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道:廣州律師論文集
- 廣州市律師協會
- 5241字
- 2020-08-13 19:27:32
25.試論泛珠三角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法律規制
王靚華[1]
珠江流域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加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在內的11個地區在《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和《內地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框架下進行合作,泛珠三角“9+2”不僅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相關性,在資源、產業、市場等方面也有較強的互補性,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我國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建立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珠江流域在地理上的特殊性,毗鄰香港,臨近臺澳,面向世界,國內國際民事往來人員復雜、形式多樣,在涉及各種法律糾紛事宜時,不僅產生涉外法律沖突,而且還產生大量涉港澳臺地區的區際法律沖突,如何適用泛珠三角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法律規范,并使泛珠三角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得到有效實施與法律保護,是當前泛珠三角合作區急需重視解決的問題。
一、泛珠三角區域實施市場一體化的重要意義和社會經濟效果
(一)泛珠三角“9+2”實現市場一體化能有效解決珠三角腹地不足問題,充分利用內地城市的有效資源
珠三角地區經過30多年的發展聚集了巨大的經濟能源,廣州、深圳已躋身成為經濟高速發展示范城市,但隨著珠三角資源的逐步消耗,珠三角的開發已經接近極限。面對土地、勞動力資源緊缺,各種生產成本急劇上漲,珠三角要想保住區域經濟中心地位就必須拓展發展空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已經高度區域化,與長三角、環渤海區域廣闊的經濟腹地相比,珠三角局限于嶺南,本身先天不足,長期較高的外向依存度,使得本地與周邊省份產業關聯存在后天缺失。通過“9+2”發展模式借助周邊8省巨大的內需市場、充足的資源以及顯著的互補性,泛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將使珠三角的輻射半徑成倍擴大,經濟腹地大為拓展,為珠三角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合理分工協作、優化資源配置提供了寬廣的舞臺,也使得內陸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及利用。
(二)“9+2”發展模式有利于周邊8省經濟增長
就經濟發展水平而言,周邊8省尤其是江西、湖南、貴州等省由于工業化程度、城市化率及人均GDP水平都較低,大多還屬于欠發達地區、港澳人均GDP水平都較高,而且已經進入以服務業為主的后工業化階段。廣東作為我國經濟的排頭兵,GDP總量居全國首位,工業化已進入中后期階段,對外開放度也遠遠高于周邊其他省份。泛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更為充分地發揮粵、港、澳在資金、人才、技術及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幫助周邊省份實現經濟的加速增長和發展。
(三)“9+2”發展模式是縮小地區差異的重要契機,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均衡發展的新手段
泛珠三角區域經濟總量本身就是中國整體經濟的重要部分,而粵、港、澳通過周邊8省這一放大器向廣大中西部滲透,其影響范圍將更為廣泛,必然使得我國經濟實力更上一層樓。泛珠三角將江西、湖南、貴州等中西部省份納入規劃,無疑拉動了內地經濟,必將使這些省份不斷向沿海趨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從而縮小內地與沿海的差距,實現區域乃至整體經濟的均衡發展。
二、市場一體化必須實行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
(一)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是破除省際、城際壁壘的關鍵
由于技術標準、商業慣例和地域文化等因素存在差異,地方發展水平不齊,各地又兼具地方保護主義色彩,導致泛珠三角區域存在省際、城際壁壘。然而要在泛珠三角范圍內實現市場一體化就必須破除此障礙,在泛珠三角11個地區之間實現互通有無。而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允許貨物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價值規律作用下,可以刺激競爭,鼓勵發展,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促進分工和貿易發展,擴大市場,消除地方隔閡,真正實現人才、資源相互流通,實現省際、城市之間的投資服務貿易交流,達到各省市多贏。
(二)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是市場一體化的重要內容,符合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要求,更利于內陸8省與國際接軌
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貿易自由化在投資領域的具體表現。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國家、區際的合作。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的趨勢勢不可擋,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攻堅時期更應該迎接機遇、抓住機遇、掌握機遇。泛珠三角“9+2”發展模式正是我國在新形勢下應對經濟全球化,深化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重要舉措。內陸8省通過“9+2”與珠三角形成產業聯盟,構成產業梯級,參與到珠三角的經濟中,使資源得到整合,優勢得以發揮。同時還可以借助香港國際貿易、服務業等平臺,走向國際市場。
(三)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對市場一體化的重要意義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優勢在于產業差異明顯,經濟互補性強,具有垂直分工的廣闊前景和資源優化配置的巨大空間。一旦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打通了沿海與內陸的屏障,11個地區將逐步實現機制對接、產業對接、交通對接,各方將營造一個多贏的局面,合作效果將會成倍數向外擴散,使得市場經濟發展持續深入推進,改變內陸地區傳統的經營機制,為內陸地區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泛珠三角區域與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相關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完善
(一)泛珠三角區域關于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法律適用現狀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是按照“一國兩制”方針,參與合作的各成員開展合作,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基本法和全國統一的相關法律、法規,合作在《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和《內地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框架內進行。
由于《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和《內地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屬于政府性文件,僅具有指導作用,并不具備強制力,使得一些問題出現后在這兩項文件中找不到根據或解決方法。香港法律屬于英美法系,中國內陸法律屬于社會主義法系,兩大法系在法律淵源、法律適用及法律程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別。我國幅員遼闊,各地人文經濟各有不同,根據相關法律,各地人大有權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由于該項合作涉及9省和2個特別行政區,各地區地方法規不盡相同,制法的技術標準、商業慣例和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可能會導致這些法律文件帶有地方色彩,兼地方保護之嫌,進而造成法律遵守、法律適用及法律執行的偏差。
例如,在知識產權方面,內地已經建立了包括《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以及其他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規,同時加入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等公約形成較成熟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香港由于受到英國影響,知識產權制度主要包括《專利注冊條例》《商標條例》《版權條例》《注冊外觀設計條例》以及相關的附屬法例組成。澳門延伸適用葡萄牙的知識產權法來調整其知識產權關系,主要由《工業產權法律制度》《著作權及有關權利之制度》及其他相關法令組成。又如,在環境保護方面,國內環保產品的環保技術標準體系有國家標準、專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標準既不規范也不統一,且只有40%左右采用了國際標準,與港澳地區廣泛采用國際標準形成鮮明對比,使得港澳地區部分廠商向內陸轉移低環保標準產品或轉移污染。
在此背景下,有效破除地方法律之隙,形成一個行之有效的法律解決方案將使得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暢通無阻。因此如何解決中國區際法律沖突問題是泛珠三角區域實現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當務之急。
(二)關于制定、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
11個地區之間關于投資服務貿易的法律差異或空白需要各地區在經濟合作過程中補充和完善,然而這項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行動中的問題總是層出不窮,這就需要各個地區在合作過程中嚴格承擔自己的責任義務。
平等協商簽訂區際法律協議,是促進泛珠三角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法律途徑。根據《香港基本法》第九十五條和《澳門基本法》第九十三條的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可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司法機關通過協商依法進行司法方面的聯系和相互提供的協助。平等協商簽訂協議,是指一國主權范圍之內各個法域之間所達成的法律協議,而非國與國之間的協定或者條約。這是符合“一國兩制”方針的。
就協議簽訂主體而言,大陸作為一個法域整體,應該成立專門的委員會組成法域代表,由各法域各自推舉立法官員、司法官員、行政官員和法律專家等組成專門的委員會,通過立法確認或者法律授權,使之具有法域代表資格,有權代表本法域簽訂區際法律協議。另外,在制定協議過程中應遵守以下原則:1.相互尊重對方法律制度原則。各地區有自己的歷史延續和文化傳承,在法律制定過程中,11個地區應該相互尊重,不得強求。2.參照有關國際條約原則。由于國際條約為許多國家所認可,成為國際通行慣例,參照有關國際條約簽訂地區間的法律協議,內容容易為各方接受。3.促進相互之間法律趨同原則。簽訂區際法律協議,目的在于協調各地司法關系,解決區際法律沖突。所以各地應當具有求同的積極態度,促進法律趨同,減少法律摩擦。4.適當保留公共秩序原則。由于中國大陸和港澳地區政治經濟制度不同,在簽訂有關法律協議時,應該允許一方為維護自己的根本利益而作法律上的保留規定或者例外規定。5.促進經濟繁榮發展原則。黨中央整合泛珠三角區域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區際之間的貿易壁壘和障礙,使貨物、服務、人員和資本能在區域之間自由流動。
除此之外,各地區要積極承擔自己的責任義務,一方面要修改清理現存的法律、法規和條例,消除形形色色的阻礙產品和要素流動的政策和技術壁壘,提高法規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內地各省區之間、內地與港澳地區之間要實現技術標準、環保標準、認證體系及標準的統一。
四、在市場一體化背景下泛珠三角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過程中的法律適用和保護
(一)泛珠三角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過程中的法律適用
在“一國兩制”大政方針下,港、澳各有其民商法律,相互差異較大,但不可否認它們均屬于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可通過遵循相關沖突法原則解決相關沖突:1.國家利益至上原則,在涉及國家主權、統一等問題時應以國家利益為重,由于本文所說的法律沖突不屬于國家間的法律沖突而僅限于國內區際法律沖突,應有利于維護國家的主權統一。2.平等互利、公平對待原則,相互不歧視、公平對待、平等互利,承認依對方法律產生的既得權,賦予本地和對方當事人平等的法律地位和權力,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進行公平的同等法律保護。3.尊重各自的公共秩序原則,使得各法律有效地維護各自特殊合法利益。4.有利于正常區際民事往來原則,在實施泛珠三角“9+2”發展模式過程中,11個地區之間的民商事交往必然增長,產生的問題也會愈加復雜,在此情況下有必要遵守該原則保護各地人民之間的正常交往。具體而言,港澳地區用現行的沖突法規范來解決其與內地或相互間的法律沖突,而內地在面對該情況時應類推適用國際私法來解決。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適用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對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臺灣地區的民事或商事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參照我國關于涉外民商事合同關系的法律處理。
同時,大陸法院在司法實踐過程適用法律時應摒棄以往的屬地主義傾向,不過度干預雙方當事人,尊重當事人自治,正確合理的適用法院地法。
(二)泛珠三角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過程中的法律保護
泛珠三角“9+2”發展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我國在經濟方面的國際競爭力,將對外開放的大門打得更開,使內陸地區更直接的面對世界。而泛珠三角區域投資服務貿易的順利展開,在民商交往、行政管理中始終離不開人、財、物等方面的相關法律規范,如勞動法、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金融法、招標投標法等等。除此之外,中國內陸為加深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擴大了一些法律法規的適用范圍,或降低門檻。如,內地允許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在內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個體工商戶,無需經過外資審批;內地允許符合條件且經中國證監會批準的內地證券公司根據相關要求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針對知識產權問題,內地泛珠三角區域9省與港澳簽署的《泛珠三角知識產權合作協議》以及CEPA補充協議對三地建立知識產權合作機制問題作出規定。
各地區借助司法途徑積極合作開展區際司法協助,如根據有關協議就訴訟文書的送達、委托調查取證和判決的承認與執行等司法問題或者其他與司法關系密切的問題進行互惠合作,完善現存法律制度的漏洞。為實現區際法律合作,司法協助主體不僅包括各法域的法院、檢察院、警察局等司法機構及具有司法機關性質的行政機構,還包括公證機關、稅務機關、海關、仲裁機構等依法行使職權的專門機構。同時區際法律合作的范圍應擴大到民事、刑事、商事、行政司法協助。
另外中國內陸和港澳地區通過如互派學生、互派考律師資格者、互派司法人員等途徑完善相關制度以達到對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法律保護。
當前泛珠三角區域仍處于市場一體化和投資服務貿易自由化試驗期,黨中央、內陸9省和2個特別行政區對該片地區的經濟發展都在進行相互磨合,各地區在對泛珠三角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做出了有利貢獻,也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就相關法律規制這一方面,11個地區在以后的合作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要走穩、走扎實。
[1]王靚華,廣東華勛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