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共產黨創辦和領導新型高等教育的歷史經驗

靳 諾

教育是千秋基業,是萬世偉業,始終承載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中國共產黨獨立創辦和堅強領導的新型高等教育,歷經革命時期的探索前行、建設時期的初步繁榮和改革時期的跨越發展,目前已構建起了規模宏大、體系完備、功能先進、影響深遠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體系,為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重大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認真回顧和深入總結80年來中國共產黨創辦和領導新型高等教育的歷程和經驗,對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一、高度重視高等教育事業,把創辦和發展新型高等教育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戰略任務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教育,始終把教育作為治國安邦的大事。這是中華民族繁衍發展、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一個重要原因。“育才造士,為國之本。”辦好高等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高等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就探索創辦了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中國女子大學、延安自然科學院、中國醫科大學、延安大學、延安民族學院等一批高校,積累了興辦高等教育的寶貴經驗,也培養了數萬堪稱“革命的先鋒隊”的優秀人才。新中國成立伊始,我們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初步探索建立新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模式,接管和改造舊大學,創辦和興建社會主義新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一批新型正規大學應運而生,初步形成了服務于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進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教學改革,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施行“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和“特色重點學科項目”等重點建設,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中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高等教育規模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高等教育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為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作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等重大戰略決策,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二、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道路

高等教育事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領導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保證,也是辦好高等教育的保證。社會主義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最根本的性質。發展新型高等教育,創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之一。早在革命時期,毛澤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制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1]的教育方針就為根據地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陜北公學更是開創性地實行了黨團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在完成對舊式高等教育的成功接管和改造后,實現了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統一領導。1950年創建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教學指導思想的中國人民大學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樹立了榜樣。1961年頒布的《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稱為高校六十條)明確指出高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以校長為首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黨委是學校工作的領導核心,對學校實行統一領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確定了普通高校全面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提出按照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目標要求選好配強高等學校領導班子特別是黨委書記和校長,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這為新時期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提供了重要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國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

三、堅持高等教育事業與時代同發展、與人民齊奮進,為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心工作服務

高等教育是推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強大的高等教育與強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實力互生共長,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必然有一個現代化的高等教育體系為其提供人力、智力和知識資源的支撐。中國共產黨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創辦和領導的高等教育是同我們民族和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同我們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的新型高等教育,為救國、興國、強國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制定了教育為革命戰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勞動群眾相聯系的教育總方針。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新型高等教育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積極地推動了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充分顯示了人民屬性高等教育的巨大效應。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困難局面,為適應國民經濟大規模建設、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需要,我們黨提出高等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必須密切地配合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國防建設的需要。新型高等教育為新中國建設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骨干力量,據統計,中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數量從1949年的5萬增加到1966年的250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站在時代要求、國家發展、人民期待的高度,明確了高等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先后作出了辦人民滿意高等教育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高等教育強國的重大部署,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邁入了大眾化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高等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四、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是培養人、塑造人、發展人的大事業,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的中心工作在于人才培養。中國教育素有立德樹人的傳統,注重對人的思想、品德的教化。《大學》開宗明義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國共產黨在創辦和領導高等教育的歷程中,既認真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又著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目標,為黨和國家事業培養造就了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就已將德育置于青年培養的首位。1937年他為陜北公學的題詞中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遠見。這些人充滿著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向前的。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于實際精神的人們。”[2]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3]改革開放后,我們黨從培養社會主義一代“四有”新人的戰略高度,重申了德育居首位的教育理念,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堅持專與紅、德育與智育辯證統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五、堅持尊師重教,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在創辦和領導高等教育的歷程中,尊重教師、尊重人才,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充分信任、緊密依靠廣大教師,大力培養造就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在早期探索創辦高等教育時,我們黨就高度重視教師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意義。毛澤東在《大量吸收知識分子》《整頓黨的作風》等文章中都強調了知識分子作為教育者對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性,指出:“我們尊重知識分子是完全應該的,沒有革命知識分子,革命就不會勝利。”[4]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對教師的地位作用及其隊伍建設非常重視,制定了正確的知識分子政策和周密的教師培養方略。既大力培養自己的教師隊伍,又團結、教育、改造舊知識分子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服務,對于新型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歷史作用。改革開放后,我們黨在科技教育戰線撥亂反正,積極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加快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鄧小平曾說:“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5]他號召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教師,努力增加教育經費,提高教師能力素養,解決教師待遇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及尊師重教問題,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要引導廣大高校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爭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堅持教書和育人、言傳和身教、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地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努力成為能夠肩負建設教育強國歷史重任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

六、堅持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發揮高校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教材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共同構成人類完整的知識體系,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樣重要。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于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高校是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主力軍。中國共產黨在創辦和領導新型高等教育的歷程中,始終堅持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發展的戰略,特別重視高校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教材體系和話語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毛澤東十分重視哲學社會科學,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社會科學是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推動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工具或武器。《實踐論》《矛盾論》等經典著作就是以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的授課演說內容為基礎整理的。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就曾明確提出,要建立由馬克思主義者領導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被譽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的中國人民大學就是在此歷史際遇中興辦的。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敏銳地把握住了哲學社會科學的功能和價值,提出“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社會科學也很重要”,并通過對哲學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工作的具體指導,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迎來了繁榮發展的春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指出,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高校要發揮學科齊全、人才密集的優勢,在構建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教材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當好生力軍。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原刊載于理論網2017年9月28日)


注釋

[1]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M].甲種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16.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M].修訂本.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34.

[3]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M].甲種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48.

[4]同[3]168.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门市| 汉沽区| 泗洪县| 耒阳市| 衡水市| 大荔县| 广东省| 三明市| 花莲市| 泉州市| 津南区| 东台市| 中山市| 石阡县| 民丰县| 连云港市| 茂名市| 荆州市| 巍山| 南皮县| 张家口市| 乌拉特前旗| 嘉禾县| 个旧市| 横山县| 微博| 阿拉善左旗| 义马市| 望城县| 江北区| 屏东市| 彝良县| 涿州市| 彭水| 威信县| 鄱阳县| 古交市| 剑川县| 淅川县| 盐城市| 博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