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陳書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4812字
- 2019-11-15 14:11:20
傳記第三 謝晦 檀道濟
謝晦(389—426) 字宣明,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祖父謝朗,為晉東陽太守;父謝重,為會稽王司馬道子驃騎長史。
謝晦最初為孟昶建威將軍府中兵參軍。孟昶死后,劉裕問劉穆之:“在孟昶的僚佐中,誰可以入選我的府中?!眲⒛轮婆e謝晦,劉裕便任命他為太尉府參軍。一次,劉裕要審訊囚犯,那天早晨刑獄參軍正好患病,劉裕便讓謝晦代理。謝晦在車上披覽審訊的文書,很快就理清了各個案件的原委。相府事情繁多,刑獄案件大量積壓,謝晦邊問邊判,了無差錯。初試鋒芒,謝晦就獲得了劉裕的賞識,當天就任命他為刑獄賊曹,后又轉調豫州治中從事。義熙八年(412),朝廷實行土斷,謝晦審查揚州、豫州的民戶,以公平允當受到稱贊,劉裕又將他調入府中為太尉主簿。
義熙十一年,謝晦隨劉裕征討司馬休之。當時前鋒徐逵之戰敗被殺,劉裕聞知大怒,披上鎧甲要親自沖鋒陷陣,諸將勸諫,劉裕不聽。謝晦連忙上前抱住劉裕,劉裕擺脫不得,更加惱怒,說:“不松手,我就殺了你!”謝晦卻抱得更緊,并苦苦哀求:“天下可以沒有我謝晦,但不可以沒有您,我死了沒什么關系!”劉裕無奈,只得另派大將征伐。
謝晦風姿俊美,眉清目秀,善于言談說笑,粗閱文辭,就能完全領會,通曉大義。由于對劉裕忠心耿耿,晉軍征伐關、洛時,劉裕委托他辦理內外機要。他殫精竭慮,幫助劉裕成就了不世之功。劉裕也沒有虧待他,入宋后命他為侍中、中領軍,統領禁軍,守衛朝廷,旋升為領軍將軍,又以佐命之功,封武昌縣公,成為一品高官。
劉裕一生戎馬倥傯,享受人主之樂不到三年,便于永初三年(422)患病不起。臨死前,他向謝晦、徐羨之、傅亮、檀道濟榻前托孤,囑咐他們全力輔弼少主劉義符。顧命之重,自是為人臣的最大殊榮,卻未必是人主的最大信任。因為私下里,劉裕曾對劉義符另有一番叮嚀:“檀道濟雖有武略,而無大志;徐、傅二人也無異心。謝晦為人精明,又長久隨我征戰,通曉機變。將來若出意外,必定在此人身上。你可尋一機會,讓他出任太守,離開朝廷?!?/p>
少帝即位,謝晦加官中書令,與徐、傅二人共同輔政。少帝雖不乏聰明,有膂力,善騎射,曉音律,但從小嬌養失教,繼位后整日與宮人游戲無度,溺于聲色,不以政事為念,更把武帝的教誨忘得一干二凈。景平二年(424)六月,少帝正在華林園中避暑,與宮人戲設酒店,自為酒保,當壚沽酒。晚上又與左右泛舟納涼,并睡于舟中。次日凌晨,香夢未醒,檀道濟已率兵擁入,謝晦等人躡蹤于后,將他帶回大殿,以太后名義廢其為營陽王,旋加殺害。與此同時,由傅亮前往江陵,奉迎宜都王劉義隆回朝登位。為防止不測,徐羨之抄錄詔命,讓謝晦代理都督荊、湘、雍、益、寧、南北秦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并配以精兵強將。
文帝劉義隆回京踐位,承認了徐羨之的人事安排,并加謝晦使持節。謝晦本擔心廢立事件難脫罪責,非常憂慮。文帝既予承認,自然大為高興。臨行前,他頗為自得地向族叔謝澹告別。謝澹故意詢問他的年齡,謝晦不解,隨口答道:“三十五歲?!敝x澹笑著說:“我聽說晉時荀羨任北府都督時才二十七歲,你可比他老多了?!敝x晦聽懂了族叔的話中之意,慚愧而去。
到了江陵,謝晦深交文帝親信王華,企望以此免除憂患。他又把兩個女兒分別嫁給彭城王劉義康和新野侯劉義賓(劉裕的侄兒),并讓大兒子謝世休留在京城任秘書郎,充任人質,以表示自己的忠誠。
文帝是個有主見和決斷的人。盡管謝晦等人把他扶上了金鑾寶殿,但他不能容忍別人染指皇室家事,更不能忍受權臣擅政。元嘉三年(426),文帝為了肅清朝政,收回朝權,先后殺死徐羨之、傅亮及謝世休,接著下詔歷數謝晦罪狀,統兵西征。
謝晦聞悉徐、傅被誅,頗為震驚,連忙匯集軍隊于江陵,讓弟弟謝遯率一萬人留守,自己親領二萬兵卒順江東下,同時上表文帝,極力辯白自己的一片忠貞,廢立事件純屬為國家考慮,決無私心雜念。文帝覽表,不為所動,繼續督軍西上。
當初,謝晦與徐羨之、傅亮策劃過保身的計謀:謝晦以荊州刺史的身份占據上游,檀道濟任南豫州刺史鎮守廣陵,互擁重兵,以牽制朝廷;徐、傅二人在朝中操縱實權,如此可以得到一定的安全。所以,當文帝將要施行誅討時,王華等人都認為檀道濟不可信,文帝卻說:“檀道濟只是被迫跟從他們,不是主犯,殺害少帝的事又與他無關。我召他一見,定會改變他的態度。”事情的結果正如文帝所料,檀道濟不僅轉變了態度,反為文帝分析謝晦的短長,主動請纓,充當西征先鋒。謝晦與檀道濟共事多年,深知他驍勇善戰。盟友反戈,一時使謝晦亂了方寸。
檀道濟軍至巴陵,與到彥之匯合,將戰船隱匿于岸邊。謝晦見朝廷軍戰船不多,略覺放心。到了晚間,東風忽起,檀道濟領軍順風齊進,只聽見鼓聲震天,戰船黑壓壓一片,密集集地沖向荊州軍。見此陣勢,謝晦手下官兵斗志瓦解,頃刻潰散。謝晦于亂陣中尋著一葉小舟,匆忙回歸江陵,攜謝遯等七人倉皇北逃,欲投依北魏。無奈謝遯體胖笨拙,不便騎馬,七人且走且停,到了安陸這個地方,被守吏認出捉住,關進囚車,送往京城。
弒君謀反,舊帳新罪,昭彰明著,用不著審理,只關了幾天,謝晦便與本族成員及同黨被殺于建康。時在元嘉三年三月,謝晦三十七歲。
檀道濟(?—436) 高平金鄉(今屬山東)人。自幼父母雙亡,與兄姊流寓京口。晉安帝隆安末年,隨劉裕鎮壓孫恩起義、平定桓玄之亂,以軍功先后封吳興縣五等侯、作唐縣男。
晉義熙十二年(416),劉裕北伐后秦,檀道濟為冠軍將軍,與王鎮惡同為先鋒,引軍沿淮水、淝水向許昌、洛陽進發。檀軍先抵項城,后秦守將姚掌不戰而降,但在進攻新蔡(今屬河南)時,遭到了后秦大將董遵的頑強抵抗。檀道濟督軍猛攻,破其城,殺董遵,繼而攻克許昌,擒獲后秦潁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利用軍威大振之機,檀道濟乘勝前進,拔陽城,克滎陽,直抵成皋(今河南滎陽)。秦征南將軍姚洸屯戍洛陽,急向關中乞求援兵。姚泓派將姚益男領一萬人馬星夜趕赴往救。可援軍尚未到達,檀道濟已攻下成皋,并會同其他部隊,四面環攻洛陽。姚洸孤軍難守,只得開城門率四千兵卒出降。
對這些俘虜,晉將紛紛主張殺掉,以壯軍威,檀道濟卻不同意。他說:“王師北征是為了伐罪吊民,怎好枉殺?”他下令盡數釋放俘虜,讓他們回歸鄉里,并申明晉軍入城后,應嚴明紀律,不得擾民。
次年三月,劉裕讓毛修之留鎮洛陽,令檀道濟率師繼續西進。王鎮惡克澠池,抵潼關。檀道濟和沈林子渡河北擊,進攻蒲坂(今山西永濟),想以此繞過潼關,進入關中。但后秦守軍戰斗力甚強,城堅難下。檀道濟不得不回軍河南,會同王鎮惡合攻潼關。后秦太宰姚紹率軍五萬援救,開關出戰。晉軍奮擊,殺傷秦軍千余人。秦軍受挫后退駐定城(今陜西華陰東),據險固守。相拒數月,姚紹病死軍中。秦軍失去主將,無心戰守。八月,王鎮惡率舟師由黃河入渭水,至渭橋登岸,破后秦軍。姚泓出城投降,后秦滅亡。
劉裕東歸后,任檀道濟為征虜將軍、瑯邪內史。及劉裕建宋,檀道濟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陽尹、護軍將軍。永初三年(422),又奉命出為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鎮守廣陵(今江蘇揚州),監淮南諸軍。
武帝死,少帝即位,檀道濟與徐羨之、傅亮、謝晦四人同為顧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喪,大舉南進,兵出數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兗州、豫州大部分地區很快被魏軍奪占。檀道濟聞警,率軍救援。軍至彭城,司、青二州并告危急,檀道濟領兵不多,不足分赴,而青州道近,守軍薄弱,便統兵兼程往救。魏軍見宋援軍將至,撤去青州治所東陽(今山東費縣西南)之圍。檀道濟兵至東陽,軍糧耗盡,只得停止追擊,又見東陽城已殘敝不堪,移青州治所于不其城(今山東即墨西南),爾后回軍湘陸(今山東魚臺東南),阻止了魏軍南進的勢頭。
次年,因少帝游戲無度,荒怠朝政,徐羨之等密謀廢立,召回檀道濟共謀其事。當晚,檀道濟與謝晦同宿領軍府。謝晦心懷恐懼,輾轉難寐,而檀道濟觸床即鼾聲如雷。為此,謝晦深深佩服檀道濟的鎮靜和膽量。次日,幾位顧命大臣入殿矯詔太后令,廢少帝,迎劉義隆入承大統。
文帝繼位之初,朝中大權仍掌握在徐羨之、傅亮等人的手中。元嘉三年(426),文帝下令追查弒立之事,徐羨之畏罪自縊,傅亮被縛誅殺。當時,謝晦已出鎮荊州,聞徐、傅已死,知道文帝秋后算賬,便擁三萬精兵抗拒朝命。
文帝從廣陵召回檀道濟,對他說:“廢立之事,你未參與謀劃,我不加追究?,F在謝晦據荊州之地,抗表犯上,威脅建康,不知你有何良策?”檀道濟說:“謝晦老練干達,富有謀略,我過去與他同從武帝北征,入關十策,有九策出于謝晦胸中。但他未曾率軍決勝于疆場,戎事非其所長。若陛下信任,可讓我銜命征討,可一戰擒之?!蔽牡鄞笙玻煊H統大軍數萬,以檀道濟為先鋒,溯江西上,擊潰謝晦。因此平亂之功,檀道濟進號征南大將軍,任江州刺史。
元嘉七年,為解除北魏對宋的威脅,文帝命檀道濟統軍北伐。宋軍前部到彥之進軍河南,收復洛陽、虎牢等地,但很快又失守,退駐滑臺。翌年一月,檀道濟率師往救滑臺,軍至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濟領軍奮勇沖擊,大破魏軍,并乘勝北進,前后二十余日,連戰三十余次,宋軍多捷,進抵歷城(今山東濟南)。魏將叔孫建一面督軍正面迎擊,一面縱輕騎繞出其后,焚燒糧草,致使宋軍乏食,不能再進。此時,魏軍已攻下滑臺,數軍交攻于檀道濟。四面遇敵,軍糧又斷,檀道濟不得不引軍南還。魏軍乘隙追擊,宋軍畏懼,檀道濟乘夜命軍卒唱籌量沙,即以少數米粒覆蓋于沙上,以迷惑魏軍。魏軍誤以為宋軍仍有余糧,不敢再追,只是集結于宋軍四周。檀道濟又命軍卒披甲執銳,自己卻乘輿便服,談笑風生,泰然若定,引軍徐徐而還。魏軍見狀,疑有埋伏,不復進逼。毫發未損的檀道濟率軍返回京城。
此次北伐,檀道濟雖然沒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敵、軍糧已斷的危急情況下,鎮定自若,全軍而返,實屬不易。自此之后,魏人憚懼檀道濟的威名,不再輕易南犯。文帝嘉其智勇,進位司空,鎮守尋陽。
檀道濟立功數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戰之將,他的幾個兒子又多具才氣,引起了朝廷的猜忌。當時,文帝久病不愈,執掌朝政的彭城王劉義康及領軍將軍劉湛擔心文帝晏駕后,難以鉗制檀道濟,便向文帝屢進讒言,勸其盡早除掉檀道濟,以絕后患。
元嘉十三年,檀道濟奉詔回京。臨行前,其妻向氏說:“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來如此。朝廷今無事相召,恐有大禍?!碧吹罎鷧s說:“我率師抵御外寇,鎮守邊境,不負國家,國家又何故負我?”于是坦然入京。適逢文帝病情好轉,臥榻召見,文帝慰勉鼓勵,讓他返闕議事,用心邊防。不料檀道濟剛要啟程,文帝病情加劇。劉湛勸劉義康不可放虎歸山,即假托王命,以收買人心、圖謀不軌之名逮捕檀道濟,旋加殺害。同時被殺害的還有檀道濟的十一個兒子及薛彤、高進之等大將。臨刑前,檀道濟投幘于地,憤怒地喊道:“你們這是在自毀長城啊!”
檀道濟被枉殺,國人痛心。消息傳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諸將彈冠相慶:“檀道濟一死,吳人無可畏懼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眾將北伐。東線屢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抵瓜步,欲飲馬長江。面對一江之隔的勁敵,宋文帝長嘆一聲:“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可此時檀道濟已屈死十四年了。
評:謝晦臨死前曾賦詩一首:“功遂侔昔人,保退無智力,既涉太行險,斯路信難涉!”大意是說:雖然功勞比得上古人,卻不能像他們那樣急流勇退;只有經歷太行之險的人,才會知道這人生道路多難攀援。謝晦與徐羨之、傅亮等人確實沒有更大野心,其行為皆出于報答先主的一片愚忱,但他看不到文帝決不允許主弱臣強,看不透宋初政治已不同于東晉。在具體操作上,廢昏立明固然無可非議,但擅殺劉義符未免過分,給文帝抓住了把柄。謝晦本想積極干政,讓謝氏家族在新朝重振風流,沒想到風流未振,反搭上了家族的數條性命。謝晦若如其族叔謝澹那般清醒,結局又當如何呢?
檀道濟與謝、傅、徐同為顧命大臣,而才略過之。荊州一役滅謝晦而得主恩,更北御強魏,號為“長城”,于劉宋元嘉時期,堪稱第一功臣。惜乎未悟功高震主之古理,竟與謝晦同一結局。當其臨刑市曹,投幘吁天之際,未知可解謝晦太行路險之嘆,而悟殺身之機,早于平謝之時已經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