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浣溪沙:古代美女線描涂色集
- 陳胄 高正賢
- 785字
- 2020-08-06 17:07:11
中國畫線描的分類
中國畫的線描被歷代畫家鐘愛,經過反復的提煉與規范化,線描逐漸發展演變成十八種技法:十八描。明代鄒德中《繪事指蒙》說到,線條古法有十八描,分別為高古游絲描、琴弦描、鐵線描、行云流水描、馬蝗描、釘頭鼠尾描、混描、橛頭釘描、曹衣描、折蘆描、橄欖描、棗核描、柳葉描、竹葉描、戰筆水紋描、減筆描、枯柴描、蚯蚓描。十八描按照線條的形態來命名,其用途是作為人物畫教學課稿,線描的程式化有利于傳播和教學,但程式化本身的固定模式也使得線條形態被禁錮、缺少活力。

曹衣描 用筆細而下垂,成圓弧狀,講求線之間的疏密排列變化。

釘頭鼠尾描 葉頓頭大,行筆方折多,轉筆時線條加粗如同蘭葉描,收筆尖而細。

橄欖描 頓頭大如橄欖,行筆稍細,但粗細變化亦大。

高古游絲描 線條提按變化不大,細而均勻,多為圓轉曲線。頓筆為小圓頭狀。

減筆描 用筆粗,一氣呵成,一筆中有墨色變化。大多只畫個外輪廓,用筆簡練到極致。

橛頭釘描 禿筆線描。頓頭大而方,側鋒入筆,有“斧劈皴”之筆意。線條粗而有力。

枯柴描 用筆粗,水分少,類似皴法。用筆往往逆鋒橫臥。

柳葉描 用筆兩頭細,中間行筆粗。和竹葉描類似,都是虛入虛出的筆法。

馬蝗描 頓頭大,行筆曲折柔軟,伸屈自然,但很有力。

琴弦描 略比高古游絲描粗些。線用顫筆中鋒,有停停頓頓的變化,大多為直線。

蚯蚓描 粗細均勻,曲折多而柔軟。用篆書筆法,圓轉有力。

鐵線描 轉折處方硬有力,直線硬折,似鐵絲弄彎的形態。用筆中鋒,頓筆也是圓頭。

行云流水描 其線條有流動之感,狀如行云流水,用來表現軟而彎轉的衣紋。

棗核描 頓頭如同棗核狀,線條行筆中亦有棗核狀的用筆變化。

戰筆水紋描 如山水畫水紋的畫法。用來表現薄而褶多的衣紋。

折蘆描 用筆粗,而轉折多為直角,折筆時頓頭方而大,線多為直線。

竹葉描 與柳葉描類似,也是中間粗兩頭細。其線條近似竹葉,因而得名。

混描 先用淡墨皴衣紋,墨未干時,間以濃墨,形成“濃破淡”的墨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