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齡社會研究報告(2019):大轉折:從年輕社會到老齡社會
- 梁春曉 易鵬
- 3291字
- 2019-10-21 17:34:18
前言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和對策舉行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老齡社會”一詞正式出現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中。
回溯人類社會歷史,長生不老一直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夙愿,科技進步、環境改造的動力皆源于此,人類的壽命也因此不斷增長,現在平均壽命已經超過了70歲。長壽、少子、城鎮化的發展使得社會呈現出老齡化趨勢。大約在80年前,歐洲學者開始探尋年齡結構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國際社會日益重視老齡化現象及其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老齡產業隨之而起、逐漸壯大、蓬勃發展,人口老齡化由涓涓細流變成裹挾社會方方面面關鍵要素的一股洪流,拍打撞擊著社會發展形態的固有堤岸,不斷向新的領域蔓延擴散。
作為全球人口大國,中國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和影響不僅關系到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還牽動著經濟結構調整、城鎮化進程、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革。1999年末,中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比重達到10.3%,中國進入了老齡社會,并且將從快速老齡化階段、急速老齡化階段發展到深度老齡化階段、重度老齡化階段,呈現出超大規模的老齡人口、超快速度的老齡化進程、超高水平的老齡化程度、超級穩定的老齡化形態。因此,未來百年也被稱為“老齡化世紀”。
在過去幾十年中,我國相關部門和社會對老齡問題的認知隨著養老領域研究的深入而不斷升級迭代。1996年以前,養老在“八五”發展計劃的文件標題中寫作“老年醫療保健”,“九五”計劃時期開始使用“老年事業發展”的提法。1982年第一屆世界老齡大會的主旨是“提高能力應對老齡化,保證老齡群體生活能夠得到有效保障,使之有機會對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2002年,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的主張則變成“建立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2012年以后,在《老齡事業“十二五”規劃》《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以及民政部“129號文件”指導下,大量資金和資源進入老齡產業,中國現代化老齡事業進入高質高速發展階段。
在此背景之下,2018年4月由盤古智庫聯合信息社會50人論壇、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創新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院、思德庫養老信息化研究院等機構共同發起成立“老齡社會30人論壇”,論壇成員包括多位來自人口、經濟、文化、科技等多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在老齡社會發展中先行先試的優秀企業和社會團體等。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作為老齡社會30人論壇的執行機構,致力于根據老齡化發展趨勢,從全面、系統和長遠的角度研究老齡化對政策、經濟、科技、社會、宗教等的多方面影響;搭建政府與高校、社會機構與企業間的交流平臺,探索政府和市場如何應對老齡社會中的挑戰與機遇。迄今為止,“老齡社會30人論壇”已舉辦了七次專題研討會,發布了《老齡社會十大議題》和《老齡社會香山共識(2018)》,倡導積極應對老齡化的價值取向和實踐模式,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成為老齡社會領域的專家研究、交流和推介思想成果的優質平臺。論壇站在人類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高度,從趨勢、特征、文化變遷和公共政策等維度,結合數據和案例,組織老齡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深入研究和交流老齡化對社會結構、社會形態及其演化的全方面影響,其所形成的既有成果也成為本書策劃與編撰的基本材料。
我們發現,當前學術界關于老齡問題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形成機制、發展態勢、對經濟社會文化影響等領域,研究的廣度、深度和理論性、系統性還在不斷提升之中,跨學科、跨領域研究不足,現有研究人員力量分散且專業素養有待提高,研究成果實證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足,數據支撐匱乏,亟須進行老齡產業相關領域信息化網絡的建設與共享,尤其缺乏對老年科學學科和涉老交叉學科理論的體系化構建與創新。而老齡化與老齡產業發展則呼喚老年心理學、老年護理學、臨終關懷等養老服務類專業的規模化與規范化,推動醫養結合、智慧養老、養老金融、互助式養老等新模式、新手段的精準運用與深度融合,促進人口老齡化從單一學科問題演變成輻射社會多個領域的立體交叉學科。因此,無論是從學科演進的角度還是從老齡事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樣一個覆蓋民生、經濟、社會全產業鏈的老齡社會的到來,都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必然的歷史性轉折。
《老子》云,道與名,眾妙之門;夫唯道,善貸且成。比起老齡化的現象與局部對策研究,更為關鍵的是全學科、全產業鏈式老齡社會的研究,唯其系統性、綜合性,才能實現從問題研究到社會形態研究、從解決問題到建構新的社會形態的轉變,其本質上是從“應對之術”到“應對之道術俱進”的轉變。
從2016年開始,中國學界開始提出“老齡社會”概念,從內容、性質、根源、表現形態等方面對老齡問題進行了重新界定,出現了一批主張從社會形態理論和人類社會發展興衰之道的高度重新認識老齡問題的學者,研究視角從單純關注老年人問題拓展到結構性問題、社會形態問題和探尋老齡社會的興衰之道。
本書的立意正在于推動中國老齡研究理論的整體發展從“人口老齡化研究”階段邁向“老齡社會研究”階段。首先,站在人類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高度,跳出傳統的養老、人口保障的局限,從趨勢、特征、文化變遷和公共政策等維度,結合數據和案例,深入研究和探討老齡社會下社會結構、社會形態的全面轉型。其次,將老齡化與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智能化等趨勢聯系起來,深入探討了老齡社會下鄉村振興、文化建構、社會創新、經濟轉型等熱點問題。最后,綜合運用定性、定量、專家座談和大數據分析等研究方法,對老齡社會進行了前瞻性、整體性、全方位、大視野的研究。
我們會集了在養老領域深耕多年的權威專家和優秀學者,對老齡社會發展與研究現狀做了全面、細致、深入的調研與分析,開拓廣闊視野、注重實證與實操、走在學科前沿,共同為社會獻上這部集理論開創性、案例豐富性和實踐可行性于一體的《老齡社會研究報告》。
書中各篇,或通過社會調查、內容分析、模型構建、統計分析等多種研究技術摸清老齡社會整體狀況、特征和發展趨勢;或通過深度訪談、焦點小組、田野調查等定性研究法洞察老齡社會痛點,運用新思維,產生新觀點,探索總結新模式;或針對熱點議題及時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座談,群策群力,深化認識;或綜合使用文獻分析法、歷史比較分析法和邏輯思辨法深入分析老齡社會與各領域、各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全方位、系統化、整體性理論分析;或充分發揮信息化優勢,進行老齡大數據挖掘與分析,力圖將老齡社會的變革性與未來該領域發展的整體趨勢與基本對策囊括其中。
就在本書編撰的過程中,2018年底,國務院提出要探索建立國家級老齡科學新興學科群,建立國家級老齡科學研究交流平臺、成果信息共享發布平臺和老齡科學重要成果研究報告發布制度,為積極應對老齡化提供理論支持,我輩大受鼓舞,同時我們也意識到,解決老齡社會問題需要更多有高度歷史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的人的參與。2019年,全國性的老齡科學大會將會召開,期待更多有識之士與我們同行共勉,為老齡社會研究與老齡事業的發展貢獻智慧成果。
盤古智庫創始人、理事長
老齡社會30人論壇輪值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