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8: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
- 何傳啟
- 3833字
- 2019-11-29 11:34:05
本章小結
產業結構現代化是一個系統過程。本章關于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時序分析、截面分析和過程分析,加深了對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和未來前景的認識,從中可以發現和歸納出產業結構現代化的長期趨勢和基本事實,它們是分析產業結構現代化規律的歷史基礎。本章分析了宏觀經濟(三次產業和三大產業)、中觀經濟(六大集群)和微觀經濟(24個部門)的產業結構和產業結構變遷。下面主要介紹宏觀經濟和中觀經濟的結構變遷。
1.產業水平的事實和前景
產業水平指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可以用人均增加值、人均總產值和人均需求等指標來衡量。
首先,人均增加值的變遷。在1980~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人均增加值增速:服務業>工業>農業;三大產業人均增加值增速:知識產業>服務產業>物質產業;六大集群人均增加值增速:基本服務≈人類服務>其他服務>流通服務>工業>農業。21世紀,人均服務產業增加值和人均知識產業增加值會繼續上升。
其次,人均總產值的變遷。1980~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人均總產值增速:服務業>工業>農業;三大產業人均總產值增速:知識產業>服務產業>物質產業;六大集群人均總產值增速:基本服務>人類服務>其他服務>流通服務>工業>農業。21世紀,人均服務產業總產值和人均知識產業總產值會繼續上升。
其三,人均需求的變遷。1995~2011年期間,三次產業人均需求增速:服務業>工業>農業;三大產業人均需求增速:知識產業>服務產業>物質產業;六大集群人均需求增速:其他服務>人類服務>基本服務>流通服務>工業>農業。21世紀,人均知識產業需求會繼續增長。
其四,優勢產業變遷的時間差。優勢產業是指人均產業水平最大的產業。
2.產業結構的事實和前景
首先,增加值結構的變遷。
其二,總產值結構的變遷。1970~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變化的表現為:農業和工業總產值比例下降,服務業總產值比例上升;三大產業方面,物質產業總產值比例大幅降低,知識產業總產值比例大幅提高,服務產業總產值比例上升幅度比較平緩;六大集群方面,基本服務和人類服務總產值比例大幅提高,流通服務總產值比例上升平緩;而農業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比例下降;其他服務總產值比例先上升后下降。21世紀,知識產業總產值比例會繼續上升。
其三,需求結構的變遷。1995~2011年期間,三次產業方面,農業和工業需求比例下降,服務業需求比例上升。三大產業方面,物質產業需求比例降低,知識產業需求比例提高,服務產業需求比例波動。六大集群方面,三個產業集群需求比例上升,上升幅度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人類服務、基本服務、其他服務;農業需求和工業需求比例下降;流通服務需求比例波動。21世紀,知識產業需求比例會繼續上升。
其四,就業結構的變遷。
其五,產業結構變遷的比較。1800年以來,美、日、德、英、法、中六個典型國家增加值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業結構和生產結構的相似系數逐漸增大,偏離程度逐步縮小;但是產業結構變遷存在一定的國際時間差。
2015年,131個國家三次產業的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平均偏離度排名和相似系數排名基本保持一致,其中,以平均偏離度為基準排名前10位的國家包括:捷克、斯洛伐克、新西蘭、比利時、烏克蘭、英國、匈牙利、法國、美國和德國。中國平均偏離度和相似系數分別排第82位和第87位。
其六,主導產業變遷的比較。1970~2015年期間,美國和德國先后從物質產業為主導過渡到以知識產業為主導,而日本是從物質產業為主導向服務產業為主導過渡。盡管受數據獲取限制,但是英、法兩國都已進入知識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2000年以來,美、德、英和法四國知識產業吸納就業比例最高,而日本服務產業吸納就業比例最高。
在1970~2015年期間,主導產業的更替存在一定的時間差,用不同指標衡量的主導產業存在差異。在不同歷史截面,不同國家的主導產業和產業的結構有較大差別。以增加值比例衡量的主導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起始時間,早于以總產值比例衡量的主導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起始時間。以增加值比例衡量的主導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起始時間,早于以需求比例衡量的主導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起始時間。以增加值比例衡量的主導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起始時間,早于以就業比例衡量的主導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起始時間。
3.產業質量的事實和前景
首先,勞動生產率的變遷。在1980~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速: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方面,勞動生產率增速:物質產業>知識產業>服務產業;六大集群方面,勞動生產率增速:基本服務≈工業>其他服務>人類服務≈流通服務>農業。21世紀,產業勞動生產率會繼續提高。
其次,凈利潤率的變遷。在1990~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方面:農業凈利潤率下降,工業和服務業凈利潤率波動;三大產業方面,服務產業凈利潤率上升,物質產業凈利潤率波動,知識產業凈利潤率先升后降;六大集群方面,工業和流通服務的凈利潤率提高,而農業和其他服務凈利潤率下降,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的凈利潤率先升后降。21世紀產業利潤率還存在行業差別。
其三,增加值率的變遷。在1980~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增加值率增速:服務業>工業,農業增加值率下降;三大產業的增加值率:物質產業和服務產業增加值率提高,知識產業增加值率下降;六大集群方面,工業增加值率上升,農業和基本服務增加值率下降,人類服務、其他服務、流通服務的增加值率波動。
其四,創新密度的變遷。在2000~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創新密度增速:工業>服務業≈農業;三大產業方面,創新密度增速:物質產業>知識產業>服務產業;六大集群方面,創新密度增速:工業>基本服務>人類服務≈農業>其他服務>流通服務。
其五,環境壓力的變遷。在1990~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環境壓力降低速度:工業>服務業>農業。典型部門變的環境壓力降低速度:交通>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
其六,優質產業變遷的時間差。在1970~2015年期間,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的優質產業更替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基于勞動生產率和凈利潤率比較的優質產業時間差是:在三次產業中,工業成為優質產業的時間差大于5年;在三大產業中,物質產業成為優質產業的時間差大于15年。基于勞動生產率和增加值率比較的優質產業時間差是:在三次產業中,工業成為優質產業的時間差大于5年。在三大產業中,物質產業成為優質產業的時間差大于15年。
4.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在18~21世紀期間,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前沿過程大致包括兩大階段。
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的主要特點包括農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下降,工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上升,服務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上升,工業成為主導產業等。
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的主要特點包括物質產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下降;服務產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先上升后下降;知識產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上升,知識產業成為主導產業。
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分析的時間跨度為1700~2015年(約300年)。
在2000~2015年期間,在2000~2015年期間,產業結構發達國家的比例約為15%~17%,產業結構發展中國家的比例約為83%~85%;產業結構現代化水平從高到低的排序大致是:歐洲、美洲、亞洲和非洲。
5.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客觀現實
2015年,在131個國家中,美國、國等21個國家是產業結構發達國家,韓國等20個國家是產業結構中等發達國家,中國等31個國家是產業結構初等發達國家,印度等59個國家是產業結構欠發達國家。
6.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前景分析
大體而言,2050年產業結構現代化指數的世界先進水平會比2015年提高1倍左右。21世紀進入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國家會增加,處于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國家會減少,處于傳統產業結構社會的國家將趨向于零。世界經濟走向知識經濟時代(李京文,1999)。
- 治國理政新布局:“四個全面”托起中國夢
- 民國時期民控官的途徑與控案處置:以川政統一后的四川基層政權為例
- 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文選(2012-2015)
- 激變良民: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
- 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
- 群書治要: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第二分冊)
- 鄧小平實錄(全4冊):1904—1997(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版)
-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當代中國
- 治理什么樣的國家,怎樣治理國家?(英文)
-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論與實踐
- 新發展理念的嘉善實踐
- 聚焦高質量改革再出發:江蘇省社科聯重大應用研究課題成果集2019
- 統一戰線理論
- 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程序與規范
- 社會改革與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