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蓮花初放:柬埔寨手繪旅行作者名: 蘇三本章字數: 2891字更新時間: 2019-10-29 14:10:39
認識印度教的大神們
因為去過尼泊爾,也曾稍稍研究過印度教里的大神們,所以自信滿滿地認為,去柬埔寨沒問題的,那些雕像我一定看得懂。可是進入龐大的吳哥遺址時,我突然發現到處是陌生的雕像,他們和我在尼泊爾看到的大神們好像很不一樣,原來每個國家的人都有自己對神靈的想象。
印度教
曾經我有一點點看不上印度教,覺得印度教是原始蠻荒的宗教。但是去過尼泊爾之后,又聽過蔣勛老師對印度教的解說,我才發現了它的奇妙與偉大。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它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
我最著迷的是印度教對生死的認知。印度教的教義認為: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告終,而是無窮無盡地輪回著,死不過是再生的開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善與惡,世間萬物都在不斷運動與改變之中。所以印度教的世界永遠是在天翻地覆中尋求平衡。

印度教是一個偶像崇拜的世界。和基督教不同,印度教里的偶像們實在太多了,大大小小的神仙有上千個。我們就先來認識那些最重要的大神們吧!
最為至高無上的創造之神:梵天(Brahma)
在印度教里,世界是由梵天創造的。他有四張面孔,四只手,分別持有蓮花、吠陀經典、念珠和湯匙形的權杖。無論在尼泊爾還是在吳哥遺址,幾乎都很難看到梵天的樣子。似乎他創造完了世界就什么都不管了,剩下的事就交給其他大神們去做吧!
吳哥窟里雖然沒有明確的關于梵天的雕像,但是城門上的四面佛像應該和他有著某種聯系。在東南亞,梵天四面神的形象已經化為四面佛,被人稱為“有求必應佛”,尤其盛行于泰國。佛教與印度教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世界的守護神:毗濕奴(Vishnu)
毗濕奴是印度教史詩中地位最高之神,也是諸神之中最具正能量的大神,兢兢業業地維護著宇宙的運轉。他永遠扮演著超人般的英雄角色,無數次地拯救世界于危難之中,還是一個著名的老好人。他的本尊有四只手臂,分別持有圓輪、法螺貝、仙杖和弓。但是有時候他也以八臂的形象出現。

小吳哥里有一尊八臂毗濕奴的雕像,豆蔻寺里有八臂毗濕奴的高浮雕。
印度教中的大神,都有自己的分身,我不知道這是否暗示著人性的多面,總之這位毗濕奴大神有時候是多情的牧羊少年黑天,有時候又是侏儒威馬那,與惡魔作戰時他又變成獅子納辛哈......總之啊,這個世界如果沒有他就亂套了!所以很多君王都把自己塑造成毗濕奴的化身。
毗濕奴的妻子名叫拉克希米(Lakshmi),她是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出現的,想象中那場面應該很像波提切利所畫的《維納斯的誕生》。
豆蔻寺里有一尊最美的拉克希米浮雕。
金翅大鵬鳥伽魯達(Garuda)
大鵬鳥伽魯達是毗濕奴的坐騎,它也有著自己的心酸故事。伽魯達的母親淪為眾蛇之奴,為救母親,它打敗天界眾神,盜得了不死甘露,最后遇到毗濕奴,毗濕奴感念它的誠實,許諾它不用甘露也能長生不死,而為報答毗濕奴,伽魯達從此成為毗濕奴的坐騎。它終生與那迦為敵,在吳哥窟能看到許多大鵬鳥和那迦纏斗的雕像。

圣劍寺墻角的伽魯達最有氣勢。
毀滅與再生:濕婆(Shiva)
濕婆是印度教里最有個性魅力的大神,亦正亦邪,在印度教的神話里,最奇幻的故事,無論善惡,都少不了他。他敢愛敢恨,既善良又可怕,既是毀滅者又能帶來重生,既是憤怒的復仇者也是最慈悲的庇護者。他還是個大情圣,他和妻子薩蒂的愛情故事遠比泰坦尼克要精彩得多。他是在廣大平民中最受歡迎的明星。
據說濕婆的本尊有三只眼睛,發束上纏有一條蛇,手握三叉戟,腰圍獸皮。可惜我沒有在吳哥見過這樣的形象。

公牛南迪(Nandi)
公牛南迪是濕婆的坐騎。我見到的南迪雕像都是一副溫順的樣子,和普通的牛好像也沒什么區別。或許脾氣火爆的濕婆正需要這么一頭好脾氣的神獸。

神牛寺前有南迪的石雕。
林迦(Linga)
只要是供奉濕婆的寺廟,就一定會有林迦,它已經成為了濕婆的象征,也就是男性生殖器。而和林迦同時出現的,也就是那個方形磨盤狀的尤尼,它代表女性生殖器。

高布斯濱有一條河流,河床中刻了上千林迦。圣劍寺有著罕見的三聯林迦。
濕婆雖然脾氣火爆,亦正亦邪,可卻是世上少有的情圣。他與雪山女神的愛情故事里,有轉世,有來生,是一場跨越萬年的愛情史詩。這其中不僅有神性,更有人性。

女王宮里這尊雪山女神坐在濕婆腿上的浮雕非常美,也是很少出現的濕婆人形的樣子。
猴王家族
神猴哈奴曼是印度教中最受歡迎的角色,幾乎無人不愛。古高棉人卻對猴王家族的故事更有興趣,關于他們的雕像在重要的寺廟里都會出現,非常生動。
猴王家族的故事出現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一段,但是古高棉人卻多次描繪了這場戰爭:猴王須羯哩婆被其兄長波林奪取了王位和妻子,同病相憐的羅摩在他們爭斗之時,躲在樹后用暗箭射死波林,幫猴王奪回王位。最后猴王派哈奴曼協助羅摩尋找妻子悉多。

在女王宮的山墻上,在小吳哥的壁畫長廊上,還有巴戎寺的壁畫里,猴王家族的戰爭無處不在。
諸神的領袖因陀羅(Indra)
因陀羅被認為是個外來的大神,他從遠古的希臘流入印度,是古印度教中地位崇高的大神。因陀羅的名字原意就是“勝利、最優秀、最優越、征服、王者”。
因陀羅好戰,曾一度是印度神話中諸神的領袖。他是手持金剛杵、騎著白象、投擲雷電的戰爭之神。傳說中他嗜喝本用于祭祀的蘇摩酒以增加臂力,成群的風神是他作戰的助手。聽起來真的挺拉風的。只是印度教進入“后吠陀”時代后,他的地位被梵天、毗濕奴和濕婆這三大神取代,但是仍然被稱為“天主”。直到今天,在尼泊爾,每年9月中的某一天,人們都會歡慶盛大的因陀羅節。
奇妙的是,這么man的因陀羅在佛教誕生后又被當作了主護法神,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帝釋天”。人們把他塑造成男人女相。

吳哥遺址中,女王宮的山墻上刻畫下因陀羅最著名的傳說故事,也就是和巨蛇弗萊多的戰斗。
獅子辛瑪(Singha)
獅子辛瑪守護著每一座寺廟,它們是我最喜歡的守護神,尤其是從背面看,它們撅起渾圓的大屁股,姿勢太銷魂了。
吳哥窟里的獅子們都沒有尾巴,只在尾巴的位置留有一個圓洞。據說有可能原有的尾巴是木質的,已經腐朽。也有可能是原有的石質結構因缺少支撐點而斷裂。

小吳哥入口護欄處的那迦和崩密列入口處的那迦雕像保存得最為完好。
蛇神那迦(Naga)
那伽 是多頭蛇神,有三頭、五頭、七頭、九頭。傳說五頭蛇是水神,七頭蛇是保護神,九頭蛇則是至高無上的皇族象征。高棉人奉蛇神那伽為神靈。它控制雨水,與國家的繁榮息息相關。在吳哥窟,隨處都有七頭那迦的守護。

小吳哥入口護欄處的那迦和崩密列入口處的那迦雕像保存得最為完好。
修羅和阿修羅
修羅與阿修羅看起來一個慈眉善目,一個兇神惡煞,于是我們習慣把修羅當作善的,阿修羅當作惡的。事實上他們并無絕對的善惡之分(默默地說,長得好看就是占便宜)。

阿修羅在梵語中的意思是“無端正”,阿在梵語中表示否定意思。看上去怒目圓睜,抬頭紋很多,兇猛好斗,總之,就是很丑啦!

修羅在梵語中的意思是“端正”,他們看起來慈眉善目,被中國人稱為“天神”。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Ⅶ)
我把阇耶跋摩七世的雕像放在這里,因為他是我心中神一樣的存在。他是最傳奇的君王,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兩次放棄做國王的機會,卻在吳哥王朝最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拯救了國家,還建立了東南亞最了不起的王城,擴展了疆域,他是現代柬埔寨的奠基人。他的雕像永遠是低眉垂目,仿佛沉浸在冥想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