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事后,天下大亂,洛京因為鐵血營搶先動手,把太平道信徒都嚇跑了,反而一片平靜,連擋在后面的長安,也沒有黃巾軍的蹤影。
八州告急,宦官和士族都亂了方寸,各地帶兵鎮守的主將,都派了出去。
首當其沖就是張易的鐵血營,又加上三營北軍組成萬人大軍,直奔洛京附近的潁川,然后長安的盧植,西涼的董卓,北軍的朱雋,各帶人馬往河東追剿黃巾,就連北部尉曹操也被派出來,帶領三營北軍,進攻兗-州黃巾軍。
原來在北軍的皇甫嵩,在張易抓捕馬元義后,就舉薦他到虎牢關防守,已經在前線,這次沒敢輕功。
遠在北方的幽州刺史劉焉,本是宗室子弟,見到中原混亂,也開始發榜募兵,中山靖王之后劉備就在這個時間加入幽州軍團,因為他也是漢室宗親,還是大儒盧植的弟子,很快就被提拔起來,成為幽州軍團的步兵將領。
同跟盧植學習的北地豪強公孫瓚因為家族資助了不少好馬,成為幽州軍團的騎兵將領。
兩人聯手,很快就趕跑了幽州黃巾,是最先獲得戰功的將領。
張角在鄴城舉事,舉事后就發信黃巾軍匯集,各地黃巾轉戰的目標也是鄴城。
朝廷統兵大將中,級別最高的盧植被分配的目標就是鄴城張角。
劉備公孫瓚兩個師兄弟聽說盧植來了冀州,哪里還顧得上防守幽州,帶著幽州軍團追逐黃巾軍直撲冀州,去幫他們老師盧植助拳。
最先到達冀州的是涼州董卓,他所率部隊都是騎兵,為了搶奪戰功,一人雙馬一路上根本沒有停歇就沖了過來。結果,迎接他的是張角本人,紙人紙馬用上符箓后,就變成碩大的天兵天將,踩著濃煙就往西涼大軍撲了過去。
西涼兵雖然勇猛,卻沒開化,尤其是里面的羌族騎兵,見到神兵天將從空中沖過來,有的轉身就跑,還有得直接下馬求饒。
隱藏在濃煙下面的黃巾軍趁機掩殺過來,董卓不能抵擋,只能敗退而逃。
救下董卓大軍的是劉備步軍,幽州兵團先到冀州,卻沒著急進攻,駐地就在戰場邊緣,見到半空中的神兵后,公孫瓚的戰馬也裹足不前,還是劉備勇猛,直接帶著步兵撲進戰場,把趁勢掩殺的黃巾軍沖亂。
他只有三千人,想要取得更大戰果,也不太可能,他和公孫瓚總共五千人,如果不是張角在鄴城聚兵,哪會這么快肅清幽州黃巾。
他們特意追來是要爭戰功的,卻不是送死,劉備勇猛有余,卻小看了張角。
如果不是見到戰場邊上還有公孫瓚騎兵,隨時要撲上來截斷黃巾歸途,張角很可能直接就把劉備留在戰場上。
追不上董卓騎兵,和步兵糾纏很吃虧,張角鳴金收兵,黃巾很快退進鄴城。
董卓收攏殘部后,然后來幽州兵團的大營里,感謝剛才的救援之恩。
首先進的當然是公孫瓚騎兵大營,見面后聽說公孫瓚出身遼東貴族,是涿郡太守的女婿。以為是幽州主將,立刻下拜謝恩:“伯圭來得及時,不然,某家生死難料啊。”
董卓帶領的都是騎兵,只是被天兵天將嚇著了,才慌不擇路逃跑,張角的人掩殺并沒有殺死幾個,西涼兵是來建功發財的,見到沒危險后,又很快聚在一起。
董卓戰后收攏人馬,除了損失些軍仗旗幟,人馬卻沒有少多少。戰場上只要有兵將,就有翻盤的機會,對于救他部隊的公孫瓚,他從心底里是感謝的,結交卻是為了合作。
面對堅城里幾萬黃巾軍,他五千西涼兵是萬萬不愿下馬攻城的。
他以為步兵是公孫瓚部下,因此只盯著公孫瓚表達謝意,壓根沒想去謝真正的救命之人。
董卓帶著些騎兵進幽州大營,劉備當然立刻知道了,這個時候不去弄點好處,不是劉備性格。戰場上三長兩短的事情,很容易發生,過了這個點,誰還記得你做了什么?
等劉備急急忙忙跑到公孫瓚營帳,互相通報之后,董卓對劉備肅然起敬,心里暗呼僥幸:好在準備送的禮物只是提了,還沒交出去,否則不好要回來,還得再拿一份。
劉備是幽州刺史劉焉的侄子,妥妥的漢室宗親,身份當然比公孫瓚要高。
劉備才是幽州主將,只是帶著步兵而已,救自己的可不就是步兵嗎?
劉備是來討好處的,董卓是來送禮的,很快就達成了五十匹西涼馬的饋贈。
董卓來時都是一人雙馬,敗了一仗后,死了幾十個人,讓出多余的五十匹馬,足夠顯出誠意了。
這可是戰場,董卓會不會救援別人,可以再說,五十匹馬就能送出交情,對方就能變成守望相助的友軍,那就不虧。
董卓對剛才妖道張角的神兵天降心有余悸,尤其是戰馬被嚇住后,很難再聽話,關鍵時刻,劉備敢沖一次,就敢繼續沖下去。
幽州的主官當然是劉焉,馬都在公孫瓚部下,他倆都是追逐黃巾軍過來的,雖然結伴而行,卻沒有誰高誰下。
將在外軍命有所不授,只要黃巾軍不回幽州,他們就有理由一直留在冀州。
劉備自己有坐騎,有了五十匹戰馬后,就有了親衛騎兵,無論沖鋒還算撤退,有五十人跟著,安全就多了許多,董卓送馬恰到好處。
兩天后,盧植大軍終于開到鄴城外,董卓是盧植保舉的,職務也在盧植指揮下,加上公孫瓚和劉備都是盧植學生,盧植自然把兵歸于一處,由他統一指揮。
盧植是一萬人,主要是步兵為,到了后就準備攻城器械,城中有黃巾青壯四萬多,還有當地百姓六萬多,盧植不認為農民裹上頭巾,就能和他的正規軍抗衡,只要沖上城頭,就能一戰而下。
鄴城高大堅固,而且所占方圓不小,三路人馬總共兩萬人,無法把城垣團團圍住,而且不停有黃巾軍過來,都是小股部隊,就在遠遠吊著,如果不管,等來支援的黃巾多了,盧植大軍很可能腹背受敵。
盧植想猛攻鄴城,總要排定進攻順序,就把三人召集起來,研討軍務。
“盧公不憂,我部都是騎兵,外圍黃巾就交給我們西涼兵。”董卓立刻請戰。
他對張角的法術還是忌憚的,對于其他黃巾卻不怕,與其留在這里看步兵攻城,不如去搶劫外圍黃巾。
“董將軍五千騎兵,還是留在這里,輪番掃蕩城墻外圍,把張角牢牢困死在城中,我部只有一千多騎,去追殺這些小股黃巾足也。”公孫瓚對勢利的董卓意見很大,明明說好的感謝,可見到劉備后,就忘了給自己好處。
相比于圍城,還是去追殺小股黃巾有利,這些黃巾是一路搶劫過來的,身上沒有多少糧食,金銀細軟卻不少,追殺他們,就是去撿錢。
“城外黃巾都是響應張角來鄴城結集的,如果去追殺,也就中了黃巾的疲病之計,不如放他們進城,城中人多了,就會糧草堪憂,我們只需扎緊營盤,跟他們耗著,只要城中糧盡,就能不戰而下。”劉備是步兵,怎么也輪不到追殺黃巾,也不想爬城攻擊,就出了個以靜制動的計策。
“玄德此計大妙,只需牢牢看死張角,其他黃巾不足為慮。”
盧植以前看不上劉備,就準備讓劉備步兵先登。結果幾年不見,劉備學會油滑,怕死還能說出道理。
這穩守計策確實對朝廷大軍最有利。
一萬多步兵爬城攻擊,就算最后攻下來,也是慘勝,劉備又出穩守的計策,讓盧植想急攻都不敢下令了。
和黃巾相比,他們是不缺糧草的,如果能把黃巾困住耗死,當然比拿命硬拼好。
盧植既然定下章程,三人都表示遵照執行,然后就開始布置移營的安排。
因為劉備和公孫瓚讓開進城的通道,那些小股黃巾再也不游弋,立刻就沖進城中。和大良賢師匯集在一起,總比在留在城外安全。
對于盧植大軍讓開通道,張角也從城墻上看清了:“盧植老兒放人進來,可不是好心,是要和我們対耗糧草,我就燒光他們的糧草,看他怎么辦?”
“他們哪知道賢師符箓的厲害,只需一把火,先沒糧食的肯定是他們。”
“火起之后,我們可以趁勢掩殺。”
“不妥,總要餓上幾天,我們再追出去。”
……
見到足有五千多黃巾沖進城,劉備等人自以為得計,結果三天后夜里,存糧之處忽然冒起火光,士兵救援不及,大火已經沖天,而且,不僅糧草被燒了,附近的營盤也被大火烤得燒起來。
大火出現得突然,而且剛發現就無法撲滅,盧植還沒讓人查,就知道原因了。
因為張角手持九節杖,站在盧植大營的轅門頂上,見到大營里有人出來看他,才哈哈大笑,跳下轅門后飛快離開。
聽說是張角親自來縱火,盧植一掌拍在案子上:“想不到這妖道還有如此手段,傳令拔營,往廣平退卻。”
盧植也是果斷之人,不等部隊鬧饑荒,直接開始撤退。
張角妖道道法了得,孤身一人就敢深入營地,燒毀他的糧草輜重,再想攻城是沒有辦法了,只能固守廣平等待戰機。
盧植雖然退,依然想著把黃巾留在包圍圈里,廣平在鄴城東北,只要守住漳水沿線,黃巾軍就不能向北,冀州和幽州的糧草卻能源源不斷供應上來。
鄴城南面兗州有曹操的騎兵,守住黃河南岸,西面是鎮守虎牢關的皇甫嵩,再遠處潁川還有張易的兵馬,張角已經被他們困在很小的范圍,對張角來說,是大范圍的圍三闕一,如果張角想轉移,只能順著黃河往東去,進入齊魯的山區。
齊魯地區本身就亂成一團,官府沒有高大城垣,早被黃巾攻下,所有人都在黃巾治下,可以說那里都是黃巾。
冀州黃巾軍只要離開鄴城,就不會再有什么補給,也不會有堅城防守,追剿起來就方便多了,同時張易在穎川,能阻擋他們和張梁張寶匯合。
張易出兵前,請張讓擬旨派自己往潁川方向迎敵。
潁川是張易和張讓的祖宅,他們哥倆當然不愿老家被黃巾肆虐,張讓給張易分配的是三個營北軍騎兵。同樣給騎兵的還有曹操,因為曹操也是宦官集團的人,只不過他只得到一營北軍騎兵。
張易往潁川迎敵,朝中所有人都覺得應該如此,因為大漢戰局最糜爛的戰場在豫州,而張易是最能打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