。所以,必須爭取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集體安全。為此,蘇聯先于1934年9月正式加入國際聯盟并擔任常任理事國,接著共產國際1935年7—8月召開的第七次代表大會改變了過去那種極“左”的、以打擊社會民主黨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為主要目標的政策,確立了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斗爭策略。在這樣的背景下,蘇聯于1939年4月提出同英法簽訂一項為期5—10年的互助公約,從8月開始三國在莫斯科就締約問題進行談判。但是,英法兩國由于推行綏靖政策,想使法西斯主義禍水流向東方,并不是真心地想與蘇聯結盟共同對付德意日法西斯。英法之所以還與蘇聯進行談判,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利用這件事來加重同德國談判的砝碼,迫使希特勒對它們做出更大讓步。所以,就在這個過程中,英國便通過各種渠道同德國進行秘密會談。同時,蘇聯對英法能否真正與自己進行軍事合作也是顧慮重重,在談判中提出的要求和條件也比較苛刻。[5]三國莫斯科會談最終以破裂告終。

正準備發動侵略戰爭的德國對英、法、蘇三國的結盟談判深感不安,如果它們真的達成一致的話,德國就要面臨兩面受敵的境地,對德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莫斯科談判未果,最高興的當然是希特勒了。當時,德國根據希特勒的指令正緊鑼密鼓地準備進攻波蘭,然而再轉向北歐和西歐,可擔心的就是蘇聯。得知三國談判破裂后,希特勒馬上就通過駐蘇大使舒倫堡向蘇聯伸出橄欖枝,表示德國愿意同蘇聯簽訂一項互不侵犯條約。蘇聯面對著德國向東步步緊逼,西方國家又推波助瀾的情況,為了自己的安全也決定與德國締約,以便將法西斯主義這股禍水向西推。

8月22日,蘇聯政府宣布德國外交部部長里賓特洛甫訪問莫斯科的公報。次日下午,里賓特洛甫抵達莫斯科并于24日凌晨和蘇聯外交部部長莫洛托夫簽訂了為期十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宣布:蘇德兩國都希望加強世界和平事業,雙方約定任何一方都決不對另一方采取侵略行動,決不支持第三個國家對另一方發動侵略戰爭,決不參加反對另一方的國家集團。遇事互相協商,通過友好交換意見或仲裁方式解決雙方的爭端。[6]

在以后相當長的時間里,蘇聯官方和學者們都異口同聲地全盤肯定這個條約。比如,由蘇聯外交部部長葛羅米柯主編的《蘇聯對外政策史》寫道:“只是當蘇聯確信已經不可能同英法簽訂互助條約和軍事協定時,才決定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這樣,蘇聯才得以避開慕尼黑決策人企圖引誘它落入的陷阱,并巧妙地利用帝國主義陣營的矛盾來保衛和平和加強自己的國防。”[7]但是,戈爾巴喬夫上臺后,蘇聯開始對這種看法有所改變,對這個條約提出了一些異議甚至干脆就否定它。有人認為,1939年9月并不存在德國進攻蘇聯的可能性,因此,簽訂這個條約是錯誤的。有人認為,即便有進攻的危險,也應拒絕或拖延與德國談判,同時應繼續和英法談判。就算不能與英法達成一致,也應將這種談判當作達摩克利斯劍懸在德國的頭上,阻止它采取冒險行動。還有人認為,蘇聯突然轉向與德國合作,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愛好和平的民主力量,使很多共產黨人處于特別復雜的境地。

但是,最麻煩的還不是這個條約,而是與這個條約同時簽訂的《秘密補充議定書》。

無論是蘇聯官方還是蘇聯學者過去對此都諱莫如深,直到1988年還否定它的存在,理由是在蘇聯外交檔案中找不到它。1989年,蘇聯政府根據西德檔案文件的膠片,首次公布這份秘密文件。《秘密補充議定書》的主要內容就是在蘇聯鄰國劃分了各自的勢力范圍。這個文件規定:一旦屬于波羅的海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的各地區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立陶宛北部邊界同時應成為德國和蘇聯的邊界。與此同時,雙方承認立陶宛對維爾納地區的利益。一旦波蘭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德國和蘇聯的勢力范圍將大體上以納雷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為界。雙方的利益是否需要保留一個獨立的波蘭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的邊界如何的問題,只有視以后的政治發展才能最終明確。對于東南歐,蘇聯方面強調,對比薩拉比亞的利益關系,德國方面宣布它在這一地區完全沒有政治方面的興趣。如果居住在蘇聯勢力范圍內的德國公民和其他日耳曼族人有遷往德國或者德國勢力范圍的愿望的話,蘇聯政府不會阻止。德國政府承認對于居住在其勢力范圍內的烏克蘭族人或者白俄羅斯族人有相應的義務。[8]

可以看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蘇聯對待東歐地區延續了沙皇俄國的做法,即將它作為與西方大國討價還價的籌碼或爭奪對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国县| 会泽县| 精河县| 鄂托克前旗| 都江堰市| 荆门市| 四川省| 江都市| 定结县| 黎平县| 涞源县| 芦溪县| 遵义市| 建水县| 克拉玛依市| 新蔡县| 江川县| 库车县| 清流县| 永川市| 独山县| 承德市| 晋州市| 禄劝| 根河市| 甘洛县| 申扎县| 伊宁县| 金川县| 海南省| 贺兰县| 塔城市| 德格县| 原阳县| 巴彦县| 常州市| 施秉县| 广饶县| 延寿县| 乌恰县| 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