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測試:知識產權法(第七版)
- 教學輔導中心組編
- 3479字
- 2019-11-08 21:02:04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著作權法》第34條規定:“圖書出版者經作者許可,可以對作品修改、刪節。報社、期刊社可以對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刪節。對內容的修改,應當經作者許可。”
2.答案:C。《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具體規定見下道題答案。
3.答案:C。《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二)為介紹、評論某個作品或者說明某個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四)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于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五)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前款規定適用于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制作者、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權利的限制。”
4.答案:A。《著作權法》第33條第2款規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外,其他報刊可以轉載或者作為文摘、資料刊登,但應當按照規定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據此,欲使本報刊所采寫的報道和刊登的文章不被轉載、摘編,只能是請作者發表不得轉載、摘編的聲明。
5.答案:A。《著作權法》第40條規定:“錄音錄像制作者使用他人作品制作錄音錄像制品,應當取得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錄音錄像制作者使用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應當取得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錄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經合法錄制為錄音制品的音樂作品制作錄音制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著作權人聲明不許使用的不得使用。”
6.答案:C。《著作權法》第37條規定,使用他人作品演出,表演者(演員、演出單位)應當取得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演出組織者組織演出,由該組織者取得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使用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進行演出,應當取得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
7.答案:B。本題考查著作權的法定許可。《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了法定許可的情形,具體條文內容見第3題答案。法定許可的特點在于必須是引用已發表的作品,而且不得營利,基本上是以公益為目的。
8.答案:D。本題中的行為關鍵在于以營利為目的,而不是一般的教學、科研用途。
9.答案:B。《著作權法》第22條第1款規定:“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選項A于法無據,首先排除;選項C、D不包括在法律明文允許的行為類型之內,故同樣構成侵權,應予排除。正確答案是B。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B。《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2.答案:ABC。根據《著作權法》第22條,免費表演他人已發表作品的,構成合理使用,D中行為為營利性活動,所以不屬于合理使用范圍。
3.答案:ABCD。《著作權法》第43條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他人未發表的作品,應當取得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他人已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支付報酬。”第44條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已經出版的錄音制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支付報酬。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4.答案:AB。參見《著作權法》第22條對于合理使用的規定,C項已經是大量復制,而D項則已經構成發行的行為。
5.答案:BCD。見《著作權法》第2條、第10條、第20條、第21條和第22條的規定,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是不受限制的。
6.答案:ABC。本題考查法定許可。A、B、C分別為《著作權法》第22條第(三)、(五)、(七)項所規定的內容。
7.答案:BC。本題考查著作權的法定許可。法定許可的12種情況具體可見《著作權法》第22條。A中義演并非免費表演,因免費表演必須是不收取門票的表演,而義演,是為了將門票收入捐出。D中可以攝影,但不能未經許可制作圖片發行。C似乎也不夠條件,按法條規定,是“已經發表的漢族文字作品”,而題目并未說明,但既為多選題,只好認為這是出題者疏忽所致。
8.答案:ABD。這屬于著作權法中規定的合理使用的范疇,參見《著作權法》第22條。
三、名詞解釋
1.答案:法定許可使用是各國著作權法普遍采用的一項制度,又稱“法定許可證”制度,是指根據法律的直接規定,以規定的方式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但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使用費,并尊重著作權人的其他各項人身權和財產權利的制度。
2.答案:強制許可是指在特定的條件下,由著作權主管機關根據情況,將對已經發表作品進行特殊使用的權利授予申請獲得此項使用權的人,并把授權的依據稱做“強制許可證”,故該制度又稱做“強制許可證”制度。
四、簡答題
1.答案: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著作權人以外的人在某些情況下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也就是行使依法本屬于著作權人有權行使的權利,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的其他權利。嚴格地講,這些情況已經構成對著作權的侵犯,只是因為出于考慮社會公眾的利益以及這些行為在一定的技術發展水平的背景下對著作權人的利益損害不大,法律上不認為是侵權行為,并在理論上稱這種使用為“合理使用”。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了合理使用的范圍和具體方式:(1)為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2)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3)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節目或者新聞紀錄影片中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4)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視、電視臺已經發表的社論、評論員文章;(5)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6)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7)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8)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9)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10)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11)將已經發表的漢族文字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文字在國內出版發行;(12)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根據《著作權法》第22條,上述對著作權人的權利12個方面的限制規定,同樣適用于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制作者、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權利的限制。
2.答案:法定許可是指依照法律的規定,可不經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的同意而使用其已經發表的作品。法定許可是對著作權的一種限制。
法定許可使用作品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第一,許可使用的作品必須是已經發表的作品;第二,使用作品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第三,著作權人未發表不得使用的聲明;第四,不得損害被使用作品和著作權人的權利。
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了在12種情形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