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經濟學四十年
- 黃健英
- 3262字
- 2019-11-29 21:59:10
前言
民族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自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時間。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學科理論體系不斷完善,研究水平逐步提高,研究內容越來越多元,人才培養規模和層次不斷提高,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回顧和梳理學科發展走過的歷程,總結不同階段研究的特點和研究的主要內容,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科的發展。本書按照時間順序對民族經濟學研究進行梳理,由于每個時期的研究內容廣泛,研究成果浩繁,很難將每一位研究者和他們的著述都找出并梳理,不免掛一漏萬,但作為嘗試,我們將盡量展現學科發展的歷程、學術思想的脈絡,使人們對民族經濟學研究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把握。
根據學科發展的歷程以及不同時期的特點,本書把民族經濟學研究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前學科階段”,即民族經濟學還沒有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被提出,也沒有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理論體系,沒有形成專業的研究隊伍。這時的民族經濟研究散落在其他學科研究之中,或在其他學科研究中被論及。這些研究為民族經濟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內容,幫助我們認識和了解了當時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狀況。這部分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12—1949年,這一時期有關少數民族和民族經濟發展的記述和專題研究的內容十分廣泛,但主要包括在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社會歷史調查之中;第二個階段是1949—1979年,除了國家組織的大規模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中有關于民族經濟的大量記述外,這一時期有關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的研究主要包括在經濟學、民族學、民族史等學科的研究中。
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的民族經濟學研究,這一階段是民族經濟學的初創時期。以施正一教授為代表的第一代民族經濟學人審時度勢,在面臨諸多困難的情況下提出并創建了民族經濟學,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為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的民族經濟學研究得到國家民委、中央民族學院(現中央民族大學)等相關部門和高校的大力支持,成立了專門研究機構——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所,和全國性學術團體——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兩者成為當時全國民族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和“平臺”,并團結和動員了全國民族經濟研究的力量,展開民族地區經濟調查和學術研究,發表了一批有影響力的論著。“學科創立初期,得到于光遠、牙含章、楊堃等老一代經濟學家、民族學家的大力支持,學科早期主要代表人物和研究骨干有施正一、黃萬綸、董子健、石爭、巴音蒙和、費懷信、徐敬君、潘文、張克武、李文潮、李竹青、白振聲、那日、況浩林、楊荊楚、趙素琴、張繼濤、李甫春等。”(1)同時涌現出一批年輕學者,如王文長、龍遠蔚、馬飚、譚明華、郭凡生、潘照東、曹征海、張協堂、賴存理、田廣等。
這一時期的民族經濟學研究積極參與國內學術交流,并就一些問題展開學術爭鳴。較典型的如“梯度理論”和“反梯度理論”之爭,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基于“差距”問題的戰略研究,經過對不同發展戰略的比較,提出了“加速”發展戰略,并就如何實施加速戰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針對民族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提出“雙向大循環”理論;通過對東西部經濟關系的討論,分析了“外控制—外嵌入”的經濟運行機制及其弊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的“輸血”與“造血”的關系等。
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的民族經濟學研究,這一時期是民族經濟學研究深化發展的階段。在80年代開創性研究的基礎上,90年代民族經濟學研究除了在學科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出版了一批有影響力的論著外,仍繼續關注和研究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如民族地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差距問題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外開放和邊境貿易。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組織了不同規模的學術活動,但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其影響力較80年代有所下降。這一時期的研究隊伍仍以80年代開始從事民族經濟學研究的第一代學者為骨干,同時隨著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規模的擴大,形成了以高校師生為代表的較為穩定的學術隊伍。
第四階段是21世紀以后的民族經濟學研究,這一時期是民族經濟學研究快速發展的階段。進入21世紀后,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成為舉國關注的熱點,有關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的研究井噴式增長,涉及經濟、社會、生態等諸多領域。對這一時期研究的梳理難度最大,我們以部分民族類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為主線,結合民族院校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碩士點教師的研究進行梳理。當然,這些只是民族經濟學研究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不免會掛一漏萬,有大量高水平的論著沒有被收錄。從研究隊伍看,這一時期,20世紀60年代以后出生的研究者成為民族經濟學研究的骨干和主體,主要集中在民族院校或民族地區高校,結合人才培養展開學術研究。現在全國有28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具有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有5所學校有博士學位授予權(還有一些學校在二級學科民族學下招收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網站和CNKI論文中沒有顯示),這些學位點絕大部分是在2000年以后開始招生的,人才培養規模也從20世紀90年代的每年幾十人擴大到現在的數百人。
民族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從創建之日起,就面臨著質疑和批評,尤其在學科初創時期,學界對學科創建和存在的必要性存在不同的看法。為此,施正一教授在1982年發表的《關于發展中國民族經濟學的幾個問題》一文中,從“為什么提出研究民族經濟”“民族經濟學是一門什么樣的科學”“應當怎樣開展民族經濟學的研究”三個方面對當時的質疑作出了全面的回應。在后來的研究中,也一直存在著對研究的邏輯起點、核心概念、研究對象、研究范式、理論體系等方面的爭論,但這些爭論大多停留在提出問題的層面,系統的研究和深層次的思考不足。有些論著發現了學科建設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但沒有提出更多建設性的理論和主張。20世紀80年代,學界雖然在學科名稱、研究對象等方面依然存在分歧,但在學科研究的基本理念、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等方面達成了高度共識。在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的組織下,除了年度學術會議外,學界還在一些重大課題領域開展協作,出版了幾部有影響力的論著。20世紀90年代以后,有關學科基礎理論建設的思考明顯增多,結合人才培養,出版了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教材和專著,但相對于地區層面的研究,對學科基礎理論體系的研究仍顯薄弱。
學科產生的背景和性質決定了民族經濟學具有顯著的問題導向性。從研究成果看,大部分為應用性研究,主要研究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涉及領域十分廣泛。同時,不同時期的研究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如20世紀80年代的差距和發展戰略研究,20世紀90年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2000年以后的西部大開發研究。這些研究又以民族地區研究為重點,采取民族視角或者說把“少數民族”的經濟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較少。
從研究范式看,除延續20世紀80年代以經濟學規范研究為主的研究傳統外,實證研究有所增加,但以圖表、回歸或相關性分析等為主,運用數理模型進行研究的不多。除了經濟學范式的研究外,在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研究生培養體系內,以云南大學為代表的一些單位,以經濟人類學的研究范式為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還有一些研究在以經濟學范式為主的同時,借鑒了民族學的理論和方法,體現了學科研究的綜合性。
民族經濟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學術體系、研究隊伍,在探索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時至今日,民族經濟學研究中仍有很多新領域和新問題,尤其在學科基礎理論體系建設方面,在總結和梳理已有研究成就的同時,需要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等重大論斷,都對民族經濟學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經濟學理論創新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本書采用施正一教授關于“廣義”民族經濟學和“狹義”民族經濟學的分類方法,涉及的內容基本為“狹義”層面的民族經濟學研究,即“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學”的研究,在本書中通稱為“民族經濟學”。
(1) 施正一.民族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