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工作是為了什么
- 人間值得
- (日)中村恒子 奧田弘美
- 4729字
- 2019-09-19 17:20:21
01.“為了錢而工作”,這是理所當然的
在心理咨詢工作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煩惱,“工作到底是為了什么?”。
工作沒有價值,得不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與同事關系不和……原因各不相同,總之大家都感覺很痛苦。
不過,我希望大家先想想看:人原本是為什么而工作呢?
也許有人說“是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有人說“是為了實現夢想”。
我認為,這些回答都是正確的。
然而,從本質上來說,人就是為了生活而工作。這個道理,亙古未變。
為了養活自己,為了養活家人而工作,我認為這是工作的首要目的。
身心有障礙者另當別論,健康的人都有養活自己的責任。
當自己能夠自食其力,憑借自身的能力在社會上立足,就會開始被周圍人認可,覺得你“可以獨當一面的大人”。
因此,在我看來,為了錢而工作,并不是可恥的事情,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我認為是非常了不起的。
有些工作不需要直接賺錢,但可以為上班的丈夫或者妻子提供幫助,替他們照顧孩子和家人,這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賺多少錢倒沒那么重要,如果能夠支撐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這就足夠了。人生,就是這樣活著而已。
我剛開始從事醫生工作時,并沒有想著要“救死扶傷,助人為樂”,只是“順應潮流”而已。
1945年6月,16歲的我從廣島尾道前往大阪。我們家有5個孩子,父親是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父母寵愛兩個弟弟,他們經常告訴我“從女校畢業后要么當老師,要么嫁人,總之盡快自食其力”,除此之外我沒有別的選擇。對于出身農村、孩子又多的家庭來說,這些話可能再也平常不過。
在這種情況下,我不得不早點出來工作。
當時,正在大阪開診所的叔叔說:“如果有誰想當醫生,我可以資助他全部學費。”
因此,我決定成為一名醫生。這個選擇沒有快樂不快樂之說,也無所謂想做或不想做,當時我別無選擇,我必須工作。
順便說一句,我并沒有自己開診所。從醫70年,我一直是受聘醫生,也就相當于上班族。
我沒有什么野心,工作掙錢也是為了養兒育女。現在孩子早已經獨立,我也上了年紀,再也不用賺錢養活他們了。但是面對信任我的患者,我仍然不得不繼續工作。如此寒來暑往,已經有70年了。
說得好聽一點,就是讓人生順其自然吧。對于工作的態度,這樣不是很好嗎?
如今,我們很容易看到一些令人不安的新聞,某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因為這樣,內心的不安和不滿會令人心情糟糕透頂。無法預料的未來會令人感到不安,世界是瞬息萬變的,任何時代都是這樣的。
這是我們無能為力的事,特別是面對政治、經濟等問題。面對生活,我們就要說服自己,必須照顧好自己,守護好家人。
當你面對“為了什么而工作”感到迷茫時,你就干脆而果斷地告訴自己“工作只是為了賺錢養活自己而已”。這就是人為何要工作的根本。
至于“人生價值”“自我成長”之類,是要等自己立足安穩后,在閑暇之余慢慢思考的問題。人生很長,慢慢思考就好了。
如果你已經可以自食其力,工作十分出色,沒有什么需求要滿足,那可以試著考慮一下,還有哪些想法沒實現。
總之,為了活著而工作,并不是什么可恥的事情。
02.在思考“這份工作不適合我”之前,先試著挑戰一下。不那樣的話,人就會止步不前
有些人痛苦地向我傾訴,說自己“在現在的公司沒有發展”,或者“失去了工作的目標”。我認為,這些可能都是想得太多的緣故。
這種情況,大多是自己思考得太長遠了。在人生中,工作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如果期望過高或心思太重,就容易失望或焦慮。
如果被權力、地位、名譽之類的東西緊緊束縛住,在工作中一味地在意別人的眼光,很快就會疲于應對。要是這般勉強度過幾十年,遲早會被工作擊垮。
其實,每個人都沒有必要對工作期待過高。
新員工也好,老員工也好,對于上司安排給你的工作,不要想太多,先試著去做。
當你眉頭一皺,去思考“這個工作有什么意義”,不管是誰都會徒增煩惱,覺得工作無法進行下去。
即使是退休后再就業的人,也會面露難色,想著“這份工作是否適合我”。依我看來,沒必要把工作當作非常嚴肅的事情對待,這樣你就能享受工作。
過去,人們常被教導要“胸懷大志”,但是愿望過于高遠,大腦就會陷入對未來的焦慮中,只盯著未來想要達到的目標。這樣就無法專注于眼前,經常感到迷茫。
這時不妨關注眼前,因為“自己不應該做這個工作”的想法,實在滑稽可笑。
當你放下那些讓你感覺混亂的想法,想著“不妨先試著去做”或者“如今到了大顯身手的時候”,心里就會順其自然地坦率接受。
這樣,你就會積極應對工作,工作的成果往往也會令人滿意。在這種狀態下工作,心情肯定也會很輕松。
當你投入工作時,仍然發現某處有所不妙,那么就不斷努力,不斷鉆研,困難自然會迎刃而解。如果還沒去做就顧慮重重,那很可能止步不前。
當人活到七老八十的時候,“勝利”與“失敗”都毫無意義。
我不關心頭銜和職位,這些都如過眼云煙。如果自己和家人健康、精力充沛,有幾個知己可以交談,還有什么其他奢望呢?
相反,如果你拼命工作,身體狀況因此變得糟糕,自己和家人關系疏遠,即使你掙了很多錢,那又有什么幸福可言?
其實,社會上很多有錢人往往內心寂寞、不安,常與孤獨相伴。找我來咨詢的人中,這樣的人比世人想象的更多。
此外,60歲并不意味著人生的結束,未來長壽者還會更多。
不要把自我價值全部建立在工作上,帶著“為身邊的人略盡綿力”的想法去工作,或許會更好。
飲食足以溫飽,有工作需要自己,其實這樣的生活剛剛好。在此基礎上,如果有人對我的工作感到滿意,我會很高興。
以這樣的心態面對漫漫人生,也許才是至關重要的。
03.即使你不喜歡工作,也沒有關系,盡可能去做總比瞎想強
88歲之前,我每周都工作6天,而且每天工作滿滿。于是,很多人問我:“您是不是特別喜歡工作?”
其實,“喜歡工作”這類的話,我一次也沒說過。
對于工作,我既非特別討厭,也談不上喜歡。如果非要問“喜歡還是討厭”,那我覺得“也許喜歡多一點點”。對我來說,工作一直如此。
二十來歲的時候,我根本沒有“不工作”這種選擇。我不能再依賴父母,我必須工作來養活自己,也沒有時間考慮喜歡還是討厭。
結婚之后,總覺得“必須堅持工作”,我一直都是這樣的心態。
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度過了數十年,工作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孩子長大成人后,我也依然堅持工作。即便在家,我也不閑著。
也許有人會不斷認真思索“不喜歡上班怎么辦”“工作不開心該如何是好”,其實我認為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當然,如果你能遇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那再好不過。但這種情況就像買彩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斷工作著,或許哪一天就會遇到一份讓你喜歡的工作……帶著這樣的心態,工作中莫名的壓力和煩惱就會煙消云散。
是不是去行動總比思慮強?行動才是促進工作的良藥。這樣你就不會被不必要的雜念所困擾,自然地認為挫折與麻煩“只不過是偶然發生的事情”。
如此這般,如果能在工作中體會到愉悅與歡喜,那就更美妙了。
比如大掃除或洗衣服,很少有人喜歡去做,但這與“為了生活”有什么區別呢?工作也是一樣。即使是旅行游玩,開始感覺快樂,反復多次就會逐漸疲憊,刺激感很快就會令人乏味。
喜歡和討厭是一回事,工作中的人際關系比工作內容重要得多。
從我的經驗來看,不喜歡工作的大多數是人際關系出了問題。對有些人而言,不管他們做什么工作,他們都討厭工作,這也許是與人交往上出現了問題。
遇到這種情況,我認為在工作時就不要過于思考是喜歡還是討厭它。
無論任何工作,都有可能進入忘我的狀態。
如果時間充裕,不必考慮太多而心生煩亂。用坦然的心態去面對,埋頭去做。
過多的“空閑”,有時會帶來負面影響,“適當忙碌”的狀態反而更好。
上了年紀后,我認為工作就像做飯、掃地一樣,是自然而然的習慣。
04.工作的去留自己決定,別人無從干涉
人們常說要珍惜眼前,但并不是要你對所有工作都無條件接受。
最關鍵的是自己的身體。如果自己的身體或精神狀況出了問題,讓家人感到不安,自己也會心存憂慮。
如果工作讓你一直做出巨大的犧牲,那一定要果斷離開,毫不猶豫。
在我接待的患者中,有的人遭受職場欺凌,有的人被上級騷擾,甚至有的人連睡眠時間都沒有,一直工作到三更半夜。出現這些情況,實在令人同情。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些人即便身心俱疲,仍然苦惱著而“不愿逃離”。這未免也太難為自己了。
雖然說“功到自然成”,但萬事都應以身心健康為前提。
如果覺得“這個工作對自己沒有益處”,或者“已經不能忍受了”,那么干脆離開。在身心受傷之前,一定要果斷下定決心。
我并不提倡過度工作,甚至過勞死。公司不過是“別人賺錢的工具”,如果這個工具緊緊地束縛住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或家人的幸福,那么逃離也無妨。一旦決定“逃離”,你應該自信地離開。
但是,逃離的時候要巧妙地逃離。所謂善于逃離,就是盡量避免給別人添麻煩。
所謂“人去不留麻煩”,人與人之間,或許會在某時某刻結緣、重逢,所以要盡可能地交代清楚,盡量不給人添麻煩。
此外,在離開之前,最好先確保找到“下一份工作”。
有的人會在辭職之后再找工作,在我看來這樣有點危險。當然,如果非常著急的話另當別論。
此外,不要在身心俱疲的時候才想著行動,而要在體力和精力都比較充沛的情況下準備周全,再做出明智的抉擇。
人在做重大抉擇時,面對的不光有積極向前的感覺。通常既有挑戰向前的“勇氣”,還有“想要逃離”的消極情緒,這都是正常現象。換言之,“逃離”也是改變人生的原動力之一。
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最重要的是“自己主動做出抉擇”,然后要為自己決定的結果負責。
在我看來,不應該是“因為眼前的工作糟糕,才導致自己如此”,而是應該自覺地“通過自己努力主動改變眼前的工作,活出自我”。
習慣遇事不抱怨,依靠自己解決,無論發生什么事情,你都能想辦法解決。
我十分支持自己做決定,并且明智地離開。這不是別人的人生,自己的人生就由自己決定吧。
故事1 終戰之前,一名少女獨自從廣島前往大阪
中村恒子老師于1929年1月1日出生在廣島縣尾道市因島。她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還有兩個弟弟。雖然家庭經濟拮據,但父母很重視教育,每個子女都接受了中學教育。
后來,恒子老師得以進入高中女校學習。但當時學校會動員學生參加勞動,恒子老師說:“由于我體格小,沒法織布,主要幫忙搬運絲線。雖然工廠的負責人都待我很好,但工作很無趣。”
10多歲的她,對未來隱約有些擔心,往后的人生要怎么辦呢?
這時,國內醫生嚴重短缺,特別是農村地區,國內開設了專門培養女醫生的學校。當時,在大阪當醫生的叔叔提出:“誰愿意學醫,我就資助其學費。”
聽到這話,恒子老師的父母非常高興,于是勸恒子老師“你一定要當一名醫生”,并讓她參加大阪女子高等醫學專業學校(現關西醫科大學)的考試,結果她考得很好。
恒子老師坦言:“比起在工廠里看不見希望地工作,也許當一名醫生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樣還可以繼續中斷了的學業。”
就這樣,16歲的恒子老師拎著一個包袱和提包,一個人從尾道前往大阪。
由于時值戰爭后期,尾道一帶也有美國B29轟炸機來襲。“當時無論是誰都意識到死亡就在身邊。無論去哪里,死亡如影隨形”,老師回憶道。
在尾道車站的站臺,看到其他乘客叩開停止冒煙的列車車窗,恒子老師跟著“咚咚”地邊走邊敲玻璃。不久一位中年婦女打開車窗,告訴她“從這里上”,然后費力地把她拉上車。
途中,那列火車曾多次因為空襲警報而暫停,乘客們紛紛跑到火車旁的叢林中躲避。
正常順利的情況下,從尾道到大阪需要7個小時,但滿載乘客的火車成為B29的轟炸目標。在那個時期,表面彈痕累累但依然運行的火車或汽車絕不稀奇。
“那個時候,人們都陷入不安之中。沒有歡樂,也禁止一切奢侈和游蕩。總而言之,所有行動都是為了安全,大家沒有時間去考慮其他瑣事。死亡近在咫尺,所以情感也變得麻木了。”“此情此景,現在想來也沒有那么強烈的不安了”,恒子老師補充道。
就這樣經歷了大約10個小時的顛簸,恒子老師終于到達大阪,然后奔向位于牧野地區的大阪女子醫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