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顧清河轉世后的故事,這一世,他為帝王。
大明381年,段易生。
說來,這段易也算是個奇人了,他的母親雖是官家的小姐,但是卻是極不受寵的,因著那一世的帝王行事非常浪蕩,所以后宮的女人非常的多。多到什么地步呢,如果按一日臨幸一位夫人來算的話,恐怕要花幾年才能宿遍后宮。
段易的母親是位端莊得體的官家小姐,師承當時極負盛名的南陽侯府謝氏一族,自小便彈得一手好琴,作的一手好文章。再然后,段易的母親便被當時的帝王看上了,當然,帝王看上段易的母親絕非是因為她的才華,全然是為著她那副傾國傾城的好相貌。
可段易的母親到底是讀過詩書的,內里便生的高傲了些許,在明白帝王只是垂涎于她的美貌后,便對當時的帝王失了接近之意,只一門心思的幽閉在自己宮里彈琴作詩。然而一入深宮,便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在一夜的強迫后,段易的母親有了身孕,十月懷胎后便生下了最不得寵的十七子段易。
段易出生不過三月,他的母親便因為不堪受辱郁郁而亡了,于是段易小小年紀便被安排著由當時的瀟夫人抱養。這位瀟夫人生的也是很貌美的,不過卻是后宮中少有的德正之人,她因為身有不孕之癥,所以未有孩子,加之帝王后來對她失了興趣,日子便過得頗為凄苦。后來段易母親亡去后,她便主動抱養了段易,從此母子相依,也算有了寄托。
不過因著段易生母和瀟夫人都不受寵,所以段易從小便活得宛如透明人一般。再后來,幾位皇子開始內斗,宮里不少人都受到了波及,段易因著瀟夫人與生母母家的安排,還有生母恩師南陽侯府的極力保全,才勉強在血雨腥風的宮中求得一線生機。再后來,瀟夫人因為得罪了受寵的樾夫人,被陷害施以了沉水之刑,這一年,段易不過十二歲。
再后來,段易被謝侯想方設法接出了宮中,開始了寒山苦修的生活,雖然清苦的很,但好歹避免了慘烈的奪權之爭。謝侯年紀老邁,因著謝氏乃是百年侯府,所以未有人敢動段易,不過后來隨著幾位起初得勢皇子的莫名暴斃,眾人便慢慢得將注意力移到了段易的身上。而此時的段易,一有生母母家的相助,二有瀟夫人母家的相助,背后還有百年侯府謝氏一族的支持,一下子便成了最有權勢的皇子,加之段易品行高潔,在寒山苦修的時候更是解決了附近居民水澇之災的問題,由此,段易便成為了百姓心中立儲的最佳人選。
不過,光是百姓愛戴是不夠的,他畢竟是帝王最不喜歡的一個兒子,他的生母桀驁不馴,他的養母得罪了最受寵的夫人,而他,也一點不像那時的帝王。
帝王從心里不喜歡這個兒子,因為段易總擺著一副孤傲的臭臉,像極了他的親生母親,而不喜歡,即是原罪。
所以后來,段易生母母家和瀟夫人母家被帝王隨意找了借口打壓了下去,而謝氏一族因為根系龐大,這才免遭災禍,但也被警告多次,不得已便收了手。一時之間,段易又跌落出了勢力的中心,好在有謝侯的照顧,他這才沒有被牽連,自此,他便在寒山繼續苦修。
而這一待,便待了十多年。
可是他后來還是當上了帝王,陰差陽錯的當上了帝王。
那一年,段易二十七歲了,本來當時帝王已著意讓十九子繼位,因為這十九子是樾夫人的孩子,是所有皇子中最像他的。不過正是因為太像了,也隨了帝王的風流成性,立儲不多久便染了不治之癥去了。而當時的子嗣中,因為樾夫人的殘害,早已凋零的不成樣子,帝王回過頭來時,這才發現已無君可立了。權衡之下,帝王這便命人把段易從寒山接了回來。
段易的這位父親一生風流成性,老了之后,這才發現身邊的人皆非良人。
臨死的時候,他拉著段易的手,說著與段易母親的往事,說對她如何如何的喜歡,可她就是瞧不上自己,她總那樣冷冷的遠遠的,無奈之下,自己才做出了那樣糊涂的事情。
他希望段易可以原諒自己這些年對他的所作所為,他希望段易能當一個明君。
后來段易果然成了一個明君,不過這同他的父親沒有任何關系,他的溫柔來源于瀟夫人,他的堅韌來源于謝侯,而他的慈善,則來源于自己一生的悲慘遭遇,因為內心太苦,所以不忍他人也同他一樣苦。
段易果真是最不像他父親的,他的父親風流成性,而他卻偏偏生了一副清心寡欲的性子。
他二十七歲即位,臨到七十歲故去,一生未娶。
有人說這位帝王在宮外時曾有過一位紅顏知己,不過年紀輕輕便染病去了,沒能等到他即位的那一天,也有人說他一心向道,所以不愿意親近女子。可事實到底如何,眾人也不能知曉。
段易一生無后,但是他卻很喜歡孩子。
段易五十歲那年,謝侯之子帶來了自己的小孫女,那小姑娘可可愛愛的,居然也不怕帝王,一陣嬉鬧惹的段易開心的很。段易很喜歡這個孩子,便想在宮中養一些時日,這一養,便養了十五年。這個小姑娘還被段易收作了義女,賜號宜旋公主。宜旋公主出嫁的時候,段易以城池為嫁妝,鋪了十里繁華路,風風光光的送了這位人人艷羨的公主出嫁。
段易死后,因著他無子無女,所以王位便傳給了他的弟弟,說是弟弟,實則年紀差了二十多年,若不是因為他的父親風流成性,段易一去,恐怕立君便會成為一個難題。幸與不幸,當真難以判斷。
段易這一生算來也算清苦,前半生命運坎坷,后半生無欲無求,老年之后,才幸得宜旋公主陪伴一段時日。
寫史書的言官寫了段易的許多事跡,大多數是他在位幾十年所做的功德無量之事,比如修道觀、除悍匪、治水禍、廢除重法等,卻少有寫到他的平日,不過其中有兩則倒是有些意思。
其中一則,說的是段易三十歲那年,那一天晚上,他不知怎么的突然驚醒,侍從著急奔來,問他何事,段易答曰:聞以南二九百里有一郡城,其名南郡,郡中有荷芳之齋,所制糕酥驚艷絕倫味道奇佳,吾心往之。
于是在大半夜里,段易派遣了一支輕騎兵策馬趕去南郡買糕點。后人打趣道:王宮之中該是應有盡有的,可這位帝王偏偏喜愛千里之外的糕點,想來,那荷芳齋的糕酥的確是一絕的。自此,荷芳齋聲名大振。
其二則,說的是段易的情事。
段易年過三七的時候,依舊沒有打算納夫人,于是一些大臣就看不下去了,開始想方設法的向這位冷漠的帝王推送美人,其中便發生了幾件有趣的事情。
其一:大臣看著段易不打算親近女子,心里急的很啊,生怕誤了王室繁衍子嗣傳宗接代的重任。其中一個大臣精明的很,買通了后宮伺候段易的小官,暗中將一貌美的女子塞在了段易平常夜宿的行宮,段易準備夜寢后,這便瞧見了床上衣服單薄的美貌女子。段易瞧了瞧那美人,覺得的確生的美艷的很,這便脫了外衣捧了一卷書過去同榻。
小官見那女子未被段易請出,這便滿心歡喜的找那大臣領賞銀去了。第二日的時候,那大臣便書了一卷又臭又長的陳表,從大明開國說到天地萬物,又從花鳥蟲鳴說到國家禮節,最后得出結論:帝王該立夫人了。段易說為了拒絕,這便說心中無中意之人,結果那大臣問:昨夜相伴的佳人呢?段易答:她一心向道,并無意為我夫人。
大臣甚驚之!
后來,眾人才知曉,原來那夜段易并未同那女子親近,只是拿著一本書與那姑娘講述天地道法,一夜過后,女子頓悟,這便削發出家了。那女子系某臣之女,自那以后,再沒有人敢將家中女兒送去了。
其二:大臣們想著,夜里送去不行,恐有被段易蠱惑出家的風險,于是大臣們一商議,這便又想出了一個絕佳的點子。大臣們合計起來,搞了一個群臣之宴,邀了王都中所有適齡的官家小姐去,然后又苦口婆心的想辦法把段易也弄去了,他們想借著賦詩游玩的理由,讓段易陷于美色之中,想著段易說不定就可以看上誰了。此宴一開,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段易見了各色美人,確實心中一動,大臣皆以為有戲,頓時個個滿心歡喜,然后便瞧見段易從袖中掏出了一卷書。
段易曰:此良辰美景不可辜負,不如合坐探討道法。此言一出,眾大臣臉色如灰,忙想方設法的把自家閨女卷回家中了,不消半個時辰,宴會的人便走得差不多了。從此以后,大臣們便徹徹底底斷了讓段易納夫人的想法,并且自此以后開始嚴格管控自家女兒,勒令不許接近段易。
不過因著段易這副逢人宣道的本事,他在位的那些年,入道的人大大增加,可謂是道教一門的榮光時刻。
大明451年,段易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