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優消費率與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研究
- 趙鑫鋮
- 2083字
- 2019-10-11 15:26:57
第一節 選題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一 選題背景
一般情況下,參照發達國家發展經驗,消費占GDP的比重一般高達70%左右,因此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對一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78~2016年GDP年均增長9.58%[1],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為58.06%(圖1-1),年平均拉動經濟增長5.40個百分點(圖1-2),最終消費的穩定為我國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1-1 中國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圖1-2 中國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我國經濟在消費方面也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我國的消費率水平一直低于相同發展階段國家的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且消費率一直在下降。從最終消費率來看,呈現一個波浪式的下降過程,從1978年的61.4%上升到1983年的66.8%,然后下降到1994年的57.9%,繼而上升到2000年的63.3%,2000年后一直下降到2016年的53.6%(圖1-3)。從最終消費的兩大組成部分來看[2],我國的政府消費率一直維持在14%左右,上下波動不是很大;我國居民消費率則顯示出與最終消費率同步變化的趨勢,由于政府消費率基本固定,因此居民消費率下降造成了最終消費率的下降。進一步將居民消費率分解為農村居民消費率和城鎮居民消費率,農村居民消費率從1978年的30.1%提高到1982年的33.5%,此后一直下降到2016年的8.6%;而城鎮居民消費率則從1978年的18.3%上升到2000年的31.2%,然后下降到2008年的27.0%,2008年后微弱上升到2016年的30.6%,因此從簡單的統計分析可知,我國居民消費率的下降主要是由農村居民消費下降引起的。(圖1-4)
圖1-3 中國最終消費、居民消費率、政府消費率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圖1-4 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率和城鎮居民消費率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二 問題的提出
在外需不足的形勢下,擴大內需、擴大消費成為我國當前和未來很長一個時期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增強發展協調性,不斷加大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對保持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消費率偏低一直是制約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袁志剛、朱國林,2002[3];方福前,2009[4])。我國擴大消費的政策為何成效有限,消費率提高到什么水平是最優的,我國是否存在一個合理的消費率區間,這是當前保持我國經濟穩定增長應回答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
西方經濟增長理論中已隱含著最優消費率。馬爾薩斯(Malthus,1798)[5]指出,“產出被分割為消費和投資,投資是未來的生產力,則兩者之間必然存在一個最優分割點,在該點充分考慮消費的可持續性和經濟的生產能力,從而能夠實現最大的財富(經濟)增長”;菲爾普斯(Phelps,1961)[6]提出了著名的經濟增長黃金律,當經濟實現黃金律增長時,消費者的消費(效用)水平達到最大,此時對應的消費率就是最優消費率。戴蒙德模型則表明經濟通過市場競爭達到穩態時,可能會存在資本積累過度的情況,也就是說穩態消費率低于最優消費率(羅默,1999)[7]。而國內已有學者探索了中國最優消費率的存在性,劉迎秋(2002)[8]、楊圣明(2005)[9]證明了經濟中存在最優消費率;曾令華(1997)[10]則提出了理論最優消費率的概念。
經驗研究也表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都存在一個合理的消費率區間。錢納里和塞爾昆(1975)[11]研究發現,消費率的高低與經濟發展階段有關,在農業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消費率相對較高,因為收入中的很大部分都被用來維持生計;進入工業社會后,工業化對資金需求較大,經濟中很大比例的產出被用來投資,消費率隨之下降;到工業化后期,經濟增長主要受制于市場需求,消費率隨著居民收入提高而回升;進入服務業主導的發達經濟后,消費率則由于居民收入的穩定而趨于穩定;消費率隨經濟發展階段的演進呈現出典型的“U型”曲線特征。聞潛(2005)[12]通過研究1990年以來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后認為,中國消費率適度區間的下限為63%,上限為68%,尚需進一步推進消費的啟動。田衛民(2008)[13]以巴羅提出的自然效率條件為基礎,通過將消費納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以產出的消費彈性衡量最優消費率,得出中國最優消費率為66.46%。吳忠群(2011)[14]利用中國的統計數據計算出中國的最優消費率為80.63%。但他們僅估計了最優消費率,尚未展開基于最優消費率和投資率的經濟穩態模型分析。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依靠投資拉動保增長的軌道,但長期依賴投資將帶來經濟產能過剩、消費率下降等問題,導致投資效率下降、長期增長乏力。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采取措施提高我國的消費率,使消費率向其最優水平靠攏,促進國民經濟穩定健康增長。
本書將運用經濟增長理論,以最優消費率為主線,通過理論模型分析,探討經濟體滿足最優消費率的條件、消費率隨經濟的可能演化路徑以及經濟在穩態上的消費率與最優消費率的關系;通過實證分析,運用經濟動態效率與最優消費率之間的關系界定中國經濟的最優消費率,并利用中國31個省份的數據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在參數校準的基礎上,運用索洛模型、拉姆齊模型、開放經濟條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模擬中國經濟的最優消費率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基于最優消費率研究提出擴大消費需求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