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4章 真正讀書人

這里是博學院大樓,最高層是蔡邕的辦公室,在隔壁經學院的樓上,是荀爽的辦公室。

張易留老蔡繼續震驚,拉著荀爽悄無聲息走了,剛震驚了老蔡頭,張易還要去震一震老荀爽。

荀爽是博學院副院長,兼經學院的山長,荀爽辦公室面積和蔡邕的一樣大,布置卻是另外一種模樣。

荀爽研究經學,張易覺得他有點走偏,當然比后世鉆研八股的讀書人要好得多。

張易要在經學院里重開學風,以君子六藝五德為標準,就得先讓荀爽接受,通過他來推廣,相對更能被士族接受。張易被定位兵家,雖然也是讀書人,儒家士子對他是不感冒的。

荀爽辦公室里,是用各種木牌裝修的,上面是匠人陰刻的畫卷,內容就是六藝五德,還配上插圖和講解。

只要進荀爽辦公室看看,就能清楚明白讀書人應該什么樣子。

這些內容荀爽當然都知道,可他還是細細看了每一塊木版畫。

良久,才轉身對著張易一拜:“天和胸襟開闊,雅量高致,爽愿替主公培養真正讀書人。”

“哈哈,張某是兵家,只是眼界深遠,思慮周全罷了。”

取得荀爽支持后,再讓典韋把老蔡請過來,商討一陣后,把經學院一分為二,包含經學院和法學院。經學院的教育課程為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法學院主要學習《韓非子》,《商君書》和《漢律》。

儒家和法家從骨子里就不同,學生處在一起,可以讓他們先鬧一鬧,互相多了解一下。反正開始學生不多,等學生多了,法學院的樓群也該建設好了,到時候再分開就行,自然形成山頭,以后一個施政,一個監督,不需要他們友愛。

博學院顧名思義,大樓里是揚州郡縣官員和學業有成的士子再進修的地方,教學目的就是拓寬眼界,《戰國策》,《史記》《呂氏春秋》和《鬼谷子》是主修課本,這些都不是儒家推崇的讀物,蔡邕是大漢最博學的學者,卻不是儒家,由他當山長,更能服眾,受訓學生心里有榜樣,才能認真學習,博采眾長。

整個博學院,學子的五德標準是后世流傳的仁義禮智信,不是儒家推崇的溫良恭儉讓。

張易這是自己打自己嘴巴,荀爽除了鄙視,還能說什么?

這一點,張易毫不讓步:“一個學院里,當然只有一個標準,畢業后能不能做到我不管,在學院里,就得灌輸這些給他們。”

還是蔡邕來打圓場:“《弟子規》適合啟蒙,卻不適合衡量當官的人。”

三人統一思想后,博學院需要聘請哪些老師,教哪些課程,自然由他們兩人負責,還是那個原因,張易是兵家,現在的名聲,都是嗜殺,奸猾,跋扈這一類,仁義禮智信就沒有一條套得上,真正名士是看不上張易這個武夫的。

張易也沒閑著,他去忙著替學院定制課本,定制教授和學生的日常服裝,以及打造各種教學器材。

博學院是張易的規劃,課本和教學器材乃是重中之重,張易寧愿把自己的想法弄出來,再讓別人去改進,也不愿假他人手弄出四不像,自己再去修改。至于服裝,和醫學院的工作服類似,就是要分出三六九等。

按照張易的提議,蔡荀兩位院長規定,博學院分三種學制,經學院和法學院主要是招收束發少年,培養至冠禮,五年學制。還有一種是研究型學子,在博學院學滿五年后,繼續留校,深入研究某種學問,研究學問同時,可以兼任博學院老師。

最后是博學院短期培訓班,學期暫定六個月,速成某個方面的學問。揚州來了很多太學生和洪都門生,一年下來,考評差的都要入博學院回爐學習,考評優秀也要來博學院進修,進修結束才會提拔使用,揚州的官容易做,想升遷卻不容易,指望當官就能胡搞弄錢,無異于癡人說夢。

張易把博學院的主要教學綱領理清楚后,就帶著部曲去洛京,名義上是押運貢品給皇帝。

張易的貢品,主要是玳瑁甲配上金銀珍珠做成的簪子,足足帶去一船,部分給皇帝賞賜宮女和上林苑的長使少使們,其他是作為禮物,送給洛京的勛貴世族。

揚州不需繳納賦稅,卻不妨礙張易進貢給皇帝,現在沿海港口水手漁民很多,捕撈到很多新奇的玩意,被大船島的工匠制作成各種精美工藝品。

張易要幫他們推銷奢侈品,當然要先送進宮廷和上林苑,等洛京和長安流行后,才會販賣到大漢各地。

陪著質帝練了劍法,張易才把十來箱簪子抬進來。

張易打開箱子,拿出一個精美的竹盒,打開后,竹盒里面貼著絲綢,中間固定著一支閃爍著異樣光暈的珍珠玳瑁簪,張易連盒子遞給皇帝:“好久沒見到陛下,甚是想念,恰好有工匠弄出一些新奇玩意,就送來給陛下賞賜后宮。”

“東西不錯,朕收下了,汝大老遠來洛京,就為了送這幾箱頭飾?說吧,有什么事情要求朕?”質帝劉纘看著滿滿一箱子竹盒,笑著對張易說。

張易打開一個扁條箱,取出一個掛軸,展開后是揚州博學院的遠景圖,來自鴻都門學的營造部吏員杜絕所畫,為了畫這幅畫,洪都門生杜絕在鐘山頂上吃住了三個月。

“去揚州一年多,建了一座學院,旨在培養真正的讀書人。”

隨后張易就把揚州博學院的學制規劃完整說了一遍,最后請皇上下圣旨,給予揚州博學院畢業生正式的身份。

“微臣培訓人才,是希望他們到地方上為大漢效力,懇請陛下賜予他們畢業為吏的身份。相比于舉孝廉,這種專門培訓的年輕學子,了解民生,熟悉政務,更適合郡縣吏員職位,在職任上表現優異者,還可以通過舉茂才,提拔為官員。”

辦學院是打斷士族壟斷讀書的舉措,質帝一聽就喜歡:“愛卿博學院畢業,可叫學士,年俸兩百石。”這是最低級官員待遇了,和太學生平齊。

張易立刻說:“學士還是從縣令屬官做起,最初還是一百石吧,任職兩年后,同級考評優秀者,升為兩百石。”

揚州的每個縣里,張易至少要塞進去三五十個學士,由他們輔助縣令,徹底取代當地豪強為吏的習慣。

以后揚州的郡守縣令都要從這些人中選拔出來,必須要有足夠的基數,才能真正選拔出能吏干員。基數大了,實習生工資就不能太高,否則縣里付不起俸祿,逼著他們去搞歪主意。

主要事情辦完,張易不用陪皇帝練劍時,就去洛京拜訪勛貴世族,禮品當然是珍珠發簪之類的。留地張氏是勛貴世族,和這些人出身相同,張易來洛京,也只會拜訪他們。

閑聊之余,順便邀請他們家族子弟,束發后就去揚州博學院就學。

勛貴子弟長大后可以入太學讀書,但太學要冠禮后才能進,束發是十五歲,在揚州博學院學習五年后,剛好回來進太學,一點都不耽誤,因此賓主皆歡。

遷延一個多月,張易離開洛京時,不僅帶走一百六十名擂臺武士和八十個束發少年,還請到韓說這個名士。

光祿勛侍中韓說是會稽人,博通五經,尤善圖緯之學。他和蔡邕友善,張易這次來洛京,拿著蔡邕的書信請他,韓說很快就辭官,直接變賣家資,攜全家人跟著張易去金陵,蔡邕推薦他當經學院副山長。

大儒盧植也想去金陵,卻被張易勸阻。他是衛尉,張易還指望他能守護好皇帝,等張易把全盤安排說給他后,盧植就推薦鄭玄給張易,并親自修書給鄭玄。盧植和鄭玄都是大儒馬融的弟子,相比于盧植當官之余教出的三瓜兩棗,鄭玄是真正的教書匠,手下弟子眾多,張易以前想請卻沒敢動手,現在學院已經有了,到了請鄭玄時間。

張易回程路過許昌時,碰到幾十個河東家族在這里等船,因為朝廷下發的圣旨已經傳到這里,這些家族立刻搶先搬到金陵。

揚州博學院不僅有大儒教授學問,學子冠禮后還能成為學士,可入郡縣為佐吏,對河東士族旁支非常有吸引力。就像留地張氏,張氏旁支家不知有多少孩子,能被推薦進京入太學的,只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多數人還得自己想辦法。

這就是張易請皇帝下旨的原因,金陵二十八區,現在才十個區有人,大多數還在紙面上,就需要這些世族豪門的旁支庶子去買地居住,反正要分家另居,金陵顯然是很好的選擇。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張易把相同經歷的家族,特意分配在一個區內,就是讓他們自己群內進行競爭,只有競爭才能持續挖掘他們的潛力,形成他們區的獨特特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讓金陵始終保持發展活力。

張易剿滅黃巾后,潁水,汝水和淮水就成了交通揚州和洛京的最便捷通道,船只絡繹不絕,會稽的大米和絲綢通過水道送往潁川,然后再走旱路送到洛京和長安。貨船回程時,更多的是帶人去揚州。許昌城東,當年圍捕張梁的地方,現在已經旅館酒樓林立,是河東各郡南下揚州的聚集點。

揚州博學院開始招生,整個金陵就變成學區,如果不是張易控制地皮價位,這些搬遷揚州的小家族,到了金陵也住不起。

張易回到金陵時,揚州博學院已經錄取三百多名束發孩子,還有數千孩子滯留在金陵補習蒙學,爭取半年后再次投考。

想進揚州博學院就讀,必須經過蒙學基礎考試才行,蒙學包括《弟子規》《千字文》和《詩三百》,不能熟練背誦這三本書,無法通過考試。

因為博學院招生只看歲數和蒙學水平,根本不管出身,不少商人家庭都會搬遷到金陵來,為的就是能讓孩子有個學士身份,擺脫商人家族的低下地位。

留在金陵建設城市的洪都門生很吃香,他們對三門蒙學都有深厚基礎,又有大把時間,在工作之余,就會收這些孩子為弟子,賺些外快貼補家用。

才一年多時間,金陵城就已經接近二十萬人口,好在鐘山一圈的地盤足夠大,再來一百萬也能容納。

金陵的土地都留作城市用地,這么多人吃馬嚼,糧草全靠會稽運過來,無形中就促進了揚州的工業商貿和車船業的發展。

城市人多了,弊端也有,因為金陵有專門的林業從事管理,鐘山上的樹木是不準隨意砍伐的,造成金陵城煮飯用的柴草奇缺,全靠丹陽郡商戶燒制木炭供應過來,雖然一定程度緩解了金陵柴火緊張,卻讓丹陽郡的大片山林遭受砍伐。

為了保護樹木不被砍伐,張易只能把眼睛看向壽春,張易把鎮北將軍府定在壽春,就是因為壽春附近有大煤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多县| 凌源市| 齐河县| 怀来县| 赤城县| 沙洋县| 康平县| 凌海市| 赞皇县| 泸西县| 海伦市| 隆德县| 罗源县| 桃园县| 古蔺县| 定州市| 成武县| 平遥县| 河源市| 霍城县| 启东市| 遵义市| 舟曲县| 锦州市| 罗城| 林州市| 保康县| 云浮市| 永定县| 建始县| 湖口县| 繁昌县| 会昌县| 彰武县| 山阳县| 普格县| 英山县| 长春市| 关岭| 施秉县| 清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