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志第一 政治制度

和東晉前、中期高級士族操縱朝政相比,南朝的最大特點便是高級士族的沒落、寒族的興起,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皇權伸張。這種變化導致了包括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監察制度、考選制度、軍事制度、刑法制度等一系列政治制度的變化。這些變化有的是從劉宋時開始的,有的則在東晉末期就有了。

秦漢時期,中央官制中的最高官員是三公,西晉時增擴至八公,但也是從西晉起,三公、八公成為尊寵之位,不承擔朝政。東晉時,一般由兩種人充任此職,一是功高望重者,尤其是高級士族的主要代表人物;一是皇族,也許他們年紀輕,不具備拜三公的條件,但為了尊寵皇族,必須這樣做。劉宋時期,這兩種形式都處于發展中。宋皇室之升遷,比東晉要快得多,往往年紀甚小,已拜三公。如孝武帝子新安王劉子鸞兼司徒時,年僅八歲。這說明宋急于提高皇室聲望。劉宋皇族本非高門,在高級士族影響大、基礎厚的社會里,要加強皇權,想法盡快讓皇族升遷,直至位居三公,實有必要。

秦漢時期,國家權力組織形式是三公九卿制,隋唐則為三省六部制,這兩種形式之間的過渡、醞釀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對秦漢權力形式進行大規模的改造開始于魏晉,但南朝承繼了這一成果,并進一步拓展,這就保證了三公九卿制的徹底蛻變。在劉宋初期,沿東晉之制,錄尚書事權力很大,基本上是由皇族擔任。但這一相權也很快地與君權產生矛盾,并逐步尖銳。在宋文帝把劉義康的勢力消滅之后,情況有了變化,劉義恭被委任為司徒、錄尚書事,劉義恭吸取劉義康敗亡的教訓,僅“奉行文書而已”。孝武帝即位,拜劉義恭為太尉、“錄尚書六條事”,以降低其規格。不久又示意劉義恭主動提出廢除錄尚書事制度。其后除孝武帝時一度恢復了錄尚書事三個月,以及宋末蕭道成篡位前因已掌握全部大權而自封錄尚書事外,二十余年一直維持這種狀態。

在錄尚書事權力被縮小的同時,尚書令、仆射的權力有所擴大,其宰相之稱呼便進一步為人們承認。就尚書省的專官而言,尚書令乃一省的最高長官,任總機衡;尚書仆射為尚書令之副,常置兩人,分左右。尚書令暫缺,則以左仆射為省主代之。仆射之下有左、右丞,佐令、仆射知省事。劉宋時,左丞主臺內禁令、宗廟祠祀、朝儀禮制、選用署吏、糾彈不法,右丞掌臺內庫藏廬舍、器用之物及刑獄、兵器。從主管的范圍而言,左丞職重于右丞。平時,主持尚書省政務的就是左、右丞。左、右丞之下有都令史,為丞之佐吏,位低而職重,其地位實際與丞同等重要。

雖然尚書省成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尚書令居于相位,但劉宋諸帝猜忌心重,為尚書令、仆射者害怕權盛招禍,多不以事務為懷,何尚之、王景文、袁粲等莫不如此。

東晉時,尚書臺有五曹,即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劉宋加都官一部,成六曹。諸曹尚書之下為尚書郎,承擔各曹具體事務。

中書省取代尚書省而掌握政治實權是在魏晉時期,到了劉宋,又有了新的變化。一是中書省的最高官員中書監、令逐漸演化成清閑無事的榮譽頭銜,起草詔令之權多轉歸中書侍郎手下。二是自劉宋中期以后,中書侍郎又成為清美之選,掌詔命之權又被中書通事舍人奪去。如孝武帝時戴法興、巢尚之等為中書通事舍人,擁有很大的權威,凡誅賞處分、內外諸事均參決于中;廢帝時,戴法興更有“真天子”之稱。但是,這些舍人畢竟地位不高(僅七品),又沒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和儒學基礎,擅長的只是吏事,雖迎合了時主的心意,贏得了一時恩寵,“參決于中”之權卻始終不為整個社會所首肯、公認,沒有在制度上固定下來。

門下省在曹魏和西晉時包括兩個部門,一為侍中省,一為散騎省。劉宋時,加上西寺,統稱為門下省,只是散騎省改稱為集書省。隨著這一名稱的變化,集書省逐漸失去“掌侍從左右,獻納得失”的使命,而成為專掌圖書文集的閑散之職。而侍中省的權力卻進一步發展,突出表現是當時的詔令通過門下,由門下審署和下達的職權制度化。

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既是中央的決策、審議、執行機關,均有宰相職任,但這一時期,宰相無常官,皇帝按其所親、委以機密者,才能成為真宰相。

魏晉以降,承東漢末年州牧刺史職權發展的趨勢,遂以州、郡、縣三級制度作為固定的地方政權體制。在州郡政權機構中,軍民兩政,混然不分。專管民政的“單車”刺史很少。絕大多數州牧刺史,乃至郡守,既握兵符,又管民政;既有州郡佐官,復置將軍幕府。由于刺史兼軍民兩政,州府組織也有兩套班子,機構龐大。以荊州為例,宋武帝永初二年,下詔限官吏數目在二萬人,說明平常必遠遠超過二萬人。

都督同時兼任某州刺史,在西晉時已成定制,劉宋仍延續這一制度,并形成都督諸州軍事所轄的軍區,都督諸軍事成為常職。都督可以開府置僚屬,機構稱府,軍區也隨之稱府。在這種軍區中,都督諸軍地位最高,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使持節為上,持節為次,假節為下。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即在任何情況下,對郡國首長之類高官及其下官民有專殺權;持節除涉及軍事得與使節具有同等專殺權以外,平時只有專殺無官位的平民之權;假節僅在軍事情況下有專殺犯軍令者之權。都督諸軍事位尊權重,轄區廣大,其軍事統率權大多不限于一州,由于都督加節,有專殺特權,故其軍事轄區內所有刺史不得不受其控制,實際上形成了都督統州、州以監郡、郡以蒞縣的地方行政體制。于是,都督區成為實力強大的方鎮,特別是以荊州為中心的都督區,甲兵雄盛,常與朝廷分庭抗禮。

州以下有郡和王國兩種平行政區。郡之長官稱太守,京城建康所在的郡稱丹陽尹;王國的行政長官稱長史。由于劉宋諸王年齡尚小就至國,故長史權力尤重。王國無論大小,皆置三軍;除王國官外,皇子皇弟非都督亦開府置記室參軍,此為置王府官之始。

郡以下的地方行政單位為縣。大縣長官為令,六至七品;小縣長官為長,八品。作為最基層的行政官,縣令、縣長職煩且重,但權責亦劇。因為中央一切政令,均要通過他貫徹于民,故賢明的令、長治縣,往往能自行其志,干出一番事業。因宋時兵戈仍熾盛,縣令、長除勸民農桑、懲治猾盜豪強外,也隨時局變化而擁有一定的兵權,如沈攸之為武康令時曾帶龍驤將軍。

宋文帝時,郡、縣的守、令,任期六年,刺史有的在任達十余年。孝武帝時,改為三年一任,這是前所未有的新制。由于更代頻繁,地方官多無長期打算。此后,皇帝括錢心切,規定刺史任滿還郡,要交納“獻奉”錢,任期愈短,皇帝得到的“獻奉”的次數就愈多。因此,地方官一上任,便大肆搜括,致使吏治弊敗。

縣以下地方基層單位有鄉、亭、里。劉宋追襲秦漢,以五家為伍,二伍為什,十什為里,十里為亭,十亭為鄉。和秦漢有所不同的是,這個時期的里伍制度等級森嚴,士人在里伍中稱“押符”,有免役特權。

為了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治,宋在各級政權機構中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和官員。在中央機構中,尚書臺中設有客曹尚書。在地方機構中,置平越中郎將、南蠻校尉、西戎校尉、寧蠻校尉、南夷校尉。校尉府皆設長史、司馬、參軍。泰始五年(469),分荊州、益州五郡置三巴校尉,治荊益二州蠻僚,并安置安蠻校尉,治豫州蠻人。后又置西江督護、南江督護,以統攝廣州西南二江俚人。

劉宋時的選官制度較兩晉也有所變化。首先,中正定品第,由州郡擢用或由州郡察舉秀才、孝廉,再經策試做官,變得重要起來。由于階層結構的變化,州舉秀才仍為士族出身,但郡舉的孝廉,出身為寒素的人物日漸多了。其次,自武帝起,強調秀、孝的策試,并形成制度化。宋武帝曾親臨延賢堂,策試諸州郡秀才、孝廉,規定策試通過了,由吏部敘才銓用;沒有通過的,要受處罰。孝武帝時又重申宋初之制,禁錮那些虛竊榮薦、實無才識之人。明帝時,還對對策的標準作了規定:五問并得為上,四三為中,二為下,即使為下,尚可除署。但只答對了一問,或一問都答不了,那叫“不合與第”,就要遣還田里,加以禁錮。這種賞罰,對于進賢才、退不肖,無疑是有利的。

寒人勢力的興起后,為鞏固自己已獲得的地位,并爭取更大的權益,迫切要求在選官制度上能享有與士族同等的待遇。從劉宋中期起,寒人承擔的中書通事舍人已掌握了部分選舉權,但制度上尚無與士族享有同等機遇的正式規定。

為了鞏固朝廷的地位,自宋武帝時起在軍事制度上就采取了加強中央直轄軍隊實力的政策。這種中央直轄軍隊主要是禁兵,即所謂中軍或臺軍。以劉裕的嫡系部隊北府兵為中堅,分為內軍和外軍兩部分。內軍略同于東晉,有左衛、右衛、驍騎、游擊等軍。另有屯騎等五校尉營。所有這些內軍均掌宿衛宮廷,由領軍將軍總統領。外軍掌警衛京師,又作為戰略機動部隊,有時奉命出征。以護軍將軍總統之。護軍將軍有直屬護軍營,并負責指揮京城地區禁軍以外的中央直轄軍。同時,宋武帝還加強了太子的東宮武裝,除原有的左、右二衛率外,又增設了太子屯騎校尉、太子翊軍校尉等三營。文帝時東宮武裝達萬人。太子劉劭藉此殺文帝而篡位。孝武帝即位后,撤銷了太子屯騎校尉等三營,只保留了左右二衛率。總計劉宋中央禁兵實力,領軍所統內軍約兩萬人,護軍所統外軍約三萬人。

劉宋軍隊以軍為最高建制單位,主將、副將分稱軍主、軍副,步兵一軍約三千人,騎兵一軍約一千人?;鶎咏M織為隊,長官稱隊主、隊副,一隊約二百人。除步騎兵種外,劉宋尚有水軍和其他特種(專業)兵。

劉宋的兵源除世兵外,募兵和征兵也是這一時期保證兵源的重要兵役制度。宋文帝和孝武帝時都曾下令征平民為兵,標準是每戶五丁,征發三人,即所謂的“三五民丁”,平時,平民中有馬步眾藝武力之優者,一并召募入軍中。此外,劉宋還強迫少數民族民眾為兵,如以伐蠻建功的沈慶之,前后所獲“蠻”不下二十余萬,“并移京邑,以為營戶”。

劉宋是南朝軍力最強的王朝。雖然朝廷采取了種種措施,以保證兵權集中于中央,但由于實行宗室諸王出鎮,地方強鎮仍擁有重兵,并在同室操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而使整個軍力大大地內耗了。

在法制建設上,劉宋一朝沿用晉律,甚少建樹。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崇尚釋老,輕視名法,以清高為高逸,以法理為俗務。宋文帝企圖利用佛教,以圖行善去惡。因此,對國家立法,無所事事。但劉宋的監察制度有了一些新的內容,一是御史中丞的權位甚重,自皇太子以下百僚皆得糾劾,并為寒人所專;二是出現了地方特察制度,以“行事”和典簽監督地方長官,并代掌地方軍權實權。這一情況出于劉宋中期,并為蕭齊所承繼。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充县| 章丘市| 浙江省| 泰顺县| 剑河县| 墨脱县| 香格里拉县| 青岛市| 景德镇市| 永平县| 静乐县| 浦东新区| 英吉沙县| 吐鲁番市| 黔西县| 丰镇市| 石景山区| 黎平县| 淮安市| 上林县| 兴文县| 招远市| 七台河市| 从化市| 汉寿县| 宜阳县| 如皋市| 广饶县| 吴江市| 鄂托克前旗| 绥中县| 铜山县| 盖州市| 沁阳市| 平谷区| 汉阴县| 垫江县| 临漳县| 金华市| 凤阳县| 黄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