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于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修正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立法目的】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適用范圍】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適用本法。

第三條 【適用對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并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

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

第四條 【公正、公開原則】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

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第五條 【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實施行政處罰,糾正違法行為,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

第六條 【陳述權、申辯權、救濟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所給予的行政處罰,享有陳述權、申辯權;對行政處罰不服的,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違法給予行政處罰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提出賠償要求。

img[陳述權、申辯權]

陳述權、申辯權是指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的過程中,可以陳述事實、理由,可以對被指控的事實進行答辯;行政機關實施處罰時應當聽取當事人對所指控的事實和適用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意見,允許其申辯。行政機關不得因為相對人的陳述和申辯而加重處罰。

[救濟權]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的違法或不當行為,致使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可以按照不同的途徑請求國家予以補救。這里所指的救濟途徑很多,如相對人請求行政機關改正錯誤、申訴、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要求國家賠償等。

第七條 【被處罰者承擔的其他法律責任】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違法受到行政處罰,其違法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違法行為構成犯罪,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

img行政處罰與民事責任的競合適用上,由于兩種法律責任的性質完全相異,一個是行政機關給予違法者以行政處罰,一個是違法者向受害者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在責任的承擔上既不發生沖突,也不會發生重責吸收輕責的情況。因此,違法者應同時承擔兩種法律責任,不能因予以行政處罰而免除其民事責任,也不能因已承擔民事責任而免除或從輕、減輕行政處罰。同樣的道理,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也不能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必須移送檢察機關處理。

img《刑法》第13條;《治安管理處罰法》第8條。

第二章 行政處罰的種類和設定

第八條 【處罰的種類】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四)責令停產停業;

(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img[警告]

是指行政機關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的譴責和警示,其目的是通過對違法行為人給予精神上的懲戒,以申明其有違法行為,并使其以后不再違法,否則,就要受到更嚴厲的處罰。警告既適用于公民,也適用于法人和其他組織。

[罰款]

是指行政機關強制違法行為人繳納一定數額的金錢從而損害或者剝奪行為人某些財產權的一種處罰。罰款就是依法對違法行為人財產權的剝奪。作為行政處罰的罰款,不同于刑罰中的罰金,罰金是一種附加刑,適用的對象只能是觸犯刑法構成犯罪的個人或者組織,適用罰金的機關只能是人民法院。作為行政處罰的罰款,也不同于作為排除妨害訴訟行為的強制措施的罰款,前者是一種行政行為,后者是一種司法行為。

[責令停產停業]

是指行政機關責令違法行為人停止生產經營活動,從而限制或者剝奪違法行為人生產、經營能力的一種處罰。

[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執照及有關證照]

是指行政機關依法限制或者剝奪違法行為人某種資格的處罰。在我國,暫扣或者吊銷有關證照,涉及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某項活動權利的限制或者剝奪,是比較嚴厲的行政處罰。

[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沒收違法所得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將行為人通過違法行為獲取的財產收歸國有的處罰。沒收非法財物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將違禁物品或者用以實施違法行為的工具收歸國有的處罰。在適用該行政處罰時,不得侵害行政相對人的其他財產或其他公民、法人的財產。作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處罰時,注意區分該財物是否直接用于違法行為,是否屬于違法行為人本人所有。

[行政拘留]

是指有關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公民,在短期內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種處罰。由于目前我國的行政拘留主要是治安拘留,因此,行政拘留也稱治安拘留。行政拘留不同于刑事拘留,前者是特定行政機關(公安機關)依據行政管理法律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公民所實施的一種懲戒措施,而后者則是公安機關依據刑事訴訟法,對于應該逮捕的現行犯或重大犯罪嫌疑分子實施的一種強制措施。另外,行政拘留的期限也不同于刑事拘留的期限。前者一般為10日內,加重不超過15日,而后者一般應于拘留3日內提請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逮捕或者釋放。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這一規定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現行法律、行政法規對行政處罰其他種類的規定仍然保留、有效;二是以后的法律、行政法規還可以在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處罰種類之外設定其他處罰種類。

img《治安管理處罰法》第10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88條、第89條

第九條 【法律的行政處罰設定權】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img這里的法律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按照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規范。法律不僅可以設定行政處罰法第8條規定的各種行政處罰,也可以規定其他種類的行政處罰。另外,由于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包括行政拘留和其他人身罰,均涉及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利,應當而且只能由法律來設定。其他法律規范,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均不得設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

第十條 【行政法規的行政處罰設定權】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

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img行政法規是國務院按照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規范,其效力僅次于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行政處罰設定權的特點:一方面,行政法規設定行政處罰比憲法、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規范的權限要大;另一方面它又受一定的限制,不僅不能設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而且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除此之外,行政法規根據過罰相當的原則,可以設定其他任何形式的行政處罰。

第十一條 【地方性法規的行政處罰設定權】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

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img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規范性文件。

這里的“不得超越”,具體是指:(1)法律、行政法規已經對應受行政處罰的行為作出明確規定的,地方性法規不得在此之外再增加新的應受行政處罰的行為; (2)法律、行政法規已經對某一受行政處罰行為設定了幾種處罰種類,地方性法規不得在此之外增加或者變相增加其他處罰種類,如法律只規定了警告、責令拆除,地方性法規就不能增加罰款; (3)法律、行政法規對行政處罰的幅度已有明確規定,地方性法規只能在規定的行政處罰幅度內作出規定,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行政處罰的幅度內提高下限或者降低上限,但不得突破行政處罰的幅度,降低下限或者提高上限。比如,法律規定對某一行為處以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地方性法規就不得超越這個幅度,規定處以5千元以上2.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十二條 【國務院部委規章的行政處罰設定權】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前款規定的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國務院規定。

國務院可以授權具有行政處罰權的直屬機構依照本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規定行政處罰。

img[規章]

規章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法律規范性文件。

[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

這里的行政管理秩序,包括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而不包括一個單位、一個系統內部的管理秩序。比如,有的規章是一種內部規范,管理的是一個單位或者一個系統內部的事務,這類規章不能設定行政處罰。

[罰款的限額]

“罰款的限額由國務院規定”,是指應當由國務院就部門規章設定罰款的具體標準作出規定。這個具體限額應當是“一定數量的”。另外,如果國務院部門規章設定罰款超過國務院規定的限額,應當報國務院批準。

第十三條 【地方政府規章的行政處罰設定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規的,前款規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定。

img地方政府規章設定罰款的限額由省一級人大常委會規定,可以不受國務院對國務院部門規章設定罰款限額的限制。但是在一個省、自治區的范圍內,以制定統一的具體執行標準為宜,較大的市不應單獨制定罰款的具體執行標準。

第十四條 【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除本法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以及第十三條的規定外,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

img本條所指的其他規范性文件,主要包括:無法律或者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無行政法規或者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軍事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規范性文件,社會團體、行業組織章程,政黨的文件等。上述規范性文件因其性質不能設定公民、組織的義務,因此,不得設定行政處罰。

法律、法規或者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雖然不能設定行政處罰,但可以在上一層法律規范賦予的自由裁量權范圍內,對行政處罰的種類、幅度作出具體的規定。

第三章 行政處罰的實施機關

第十五條 【處罰的實施】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

img[處罰的實施機關]

行政機關并非都具有行政處罰權。行政機關作為國家機關的一種,是由國家依法設立并代表國家依法行使行政權,掌管國家行政事務的機關,它們都具有法定的行政權力,但作為行政處罰主體的,只能是那些具有外部管理職能的行政機關。那些沒有外部管理職能的內部行政機關,如機關事務管理部門、人事部門、決策咨詢機構、內部協調機構等不能作為行政處罰的主體。

[處罰的實施范圍]

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只能由主管行政機關依職權給予行政處罰,行政機關對自己職權范圍外的違法行為沒有行政處罰權。例如,行政拘留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公安機關以外的其他行政機關不得作為實施行政拘留的處罰主體。

img《治安管理處罰法》第7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條。

第十六條 【相對集中行使處罰權】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

第十七條 【授權實施行政處罰】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

img授權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把某些行政權力授予非行政機關的組織行使,從而使該組織取得了行政管理的主體資格,即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地行使權力,獨立地承擔因行使這些權力而引起的法律后果。

1.授權主體必須是特定的國家機關,任何個人都不能作為授權主體。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下列機關可以成為授權的主體:(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 (2)國務院; (3)省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當然,不同的授權主體各自的授權范圍和授權內容是有明顯區別的。

2.授權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實施,某些專有權力不得授權。如行政拘留等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公安機關實施,則法律法規不得授權給其他行政機關實施。

3.授權應當以公開、規范的方式進行。所謂公開,是指授權的內容、范圍及被授權組織的地位、作用等必須公之于眾,通過內部文件方式確定授權是無效的,對相對人不具有法律拘束力。所謂規范化,是指授權的內容、范圍及被授權組織的地位等事項應當是具有相當穩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的。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授權非行政機關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地方性法規的方式進行,其他形式的授權是無效的。

第十八條 【委托實施行政處罰】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權限內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條規定條件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行政機關不得委托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委托行政機關對受委托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應當負責監督,并對該行為的后果承擔法律責任。

受委托組織在委托范圍內,以委托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img 1.受委托組織必須以委托行政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以自己名義實施的行政處罰無效,并應承擔法律責任。

2.受委托組織應當在委托權限內實施行政處罰,不得超越具體的權限范圍。受委托組織可以實施什么種類的行政處罰以及適用條件都有明確的界限,受委托組織應在這個界限內活動,委托行政機關不對超越委托權限的行為負責。

3.受委托組織不得再委托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再委托是指被委托人把處罰權又轉委托他人行使。

第十九條 【受托組織的條件】受委托組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

(二)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業務的工作人員;

(三)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的,應當有條件組織進行相應的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

img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是指依法予以登記、有辦公地點,并且承擔著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單

位,包括財政金額撥款、部分撥款和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只管理本組織自身事務的,不能算是管理公共事務。依法成立的企業單位不能受委托實施行政處罰,因為企業是生產、經營組織,以營利為目的,委托企業實施行政處罰,容易導致企業利用行政處罰謀取不正當利益。

第四章 行政處罰的管轄和適用

第二十條 【行政處罰的管轄】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條 【行政處罰的指定管轄】對管轄發生爭議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指定管轄。

第二十二條 【構成犯罪案件的移送】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行政機關必須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三條 【改正違法行為】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應當責令當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違法行為。

第二十四條 【同一行為不得重復處罰】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img本條規定含有兩層意思:(1)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可能存在兩次以上的行政處罰; (2)對當事人同一個違法行為需要給予兩次以上行政處罰的,不允許給予兩次以上的罰款處罰。但是,以下幾種情況不受本條規定的限制:(1)行政機關作出的罰款處罰因為法定事由被撤銷,但根據具體情況仍需要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理的,行政機關依法重新作出罰款的處罰。(2)行政機關對違法行為同時適用了罰款和其他處罰,罰款執行后,其他處罰因為客觀原因無法執行,于是行政機關依法將其他處罰變更為罰款。(3)行政機關作出罰款決定后,行為人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行政機關依法提高原罰款數額。

第二十五條 【對未成年人處罰的限制】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責令監護人加以管教;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

第二十六條 【對精神病人處罰的限制】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但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時有違法行為的,應當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七條 【從輕、減輕、不予處罰的條件】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

(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脅迫有違法行為的;

(三)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

(四)其他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

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八條 【刑罰的折抵】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行政拘留的,應當依法折抵相應刑期。

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罰款的,應當折抵相應罰金。

第二十九條 【處罰的時效】違法行為在2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前款規定的期限,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img違法行為有連續狀態,是指當事人基于同一個違法故意,連續實施數個獨立的行政違法行為,并觸犯同一個行政處罰規定的情形。如在相隔不太長的時間里多次販賣盜版光碟,或者多次制造假酒等情況,就屬于違法行為有連續狀態。

違法行為有繼續狀態,是指行為人的一個違法行為實施后,該行為及其造成的不法狀態處于不間斷持續的狀態。如違規搭建棚屋或其他建筑物、開設地下賭場等。

第五章 行政處罰的決定

第三十條 【處罰的條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政機關必須查明事實;違法事實不清的,不得給予行政處罰。

第三十一條 【行政機關的告知義務】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

img根據本條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告知當事人如下事項:(1)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和理由。這種事實必須清楚、明確,而且必須有相應的證據證明。(2)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依據。即行政機關是根據哪一部法律、法規、規章的哪些具體規定做出行政處罰的。(3)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按照本法規定,當事人有如下權利:①陳述權和包括聽證在內的申辯權。當事人可以陳述自己的理由,依法要求舉行聽證會,就事實和法律的適用等為自己申辯。②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③要求行政賠償的權利。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違法給予行政處罰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獲得賠償。

第三十二條 【當事人的申辯、陳述權】當事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必須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行政機關應當采納。

行政機關不得因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

第一節 簡易程序

第三十三條 【當場處罰】違法事實確鑿并有法定依據,對公民處以50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行政處罰的,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當事人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的規定履行行政處罰決定。

img[當場處罰的條件]

(1)違法的事實確鑿。一般來說,當場處罰的行政違法行為具有案情簡單、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特點,因此執法人員比較容易查明事實真相。

(2)當場處罰須有法定的依據。對當場處罰的行為,必須有法律、行政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而且這些規定應符合本法第二章的規定。

(3)僅限于對公民處以50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行政處罰。這一規定也有兩個例外:一是,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對違法的公民處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罰款的,可以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二是,對道路交通違法行為人予以警告、200元以下罰款,交通警察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第三十四條 【當場處罰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執法人員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應當向當事人出示執法身份證件,填寫預定格式、編有號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當場交付當事人。

前款規定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載明當事人的違法行為、行政處罰依據、罰款數額、時間、地點以及行政機關名稱,并由執法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執法人員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必須報所屬行政機關備案。

第三十五條 【不服處罰提起的復議或訴訟】當事人對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節 一般程序

第三十六條 【取證】除本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的可以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外,行政機關發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的,必須全面、客觀、公正地調查,收集有關證據;必要時,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可以進行檢查。

第三十七條 【執法檢查和取證的程序】行政機關在調查或者進行檢查時,執法人員不得少于兩人,并應當向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出示證件。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應當如實回答詢問,并協助調查或者檢查,不得阻撓。詢問或者檢查應當制作筆錄。

行政機關在收集證據時,可以采取抽樣取證的方法;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先行登記保存,并應當在7日內及時作出處理決定,在此期間,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不得銷毀或者轉移證據。

執法人員與當事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第三十八條 【處罰決定】調查終結,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對調查結果進行審查,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如下決定:

(一)確有應受行政處罰的違法行為的,根據情節輕重及具體情況,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二)違法行為輕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處罰的,不予行政處罰;

(三)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不得給予行政處罰;

(四)違法行為已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

對情節復雜或者重大違法行為給予較重的行政處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應當集體討論決定。

第三十九條 【處罰決定書的內容】行政機關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給予行政處罰,應當制作行政處罰決定書。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

(二)違反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事實和證據;

(三)行政處罰的種類和依據;

(四)行政處罰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處罰決定,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

(六)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名稱和作出決定的日期。

行政處罰決定書必須蓋有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的印章。

第四十條 【行政處罰決定書的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在宣告后當場交付當事人;當事人不在場的,行政機關應當在7日內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將行政處罰決定書送達當事人。

第四十一條 【行政機關不履行告知義務處罰不成立】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的規定向當事人告知給予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和依據,或者拒絕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行政處罰決定不能成立;當事人放棄陳述或者申辯權利的除外。

第三節 聽證程序

第四十二條 【行政處罰聽證范圍及程序】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當事人不承擔行政機關組織聽證的費用。聽證依照以下程序組織:

(一)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告知后3日內提出;

(二)行政機關應當在聽證的7日前,通知當事人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

(三)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公開舉行;

(四)聽證由行政機關指定的非本案調查人員主持;當事人認為主持人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回避;

(五)當事人可以親自參加聽證,也可以委托1至2人代理;

(六)舉行聽證時,調查人員提出當事人違法的事實、證據和行政處罰建議;當事人進行申辯和質證;

(七)聽證應當制作筆錄;筆錄應當交當事人審核無誤后簽字或者蓋章。

當事人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有異議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規定執行。

img適用聽證程序的條件:

(1)較重的行政處罰,即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 (2)對違法事實的認定有分歧; (3)當事人有聽證要求; (4)聽證必須由行政機關組織。

第四十三條 【聽證之后的處罰】聽證結束后,行政機關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作出決定。

第六章 行政處罰的執行

第四十四條 【當事人有履行處罰的義務】行政處罰決定依法作出后,當事人應當在行政處罰決定的期限內,予以履行。

第四十五條 【申請復議、提起訴訟不停止處罰的執行】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處罰不停止執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img根據本條的規定,如果法律規定行政處罰決定可以停止執行的,行政處罰決定才可以停止執行。這里的法律,僅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通過的法律,不包括法規、規章。也就是說,法規、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都不得作出停止執行行政處罰決定的規定。

1.行政復議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執行:

(1)被申請人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2)行政復議機關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3)申請人申請停止執行,行政復議機關認為其要求合理,決定停止執行的;

(4)法律規定停止執行的。

2.行政訴訟期間,不停止行政行為的執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行政行為的執行:

(1)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2)原告申請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并且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裁定停止執行的;

(3)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

第四十六條 【罰繳分離原則】作出罰款決定的行政機關應當與收繳罰款的機構分離。

除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的規定當場收繳的罰款外,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不得自行收繳罰款。

當事人應當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銀行應當收受罰款,并將罰款直接上繳國庫。

img罰繳分離原則,是指除了依法當場收繳的罰款外,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不得自行收繳罰款。行政機關可以指定銀行作為收受罰款的專門機構,當事人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銀行應當收受罰款后直接上繳國庫。

第四十七條 【當場收繳罰款的范圍】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一)依法給予20元以下的罰款的;

(二)不當場收繳事后難以執行的。

img受到罰款處罰的人應當自收到處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警察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1)被處50元以下罰款,被處罰人對罰款無異議的;

(2)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作出罰款決定后,被處罰人向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被處罰人提出的;

(3)被處罰人在當地沒有固定住所,不當場收繳事后難以執行的。

第四十八條 【邊遠地區當場收繳罰款】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八條的規定作出罰款決定后,當事人向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當事人提出,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第四十九條 【罰款收據】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必須向當事人出具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不出具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的,當事人有權拒絕繳納罰款。

img本條是針對當場處罰執法人員不出具收據或者出具自行印制的收據這一情況作出的規定。這一規定,包含以下幾層含義:(1)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必須使用罰款收據,如果不使用罰款收據,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就構成違法。(2)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其使用的罰款收據必須是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而不是其他部門統一制發的,或者是行政機關自行印制的。所謂統一制發,是指罰款收據的格式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設計的,罰款收據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指定的印刷廠印刷的,并蓋有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罰款收據專用章。(3)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如果使用的不是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無論是否使用其他的罰款收據,當事人都有權拒絕繳納罰款。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繳納罰款,不受期限的約束。

第五十條 【上交罰款的期限】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收繳罰款之日起2日內,交至行政機關;在水上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抵岸之日起2日內交至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應當在2日內將罰款繳付指定的銀行。

第五十一條 【執行措施】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繳納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額的3%加處罰款;

(二)根據法律規定,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者將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款;

(三)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二條 【分期繳納罰款】當事人確有經濟困難,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繳納罰款的,經當事人申請和行政機關批準,可以暫緩或者分期繳納。

第五十三條 【沒收非法財物的處理】除依法應當予以銷毀的物品外,依法沒收的非法財物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公開拍賣或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或者沒收非法財物拍賣的款項,必須全部上繳國庫,任何行政機關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變相私分;財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返還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返還沒收非法財物的拍賣款項。

第五十四條 【監督檢查】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對行政處罰的監督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行政處罰的監督檢查。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有權申訴或者檢舉;行政機關應當認真審查,發現行政處罰有錯誤的,應當主動改正。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五條 【上級行政機關的監督】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可以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沒有法定的行政處罰依據的;

(二)擅自改變行政處罰種類、幅度的;

(三)違反法定的行政處罰程序的;

(四)違反本法第十八條關于委托處罰的規定的。

第五十六條 【當事人的拒絕處罰權及檢舉權】行政機關對當事人進行處罰不使用罰款、沒收財物單據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門制發的罰款、沒收財物單據的,當事人有權拒絕處罰,并有權予以檢舉。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對使用的非法單據予以收繳銷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十七條 【自行收繳罰款的處理】行政機關違反本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自行收繳罰款的,財政部門違反本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向行政機關返還罰款或者拍賣款項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十八條 【私分罰沒財物的處理】行政機關將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財物截留、私分或者變相私分的,由財政部門或者有關部門予以追繳,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執法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收繳罰款據為己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十九條 【行政機關的賠償責任及對有關人員的處理】行政機關使用或者損毀扣押的財物,對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予以賠償,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六十條 【違法實行檢查或執行措施的賠償責任】行政機關違法實行檢查措施或者執行措施,給公民人身或者財產造成損害、給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予以賠償,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一條 【對拒不移交罪犯的有關人員的處理】行政機關為牟取本單位私利,對應當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不移交,以行政處罰代替刑罰,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糾正;拒不糾正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徇私舞弊、包庇縱容違法行為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二條 【執法人員失職承擔的責任】執法人員玩忽職守,對應當予以制止和處罰的違法行為不予制止、處罰,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遭受損害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 附 則

第六十三條 【國務院制定罰繳分離辦法】本法第四十六條罰款決定與罰款收繳分離的規定,由國務院制定具體實施辦法。

第六十四條 【生效日期】本法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法公布前制定的法規和規章關于行政處罰的規定與本法不符合的,應當自本法公布之日起,依照本法規定予以修訂,在1997年12月31日前修訂完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旗县| 博白县| 壤塘县| 阳原县| 蒙阴县| 宁明县| 康定县| 淄博市| 若尔盖县| 涟源市| 惠来县| 浦城县| 铜山县| 白山市| 永仁县| 巴东县| 锡林浩特市| 绥滨县| 盈江县| 开化县| 五家渠市| 台湾省| 松桃| 沁阳市| 祁东县| 商洛市| 神农架林区| 涿州市| 武威市| 五寨县| 建瓯市| 兴文县| 辛集市| 嘉荫县| 元氏县| 龙江县| 泰宁县| 南开区| 翼城县| 黄山市| 天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