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何謂智慧?

哲學就是愛智慧,學習哲學就是要不斷增強我們的人生智慧與道德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在給出智慧的定義前,我們先從如下幾方面來進行厘清和探討:

第一,智慧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

要理解智慧,就不能不探討它與知識的關系。智慧雖然并不排除知識,但智慧與知識是有區別的。知識有可能成為智慧的養料,但有時“好像掌握知識的多少和智慧的深淺沒有直接的關系。眾所周知,不少‘文盲’卻很有智慧。譬如,世界各地沒有書寫文字的原住民,就是靠他們的長老口傳心授,把長期凝聚的智慧一代代承接下來的。就連公認的、極有智慧的人物也有不識字的,比如傳聞中的六祖惠能……儒家傳統里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觀點,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陸象山曾說過,‘吾雖一個大字不識,也可堂堂正正做人’。這至少表明了人格的培養不能全靠知識的積累來完成。”[1]知識是對各種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它可以考證,可以傳授,可以通過多年的學習生涯積累,可以通過“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獲取。學貫中西、文通古今的人未必是智者,智慧不是知識多、心眼多,而是有遠見、有眼光,有對事物和人生的整體性把握,有長期和全面的觀點,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有所創新,有所為有所不為。可見,智慧不離知識但又不等于知識。智慧雖然離不開知識,但有時我們常常看到有的人知識很豐富在生活與實踐中卻并無智慧,甚至還有知識越多智慧越少的人。這說明只有把知識正確運用到實踐中去才能產生智慧。

知識是關于整個外部客觀世界的認識成果,是一種純粹理性,它只是告訴我們事物是什么樣的;而智慧則是實踐理性的表現形式,它不僅指理論的完善,而且也指實踐的完善,它指導我們應當如何去做。智慧不僅涉及認識,而且離不開實踐。

其實,對外部世界的純粹認知,其目的仍然是為了人類的實踐。知是為了行,是為了完美人性,實現人生目的。就如“知物”是為了“用物”,“知人”是為了“愛人”,“知天”是為了“敬天”一般。在古希臘,人們之所以談論哲學,是因為它能為生活提供智慧的指導。亞里士多德說:“我們當前所進行的工作,不像哲學的其他分支那樣,以思辨、以理論為目的(我們探討德性是什么,不是為著求知,而是為了成為善良的人,若不然這種辛勞就全無益處了)。所以,我們所探討的必然是行動,是應該怎樣去行動。”[2]對一切價值觀念與規范體系的探討與建構,都是為了人們的實踐,離開了實踐這個目的和歸結點,一切將變得沒有意義。因此,我們經常說道德是一種實踐理性,在一定的意義上也可以說,道德是一種實踐智慧。

第二,智慧是真理性認識與價值合理性選擇的統一。

知識是一種對外部世界純認知的態度,而智慧則是一種涉及人生主體實踐的、體驗的、覺解的態度。對于“智慧”一詞,當代哲學家李澤厚先生也有近似的理解:“‘智慧’一詞,不只是指某種思維能力、知性模式。它不只是wisdom,intellect;而是指包括它們在內的整體心理結構和精神力量,其中也包括倫理學和美學的方面,例如道德自覺、人生態度、直觀才能等等。中國思維的特征也恰恰在于它的智力結構與這些方面交融滲透在一起。”[2-0]真理性是指一個判斷與客觀實際相符合,這也就是真假問題。合理性則不同,它是指一個判斷具有充足的理由,是合目的性的或者合乎情理的,可以為人們所理解或體諒,這是善惡問題。人類不僅要知道真假,而且要知道對錯和善惡。知識只能告訴我們真假,只有智慧可以告訴我們對錯和善惡。合理性所強調的不是判斷或認識與客觀實際的符合,而是能不能給所做的判斷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合理性是一種比真理性復雜得多的標準。真理性所涉及的主要是主觀與客觀的一致性關系,它一般不考慮其他因素。合理性則涉及多種因素,是綜合考慮和權衡多種因素的結果。首先,這些因素不僅包括客體的屬性,而且還要考慮與人的總體的、根本的需要的滿足關系。其次,這些因素不僅包括主體與客體的滿足關系,而且包括許多其他方面,如時間、場合、年齡、性別、職業、民族、國家、習俗等。這樣也就可以明白,為什么知識是分析的、簡單的、清晰的,而智慧則是綜合的、總體的、覺解的。最后,知識是理性的,而智慧也許是兼具理性和信仰的,“最深刻的思想是不可言傳的,故古人說‘言不盡意’;最高的道是難以身傳的,故古人強調需要自己體悟;最高的智慧是超越理性和超越分析的,故古人強調需要全體的把握和本體的直觀”[3]。因此,智慧是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的落腳點在生活世界,但其觀照卻在天人之際。

第三,智慧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從知識與智慧的表現形式和評價標準上看,知識具有普遍性、規律性、真理性等特點,而智慧則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規律與變異相統一、真理性與合理性相統一等特點。現代的知識論認為,真理就是具有某種普遍性、可重復、有規律的東西,而智慧雖然不排除這種普遍性的知識,但卻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比如,按儒家倫理普遍要求是“男女授受不親”,但當“嫂溺”時則要根據這種特殊情景施之于權而“援之以手”,這種經與權的統一就是一種智慧。如果在這一具體實踐場合還一味地頑固堅持“男女授受不親”,置嫂子生命于不顧,那不僅不是智慧,而且是愚昧或沒有人性了。能夠在各種特殊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是非判斷和行動決斷才是智慧。那種一味按照普遍性的條條框框辦事的人不是智慧的人而是書呆子和教條主義者。適宜、得當、中庸、時中才是智慧。

第四,智慧是能力、品質和境界的統一。

王蒙先生撰文指出:“智慧,是指人的一種高級的、主要是知性方面的精神能力。‘智’強調的是知識與膽識,是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估量、選擇與決策。‘慧’主要是悟性,是對于是非、正誤、成敗、得失等的迅速感受與理解掌控。盡管智慧給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種能力,但能力不可能完全脫離品質與境界。”[4]智慧是人的智慧,智慧的特性固然要涉及人的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事實認識與價值選擇即真理性與合理性的關系,以及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問題,但更重要的從主體的素質的角度看,它是人的能力、品質和境界的統一。王蒙先生正確揭示了智慧是人的能力、品質和境界的統一,不過在此仍然可以對他的觀點做一些補充完善。智慧作為能力和品質,不僅是一種認知的理性能力,而且包括人的感情能力,即敏感程度和善惡性質,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不僅智商高,而且情商高。另外,王蒙先生也認識到智慧不僅是知識而且也是膽識,這里所說的膽識實際上就是人的意志品質,按《禮記·中庸》“三達德”即知、仁、勇所講,這里所說的“膽”已經是勇德了。有膽有識是謂英雄,有功有德是謂圣賢。劉劭《人物志》中有《英雄》一文,明確提出“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的論斷,這就是說,所謂“英”即聰明,所謂“雄”即有膽力。“英”與“雄”的關系就是“聰明”和“膽力”的關系,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兼備二者,“各濟其所長”,為“文武茂并”者,才謂之英雄。英雄只能創大業、行霸道,成為齊桓、晉文式的人物,而不能致太平、行王道,成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樣的圣人。在劉劭看來,圣人是明《易》象、敘詩書、制禮樂、行教化道德于天下的人:“是以圣人著爻象,則立君子小人之辭;敘《詩》志,則別風俗雅正之業;制禮樂,則考六藝祗庸之德;躬南面,則援俊逸輔相之材。皆所以達眾善,而成天功也。”(《人物志·序》)一個智慧的人不僅要有決斷的能力,而且要有敢作敢為的行動力,人的智、情、意、行諸能力構成人的品質或稱“德商”。因此,一個智慧之人是智商、情商、德商都高的人。品質是指人的綜合素質,教養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品質,境界是指一個人的人生覺解和修養的疆界、層次、水平。在中國文化中,如果一個人僅有知識和能力而沒有德性,恐怕不僅不會具有人生智慧,而且還會給自己帶來生命危險。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老子送給孔子的臨別贈言便是“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這句話是說,一個人聰明,明察秋毫,更容易招來殺身之禍,因為他好議論人尤其是好議論人之惡。因此,單純有知識和能力不僅不能給人們帶來人生智慧和幸福,而且知識越多、能力越強,反倒會給自己帶來危險。真正的大智慧是一種不損人而利人的德性,也是一種如老子所說的“無己”的境界。德性是智慧之巔,智慧是知識、德性與境界的統一。

那么,究竟何謂智慧?在我看來,智慧是人的智力(智商)、情感力(情商)、道德能力(德商)的統一,是人對外部世界的真善美的一種全面把握的能力,是能力、品質和境界的統一。

馬克思曾經描述了人與外部世界的幾種主要關系,即基于人的理性的思維或認識關系,基于人的情感的藝術和宗教關系,基于人的意志的實踐即道德、法律關系。在人與外部世界的這三種關系中,群體性的成果就是所謂的文明,即通過認識的成果——科學技術來認識、改造客觀世界以取得物質文明,以藝術和宗教來勉慰人們的情志以提高人的情操與境界,以道德和法律來調節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以維持社會秩序與和諧。而智慧就是人通過上述智、情、意三方面的精神活動來掌握外部世界所形成的總體性的能力、品質和境界的總和,也就是認識性的智力(智商)、情感性的情感能力(情商)和意志性的道德能力(德商)。因此,可以說智慧是人類的全部文明成果在個體身上的凝結,是人對外部世界的真善美進行全面把握之后形成的能力、品質和境界。

智商就是智力商數,它的英文縮寫是IQ。智力或智能、智商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常用智力商數來表示智力的發展水平。智力包括多個方面,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等。智力商數就是這些能力的數字表示。智商是智慧的知性基礎。一個人的智商如果未能高于他人,甚至還處于低于正常水平的狀態的話,那他無論如何是不會成為智慧之人的。

情商就是情感能力,它的英文縮寫是EQ。情商是由哈佛大學的彼得·薩洛瓦里和新罕布什大學的約翰·梅耶兩位心理學家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并對其應包含的能力內容做出了界定。這種能力是:區分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調節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運用情緒信息去引導思維的能力。一個人的智慧,不僅取決于他知性上的聰明,而且取決于他的“慧覺”,即在情感上他是一個敏感的、領悟力極高的人。哲學家狄德羅曾經說過,感情淡薄使人平庸。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情感往往成為行為與事業的動力源頭。如果一個人缺乏對生活的熱情,他如何能有很高的智慧并做出一番事業來呢?有的職業如以形象思維為主要特征的藝術類職業就更需要高的情商。情商高的人,其情感動力會進一步促進其知性的發展。

德商的英文是Moral Intelligence,按照道格·萊尼克和弗雷德·基爾(《德商:提高業績,加強領導》一書的作者)的定義,德商即“決定如何將普適的人類原則運用到我們的價值觀、目標和行動中去的能力”,或者說從普適原則的角度來區分對與錯的能力,是建立并且遵循“道德羅盤”的能力。德商實際上就是人的道德能力。智慧不僅是知真假,而且要明對錯。道德能力就是人的善惡評價、選擇、決定和執行的能力,它是人的智慧在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中的體現和實踐。

智慧是智商、情商與德商的統一。智商是基礎,情商是動力,德商是方向和目標。智慧是能力、品質和境界的統一,是智、情、意、行的統一。

在中華文化看來,一個具有大仁、大智、大勇之人,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才是一個德才兼備、道合天地的圣賢。大仁、大智、大勇不僅是人的素質,也是人生的境界。境界是指一個人的人生體悟與修養的疆界、層次和水平。有很深刻的人生體悟的人,才會成為一個具有真智慧、大智慧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必然能“究天人之際,觀古今之變”,對天道、人道有深刻的了解和清醒的自覺。因此,一個智慧之人絕不是有點小聰明的人,而是有人生大氣象和高境界的人。


[1]杜維明.輕叩智慧之門.光明日報,2011-01-14.

[2]亞里士多德.尼可馬科倫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27.

[2-0]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7.

[3]焦國成.智慧四境界說.新華文摘,2010(22):45.

[4]王蒙.說“知”論“智”.廣州日報,2011-01-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游戏| 会理县| 永济市| 东兰县| 恭城| 东至县| 慈溪市| 来凤县| 美姑县| 金华市| 伊通| 喀什市| 扶绥县| 桐庐县| 麻阳| 罗平县| 武陟县| 新巴尔虎右旗| 无极县| 盱眙县| 炎陵县| 宁海县| 延津县| 陆丰市| 休宁县| 石台县| 太和县| 连江县| 大同县| 兰州市| 泾源县| 万全县| 莱西市| 瑞丽市| 鄱阳县| 肇州县| 丰原市| 昌吉市| 沅江市| 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