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魯迅入門》中的“失敗”哲學
一 《魯迅》中的線索
《魯迅》中有一個著名的“竹內”命題,那就是“魯迅的小說寫得并不漂亮”。《魯迅》中,這句話就在不同的地方出現了兩次。
魯迅的小說寫得并不漂亮。在近代文學傳統膚薄的中國,一般來說,小說都寫得不漂亮,但盡管如此,魯迅的小說寫得也還是不漂亮。作品不具備有序的世界。這個缺陷即使在屬于佳作的《孔乙己》和《阿Q正傳》中也不例外。興味只囿于追憶過去,作為小說家僅此一點便是致命的。[1]
我認為,魯迅的小說寫得并不漂亮。然而,這只是因為我認為對于作為文學者的魯迅來說,這不漂亮很重要,所以才這樣說的,并不是想要下結論。從根本上來說,魯迅是個文學者。沒有誰更能像魯迅那樣讓我來痛切地思考文學者這個詞的意義。在魯迅身上我認識到,為成為文學者總要丟掉什么。[2]
這兩段話在書中離得很遠。《魯迅》是一本特殊的書,牢記這一點對于我們的研究來說始終很重要,在這個地方尤其重要。“懷著被追趕著的心情,在生命朝不保夕的環境里,我竭盡全力地把自己想要留在這個世界上的話寫在這本書里”(《創元文庫版后記》)[3]。“雖然還剩下很多話要說,但走到了現在這一步,我也就不想再回頭去撿拾它們了。我只能往前走,為的是抹殺我的研究筆記”(《結束語——啟蒙者魯迅》)[4]。“這次我第一回通讀了魯迅的文章,在通讀之后,有若干自得的同時,過去朦朧中感知的魯迅形象卻被撕裂了。……我現在還無法做出某種斷言,而且似乎還要為自己的說不出來而啰哩啰嗦地辯解,但令人痛苦的是,和書店約好的期限已過,而我卻只能提交這份不成熟的研究筆記”(《關于傳記的疑問》)[5]。“我是以打點自己身邊的一堆破爛兒的心情來把這些拙劣的文字寫到現在的”(《關于作品》)[6]。除了“破爛兒”這個詞實在太過自謙之外,這些話是符合實際的,我們應該相信竹內好的真誠。這本書本身是一個過程,是朦朧的感知被撕裂之后在緊迫中不想再回頭、只能往前走的“打點”。所以,如果我們非要找到一種解釋來說清楚這本書中兩段提到“魯迅的小說寫得并不漂亮”的話意思一定是統一的,大概只會讓自己陷入理屈詞窮的困境。與其這樣,不如相信竹內好的自白,把這兩段話看作竹內好一往無前的精神探險之路上的兩座路標,在其中尋覓到路的方向,然后在竹內好戰后的魯迅研究著作中追索這條路通向了什么樣的思想國度。
筆者以為,在竹內好此前朦朧中感知的魯迅形象被他第一次通讀魯迅文章所撕裂的碎片里,“魯迅的小說寫得并不漂亮”的確是作為一種作品評判而存在的,可是在他試圖闡釋自己這種評判的時候,卻有些詞不達意。究其原因,是他在無奈之中生硬地借用了“近代文學傳統”的標準,這實在是有悖竹內好思想秉性的。可以想見,在他寫下《序章——關于死與生》的時候,他的感觸豐富、新鮮而雜亂,唯有如此,他才會由于迫不及待地要表達自己的感觸而不惜借力于外來的評價系統。其實在這時,“這不漂亮很重要”的念頭已經潛伏在竹內好心里了,這要在整章的語境中來體會。竹內好是在援引“近代文學傳統”的標準來佐證自己看法的同時又嘲弄了“近代文學傳統”,個中關鍵就在于不漂亮的小說與自身“成為中國近代文學的傳統”的魯迅之間的張力。此時竹內好還不能把握這個張力,可是隨著《魯迅》的推進,當他再次說到“魯迅的小說寫得并不漂亮”的時候,“這不漂亮很重要”就躍上了紙面。小說的不漂亮成就了真正的文學者,“成為文學者總要丟掉什么”,魯迅丟掉的就是小說的漂亮。
二 《魯迅入門》中的印證
可是,到這里這個話題在《魯迅》中就戛然而止了。與之相關的碎片,像“魯迅是不能寫小說的”“小說成了要求救贖的終生的重負”等,都沒有來得及整理,仍然以碎片的形態存在下來了。接續這個至關重要的話題,真正盡抒胸臆的機會,在戰后才來到。而談論的契機,則是《懷舊》。
其實,《狂人日記》以前,民國之初,他寫過短篇小說《懷舊》。雖然我們不清楚他為什么會寫這篇小說,但是,他從孩提時代就喜歡讀小說,而且周作人比他更早還寫出了更長的小說,所以他寫小說也沒什么不可思議的。那是偶然刊登在雜志上而流傳下來的小說(據說那也是周作人投稿,魯迅本人并沒有發表的意思),沒有流傳下來的也許還有。這篇小說的諷刺手法很巧妙,從中可以看到后期魯迅的跡象,不過小說本身是老派的。如果不是老派也許雜志不會刊登吧。如果他志在寫小說,那么就應該寫這樣的小說,而且他也具有寫作的能力。但這不是他的所好,因為他的志向在于失敗了的《域外小說集》。[7]
關于“失敗了的《域外小說集》”,竹內好在其他文章里的一些話可以作為注釋:“隨著文學自覺的形成,他的興趣轉向歐洲弱小民族的文學和斯拉夫系統的反抗詩人。特別心醉于尼采。這些成為他文學的基調。這一時期他創作了數篇論文,并和周作人一起選擇翻譯東歐短篇小說,出版了《域外小說集》二冊(1909年)。當時受章炳麟的影響,因此這譯文具有極難解的古典基調,和一般流行的政治小說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幾乎沒有獲得什么讀者。并且,在革命前后緊張的政治社會中,這種自律的文學精神也不能被理解。”[8]“由于賣況非常不好,出版兩冊就中止了。魯迅這時翻譯的是迦爾洵和安特萊夫的短篇小說。何以賣不出去呢?其一,如前所述,近代文學的思考方法還沒有廣泛流行;其二,與當時流行的文體相反,他們特意使用難解的字和文體。”[9]“到留學的后半期的《域外小說集》的時候,自覺地想要打破既成文體的意圖就表現得很明顯了,這種先驅性一生未曾改變。”[10]
《懷舊》的意義是這樣彰顯的。在《魯迅》中,竹內只是說到許廣平收集魯迅佚文《集外集拾遺》之功績時,提到了《懷舊》,認為雖然是文言體,雖然是早在《狂人日記》七年前的消遣之作,但已經具有了魯迅創作風格里的顯著特征之一,認為通過這篇作品是可以部分了解到辛亥革命時魯迅的一些經歷的,總之,可以說基本是當成“傳記材料”來看的。戰后,他卻在這部消遣之作中看到了破解一直糾纏著他的“魯迅的小說寫得并不漂亮”這種感受的鑰匙:“如果他志在寫小說,那么就應該寫這樣的小說,而且他也具有寫作的能力。”《魯迅》中草草落筆的“這不漂亮很重要”“成為文學者總要丟掉什么”,在這里獲得了印證。
三 “失敗”哲學
不過,這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
所謂才能是產生于社會中的。在貧乏的社會不會產生豐富的才華。盡管有許多作家覺察到了這一點,但仍然在靠惰性來繼續寫作,并不把它當作創造性的職業行為,而是仰仗著根基和名聲在工作。不過魯迅卻做不來依靠權威的生活,哪怕那是自己所產生的權威。他之所以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是因為它“貧乏”。他自察到這種貧乏,顯示了他是忠實于作為創作者的自己。他忠實于自己貧乏的作品,所以他不滿足于它。哪怕是失敗也好,像他那樣敢于在作品中進行冒險嘗試的作家很少。而且他成功的作品遠遠超過了當時的水準。不過那對他來說根本不算什么。他不能滿足于相對的優越。他“一律抹煞”了當時一般的作品和評論。他自己創作作品又自己破壞作品,當然,終于有一天,他不滿意自己的作品。他忠實于作為作家的自己,這又使他難以作為作家而生存。為了作為作家生存下去,他必須不做作家。他走到了路的盡頭,卻又從路的盡頭起步。因為沒有作品,他才更像是作家。[11]
也就是說,即使在近代中國的小說里魯迅的小說也仍然是不漂亮的,這個記載于《魯迅》之中的感受經過了長期的反思和醞釀之后,終于得到澄澈的闡釋:在近代中國,的確有《懷舊》這種“漂亮”的小說,但這樣的小說難免是“貧乏”的,只不過貧乏得漂亮而已;魯迅則舍棄了這種漂亮,他雖然不滿于自己作品的貧乏,卻拒絕以惰性的“漂亮”來裝飾,如果他愿意裝飾,他就能比別人寫出更漂亮的小說,那樣他也就像別人一樣不是真正終極意義上的文學者了。可是魯迅選擇了“失敗”,于是他難以作為作家而生存,也因此是個文學者。“即便采用了白話文,如果仍淪為戲作風格也無濟于事,必須從戲作風格中擺脫出來”[12]。這就是“不漂亮”的奧義。所以,竹內好說“魯迅的小說寫得并不漂亮”,最終走向的是對“漂亮”這種價值的著意抵抗,是對“失敗”的堅守。正是這些不漂亮的小說,成了竹內好自己文學觀永不衰竭的源頭,成了竹內好孜孜翻譯、研究、介紹半生的主干文本。竹內好把魯迅的“不漂亮”變成自己的信條,繼續堅守了魯迅的失敗,由此確立了自己在戰后日本思想界的處境。“魯迅的再次開始文學創作是具有從其前身脫離的意思”[13],脫離的就是“漂亮”的《懷舊》。竹內好終身的努力,不也正是要拼命滌凈自己心中“消遣之作”的魔影嗎?明乎此,我們才知道“魯迅的小說寫得并不漂亮”這句話的深摯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