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算機網絡
- 陳虹 肖成龍
- 3598字
- 2019-11-29 18:57:25
3.2 物理層標準
計算機通信網絡中常用的物理層標準有廣域網物理層標準EIA-RS-232、EIA-449、CCITT V.24和局域網物理層標準IEEE 802等。目前,實際網絡中應用比較廣泛的物理層標準主要有EIA-RS-232和IEEE 802.3(以太網標準),下面主要介紹這兩個標準。
3.2.1 EIA-RS-232標準
EIA-RS-232是美國電子工業協會EIA(Electron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制定的物理層接口標準,也是目前數據通信與網絡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標準。它的前身是EIA在1969年制定的RS-232-C標準。RS(Recommended Standard)表示是EIA的一種“推薦標準”,232是標準號,C表示修改次數。它最初主要用于近距離的DTE和DCE設備之間的通信,后來被廣泛用于計算機的串行接口(如COM1、COM2等)與終端或外設之間的近地連接標準。
EIA-RS-232(習慣稱為RS-232-C)被CCITT采納并做了很小的修改后,制定出了CCITT的V系列標準(V.24和V.28等),并推薦為國際標準。因此,EIA-232和CCITT V.24接口是等效的。在電話網(含電話專線和電話交換網)中進行數據通信的DTE和DCE之間的接口采用的標準是V系列。此外,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 2110和ISO 1177也與RS-232-C類似。
RS-232-C標準提供的是利用公共電話網絡作為傳輸媒體,并通過調制解調器將遠程設備連接起來的技術規定。遠程電話網相連接時,通過調制解調器將數字數據轉換成相應的模擬信號,使其能與電話網相容;在通信線路的另一端,另一個調制解調器將模擬信號逆轉換成相應的數字數據,從而實現比特流的透明傳輸。
1.RS-232-C機械特性
RS-232-C可以有多種類型的連接器(接口),如25針連接器(DB-25)、15針連接器(DB-15)和9針連接器(DB-9)。其中以DB-25、DB-9最為常見,如圖3-2所示。不論哪種類型的接口,一般規定插孔連接DTE設備、針端連接DCE設備。
2.RS-232-C電氣特性
RS-232-C采用“負邏輯”,規定數據線上邏輯“1”的電壓范圍是-3V~-15V,邏輯“0”的電壓范圍是+3~+15V,最高能承受±30V的信號電平。為了表示一個邏輯“1”,驅動器必須提供-5V~-15V的電壓;為了表示一個邏輯“0”,驅動器必須提供+5V~+15V的電壓。標準預留了2V的余地,以防噪聲和傳輸衰減。
3.RS-232-C功能特性
RS-232-C功能特性規定了連接器中各引腳的名稱、功能等。25針的連接器和9針連接器各信號線的名稱如圖3-3所示,功能如表3-1、表3-2所示。

圖3-2 RS-232-C連接器
a)RS-232-C 9針連接器 b)RS-232-C 25針連接器

圖3-3 RS-232-C連接器各信號線名稱
a)25針連接器引腳名稱 b)9針連接器引腳名稱
表3-1 25針RS-232-C連接器信號線和引腳功能分配

(續)

表3-2 9針RS-232-C連接器信號線和引腳功能分配

25針RS-232-C連接器信號線分為兩大類:一類是DTE和DCE數據傳送信號;另一類是為了正確無誤地傳輸數據而設計的聯絡控制信號。
(1)數據傳送信號
● 發送數據(Transmitting Data,TxD)。TxD是DTE向DCE發送數據的線路,數據按串行格式發送,即按先低位后高位的順序發送。該引腳有兩種信號狀態:正信號為空號(Space),表示二進制“0”;負信號為傳號(Mark),表示二進制“1”。當沒有數據發送時,DTE將此引腳置為傳號狀態,字符或文字之間的傳輸間隔也置為傳號狀態。
● 接收數據(Receive Data,RxD)。RxD是DCE接收DTE發送過來的數據的線路,當收不到載波信號時(引腳8為負),這條線會被迫進入傳號狀態。
(2)聯絡控制信號
● 請求發送信號(Request To Send,RTS)。RTS是DTE向DCE發出的聯絡信號。RTS=1表示DTE請求向DCE發送數據。
● 允許發送(Clear To Send,CTS)。CTS是DCE向DTE發出的聯絡信號。CTS=1表示本地DCE響應DTE向DCE發出的RTS信號,且本地DCE準備向遠程DCE發送數據。
● 數據準備就緒(Data Set Ready,DSR)。DSR是DCE向DTE發出的聯絡信號。DSR指出本地DCE的工作狀態。當DSR=1時,表示本地DCE未處于通話狀態,這時本地DCE可以與遠程DCE建立通信信道。
● 數據終端就緒信號(Data Terminal Ready,DTR)。DTR是DTE向DCE發出的聯絡信號。DTR=1表示DTE處于就緒狀態,本地DCE和遠程DCE之間已建立通信信道;DTR=0表示本地DTE未準備好,迫使DCE終止通信工作。
● 數據載波檢測信號(Data Carrier Detect,DCD)。DCD是DCE向DTE發出的狀態信息。DCD=1表示本地DCE檢測到遠程DCE發來的載波信號。
● 振鈴指示信號(Ring Indication,RI)。RI是DCE向DTE發出的狀態信息。RI=1表示本地DCE收到遠程DCE振鈴信號。
4.RS-232-C規程特性
RS-232-C的規程特性規定了各信號線之間的相互關系、動作順序以及維護測試操作等內容。RS-232-C的操作過程是在各條聯絡控制線有序的ON(邏輯“0”)和OFF(邏輯“1”)狀態配合下進行的。只有當TDR和DSR均為ON狀態時,才具備操作的基本條件。若DTE要發送數據,首先應將RTS置為ON狀態,等待CTS應答信號為ON狀態后,才能在TxD上發送數據。
RS-232-C有遠程連接和近地連接兩種數據交換連接方式。
(1)遠程連接數據交換規程
通過公共電話交換網絡連接的兩臺遠程計算機示意圖如圖3-4所示。DTE設備是數據的信源或信宿,DCE設備是完成數字數據和模擬信號之間相互轉換的設備,一般稱為調制解調器。RS-232-C標準接口只用于控制本地DTE設備與DCE設備之間的通信,與連接在兩個DCE設備之間的公共電話交換網沒有直接關系。

圖3-4 RS-232-C遠程連接
圖3-4中主機A與主機B同步全雙工數據交換過程如圖3-5所示。
主機A向主機B發送數據工作過程如下(以主機A側RS-232-C的工作過程為例)。
1)傳輸前的準備工作。激活兩個地線,即保護地(1號引腳)和信號地(7號引腳)被激活。
2)主機A(DTE)準備發送數據。保證主機A和本側的DCE及主機B和主機B側的DCE設備全部準備就緒。
● 當主機A有數據要發送時,置DTR(20號引腳)為ON狀態,通知本地DCE,主機A已做好通信準備。

圖3-5 主機A與主機B全雙工數據交換
● 若本地DCE也已做好通信準備,則本地DCE置DSR(6號引腳)為ON狀態,以響應主機A的DTR信號,表示主機A與本地DCE連接成功,主機A和本地DCE可以開始控制信號的收發。
3)在發送端和接收端之間建立物理連接。主機A置請求發送RTS(4號引腳)為ON狀態,通知本地DCE請求發送數據。本地DCE檢測到主機A的RTS信號后,完成以下兩個動作。
● 在DCD(8號引腳)線上向遠端的DCE(主機B側的DCE)發送載波。
● 通過延遲電路控制清除發送信號CTS(5號引腳)的接通。
遠端的DCE檢測到載波后,置自身的DCD(8號引腳)為ON狀態,通知主機B準備接收數據。
4)發送數據。主機A檢測到本地DCE發出的CTS為ON狀態后,則分別通過發送數據TxD(2號引腳)和時鐘信號XCK(24號引腳)將數據傳送到本地DCE。本地DCE將數據轉換成模擬信號后通過公共電話交換網絡將數據發送出去。主機B側的DCE(調制解調器)接收到模擬信號后,將它還原為數字數據并連同時鐘脈沖一起分別通過RxD(3號引腳)和RCK(17號引腳)傳送給主機B。
5)發送結束,清除發送信號。當主機A發送結束后,置請求發送信號線RTS(4號引腳)為OFF狀態,通知本地DCE發送結束。本地DCE檢測到主機A的RTS為OFF后,則停止向遠端DCE發送載波,并置清除發送信號CTS(5號引腳)為OFF狀態,以此作為對主機A的RTS信號的應答。遠端的DCE檢測不到載波后,置載波檢測DCD(8號引腳)和振鈴指示RI(22號引腳)為OFF。本地DTE置DTR(20號引腳)為OFF狀態,本地DCE置DSR(6號引腳)為OFF狀態,恢復初始狀態。
(2)近地連接數據交換規程
RS-232-C標準接口也可以用于直接連接兩臺近地設備,如圖3-6所示。近地連接不通過公共電話網傳輸,因此也不需要調制解調器,稱為零調制解調器。因為RS-232-C標準要求連接的兩個設備必須為DTE和DCE設備,因此,主機C和主機D必須分別以DTE和DCE方式出現才能符合RS-232-C標準接口的要求,RS-232-C接口需要借助于一種采用交叉跳接信號線方法的連接電纜,使連接在電纜兩端的DTE設備通過電纜看對方都好像是DCE一樣,從而滿足RS-232-C接口需要在DTE和DCE之間成對使用的要求,如圖3-7所示。

圖3-6 RS-232-C的近地連接

圖3-7 9針RS-232-C連接器信號線連接狀態
3.2.2 IEEE 802.3標準
IEEE 802工作組主要定義了局域網中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規范,成為局域網的國際標準。其中,IEEE 802標準的物理層實現了比特流的發送與接收,具體包括信號的特性、比特流的編碼/解碼方式、傳輸介質的類型、網絡的拓撲結構以及傳輸速率等規范。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局域網是以太網。根據數據傳輸速率的不同,以太網可以分為傳統以太網(10Mbit/s)、快速以太網(100Mbit/s)、千兆以太網(1000Mbit/s或1Gbit/s)和萬兆以太網(10Gbit/s)。
1.以太網的物理層結構
IEEE 802.3標準給出的以太網物理層結構主要包括4個功能子層和兩個接口子層,其結構如圖3-8所示。
(1)功能子層
PMD:物理介質相關(Physical Medium Dependent)子層。
PMA:物理介質連接(Physical Medium Attachment)子層。
PCS:物理編碼子層(Physical Coding Sublayer),完成對信號的編碼和譯碼、收發處理、管理和控制等功能,如完成4B/5B編碼。
RS:協調子層(Reconciliation Sublayer),協調物理層與數據鏈路層之間的信息傳遞。
(2)接口子層
MDI:介質相關接口(Medium Dependent Interface)。MDI是將收發器與物理介質相連接的硬件,對于雙絞線介質,就是一個插座。
MII:介質無關接口(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它是物理層芯片與MAC層芯片之間的接口。圖3-8中的xMII用于表示多種不同速率以太網的介質無關接口。用MII表示100Mbit/s的以太網,GMII表示1Gbit/s的以太網,XGMII表示10Gbit/s的以太網。
2.常用以太網物理層標準
以太網接口常用接口類型有雙絞線接口(電口)和光纖接口(光口)兩種。另外還有早期的同軸電纜接口。

圖3-8 以太網物理層結構
常用的以太網物理層標準如表3-3所示。標準名稱說明:起始數字表示傳輸速率,如10Base中的“10”表示信號的傳輸速率為10Mbit/s;Base表示傳輸的信號是基帶信號;-5表示粗纜,-2表示細纜;-T表示傳輸介質的類型是雙絞線,UTP為非屏蔽雙絞線,STP為屏蔽雙絞線;-F表示傳輸介質的類型是光纜。
表3-3 常用的以太網物理層標準

(續)

- 網絡工程設計與實施(第2版)
- 網站建設與管理
- Axure RP 7.0從入門到精通:Web + APP產品經理原型設計
- 浴缸里的驚嘆:256道讓你恍然大悟的趣題
- 大數據安全
- Penetration Testing with BackBox
- 中文版Dreamweaver CC基礎培訓教程
- 計算機網絡及項目實踐
- 網頁設計與制作項目教程(HTML+CSS+Bootstrap)
- 監控平臺解密:IT系統風險感知和洞察
- Wireshark網絡分析從入門到實踐
- web應用程序設計:ASP.NET/PHP/JSP技術教程
- Elasticsearch搜索引擎開發實戰
- 多云和混合云:云原生多集群和應用管理
- Axure RP8.0產品原型設計與制作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