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廣州發展報告(2018)作者名: 曾偉玉 吳業春本章字數: 908字更新時間: 2019-10-21 14:50:41
一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要特征與案例借鑒
21世紀以來,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推動科技創新以求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占據制高點。我國也順勢而為,先后作出了包括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內的一系列戰略部署。本研究選取了國內外幾大科技創新中心及科學城,從金融體系、人力資本、市場環境等方面,以點帶面地分析總結世界主要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基本特征,從而為大灣區科創中心的建設提供一些共性經驗和指導建議(見表1)。
表1 世界主要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特征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我們可以從表1的七個典型案例中總結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的諸多共同特征和獨特路徑,這對于正在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邁進的粵港澳大灣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迪作用。
第一,全球重大經濟周期調整和科技革命都會催生新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如蒸汽動力之于英國,信息技術之于美國,粵港澳大灣區應努力抓住正在進行中的全球經濟格局巨變和科技重大突破機遇,順勢而為、借勢發力。
第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形成都有重大制度創新作為前提。例如,英國的專利制度和技工制度、美國大型企業與小型公司組成的雙重生態系統、瑞典的三角螺旋模式等。這也提醒大灣區必須高度重視制度創新工作,破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的體制機制瓶頸。
第三,人才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核心要素。大灣區應始終將人才建設放在第一位,樹立創新驅動就是人才驅動的現代理念。這方面可向瑞典的西斯塔科學城學習,運用多種靈活的方式,培育出針對企業需求的人才隊伍。
第四,實現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三鏈融合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規律。對于大灣區而言,應提升產業界、大學和政府的互動廣度與深度,推動人、財、物各種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創新成果更快地轉化為生產力。
第五,政府的科學規劃和有效服務是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必要條件。粵港澳大灣區涉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更要注重在遵循現代科技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第六,開放包容、接受失敗的創新環境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特征。大灣區應大力弘揚“海納百川”的灣區精神,全面釋放開放多元、包容異質等城市特質對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正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