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擔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發表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暢想。隨著兩大倡議的提出,曾經對世界經濟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絲綢之路”重新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兩大倡議高度契合了沿線國家共謀發展的需求,能更好地增進中國與沿線各國的交流合作。兩大倡議的一個核心內涵是積極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自提出以來就受到越來越多國家與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而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四分之一的中東歐16國地理位置獨特,向西輻射歐洲,是中國進入歐洲腹地、實現歐亞大陸聯通的必經之路,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發展將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關鍵節點。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間的經濟往來顯著增加。2016年中國海關統計顯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雙邊貿易額為586.54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增長4.6%,占中國與歐洲貿易額的10.19%。其中,中國對中東歐國家出口455.4億美元,增長3.8%;自中東歐國家進口131.14億美元,增長6.1%,中方順差324.26億美元。

然而,中東歐并非同質化的地區,中東歐16國不僅在面積和人口規模上存在很大差異,而且在營商環境、貿易體制上也有所不同。中國企業在與中東歐國家進行貿易時應充分考慮到16國的共性和差異性,既要注重與整個地區的發展合作,又要注重與重點貿易伙伴發展關系,還要兼顧國家和地區的平衡。

為了及時反映中國與中東歐地區和各國貿易發展狀況,展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發展軌跡,對中國與中東歐地區和16國的貿易活動進行科學精準的畫像,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一帶一路”經貿指數研究院和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大數據技術采集、整理和分析中國與中東歐地區國家的貿易信息,并以此為基礎研制中國—中東歐貿易指數。

中國—中東歐貿易指數的研制是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校長朱國宏教授和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總裁陳秋途先生的倡議和支持下,由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一帶一路”國家經貿關系與合作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統計與信息學院院長劉永輝教授和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總會計師劉冬平先生牽頭組建了近20人的專業團隊,歷時半年經反復論證研制而成。中國—中東歐貿易指數是一項集體成果,凝聚了許多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的智慧。在指數的研制過程中,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自由貿易港戰略研究院院長、國際經貿學院院長黃建忠教授從國際貿易的理論方面對指數編制給予了數十次的指導;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研究所副所長、中東歐研究中心主任尚宇紅教授不僅幫助我們設計了具體的指標體系,而且在指數計算方面也給予了指導;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的高運勝教授和汪建新教授在指數研制和數據收集、整理等環節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教育部統計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廈門大學教授、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特聘教授曾五一先生和臺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院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特聘教授謝邦昌先生在指數體系和調查問卷設計等環節給予指導;特別感謝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強先生,他從貿易指數在企業的具體運用視角給我們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合理的建議。

本報告匯集了中國—中東歐貿易指數研制的綜合成果,包括“中國—中東歐貿易指數系列”“基于中國—中東歐貿易指數的國家畫像”和“中國—中東歐貿易擴展性研究”三篇。

第一篇“中國—中東歐貿易指數系列”共5章。第一章“中國—中東歐貿易競爭力指數”從市場占有率、顯示性比較優勢和貿易相似性三個方面刻畫中國出口商品在中東歐地區和國家的市場競爭力。

第二章“中國—中東歐貿易活力指數”基于進出口發展速度對中國與中東歐地區或國家雙邊貿易成長性進行描述,分中東歐地區或國家從中國進口商品所占市場份額的增長率、從中國進口單類貨物的增長率和從中國進口所有貨物的增長率三個方面展開。

第三章“中國—中東歐貿易潛力指數”基于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與中東歐地區或國家的貿易潛力進行分析,從出口潛力和進口潛力兩個角度展開。

第四章“中國—中東歐貿易阻力指數”是本書的一個創新,嘗試利用貿易引力模型估算中國與中東歐16國雙邊貿易發展的阻力,探究其影響因素,并展示過去10年貿易阻力的發展變化情況。

第五章“中國—中東歐貿易信心指數”是本書最具特色的內容,“一帶一路”經貿指數研究院的師生們對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廣州廣交會進出口商家以及從事國際貿易研究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貿易勢頭、貿易收益和貿易前景三個方面反映國際貿易從業者以及專家學者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發展趨勢的預期。

第二篇“基于中國—中東歐貿易指數的國家畫像”包括第六章至第二十一章,共16章。每一章在介紹各國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分別從貿易競爭力指數、貿易活力指數、貿易潛力指數、貿易阻力指數和貿易信心指數5個方面描述中國與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波黑、捷克、愛沙尼亞、克羅地亞、匈牙利、立陶宛、拉脫維亞、馬其頓、黑山、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等中東歐16國的貿易發展狀況,并對促進雙邊貿易提出發展建議。

第三篇“中國—中東歐貿易擴展性研究”包括第二十二章和第二十三章兩章。第二十二章“中國—中東歐貿易的網絡分析”基于中國與中東歐16國間10大類商品的進出口數據構建了商品貿易網絡,并以此為基礎對中國與中東歐各國間貿易聯系、中國與中東歐地區在各類貨物上的貿易聯系進行分析。

第23章“中國與中東歐‘16+1’合作下的中歐班列發展報告”梳理了中歐班列的發展情況,分別從中歐班列與中國—中東歐貨物貿易市場占有率、中歐班列與中國—中東歐國家的雙邊貿易兩個方面分析中歐班列對中國—中東歐“16+1”合作的影響。

本報告整體設計由劉永輝教授與劉冬平總會計師負責。張建新副教授負責撰寫第二章、第二十三章以及部分國家的畫像,李莉副教授負責撰寫第五章、第二十二章以及部分國家的畫像,周平博士負責撰寫第三章、第四章以及部分國家的畫像,周昀博士負責撰寫第一章和部分國家的畫像以及全文的統稿,孫辭海博士負責數據的收集、處理和信息系統的開發,最后的定稿由劉永輝教授與劉冬平總會計師合作完成。特別指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統計與信息學院數量經濟學以及國際商務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鞠卓、潘文捷、馮建濱、毛凱、任一平、張政、石大偉、國琴、高天翼、黃楊、朱槙儀、金萍、孫晨璐、丁宇杰、朱英和王文才等同學在數據的調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國—中東歐貿易指數報告(2017)》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一帶一路”經貿指數研究院與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共同研究的成果,眾多的專家學者、老師同學為此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但是仍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進一步的深入探究。“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將不斷總結經驗、持續研究,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

劉永輝 劉冬平

2017年1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隆县| 平山县| 谷城县| 北碚区| 阳新县| 张家港市| 寿阳县| 石河子市| 沐川县| 邳州市| 雅江县| 卢湾区| 永平县| 石楼县| 德昌县| 育儿| 三河市| 伊吾县| 阿城市| 遵义市| 邯郸市| 阜南县| 汉源县| 碌曲县| 岳普湖县| 获嘉县| 富宁县| 阜城县| 南平市| 蒙山县| 拜城县| 舒兰市| 诸暨市| 阿拉善右旗| 新兴县| 绵阳市| 京山县| 金乡县| 临朐县| 松溪县| 新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