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屯兵巴丘,加緊訓練軍隊,演兵場上,洞庭湖中,軍容威武齊整,戰船風帆高懸。
魯肅受孫權指派,前來檢閱和慰勞大軍。周瑜在洞庭湖邊建好了閱軍樓(現在的岳陽樓),東吳三軍整裝列陣,接受正、副都督的檢閱。
閱軍樓上旌旗飄揚,樓下戰鼓咚咚,號炮隆隆。演兵場上步兵戎裝列隊,刀槍劍戟,光芒四射;洞庭湖中,千艘戰船,揚帆待航。
周瑜、魯肅和諸位將領登上閱軍樓。周瑜身披戰袍,頭戴銀盔,腰佩越王劍,手持蛇鞭,大步走到閱軍樓正中,朗聲說道:“奉主公之命,我東吳大軍出征西川,消滅劉璋,根除后患,確保東吳后方平安。得西川,東吳安!”
此時,樓上、樓下齊聲高呼:“得西川,東吳安!”
“得西川,東吳安!”
檢閱完畢,周瑜拉著魯肅的手回到營帳,設宴為魯肅接風洗塵,眾將官入席作陪。
席間,魯肅對周瑜說道:“我奉主公之命,此次來巴丘,一是慰問三軍,二是向大都督通報朝中事務……”
周瑜打斷了魯肅的話,說道:“子敬糊涂啊!你不該同意主公放走了劉備,這是在養虎為患那!”
魯肅說道:“你有你的道理,主公有主公的考慮。朝中群臣意見分歧也很嚴重。我是主張鞏固孫、劉聯盟,放劉備回荊州的。你我雖然政見不同,但都是在為主公著想,為東吳基業謀劃呀。絕無半點私心!”
“我對子敬的忠心絲毫都不懷疑。我也是為主公,為東吳的宏圖大業著想啊。”
周瑜向魯肅深入分析,說道:“我們要深入地看到孫、劉聯盟的利和弊。赤壁之戰,劉備派兵協助我們聯合抗曹,取得了戰役上的勝利,劉備借此也占據了南郡。劉備外表看上去忠厚老實,與世無爭,其實是內心野心勃勃,他處處以皇室之胄自居。以前是到處漂泊流浪,現在主公借給他荊州。劉備以此為根基,又攻占了長沙四郡,有了地盤,又有了勢力,加上了關羽、張飛、趙云三位猛將,又有諸葛亮為其出謀劃策,前途不可估量啊!”
停了停,周瑜接著說道:“這個世界上,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利益是最大的聯盟。赤壁之戰之前,袁紹被滅之后,就形成了孫、曹隔江對峙的局面;赤壁之戰之后,就加進了一個劉備。曹操現在退到了北方,和我們隔江而望,中間又有荊州之地作為緩沖,暫時與我東吳沒有太大的沖突;劉備夾在中間,他不可能北進同曹操爭地盤,最大的可能是向西發展,這就和我們的戰略格局相沖突。劉備嵌在東吳到西川之間,是我們西征的最大障礙。我們要取川蜀,劉備、諸葛亮就不想取?依我看,孫、劉聯盟為時不長!劉備一旦羽毛豐滿,就會跟我們分道揚鑣,甚至會反目成仇。”
魯肅靜靜地聽著周瑜的分析,似乎也意識到了什么。魯肅敬佩地說道:“公瑾為東吳、為主公真是殫精竭慮啊!”
宴席散后,周瑜拉著魯肅的手,來到自己的營帳。士兵為他們備好了茶水后就退了出來。
周瑜和魯肅并榻而坐,周瑜顯得有些疲憊。魯肅說道:“公瑾南征北戰,戎馬勞頓,要注意身體呀。看你氣色不好,身體無恙吧?”
周瑜聽魯肅問起自己的身體,就說:“偶遇風寒,稍感不適,并無大礙。子敬,不瞞你說,這次我是帶著箭傷出征的,時不我待啊。”
周瑜喘息了一下,接著說道:“這段時間,經常是頭疼的厲害,夜間也睡不好覺。恐怕是老毛病要犯了。”
魯肅聽了,擔心地問道:“公瑾有老毛病?沒有根治嗎?”
“是二十年前的老毛病了。”周瑜說道:“當時是請了太醫柳仝治的,吃了他自制的藥丸就好了。一直都沒有再犯。”
“哦。可是柳仝早已不在人世了,現在有誰能治啊?”魯肅遺憾地說道。
“不妨。柳仝當年做了兩顆藥丸,說:‘此藥只有我會制,現在吃了一粒,剩下的一粒要妥善保管,以備后用。’”
“藥帶在身邊嗎?”魯肅忙問。
“在小喬那里。”周瑜說。
“那趕快派人去取啊。”
周瑜擺擺手說:“不用了。我想回京師一趟,當面和主公交換意見。”
周瑜繼續對魯肅說道:“子敬啊,你遇事冷靜,有自己的主見,也深得主公的信任。以后要多挑重擔啊。”
魯肅忙說:“公瑾,你是我東吳的中流砥柱,除了主公,沒有人能與你相提并論。承蒙你舉薦,我才能為主公效力。我永遠都是你的副手。“
周瑜拍拍魯肅的肩頭,說道:“我們同心協力吧。”?
再說諸葛亮已經識破了周瑜西征的正真意圖,已派劉封、關平帶領大軍堵住了周瑜的去路,并派人給周瑜送來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我聽說大都督欲取西川,特致信勸阻:西川地勢險要,民風強悍;劉璋雖然昏庸懦弱,但還是有力量和你抗衡的。大都督勞師遠征,跋涉千萬里,事態恐有不測!再說曹操兵敗赤壁,無時無刻也沒有忘記報仇雪恨。你出兵遠征,倘若曹操趁虛而入,江東豈不危在旦夕?還望大都督三思而行!”
周瑜看了諸葛亮的信,知道他這是在威脅自己。曹操不忘雪恥,正時刻虎視眈眈地窺視著江東的一舉一動,這倒是事實。統觀眼下時局,還不是孫、劉聯盟鬧翻的時候。南郡還是暫時讓他們代守吧。
周瑜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也陷入了極度苦惱的境地。自己借出兵西川而攻取南郡的意圖已被諸葛亮識破,大軍受阻于巴丘。孫權不聽自己勸說,放走了劉備,還把荊州借給了他,這無疑是放虎歸山,養虎為患。劉備不僅借到了荊州,還乘機大幅度拓展了地盤,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也被他收入了版圖。想到這些,周瑜寢食不安,十分焦慮。
他讓侍者捧出琴,他要借琴消愁。一番“叮咚”調試后,琴聲飄然而出:忽而如高山流水,悠揚綿長;忽而如金刀裂帛,激越高亢;忽而如松濤滾潮,悶沉洪遠;忽而如百鳥朝鳳,穿透云端……琴聲變化多端,聲聲悅耳動聽。
只有高手才能彈奏出如此精妙的音律。是的,對音樂的愛好,伴隨著周瑜的一生。還在母親的腹中,他就已經得到了音樂的熏陶,出世后,憑著他對音樂的喜愛,加上母親的悉心傳授,少年周瑜就已經是彈琴的能手了,加上后來專心致志的研究音樂,周瑜成了聞名于世的音樂高手。即使貴為江東的風云人物,在戎馬倥傯間,依然得空便撫琴一曲。周瑜對音樂的辨別力,也已深入骨髓,哪怕是酒過三巡,已有微醉,如有人彈琴出錯,他必能辨出,并加以指正。時有童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周瑜仍然沉浸在如泉水噴涌而出的音樂聲中,隨著音樂聲,周瑜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幕幕場景:三墩屯兵練水軍;梅山救女識小喬;道南讓宅兄弟情;四城連捷稱英豪;赤壁煙火定三分;南郡鏖戰箭傷熬;西征受阻進退難;遺恨巴丘志未消……
一陣疼痛,周瑜傷口復發,左手一顫,琴弦斷了!琴聲戛然而止。
周瑜有不詳的預感:此次出征,周瑜是瞞著自己的傷勢,裝出輕松強健的樣子,如常人一般,從而瞞過了孫權,也瞞過了所有人。只有他自己知道,傷口時常作疼。但為了東吳,為了孫氏兄弟的知遇之恩,他只能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了。
他要面見孫權,當面向孫權陳述自己對時局的看法。也想看看小喬和孩子們。
小喬自從嫁給了自己,沒有過上一天安寧的日子,一直都是跟隨自己鞍馬勞頓,顛沛流離。這次西征,她也執意要隨軍出征。只因剛剛生下了胤兒,身體比較虛弱,就沒有讓她跟隨,要她調養好身體,照顧好三個孩子。長子周循聰明伶俐,女兒活潑可愛,小兒子剛剛出生,還沒來得及好好看看,就出征了。真想他們那!
可是,還沒到動身就病倒了,周瑜一病不起。
由于箭傷未痊愈,加上鞍馬勞頓,又因出征受阻而憂慮,周瑜舊病復發,病得很重。雖有名醫精心治療,病情卻一天重似一天。
周瑜也許知道自己過不了這個坎,不久就要撒手而去了。于是,周瑜給孫權寫下了遺書。
遺書寫道:“瑜本是一個平凡之人,得到先兄和您的重用,視為心腹。我為了報答你們的恩典,效命疆場,不遺余力。不料,在路途染病,雖經治療,并不見好轉。人生有死,我生就短命,誠不足惜。只恨志愿未遂,不能繼續為您效命了。”
“當今曹操在北,戰事未息;劉備寄寓荊州,有似養虎。天下形勢到底如何發展,還不知道。這正是文武大臣廢寢忘食,主公日夜焦慮的關鍵時刻。魯肅忠貞可靠,辦事謹慎,可以代替我的職務。”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些話如有可取之處,我就死而不朽了。”
就這樣,周瑜帶著他未盡的夙愿,對孫權和江東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對妻子兒女的無限思念而匆匆離去了。年僅三十六歲!
后人曾寫詩感嘆道:“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弦歌知雅意,杯酒謝良朋。曾謁三千斛,常驅十萬兵。巴丘終命處,憑吊欲傷情。”
噩耗傳出,舉國震驚。巴丘軍民,萬人齊集閱軍樓,追悼東吳大都督。
閱軍樓西臨洞庭,北望長江。“登樓以四望,可以仰三楚長天,攬洞庭秋波,吊汨羅騷魂,撫湘鄉斑竹。”
眼下,斑竹泣淚,洞庭縞素,楚天垂云,長江嗚咽。人們無心觀景,個個懷著沉重的心情,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由魯肅帶領全城軍民,向周瑜的靈柩三叩首,致以崇敬、緬懷之情。
靈前一副對聯,道出了周瑜此生功績:“披肝瀝膽,鎮邪除惡;經天緯地,縱橫捭闔。浩然正氣,光明磊落;功高德重,名垂史冊。”
諸葛亮來了,是帶著崇敬和遺憾來的。設祭物于靈前,親自奠酒,長跪于地,悲泣涕零,讀祭文曰:“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我心實痛,酹酒一觴;君其有靈,享我烝嘗!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民。吊君弱冠,萬里鵬摶;定建霸業,割據江南。吊君壯力,遠鎮巴丘;景升懷慮,討逆無憂。吊君風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朝,吊君氣概,諫阻納質;始不垂翅,終能奮翼。吊君鄱陽,蔣干來說;揮灑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籌略;火攻破敵,挽強為弱。想君當年,雄姿英發;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義之心,英靈之氣;命終三紀,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腸千結;惟我肝膽,悲無斷絕。昊天昏暗,三軍愴然;主為哀泣;友為淚漣。亮也不才,丐計求謀;助吳拒曹,輔漢安劉;掎角之援,首尾相儔,若存若亡,何慮何憂?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樸守其貞,冥冥滅滅,魂如有靈,以鑒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伏惟尚饗。”
龐統來了,五體投地,叩頭痛哭:“嗚呼哀哉!驚聞公瑾離世,如雷轟頂,統哀痛欲絕。今靈前吊唁,難以言表。統愿扶靈,送公瑾還吳。”
蔣干來了,而且是作為曹操的特使。蔣干跪在周瑜靈前,誦讀祭文:“公瑾吾友,仙逝離殤。同窗情誼,永世不忘。夜入江東,游說無功。知爾忠貞,不辭而別。丞相不責,敬佩由衷。赤壁火燒,北軍敗風。丞相有言,孤敗無羞。更服公瑾,曠世英雄。我為特使,吊喪英靈。嗚呼哀哉,公瑾壽終。英年早逝,世人心痛。三分天下,九州一統。四海同悲,共祭周公!”
周瑜的靈柩由魯肅護送回到江東。孫權親自到蕪湖迎接周瑜的靈柩。
孫權扶靈失聲痛哭,說道:“公瑾有佐王之才,今忽短命。以后我依靠誰呢?”他親自為周瑜素服節哀,左右大為感動,并為周瑜舉行了國葬,命厚葬于本鄉。
周瑜被安葬在了廬江境內(舒城當時被曹操所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