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測試:知識產權法(第七版)
- 教學輔導中心組編
- 2645字
- 2019-11-08 21:01:59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A為新聞消息,不具有獨創性和表達性,不適用著作權法;B為文字作品;C為美術作品;D為圖形作品,均受著作權法保護。
2.答案:B。A為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B為音樂作品;CD為不適用著作權法的作品。
3.答案:C。《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
4.答案:D。參見《著作權法》第21條,前三項作者已經死亡超過五十年,對于其作品的著作財產權保護期已經過去。
5.答案:C。《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14條第2款規定:“自然人的軟件著作權,保護期為自然人終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軟件是合作開發的,截止于最后死亡的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6.答案:C。《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4條規定:“受本條例保護的軟件必須由開發者獨立開發,并已固定在某種有形物體上。”
7.答案:B。《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6條規定:“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
8.答案:A。《著作權法》第5條規定:“本法不適用于:(1)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2)時事新聞;(3)歷法、通用數表、通用表格和公式。政府公告就屬于(1)中的內容,因此不受著作權法保護。”
9.答案:D。《著作權法》第4條規定:“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護。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
10.答案:C。參見《著作權法》第5條。
11.答案:B。《著作權法》第15條規定:“電影作品和類似攝制電影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著作權由制片者享有,但編劇、導演、攝影、攝制、作詞、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權,并有權按照與制片者簽訂的合同獲得報酬。”本題中,電視臺是制片人,因此著作權由電視臺享有,選項B正確。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CD。B項為授予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的條件,應注意區分,防止混淆。
2.答案:ABCD。AB為口頭作品;C為文字作品; D為音樂作品。
3.答案:AD。B不適用著作權法;C為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不受著作權法保護。
4.答案:AB。AB為不適用著作權法的作品;C為文字作品,且未過保護期;D中的計算機軟件應作為文字作品,給予著作權法的保護。
5.答案:CD。C為法律,不適用著作權法;D為已過保護期限的作品。
6.答案:ABCD。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
7.答案:ABC。《著作權法》第3條關于作品分類的規定不是采用同一標準,因此,作品之間可以有交叉。戲劇作品是指劇本,而非在舞臺上的表演。根據《伯爾尼公約》的規定,計算機軟件作為文字作品受法律保護。
8.答案:CD。需要注意的是,著作權法修改以后,建筑作品作為獨立的一個作品類型,不再放在美術作品的范疇中。《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規定:“著作權法和本條例中下列作品的含義:(一)文字作品,是指小說、詩詞、散文、論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現的作品;(二)口述作品,是指即興的演說、授課、法庭辯論等以口頭語言形式表現的作品;(三)音樂作品,是指歌曲、交響樂等能夠演唱或者演奏的帶詞或者不帶詞的作品;(四)戲劇作品,是指話劇、歌劇、地方戲等供舞臺演出的作品;(五)曲藝作品,是指相聲、快書、大鼓、評書等以說唱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六)舞蹈作品,是指通過連續的動作、姿勢、表情等表現思想情感的作品;(七)雜技藝術作品,是指雜技、魔術、馬戲等通過形體動作和技巧表現的作品;(八)美術作品,是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構成的有審美意義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九)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構筑物形式表現的有審美意義的作品;(十)攝影作品,是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質上記錄客觀物體形象的藝術作品;(十一)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是指攝制在一定介質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無伴音的畫面組成,并且借助適當裝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的作品;(十二)圖形作品,是指為施工、生產繪制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以及反映地理現象、說明事物原理或者結構的地圖、示意圖等作品;(十三)模型作品,是指為展示、試驗或者觀測等用途,根據物體的形狀和結構,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的立體作品。”
9.答案:BD。《著作權法》第5條的規定。發明專利的說明書雖然是申請人個人撰寫,但在刊登到專利公報以后就屬于政府文件。
10.答案:ABCD。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受到著作權保護的范圍是:(1)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的,在我國享有著作權;(2)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雖未在中國境內首先出版,但是根據其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共同參加的國際公約,也能在我國享有著作權;(3)未與中國簽訂協議或共同參加國際條約的國家的作者以及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也受本法保護。
三、名詞解釋
1.答案: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
2.答案:表達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語音語調、表情、行為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
四、簡答題
1.答案:我國《著作權法》第5條分別就三種情況規定了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第一種是因違反了其他法律而被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這種作品雖然具備了作品的一般形式和實質要件,但因其表達的思想傾向、某些感情的表達方式對社會有危害性,不適于出版傳播,故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第二種情況是有些對象雖然具備了作品的形式特征,但不具備作品的實質條件,因而不給予著作權法保護;第三種情況是有些對象雖然具備了作品的實質條件,但出于國家或社會公眾利益的需要,不宜以著作權法保護。
2.答案: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必須具備以下三個要件:
第一,應當是思想或感情的表現。
第二,應當具有獨創性或原創性。
第三,作品的表現形式應當符合法律的規定。
3.答案:獨創性也稱原創性或初創性,是指一部作品經獨立創作產生而具有的非模仿性(非抄襲性)和差異性。一部作品只要不是對一部已有作品的完全的或實質的模仿,而是作者獨立構思的產物,在表現形式上與已有作品存在差異,就可以視為具有獨創性,從而視為一部新產生的作品,而不是已有作品的翻版。
五、論述題
答案: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主要有以下九類:
(1)文字作品,如文章、論著、譯著、小說、詩歌等;(2)口述作品,如講演、報告、說唱等;(3)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4)美術、建筑作品;(5)攝影作品;(6)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7)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8)計算機軟件;(9)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