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其實一直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圈子里。
小的圈子可以小到和我們一起出生的醫院里的小孩,那時候,我們已經在一個圈子里了,我這人俗氣,簡單粗暴的形容之為經濟收入階級圈,而我們就在底層,現在也是,因為我還是一個米蟲,迷茫不知未來為何物的米蟲。
一路長大,一路走來,我們在各種圈子里兜兜轉轉,我艷羨過別人圈子里的生活,那種我沒有過的人際關系,那種親情,友情,愛情,甚至是人情。
你會發現,你的圈子也會受家人影響,你的朋友圈(不是wx的,單純的朋友圈),大部分人都是什么樣的人。
世故不是一日養成的,那是經年累月,在各種被群嘲甚至自嘲為“羨慕、嫉妒、恨”的心理中熬煮成所謂“毒汁”,慢慢彌漫出眼睛,就成了世故的眼光。
所以,不要隨意去評判一個人如何世故,你不知道,世故的背后暗含了多少年的不甘,這樣的不甘,會不會化成矛,而你,你的天真能不能當你的盾。
我大學專業是學保險的,我的風險管理老師首先告訴我的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厭惡風險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做風險愛好者。
說到大學,大學也是一個圈子,這是我們跨過高考的棧橋抵達的象牙塔,我后來一直想當時目的是什么呢?
是老師說的高考是農村孩子的唯一出路,還是憧憬老師說的大學了就輕松了的話?當時好像沒想到畢業找工作的事吧,反正我沒想,好像就是覺得大家目的都是考大學,為什么?當時不知道,但是目標很明確,就是考大學。
現在想起來,好像這也是我們規避風險的一種,規避失業風險。所以我們進了大學的圈子,這時,不是你選擇了大學,而是你選擇了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