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利益
- 宋政
- 獅城楓少
- 2082字
- 2019-11-19 19:34:52
今天是正月十四,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上元佳節,據趙曦觀察,宋代的上元節可要比春節受人歡迎,畢竟趙曦在春節的時候就只聽見幾聲爆竹聲響,然后曹皇后就告訴了趙曦,你已經是不是四歲的小娃娃了,而是五歲的大孩子了。
而對于上元節,人們就非常熱心了,從正月初一,就開始見有人整理裝飾皇宮,一直到上元節的白天,到了上元節的晚上估計真的會想《水滸傳》中寫道的一樣。
“融和初報,乍瑞靄霽色,皇都春早。翠幰競飛,玉勒爭馳都門道,鰲山彩結蓬萊島,向晚色雙龍銜照。絳霄樓上,彤芝蓋底,仰瞻天表。縹緲。風傳帝樂,慶玉殿共賞,群仙同到。迤邐御香,飄滿人間開嬉笑,一點星球小。漸隱隱鳴梢聲杳,游人月下歸來,洞天未曉。”不止會回想,趙曦被仁宗皇帝叫過說話時竟從嘴中念了出來。
父親說話時,兒子竟然走神,趙曦的這一行為要是被夫子看到,免不得就此上奏,要求皇帝將其打入宗正寺關禁閉。
反觀仁宗感覺卻很正常,甚至認為這就是父子之間真性情的體現,“太子在背什么文章?”
這一刻,趙曦深深為自己前世在縣高官任上練就的厚臉皮佩服。想當年在臺上所念的報告,全都是辦公室人員寫的,自己會前都沒有看,直接就在主席臺上當著百十人的面一頓胡說且還不臉紅。這就是趙曦前世練就的本事。
尤其相對于父皇的這次問話,對比起來簡直小巫見大巫。直接結果就是,毫不客氣的據為己有,“父皇,這是兒遙想明天的上元節,所以腦子里就出現了這樣一句詩不成詩、詞不是詞的句子。父皇既然想聽,那兒臣就給父皇念一遍。”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文學作品不計其數,而《水滸傳》能入選四大名著,足以讓人明白其中的文學功底。而趙曦說的這句話,又是精髓中的精髓,這就不怨不得仁宗聽后一直在夸獎趙曦神童了。”
其實,趙曦現在也很無奈,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的一個無奈,定義一個孩童是不是有出息,不是看他如何做或者做了哪些事情,而是看是不是學習好,如果能背誦一兩首古詩那就百年難得一見的人才,如果自己做了一首詞或者詩,就像方仲永一樣,那就是萬年才出一個的神童。
“自己之前找出皇室子嗣少的原因,創建了東宮的政治體系,對宋朝的隱性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林林總總,還比不上一句話。”當一個孩童擁有了大人的思想,就變成了用大人的思想站到孩童的角度去看待大人對孩童的看法,這就是當下趙曦面臨的處境。無論如何的在別的方面完備的處理問題,但就比不上一首詩、一首詞甚至一句話。
當一個人對一件事解決不了時,就會順應,且去回顧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問題存在。回想起前世,有回想起自己的孩子“自己那時候也應該是這樣對待孩子的。”
皇帝是一個理性的動物,對于感性的東西一會兒就行,如果一直感性就會成為宋徽宗那樣的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治國理政卻一竅不通。
對于仁宗來說,趙曦念得詞就是感性的,業余拿來還不錯,之后就要說正題了,
“從前天開始朕就陸陸續續的收到很多彈劾太子的奏折,說是太子驕奢淫逸、年紀尚幼東宮被奸臣所把控,還有一些人說你身為太子之尊,竟與百姓爭利,現在已深陷商賈之風不自知,所以要朕請家法,最激烈的甚至要朕將你太子之位廢黜,留待你成年以后。
朕很是好奇你干了啥傷天害理的事情,竟然被這么多的朝臣彈劾?”
趙曦聽仁宗這樣說,看了旁邊陳琳一眼,按說東宮里有密探啊,陳琳應該上報給皇帝了,咋還問自己啊,看皇帝的表情是真的疑問且帶有一絲好奇,而不是知道裝不知道。
仁宗好像知道趙曦疑惑啥“不用看亞父了,你東宮的密探朕給撤出來了。快說說這個事。”
沒辦法,只能如實說,“父皇,東宮之前制定的計劃方案您也看到了,店鋪和工廠全都要辦起來,只不過前期一直卻人手,這不頭幾天兒臣想了一個辦法,就是重金聘請工匠,而店鋪的掌柜就通過收購來達到目的。兒臣估計是因為這個的緣故吧!”
趙曦剛說完,仁宗就哼了一聲,陰惻惻的說道:“其余人或許因為你說的原因,那程夫子是因為什么,整個京師都知道程家就拿幾十畝的田地,清廉如水。”
“朕讓亞父去京師里走了一圈,你竟然用“皇家”來做招牌,簡直丟人丟到家了。今天下了朝,你就給朕將牌匾給摘下來。聽見沒有。”
越說越生氣,最后將自己最喜愛的那把茶壺當成了驚堂木,在桌子上重重的一拍。
趙曦一聽撤牌匾也著急了,皇家這兩個字能讓銀行這一產業少走二十年的彎路,自己的東宮在民間可沒有皇家的信譽。“父皇,請恕兒臣不能從命。”
一句話,徹底的惹怒了向來老好人的仁宗,沒有往下聽趙曦的解釋“朕看你是翅膀硬了。”
陳琳見狀也輕聲的對仁宗說:“陛下息怒,小心大怒容易傷身體。您先聽聽太子殿下如何說,在決定不遲。”
趙曦也聽到了這句話,對陳琳在仁宗心中地位在一次進行了評估,這句話皇后對皇帝說合情合理,但現在竟然是一個太監對皇帝這樣說。
拋下心中的疑惑,“父皇,您既然看到了東宮的那份計劃書,一定知道其中有一個銀行,這就是兒臣非要用皇家二字的原因所在,在兒臣的設想中,銀行是要求百姓和店鋪將錢財存到這里,銀行付給存款人利息,而銀行將這些錢財貸出去,收取較低的利息,只此一項就見銀行不是誰想開就能開的,在百姓中有很高的信譽就成了銀行成功的關鍵,而兒臣所能想到的,現今只有皇家,能讓百姓信賴,讓商家信賴,還能防止一些三教九流的人搗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