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 CFCI)報告(第十期):走進廣州
-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課題組主編
- 5791字
- 2019-11-29 21:59:53
第3章 全國性金融中心評價
3.1 總體評價
按照CDI CFCI評價結果,上海、北京和深圳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實力遙遙領先于國內其他金融中心城市,在全國31個金融中心排名中分列前三名,并具有全國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圖3.1.1 全國性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得分歷期變化
?與28個區域金融中心的平均水平相比,上海、北京和深圳這三個全國性金融中心相對于其他區域金融中心仍然保持絕對領先地位,滬、京、深三者的綜合競爭力優勢十分明顯,且呈現逐漸拉大的趨勢。
?近兩年受我國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滬、深金融市場規模出現較大回落,兩者本期得分增長仍較為緩慢。

圖3.1.2 全國性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得分比較
?北京與上海的競爭力得分有進一步縮小的趨勢,而深圳作為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中實力相對較弱的中心,受自身規模和體量較小的影響,近年來其金融中心競爭實力并未有超常規模的提升,其追趕上海和北京的步伐稍顯緩慢,差距有逐漸拉大的趨勢。

圖3.1.3 全國性金融中心金融產業績效分項得分歷期變化
?金融產業績效方面,本期北京、上海和深圳得分均有所上升,但北京得分的上升幅度高于上海和深圳,這使得北京與上海和深圳的得分差距進一步加大。

圖3.1.4 全國性金融中心金融機構實力分項得分歷期變化
?金融機構實力方面,本期北京得分出現下降,而上海緩慢上升,深圳則表現出較高增速,這使得深圳在此項的得分與北京和上海的差距正在減小。

圖3.1.5 全國性金融中心金融生態環境分項得分歷期變化
?金融生態環境方面,本期北京、上海和深圳仍然位列全國前三名,與上期的情形基本一致,得分較上期出現較高增速。
3.2 上海金融中心評價
上海是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以及滬杭甬大灣區的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上海同時還是近代中國金融業的重要發祥地,2009年被中國政府賦予“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使命。
自首期進入CFCI榜單以來,上海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實力一直穩居全國第一。第十期CDI CFCI評價結果顯示,上海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得分為235.6分,十年間綜合實力得分增長1.3倍,增幅高達136%。

圖3.2.1 上海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歷次得分與排名
2017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5330.54億元,同比增長11.8%,占地區GDP比重達17.69%;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達到112462億元,同比增長17.65%;全年保費收入1587.1億元,賠付支出548.9億元;年末保險深度達到5.27%,保險密度達到人均6563元(常住人口統計口徑)。
表3.2.1 上海在CFCI 10中評價結果 (%)

在第十期CFCI一級分項指標評價方面,上海金融產業績效增幅最為顯著,本期分項得分大幅提升25.89%。金融機構實力得分僅上升3.76%,而金融市場規模受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得分小幅下降1.72%。各項排名與上期保持不變,除金融市場規模排名全國第1位以外,各項指標得分排名均為全國第2位。
在金融產業績效方面,上海金融業規模在全國性金融中心中具有較強優勢,如圖3.2.2所示。

圖3.2.2 上海金融產業績效同全國性金融中心平均水平的比較
?2016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達到4765.83億元,分別高出同期深圳和北京的1955億元和495億元,三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6.7%,高于深圳和北京。
?受股市低迷的影響,2017年證券交易量出現萎縮,導致金融深度得分較上期有一定下滑。
?金融寬度低于全國性金融中心評價水平,2017年保險密度為6563元/人,遠低于北京和深圳的平均水平。
在金融機構實力方面,上海的“兩極分化”現象十分突出,如圖3.2.3所示。

圖3.2.3 上海金融機構實力全國性金融中心平均水平的比較
?上海在證券類機構有很強的比較優勢,其本地法人證券機構、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數量大幅領先于北京和深圳。
?在銀行和保險類機構實力方面則落后于平均水平,這主要是因為北京集中了包括四大銀行、四大保險公司總部在內的全國大部分銀行類和保險類機構總部,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大幅領先于上海。
?上海金融機構國際化優勢顯著,在上海的外資銀行、合作基金管理公司、國外證券公司代表處、外資保險公司分公司等機構,其數目之和幾乎是北京和深圳的機構之和。
在金融市場規模方面,上海具有絕對優勢,這是因為全國性交易市場基本集中于上海。
?本期上海在該分項指數上的得分有所減少,主要原因在于股票市場的交易規模出現一定回落。
在金融生態環境方面,上海在全國排名第2位,在金融人才環境和金融商業環境兩個方面均有顯著比較優勢,如圖3.2.4和圖3.2.5所示。

圖3.2.4 上海金融人才環境與全國性金融中心平均水平的比較

圖3.2.5 上海金融商業環境與全國性金融中心平均水平的比較
?上海在城市交通、醫療衛生、旅游吸引力等金融人才環境的競爭力優勢明顯,上海每百萬人軌道交通里程數達到292.5公里,城市軌道交通里程數達到666公里,2017年接待游客數量2.96億人次。
?城市綠化不夠、生活成本高是上海金融人才環境方面的最大短板,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建成綠化覆蓋率大幅低于北京和深圳。
?上海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低于北京和深圳,但住宅房價收入比則高于北京。
?上海經濟外向度方面顯著高于全國性金融中心平均水平,2016年進出口總額4338.0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5.14億美元,均排名全國首位。
?專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方面上海處于相對劣勢,上海注冊會計師(CPA)人數、專業保險中介機構數量等指標僅相當于北京的一半左右,在基本養老、醫療和事業保險覆蓋率方面也與北京存在一定差距。
3.3 北京金融中心評價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也是中國金融的監管決策中心,中國金融監管機構和四大銀行總部均集聚于此。金融業是北京最重要的支撐產業之一,“十三五”時期,北京提出要“具備全球視野,以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為目標”。2017年,北京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Visa、萬事達卡等國際領先金融機構落戶北京,國內首批市場化債轉股金融資產公司農銀投資、建信投資、中銀投資在京設立。北京境內外上市公司數量居全國前列,總股本總市值居全國首位。
自首期進入CFCI榜單以來,北京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實力僅次于上海,一直排名全國第2位。第十期CDI CFCI評價結果顯示,北京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得分為184.4分,十年間綜合實力得分增長1.1倍,增幅高達107%左右。

圖3.3.1 北京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歷次得分與排名
2017年,北京金融業增加值4634.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6.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7.6%;2017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到144086億元,同比增長4.1%;2017年全年保費收入1973.2億元,賠付支出577.7億元;2017年末保險深度達到7.05%,保險密度達到人均9090元(常住人口統計口徑)。
表3.3.1 北京在CFCI 10中評價結果 (%)

在第十期CFCI一級分項指標評價方面,北京金融產業績效增幅最為顯著,本期分項評分大幅提升33.97%。金融機構實力評分下降2.46%,而金融市場規模評分出現較大幅度下降,較上期下降57.32%,這主要受“新三板”市場活躍度下降的影響。金融生態環境評分保持了10%以上的增幅。各項排名與上期保持不變,除金融市場規模排名為全國第3位以外,各項指標評分均位列全國首位。

圖3.3.2 北京金融產業績效同全國性金融中心平均水平的比較
在金融產業績效方面,北京金融從業人員、金融寬度等在全國性金融中心中具有較強優勢,如圖3.3.2所示。
?2016年北京金融業增加值達到4270.8億元,僅次于上海,三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3.3%,高于深圳。
?2017年北京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分別達到9090元/人和7.05%,遠遠超過上海和深圳。
?2017年北京境內股票市場累計融資量與GDP的比重達到60.7%,遠高于上海和深圳,位列全國第1位。
?北京擁有全國人數最多的金融從業人員,2016年達到53.8萬人,是深圳的4倍。
在金融機構實力方面,北京各項指標優勢都非常突出,如圖3.3.3所示。

圖3.3.3 北京金融機構實力全國性金融中心平均水平的比較
?憑借國有四大行總部集聚地的優勢,2017年北京本地法人銀行機構資產規模超過125億元,占31個金融中心法人商業銀行總規模的70%以上,遠高于上海和深圳。
?北京保險類機構的突出優勢也十分明顯,擁有全國最多的本地法人保險公司,2017年本地法人保險公司資產規模突破7.4萬億元,遠遠高于上海和深圳。
?北京證券類機構實力一直是北京金融業發展中的短板,主要體現在法人機構數量、營業部數量及各項經營數據與上海和深圳還存在一定差距,不過,近幾年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北京準金融機構實力有待加強,2017年注冊的融資租賃公司數量僅有185家,而同期上海和深圳分別擁有2034家和2408家。
在金融市場規模方面,北京憑借全國性的“新三板”市場、股權轉讓市場、區域性金融要素市場等,有效彌補了北京金融市場規模方面的短板,本期該項評分繼續全國第三的排名。
?2017年,“新三板”市場保持穩定增長,上市掛牌公司數量達到11630家,企業總市值達到4.94萬億元,全年成交金額2272億元。
?不過,目前“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和市場交易活躍性有所下滑,市場持續成長的動力顯得不足。
在金融生態環境方面,北京排名全國第1位,在金融人才環境和金融商業環境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如圖3.3.4和3.3.5所示。

圖3.3.4 北京金融人才環境與全國性金融中心平均水平的比較

圖3.3.5 北京金融商業環境與全國性金融中心平均水平的比較
?北京教育環境和醫療衛生水平在三個全國性金融中心中具有絕對優勢,普通高校數量、高校學生數量等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三甲醫院數量及執業醫生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
?北京生活成本在三個全國性金融中心中也具有比較優勢,2017年北京在崗職工住宅房價收入比為7.74,盡管高于全國其他大中城市,但與上海和深圳相比偏低。
?北京人才環境的短板主要集中在城市交通、環境狀況方面。2017年,北京的車均道路面積僅有17.96平方米,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僅有54.1%,遠低于上海和深圳。
?在金融商業環境方面,北京專業服務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執業律師、注冊會計師數量方面,2016年北京執業律師26953人,位居全國首位;2017年注冊會計師數量達到13536人,比上海和深圳人數之和還要多。專業保險中介機構數量也遠超上海和深圳。
?北京在社會保障和經濟外向度方面略低于全國性金融中心的平均水平,2017年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覆蓋率明顯低于深圳,進出口總額也低于上海和深圳。
3.4 深圳金融中心評價
2018年是改革開放的第40個年頭,深圳已經發展成為能夠與上海、北京相比肩的全國性金融中心,深圳金融業已成為全市的支柱產業。2017年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數量已達到2089家,總市值達到23.58萬億元。目前,深圳通過進一步加快與香港的金融合作,吸引優質金融資源,推動全市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加快建設國際化金融創新中心。
自首期進入CFCI榜單以來,深圳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快速提升,不斷拉開與其他區域性金融中心的距離,但與上海、北京金融中心的綜合競爭力仍有較大差距。第十期CDI CFCI評價結果顯示,深圳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得分為123.8,綜合競爭力排名全國第三。十年期間,綜合競爭力得分實現翻番,累計增幅達到99%;綜合競爭力排名長期占據全國第三的位置。

圖3.4.1 深圳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歷次得分與排名
2017年,深圳金融業增加值達到了3059.98億元,同比增長5.7%,占GDP的比重為13.6%;2017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到69668億元,同比增長20.55%;2017年全年保費收入1029.75億元,賠付支出257.13億元;2017年末保險深度達到4.59%,保險密度達到人均8219元(常住人口統計口徑)。
表3.4.1 深圳在CFCI 10中評價結果 (%)

在第十期CFCI一級分項指標評價方面,深圳金融產業績效增幅最為顯著,本期分項評分大幅提升29.77%。金融機構實力評分上升18.57%,金融市場規模評分上升21.05%。金融生態環境評分增長相對較慢,上升了12.07%。金融生態環境方面的全國排名第4位,較上期下降1位,金融人才環境方面的排名上升2個位次,排在全國第7位。
在金融產業績效方面,深圳各指標都不具備比較優勢,其中金融從業人員是最大短板,如圖3.4.2所示。

圖3.4.2 深圳金融產業績效同全國性金融中心平均水平的比較
?2016年深圳金融業增加值達到2810.73億元,明顯低于上海和北京,位列全國第3位。
?2017年深圳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分別達到8219元/人和4.59%,保險密度僅次于北京,但保險深度低于上海和北京。
?2016年金融從業人員數量僅有12.24萬人,這不僅低于上海和北京等全國性金融中心,也低于天津、重慶等區域性金融中心。
在金融機構實力方面,深圳僅在準金融機構和證券類金融機構等方面具備微弱優勢,其他方面與上海和北京的差距較大。
?深圳準金融機構發展態勢良好,2017年擁有4593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僅次于上海,位于全國第2位;融資租賃和融資擔保機構數量均多于上海和北京,位于全國首位。擁有18家本地法人證券公司,總資產規模1.61萬億元。

圖3.4.3 深圳金融機構實力全國性金融中心平均水平的比較
?深圳證券類機構發展具有傳統優勢,2017年擁有18家本地法人證券公司,資產總規模1.6萬億,與上海基本持平,高于北京。盡管只有30家本地法人基金公司,但資產管理規模達到2.8萬億元。
?深圳銀行類機構與北京、上海相比差距較大,主要表現為本地法人商業銀行數量較少(9家),資產規模僅有9.55萬億元,商業銀行網點數量也遠遠少于上海和北京。
?保險類機構方面,深圳僅有20家本地法人保險公司,保費收入也遠低于北京和上海。
?機構國際化程度也是深圳金融機構發展的短板,2017年全市僅有28家外資銀行分行,2家合資證券公司,2家合資保險公司。
在金融市場規模方面,深圳依托深圳證券交易所,包含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快發展,在金融市場規模上僅次于上海,繼續保持全國第二的位置。
?2017年,盡管資本市場有所波動,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市值及成交額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市場融資能力依然較強。
在金融生態環境方面,深圳排名全國第4位,在金融商業環境方面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但金融人才環境仍有待加強,如圖3.4.4和3.4.5所示。

圖3.4.4 深圳金融人才環境與全國性金融中心平均水平的比較

圖3.4.5 深圳金融商業環境與全國性金融中心平均水平的比較
?深圳在城市綠化、環境狀況和文化娛樂方面在全國性金融中心中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2017年,深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高于上海的38.8%;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6.99%,全國位列第一。
?深圳教育環境、醫療衛生和城市交通是最大的短板。2017年,深圳市僅有12所普通高校,中小學任教教師數量也遠遠低于上海和北京;三甲醫院只有6家,每萬人擁有的執業醫師數僅有約25。城市交通的短板體現在軌道交通里程數不及上海和北京,日航班數量也遠低于上海和北京。
?在商業環境中,深圳社會保障名列全國前茅,三大保險覆蓋率遠高于北京和上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也是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中最高的,達到179102元/人。本地上市公司數量也與上海和北京齊平,能充分利用深圳發達的資本市場環境。
?不過,深圳的專業服務和經濟外向度是不可忽視的短板。2017年,深圳執業律師數和注冊會計師數僅有上海的一半,專業保險中介機構數量也僅有391家。當年實際利用外資67.32億元,遠低于上海和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