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一、題解
(一)碳排放權的基本涵義
碳排放權(Carbon Emission Right),簡而言之意指向大氣排放一定數量的溫室氣體的權利。[1]溫室氣體因導致溫室效應而得名,[2]通常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京都議定書》亦明確規制此六種溫室氣體之排放。[3]就其內涵而言,碳排放權應為“溫室氣體排放權”方名實相符,但理論和實務界較少采用溫室氣體排放權的稱謂,究其原因有二:第一,二氧化碳在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中所占比重最大,對人為原因造成的溫室效應的貢獻率大約占到所有溫室氣體的一半,[4]是溫室氣體減排立法規制的重點,有些國家和地區的溫室氣體減排立法甚至只管制二氧化碳排放。第二,由于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為測算方便,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均以全球變暖潛能(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為基礎,轉化為二氧化碳當量(CO2Equivalent,CO2e)進行統計。[5]久而久之,理論與實務界便常以碳排放權指稱溫室氣體排放權。在本書中,碳排放權是溫室氣體排放權的同義語,并非僅指排放二氧化碳的權利。
碳排放權是伴隨碳排放權交易發展起來的概念。[6]碳排放權交易,有總量控制與交易(cap-and-trade)和基線與信用交易(baseline-and-credit)之分。[7]總量控制與交易,指首先確定允許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cap),然后將該總量分解為若干份配額,分配給相關排放源。配額代表量化的溫室氣體排放權利,排放源排放溫室氣體必須有相應數量的配額沖抵。如果排放源實際排放的溫室氣體量超出了其排放配額所允許排放的量,則必須另行購買相應配額沖抵超排的部分,否則將受重罰;反之,如果排放源實際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少于其排放配額所允許排放的量,多余的配額可以出售以營利(trade)。[8]如此,通過總量控制形成的減排壓力和權利交易形成的利益誘導,可有效激勵排放源采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與交易的整個過程可分解為總量控制、初始分配與轉讓交易三個相互銜接的環節。總量控制創造碳排放權的稀缺性,是碳排放權交易發生之前提;初始分配上承總量控制,下啟轉讓交易,是碳排放權交易運作之樞紐;轉讓交易創造經濟動因,是碳排放權交易具有減排激勵效果原因之所在。基線與信用型交易則不設置允許排放的總量,而是為污染源設定一條排放率或減排技術標準等基準線(baseline),再根據排放源減排后優于基準線的部分核發減排信用(credit),由無法完成減排目標的排放源購買。[9]同總量控制與交易一樣,基線與信用交易也能創造經濟誘因,推動排放源實施溫室氣體減排。[10]但是,由于基線與信用交易沒有預先設置允許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減排的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時,合理確定各排放源適用的基線亦存在困難。因此,總量控制與交易成為當前碳排放權交易的主要形式。
(二)碳排放權與排污權
與碳排放權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是“排污權”。排污權指合法排放污染物的權利。[11]碳排放權與排污權關系如何,國內學界存在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碳排放權是排污權的一種類型。[12]另一種意見則認為,碳排放權不是排污權的一種子權利。[13]這兩種意見的爭議焦點在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否屬于污染物。若認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屬于污染物,則碳排放權當然可涵攝于排污權的概念之下;反之,若認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不屬于污染物,則碳排放權自然不能為排污權的概念所包容。持后種意見的學者認為,溫室氣體與其他傳統污染物在化學、物理性質以及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方面有諸多不同,如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加,具有促進農作物生長的有益作用,不宜將溫室氣體定性為污染物。[14]應當說,從一種物質具有有益性不能合理推出該種物質不能成為污染物的結論。如臭氧(O3)具有吸收對人體有害的短波紫外線的有益作用,卻是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規定的空氣污染物。[15]污染物的本質在于其數量或濃度超出了環境承載力,從而改變了環境的正常狀態。科學界普遍認為,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顯著增加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16]就此而言,將溫室氣體定性為污染物是沒有疑義的。
在國外學界,學者一般將碳排放權歸類于排污權,在他們的文章中,“carbon emission right”“right to emit carbon”“right to pollute”是混用的。[17]在英文中,“right to pollute”與“emission right”是同義語,均指排污權。將“emission right”與“carbon emission right”聯系起來,不難得出碳排放權屬于排污權權利譜系的結論。國內諸多學者在論及排污權問題時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涵蓋在內,這表明他們將碳排放權視為排污權之一種。[18]本書贊同碳排放權是排污權一種子類型的觀點,同時認為因溫室氣體與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19]等污染物存在物理、化學性質等方面的區別,碳排放權和二氧化硫排放權、化學需氧量排放權等其他類型的排污權相比,既有共性亦存在個性。因此,對碳排放權的研究既可以借鑒參考有關二氧化硫排放權、化學需氧量排放權既有的理論研究成果與制度實踐情況,又須充分考慮碳排放權自身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