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世人都驚詫于中國在最近40年里經濟的飛速發展。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39.79萬億元,約合6.04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5.4萬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中國的GDP達到82.71萬億元,合12.2萬億美元,與美國的差距不斷縮小。對于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自然有理由把它看成是一個奇跡,但是,這個經濟發展的奇跡絕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單一的發展奇跡。如果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本身是一個“謎”的話,那么這個謎底的破解不單在于經濟本身,而恰恰需要從政治方面獲取“密碼”。《當代中國政治》這本書,立足于中國的國情,圍繞政治的基本問題,闡述了當代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政治改革、政治的領導核心、政治的主要制度以及政治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展示了當代中國的政治文明建設和獨具特色的政治優勢。可以說,通過這本書,能夠了解與把握當代中國的政治格局,為全面、深入地認識中國,包括認識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個重要的觀察視域。
作為本書開篇的導論,有必要先就政治是什么、中國的國家建構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焦點和目標等若干重大的理論問題作出探討,以便于讀者更好地閱讀和理解本書。
一、“政治”是什么?
在中國,“政治”這個詞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為先秦諸子所使用。例如,《尚書》中有“道洽政治,澤潤民生”,《周禮》中有“掌其政治禁令”。顯而易見,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政治即意味著治國理政、造福于民。
在古代中國,對政治的理解,多半把“政”與“治”分開闡釋并分別使用。“政”的含義主要有四種,一是指國家的權力、制度、法令,如“政者,制也”“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夏有亂政,而作《禹刑》”;二是指國家治理的一種手段,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三是指統治者的修養和教化,如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四是指君主和大臣們的治理活動,如《宋史·歐陽修傳》載:“其在政府”,“同心輔政”。“治”的含義主要有兩種,一是指治理國家、統治人民的管理活動,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這與“政”有著相同的含義;二是指與動亂相對的安定的狀態,如“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把“政”與“治”合用,就全面、充分地體現了上述這些基本含義。
在西方,“政治”的英文為“politics”,起源于希臘語的“polis”(“波里”),其意為“城邦”。公元前8—前6世紀,政治思想隨著城邦制度的產生而逐漸形成。古希臘時期,城邦是一個以城市為中心,包括衛城、市區以及附近數公里之內的若干鄉村組成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社會實體,是最早的一種國家形式。古希臘的雅典,每當商議公務時,公民就集合于城邦的衛城中,對公共事務做出共同的決定。政治,是人類社會普遍的一項活動。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與政治活動息息相關,人可以說是天生的“政治人”。因此,政治從一開始就是指有關國家的治理、參與、決定等公共活動及其活動程序。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思想家都頻繁地使用了政治的概念。公元前386年,柏拉圖寫了《國家篇》(通譯為《理想國》),以后又寫了《政治家篇》,研究國家、統治者、社會分工和等級關系等政治問題。公元前326年,亞里士多德寫成《政治學》一書,標志著政治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誕生了。從城邦的結構和意義出發,亞里士多德認為,政治是對城邦進行的治理和管理。這種治理和管理,也意味著是公民對城邦事務的權力,因為,城邦乃是“一個公民集團”[1]。
由上可知,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從一般的意義講,政治就是國家公共事務治理的思想理論、制度機制以及實踐活動。政治具有鮮明的公共性和公權力,誠如近代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所說:“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2]可以說,政治乃是用公共的權力對眾人之事進行治理。這通俗地解釋說明了,政治固然與國家治理密切相關,但歸根到底必須為了人民,有益于人民,也要服從于人民。
二、中國的國家建構與發展
中國是一個古老、文明的國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5000多年。在經歷了史前階段和夏、商、西周等王朝以及春秋、戰國時期之后,秦朝于公元前221年建立,形成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式的封建帝制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封建國家的基礎格局,為以后的漢、唐、宋、明、清等歷朝歷代所承襲。
1840年爆發了鴉片戰爭,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封建的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1911年孫中山先生和中國同盟會等組織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廢除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帝國主義勢力竭力誘脅革命力量向湖廣總督、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妥協。在內外脅迫下,革命勢力作出讓步,孫中山發表聲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舉袁世凱當大總統。革命勢力對袁世凱的妥協退讓,終于導致了辛亥革命的失敗。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也沒有真正實現國家的統一,國家仍處于軍閥割據和混戰的分裂狀態。
1921年,中國誕生了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離不開“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學等學校的三千多名學生紛紛來到天安門廣場。他們手拿各色各樣的旗子、標語牌,抗議當時賣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派出大隊軍警,逮捕學生和市民。學生們的正義斗爭獲得了社會各階層群眾的廣泛同情,社會各界對政府當局紛紛提出抗議。5月7日,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漢、長沙、廣州、重慶等地學生都舉行了大規模的集會和游行示威,運動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傳播開來。“五四運動”以后,先進的知識分子紛紛創辦刊物,編輯書籍,組織進步團體,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救國救民的新思想。隨著“五四運動”的發展,馬列主義在中國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并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為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準備。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在上海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掀開了壯麗的畫卷。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經歷了長期的武裝斗爭和其他形式的斗爭后,于1949年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統治,奪取了國家政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逐步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1956年,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道路。經過10年的努力,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生產顯著提高,教育、科學、文化等事業有了很大的進步,積累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但是,從總的方面說,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是仿效了“蘇聯模式”即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經濟上實行僵化的計劃體制,政治上以階級斗爭為綱,思想文化上推行教條主義、搞說教化,助長了個人崇拜的盲從心理,導致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使國民經濟和政治生活陷入困境。
1978年,針對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根本弊端,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及打破閉關鎖國,實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
了解當代中國政治,一定要注意到現階段進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建設。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怎么形成的呢?
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3]首次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此后,在中國共產黨從十三大到十九大歷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題目中,都出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黨的十三大:“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十四大:“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大的勝利”;十五大:“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十六大:“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十七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十八大:“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十九大:“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中國向前發展的宏偉規劃,也是中國要為之建立的一整套治國理政的政策大計。對于這樣的宏偉規劃和政策大計的論述,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2013年出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讀本》中,系統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發展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根本途徑、內在要求、根本原則、本質屬性、必然選擇、領導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集中表現為改革開放、科學發展,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的“五位一體”建設,推動國防建設、祖國統一、和平發展和“中國夢”的實現。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觀察和認識當代中國政治,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決定了當代中國政治的脈絡走向,確立了基本的政治方略。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求當代中國的政治選擇是社會主義方向,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絕不允許搞“以階級斗爭為綱”,而是致力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要求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是為了保證國家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避免滑向僵化保守的老路和改旗易幟的邪路。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也要求必須既要立足中國,又要面向世界,中國要以與時俱進的眼光看待世界,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積極吸納人類政治文明,大膽借鑒世界各國的成功經驗,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既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又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求當代中國的政治實踐必須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群眾是中國政治發展的主體,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進程來看,人民群眾切實擔當起了國家主人的責任,通過民主選舉選出自己的代表,依法積極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充分行使自己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項事業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人民是國家治理的主人,在依法治國中處于主體地位,起著主體作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過法治的方式實現當家作主,人民以法治的方式治理國家,人民是依法治國的力量源泉。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必須保證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再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求當代中國的政治核心問題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即以這樣的政黨作為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政黨被視為當代各國政治的樞紐點,中國共產黨是國家憲法明文規定的唯一執政黨,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在實際生活中居于領導地位并發揮巨大的社會作用。中國共產黨以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政黨,是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社會理想的政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歷史使命的必然表現。事實證明:在當代中國新的時代條件下,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繼續發展中,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決然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政治上和組織上的堅強保證。
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求當代中國構建健全完善的政治制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含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它有一個根本制度,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有三個基本制度: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三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它有四個具體制度: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應該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但還需要不斷完善,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勝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四、依循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
觀察和認識當代中國政治還要注意到一個顯著特點,即當代中國政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的,依循著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理論。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闡發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構成當代中國政治的主流思潮。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出發,科學揭示了政治的本質、特點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認識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則反作用于生產力。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依次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從這種世界觀和歷史觀出發,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理論認為:一方面,政治意識是對政治存在的反映,政治存在決定政治意識;另一方面,政治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于政治存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在實踐中的發展,也包括了后來的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提出了以下主要的觀點:
第一,政治是公共機構和對公共事務的管理。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隨著城市的出現也就需要有行政機關、警察、賦稅等等,一句話,就是需要有公共的政治機構,也就是說需要一般政治。”[4]公共的政治機構具有兩種基本職能:一是在居民被劃分為階級的狀態下,具有階級統治的職能;二是具有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誠如恩格斯所言:“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不管在波斯和印度興起或衰落的專制政府有多少,它們中間每一個都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首先是河谷灌溉的總的經營者,在那里,如果沒有灌溉,農業是不可能進行的。” [5]公共政治機構如果不舉辦和管理像水利這樣的公共工程、公共事務,那么階級統治本身也就無法維持。在階級統治職能消亡之后,公共政治機構仍會保留有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這表明,政治是一種公共物品,它產生于社會和人們的普遍需要,政治活動將與人類社會相伴隨,只要人類社會存在一天,就存在公共事務,就需要公共機構,所以也就需要政治。
第二,政治的核心是國家政權。在階級社會里,公共政治機構表現為國家的形態。一個階級要取得和保持、鞏固自己的政治統治,就必須掌握國家政權,控制國家機器。列寧指出:“政治中最本質的東西即國家政權的機構”[6],國家是“關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問題”[7]。國家政權作為上層建筑的核心部分,是社會政治活動最集中的場所。在國家存在的情況下,一切政治活動、政治關系、政治現象都與國家政權有關,都是以國家政權的舞臺為中心的。各種政治因素,如階級、政黨、政治組織、政治斗爭、政治革命、政治妥協,也都是圍繞國家政權展開的。取得統治地位的階級,也只有通過國家政權才得以系統地推行本階級的政治。因此,列寧指出:“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8]由此可見,國家活動的內容、形式、過程,構成政治的中心。
第三,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與經濟密切相關,政治以經濟為基礎,反過來也服務于經濟。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根源于物質的生產關系,政治關系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社會的具體的經濟關系所決定的,“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9]。“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10]這就是說,有什么樣的經濟關系就有什么樣的政治關系。但是,政治關系并非消極地反映經濟關系,而是具有巨大的積極、能動的反作用,即列寧所說的“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11]。所謂集中表現,就是指政治反映了經濟關系中統治階級或被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要解決根本的經濟關系和經濟問題,不能只著眼于經濟本身,而有賴于從政治上加以解決。在階級社會里,要想解決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問題,只有走開展階級斗爭、奪取和執掌國家政權的政治之路。因此,列寧說:“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一個階級如果不從政治上正確地看問題,就不能維持它的統治。”[12]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經濟文化建設事業以及反映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問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不相適應的問題,也要在國家的宏觀政策指導下進行,通過政治體制改革進行。
第四,政治的關鍵在于制度。制度作為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作為社會的經濟基礎又決定著上層建筑。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從而也就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和文化意識形態。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結構,主要劃分為經濟、政治、文化三大部分,并且建立了與其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國家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歷史唯物主義同時認為,作為國家上層建筑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對經濟基礎和生產力具有反作用。代表著經濟基礎與生產力前進的根本要求和方向的國家上層建筑及其各項制度,能夠有力地推動經濟基礎與生產力的發展。
第五,政治具有客觀規律性。列寧指出:“政治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13]政治是一種客觀的社會現象,它的產生、發展不是偶然的、盲目的,而是受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的制約,有著自身客觀的、固有的規律。通過社會實踐,人們就能夠不斷地揭示、認識和掌握政治的客觀規律。因此,政治是一門科學。由于政治涉及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以及社會生活、政治環境和政治形勢的復雜性、變動性,人們在實踐中運用政治的客觀規律不可能千篇一律地套用現成的公式,這就需要分析形勢,把握時機,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更加靈活、主動地運用政治規律,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以適應政治斗爭的需要。因而,政治又是一種藝術。
五、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聚焦點及目標
認識和把握當代中國政治的發展,不能停留在純學術的層面上,而要與中國的現實緊密結合,著力于解決中國存在的實際問題。這就要關注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聚焦點和目標問題。
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聚焦點是政治體制改革。這是因為,中國原有的政治體制來源于蘇聯政治體制模式。蘇聯政治體制模式的特點在于:領袖集權、個人專斷;職務終身制、干部層層委任;黨內和社會缺乏民主、缺乏自由、權力不受制約監督。蘇聯政治體制模式的直接后果是,不能有效地運用民主方式選拔精英人才,致使平庸的人甚至是一些溜須拍馬、心術不正的人占據了政治職位,以至于這套僵化的、死氣沉沉的政治體制像一部銹死的機器,根本失去運轉的機能。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啟動政治體制改革,由于不是針對原有政治體制的弊端進行扎實有效的改革,終于導致了覆亡。這說明,蘇聯政治體制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它外強中干,弱不禁風,不符合進步的政治價值取向,在世界上更沒有競爭力。這就給了我們一個警醒,不改革政治體制,遲早會釀成大禍。現在,中國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發展的轉型期。轉型期就是改革期,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實現政治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的目標表現為“八化”,即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政治分權化、政治公開化、政治參與化、政治監督化、政治決策科學化、政治管理效能化。當代中國政治的發展,已構成世界政治文明的一道亮麗風景。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也是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要實現的目標所在。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能否獲得成功,取決于能否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這是因為,在中國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四者關系中,其政治體制代表著中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和主要特征,同時具有保障中國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穩定、團結、民主、和諧與長治久安的功能。自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當代中國政治體制,其總體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就是要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和人民生活的幸福美滿。
從根本上說,當代中國政治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的政治發展完全不同,當代中國建立和逐步完善的政治體制,與西方國家以及其他國家不同,它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治體制和政治制度。當代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政治制度,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的政治實踐結合起來,具有鮮明的中國社會主義特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中,當代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政治制度不斷創制、不斷鞏固和不斷成熟,其間雖然也發生了這樣那樣的問題,走過了曲折坎坷的歷程,但是,總體上它們適應了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發揮了積極作用,迅速改變了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使中國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當代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政治制度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贊成和擁護,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注釋
[1]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13.
[2] 孫中山.孫中山選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61.
[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5.
[6] 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
[7] 列寧.列寧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29.
[8] 列寧.列寧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8.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
[10]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11] 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7.
[12] 同④407-408.
[13] 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