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主編的話

周憲 周計武

作為一種直面當代文化難題的知識生產方式,文化研究以理性的批判精神、突出的實踐品格和客觀的語境取向,漸漸得到中青年學者的青睞,成為當代學術研究中的一門顯學。一方面,各種文化研究系、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學會紛紛成立;另一方面,相關的專題研究文章紛紛發表在不同學科的專業雜志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本輯延續了以往的專題模式,組織了兩個專題,即“藝術符號學”“醫療社會文化史視野下的身體”。

符號建構了我們的世界。運用符號學理論闡釋視覺藝術和視覺文化為我們打開了新的研究視野。從穆卡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的《作為符號學事實的藝術》(1934)到梅洛·龐蒂的《符號》(Signs,1960)、羅蘭·巴特的《符號學元素》(Elements of Semiology,1964)、梅耶·夏皮羅的《論視覺藝術符號學中的一些問題:場域、藝術家與社會》(On Some Problems in the Semiotics of Visual Arts:Field,Artist,and Society,1969),再到諾曼·布列遜的代表作《語詞與圖像:舊王朝時期的法國繪畫》(1981),符號學理論廣泛運用到各種視覺藝術和流行文化圖像的研究之中,形成了一種新的研究范式。本專題三篇文章各有千秋,分別運用符號學對當代藝術產業、西方藝術表意模式和中國天道秩序進行了探索性的闡釋。

專題二“醫療社會文化史視野下的身體”延續了第31輯的議題,五篇文章通過文獻細讀和跨文化比較,對女性身體觀、遺體處置、身體透視、結核病的性別隱喻和魏晉士人身體觀進行了微觀社會史的分析。身體的編碼與解碼深嵌在具體的社會文化邏輯之中,是各種知識話語體系和意識形態力量反復銘刻的產物。如何在身體表征的微觀研究中,解開具體語境中的身體密碼及其社會邏輯,是一個值得繼續探討的話題。

本輯“學者訪談”刊出了《回到發生現場與本土文化研究的超越——陶東風教授訪談》一文。該文結合陶東風先生的文化研究歷程,從文化批評的理論來源、文化研究的跨學科性和在地性、大眾文化研究的發生學、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化認同以及文化研究的當下困境等層面,逐層辨析了陶先生的治學思路、方法與文化立場。他強調文化研究的實踐性和策略性,主張回到發生現場,在具體的社會歷史語境中回應當代中國社會的重大關切。

“其他來稿”中的文章也可圈可點。這些文章議題廣泛,既有前沿性的文化研究理論探討,也有具體文化現象的批判性分析,值得一讀。

理性回應當代社會中的文化難題,是文化研究的一貫立場。我們期待更多的學者針對當代文化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發出理性的批判之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阆中市| 平泉县| 堆龙德庆县| 静海县| 铜川市| 古交市| 台州市| 崇州市| 视频| 佛山市| 蒲江县| 梓潼县| 哈巴河县| 安溪县| 安徽省| 梁山县| 铅山县| 岳阳市| 开化县| 喀喇沁旗| 温州市| 依安县| 德江县| 丰都县| 武威市| 尼木县| 博乐市| 普定县| 紫金县| 古丈县| 鲁山县| 永定县| 廊坊市| 信宜市| 汤原县| 雷山县| 林西县| 娄底市| 安吉县| 姚安县|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