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文化產業的生態化發展與制度保障
- 王雅霖
- 1697字
- 2019-10-21 17:32:02
前言
民族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主要形態之一。我國民族文化資源極其豐富,民族文化產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具有強大的經濟功能,特別是在經濟落后卻擁有豐富民族文化資源的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民族文化產業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重要的增長極。同時,民族文化具有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價值觀、維系民族和諧等重要作用,以民族文化作為核心資源稟賦的民族文化產業也具有動態保護民族文化、維持民族文化生態的文化功能。此外,民族文化產業還具有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態功能。發揮比較優勢,提升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對加快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對提升我國的國際文化競爭力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民族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是一把“雙刃劍”。對民族文化資源適度的、科學的、有序的、遵循民族文化發展客觀規律的開發才能促進民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相反,過度的、不合理的、無序的、未遵循民族文化發展客觀規律的開發會使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陷入困境,并造成民族文化資源流失、民族文化生態破壞、自然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以及危害國家文化安全等問題。民族文化產業應該理性發展。但近年來我國各地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實踐呈現比較明顯的消極開發與非可持續發展特點,并未充分發揮該產業的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也未實現經濟效益、文化效益、生態效益的共同提升。區域民族文化產業需要思考如何發展才能兼具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態效益,才能在充分發揮該產業經濟、文化、生態功能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民族文化產業的生態化發展則為上述命題提出了一個新思路與新方向。
本書在全面梳理和歸納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沿著“民族文化產業為何要生態化發展——何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生態化發展——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如何生態化發展——特定區域的民族文化產業是否生態化發展——制度如何保障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研究思路,用九個章節對民族文化產業的生態化發展與制度保障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論證。本書從區域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文化產業學、系統學、生態學、民族學、文化學、法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視角,運用系統分析、比較研究、綜合集成、計量分析等方法,在分析我國各地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與主要問題的基礎上,針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與民族文化資源的特性,引入系統論、協同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區位論、比較優勢理論、資源稀缺論以及生態學相關理論,提出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概念,從運行基礎、運行規律、運行機理、內涵與本質、優勢等五個方面構建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理論框架。在此基礎上,著重分析論證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實現生態化發展的兩條具體路徑,即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的協同發展和構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在路徑研究中,本書構建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協同進化模型和協同度測度模型,建立了相關的序參量與指標體系,并分別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內蒙古、廣西、新疆、西藏、寧夏五個自治區為例,對其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進行了實證分析。之后,本書從產業政策的引導推動和法律法規的有效保障兩個角度探討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制度保障。
本書以多學科交叉的視角研究民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構建了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理論框架,并著力探尋其實現路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本書首次從民族文化產業、民族文化資源與民族文化生態、自然資源與自然生態環境三者的關系入手,提出通過生態化發展路徑即促進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及其內部區域民族文化子系統、區域產業子系統、區域生態子系統的協同發展和構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實現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并探討了其制度保障。該研究結論在同類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對豐富我國文化產業理論、產業生態化理論與可持續發展理論都具有一定價值;對促進各地民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促進區域民族文化資源保護、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在民族文化產業領域貫徹科學發展觀、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