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第二版)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3897字
- 2019-11-08 21:07:13
第二十七條 〔土地調查〕
國家建立土地調查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進行土地調查。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應當配合調查,并提供有關資料。
條文注釋
土地調查包括下列內容:(1)土地利用現狀及變化情況,包括地類、位置、面積、分布等狀況;(2)土地權屬及變化情況,包括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狀況;(3)土地條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狀況。進行土地利用現狀及變化情況調查時,應當重點調查基本農田現狀及變化情況,包括基本農田的數量、分布和保護狀況。
配套規定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2014年7月29日)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有關部門進行土地調查。
土地調查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土地權屬;
(二)土地利用現狀;
(三)土地條件。
地方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結果,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準后,應當向社會公布;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結果,報國務院批準后,應當向社會公布。土地調查規程,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土地調查條例》(2008年2月7日)
第二章土地調查的內容和方法
第六條 國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每10年進行一次全國土地調查;根據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進行土地變更調查。
第七條 土地調查包括下列內容:
(一)土地利用現狀及變化情況,包括地類、位置、面積、分布等狀況;
(二)土地權屬及變化情況,包括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狀況;
(三)土地條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狀況。
進行土地利用現狀及變化情況調查時,應當重點調查基本農田現狀及變化情況,包括基本農田的數量、分布和保護狀況。
第八條 土地調查采用全面調查的方法,綜合運用實地調查統計、遙感監測等手段。
第九條 土地調查采用《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統一的技術規程和按照國家統一標準制作的調查基礎圖件。
土地調查技術規程,由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第三章土地調查的組織實施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進行土地調查。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廣泛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土地調查工作。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參與和密切配合土地調查工作,依法提供土地調查需要的相關資料。
社會團體以及與土地調查有關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配合土地調查工作。
第十二條 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由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擬訂,報國務院批準。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按照國家統一要求,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土地利用特點,編制地方土地調查實施方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核準后施行。
第十三條 在土地調查中,需要面向社會選擇專業調查隊伍承擔的土地調查任務,應當通過招標投標方式組織實施。
承擔土地調查任務的單位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有法人資格;
(二)有與土地調查相關的資質和工作業績;
(三)有完備的技術和質量管理制度;
(四)有經過培訓且考核合格的專業技術人員。
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加強對承擔土地調查任務單位的管理,并公布符合本條第二款規定條件的單位名錄。
第十四條 土地調查人員應當堅持實事求是,恪守職業道德,具有執行調查任務所需要的專業知識。
土地調查人員應當接受業務培訓,經考核合格領取全國統一的土地調查員工作證。
第十五條 土地調查人員應當嚴格執行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和地方土地調查實施方案、《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和統一的技術規程,不得偽造、篡改調查資料,不得強令、授意調查對象提供虛假的調查資料。
土地調查人員應當對其登記、審核、錄入的調查資料與現場調查資料的一致性負責。
第十六條 土地調查人員依法獨立行使調查、報告、監督和檢查職權,有權根據工作需要進行現場調查,并按照技術規程進行現場作業。
土地調查人員有權就與調查有關的問題詢問有關單位和個人,要求有關單位和個人如實提供相關資料。
土地調查人員進行現場調查、現場作業以及詢問有關單位和個人時,應當出示土地調查員工作證。
第十七條 接受調查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回答詢問,履行現場指界義務,按照要求提供相關資料,不得轉移、隱匿、篡改、毀棄原始記錄和土地登記簿等相關資料。
第十八條 各地方、各部門、各單位的負責人不得擅自修改土地調查資料、數據,不得強令或者授意土地調查人員篡改調查資料、數據或者編造虛假數據,不得對拒絕、抵制篡改調查資料、數據或者編造虛假數據的土地調查人員打擊報復。
第四章調查成果處理和質量控制
第十九條 土地調查形成下列調查成果:
(一)數據成果;
(二)圖件成果;
(三)文字成果;
(四)數據庫成果。
第二十條 土地調查成果實行逐級匯交、匯總統計制度。
土地調查數據的處理和上報應當按照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和有關標準進行。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土地調查成果質量負總責,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對調查的各個環節實行質量控制,建立土地調查成果質量控制崗位責任制,切實保證調查的數據、圖件和被調查土地實際狀況三者一致,并對其加工、整理、匯總的調查成果的準確性負責。
第二十二條 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統一組織土地調查成果質量的抽查工作。抽查結果作為評價土地調查成果質量的重要依據。
第二十三條 土地調查成果實行分階段、分級檢查驗收制度。前一階段土地調查成果經檢查驗收合格后,方可開展下一階段的調查工作。
土地調查成果檢查驗收辦法,由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第五章調查成果公布和應用
第二十四條 國家建立土地調查成果公布制度。
土地調查成果應當向社會公布,并接受公開查詢,但依法應當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五條 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報國務院批準后公布。
地方土地調查成果,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
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公布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級依次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土地調查成果。
第二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做好土地調查成果的保存、管理、開發、應用和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等工作。
國家通過土地調查,建立互聯共享的土地調查數據庫,并做好維護、更新工作。
第二十七條 土地調查成果是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從事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利用的重要依據。
第二十八條 土地調查成果應當嚴格管理和規范使用,不作為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對調查對象實施行政處罰的依據,不作為劃分部門職責分工和管理范圍的依據。
配套解讀
《土地調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總結、歸納了多年來我國土地調查實踐經驗,將其提升到法律層面,并實現了土地調查制度的創新。《條例》明確規定了我國土地調查的周期,每10年進行一次,每年進行變更調查;調查所需經費,由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共同負責,列入相應年度財政預算。《條例》明確了調查的三項內容,即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權屬、土地條件及其變化情況;并根據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需要,強調應當重點調查基本農田現狀及變化情況。土地調查統一采用《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依據統一的技術規程,按照國家統一標準制作的調查基礎圖件。
土地調查是政策性、技術性、社會性都很強的系統工程,這項工程單靠一個部門和行政之力難以有效組織實施。為此,《條例》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政府、部門和用地者在土地調查中的責任和義務。《條例》明確,土地調查按照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組織實施。并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進行土地調查;社會團體以及土地調查有關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照《條例》規定配合土地調查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土地調查成果質量負總責,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同時,《條例》還明確了調查的專業隊伍要求和調查工作人員要求,今后只有經過專業培訓,經考核合格領取全國統一的土地調查工作證的人,才具有執行調查任務的資格。我們可以看出,今后土地調查工作將不再局限于部門的技術行為,而真正成為全民參與的政府工程和社會綜合系統工程。
保證數據的真實、準確是土地調查的關鍵。《條例》在調查成果處理和質量控制方面作出全面、細化規定。如規范了調查成果的匯交、統計,建立調查成果質量控制崗位責任制度、調查成果抽查制度及調查檢查驗收制度等,層層檢查把關,確保調查工作質量。《條例》還設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條例》規定,地方、部門、單位的負責人,擅自修改調查資料、數據的,或者強令、授意土地調查人員篡改調查資料、數據或者編造虛假數據;或者對拒絕、抵制篡改調查資料、數據或者編造虛假數據的土地調查人員打擊報復的,要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條例》對接受調查的單位和個人也進行了約束,如果沒有按規定配合土地調查工作的,將最高被處以5萬元的罰款。這些具有強制約束力的規定,充分反映了土地調查的重要性,將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提升土地調查的社會地位和公眾認知度,為保障的土地調查成果真實準確創造社會條件。
《條例》在強化土地調查成果的應用方面,也實現了突破。過去土地調查成果的應用往往限于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內部,得不到社會公眾認可。《條例》明確,國家建立土地調查成果公布制度,土地調查成果是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從事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利用的重要依據。同時,《條例》還規定,土地調查成果不作為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對調查對象實施行政處罰的依據,這將有效排除人為因素對土地調查工作的干擾,對防止土地調查數據杜絕弄虛作假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