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寫在前面的話
- 一魚三吃:李國文雜文自選集
- 李國文
- 2748字
- 2019-10-21 09:55:22
朱鐵志
選編一套全面反映當代中國雜文創(chuàng)作概貌的大型叢書,是我一段時間以來的愿望。
現(xiàn)代意義的雜文創(chuàng)作,肇始于五四新文化運動,以魯迅先生為代表。新中國成立后,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水嶺,經(jīng)歷了前后兩個三十年的不同階段。從建國初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三十年,由于“反右”、“文革”等政治運動的影響,雜文創(chuàng)作就整體而言比較蕭條,只有前后三個階段短暫的“繁榮”期,出現(xiàn)了《“三家村”札記》、《燕山夜話》、《長短錄》等代表性作品,就時間而言,累計不超過兩年。
雜文真正的繁榮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1976年打倒“四人幫”為標志,伴隨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新時期文學開啟了狂飆突進的新時代。在文學大軍浩蕩前行的隊伍里,雜文與小說、詩歌一道,成為引領(lǐng)思想解放的光榮一翼。它以睿智的眼光、堅韌的意志、不屈的姿態(tài),傲然挺立在新時期乍暖還寒的土地上。仿佛報曉的雄雞,又像滾動的春雷,將蟄伏的生靈喚醒,把冰凍的土地融化。于是,無數(shù)思索的目光透過“花邊文學”窺見時代風云變幻,無數(shù)焦渴的靈魂在震撼中開始尋找失落的尊嚴。由魯迅先生開啟的“社會批評”、“文明批評”的雜文傳統(tǒng),在這一刻煥發(fā)出特殊的力量,啟發(fā)群倫,激勵民眾,推動社會變革。如果說新時期以思想解放為發(fā)端,那么完全可以說,新時期文學的蘇醒、奮起、繁榮,既有以“天安門詩抄”為代表的詩歌的功績,有以《傷痕》、《班主任》為代表的“傷痕文學”的貢獻,同時也有以《鬣狗的風格》、《江東子弟今猶在》、《東方紅這首歌》、《切不可巴望“好皇帝”》、《華表的滄桑》、《語錄考》、《萬歲考》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yōu)秀雜文的貢獻。思想解放運動作為新時期的發(fā)動機,是雜文復興最重要的思想基礎和推動力量;新時期雜文的繁榮是思想解放運動的必然結(jié)果和邏輯延伸。作為時代精神的特殊反映,新時期雜文以最敏感的神經(jīng)感應世事變遷,以最鋒利的武器對腐朽勢力發(fā)起有效進攻。時代進步有它的助力,社會發(fā)展有它的功績。作為思想解放的先驅(qū)、歷史進步的先聲,新時期雜文以其宏大的創(chuàng)作群體、優(yōu)異的創(chuàng)作實績、廣泛的社會影響,彪炳文學史,笑對時代潮,成為雜文家足堪自豪的美好記憶。這當中,有以嚴秀、秦牧、何滿子、章明、林放、牧惠、邵燕祥、王春瑜等為代表的前輩作家,有以陳四益、陳澤群、符號、李下、鄢烈山、王乾榮、李喬、甲乙等為代表的中年作家,有以張心陽、陸春祥、潘多拉、楊學武、楊慶春、劉洪波等為代表的青年作家。1989年《人民日報》“風華杯”雜文征文標志著新時期雜文創(chuàng)作的頂峰,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藝術(shù)魅力和社會影響力,是新時期雜文創(chuàng)作的標志性事件。
集中反映新時期雜文創(chuàng)作成就的文集數(shù)量龐大,規(guī)模不等,目前被普遍關(guān)注的主要有七種,一是曾彥修(嚴秀)、秦牧、陶白主編的《中國新文藝大系·雜文集(1976—1982)》,1987年由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出版;二是嚴秀、牧惠主編的《中國當代雜文選粹》,四輯共40本,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三是張華、藍翎、姚春樹、牧惠、朱鐵志主編的《中國雜文大觀》,1989年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四是劉成信主編的《中國當代雜文八大家》,1997年由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五是朱大路主編的《雜文300篇》和《世紀末雜文200篇》,分別于2000年和2001年由文匯出版社出版;六是劉成信主編的《中國雜文》(百部),2013年起由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七是朱鐵志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雜文卷(1976—2000)》,2009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在協(xié)助牧惠先生主編《中國雜文大觀》第四卷過程中,我比較系統(tǒng)地閱讀了新時期以來的雜文作品,搜集了大量雜文集和其他雜文資料。2006年,承蒙王蒙、王元化二位先生的邀請,由王充間先生和我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雜文卷(1976—2000)》(王充間先生后因健康原因退出),再次比較系統(tǒng)地閱讀了新時期的雜文作品。兩次經(jīng)歷使我突出感到,新時期雜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環(huán)境最為寬松、創(chuàng)作最為活躍、成果最為豐厚的時期。兩個大型選本雖然以時間為序,各自選編了五六十萬字的雜文佳作,但限于篇幅,遠不能全面反映這一時期雜文創(chuàng)作的全貌,迫切需要在適當時候以雜文家為線索,選編一套全景式展現(xiàn)新時期雜文創(chuàng)作整體水平的大型叢書。
《中國當代雜文精品大系(1949—2013)》就是這個設想的產(chǎn)物。我們擬在原來工作的基礎上,選編一個更加全面、更加權(quán)威、更加開放、更大規(guī)模的選本。該叢書以時間為經(jīng),以代表性作者為緯,每人精選一本本人迄今為止全部創(chuàng)作的代表性作品,突出思想性、文學性、史料性,力爭為后人留下一份基本能夠反映當代雜文創(chuàng)作水平、可資信賴和檢索的翔實資料。選本的時間跨度為1949年至2013年,但其重點如前所述,毫無疑問是新時期以來的雜文創(chuàng)作。選本不存門戶之見,不論名氣大小,不搞親疏遠近,不做成封閉體系,力爭客觀、公允、理性、包容。人選數(shù)量將從創(chuàng)作實際出發(fā)隨時增減。近年來,隨著時間的流逝,何滿子、馮英子、黃秋耘、老烈、牧惠、謝云、舒展、藍翎、李汝倫、陳澤群、王大海等雜文宿將先后離我們而去;嚴秀、方成、章明、劉征、虞丹、周修睦、邵燕祥、黃一龍等前輩已逾耄耋之年;而依然活躍在創(chuàng)作一線的王春瑜、陳四益、李下、鄢烈山、王乾榮、李喬、阮直等,也已跨越退休年齡;即便是安立志、楊學武、張心陽、陸春祥等中堅力量,也過了知天命之年;年輕如劉洪波、徐迅雷、楊慶春、潘多拉諸位,其實也已年途“不惑”。由此看來,雜文實實在在面臨一個“傳”與“承”的問題。“傳”,是把前輩優(yōu)秀的作品整理出來,傳之后世;“承”,是通過我們的選編出版,讓后人特別是今天的年輕人知道中國還有雜文這樣一種古已有之并由魯迅先生完善的獨特文體,還有一群為之殫精竭力、焚膏繼晷的辛勤作者,還有生生不息、佳作迭出的雜文作品。雜文之火不滅,乃是思想解放的燈塔不滅,“社會批評”、“文明批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滅,中國知識分子的良知不滅。從這個意義上講,選編這套叢書無論怎樣繁難艱苦,都是值得的。
感謝金城出版社以足夠的遠見卓識和人文關(guān)懷接受并全力支持本叢書出版。說老實話,在這個把“物”與“利”作為萬物尺度的世界上,并不是隨便哪個出版家都有這樣的眼光,都愿意為此承擔可能的風險。不過我相信,本書即便不能成為出版商所期盼的“暢銷書”,也完全有可能成為具有一定價值的“長銷書”;本書的編者和出版者很快都會退出歷史舞臺,但這套叢書一定會留在時間深處,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離不開實實在在的“小事”。毋寧說,“大發(fā)展大繁榮”恰恰有賴于“小作為”,選編這套叢書,庶幾近之。
感謝所有入選本叢書的雜文作者,沒有他們多年來的辛勤耕耘,中國的文化園地無疑會缺少一種冷靜、理性的聲音。他們是“雅典的牛虻”,是“中國的良心”,是值得關(guān)注和記住的一群。
2014年驚蟄于北京沙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