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北外法學(2019年第1期/總第1期)作者名: 米良本章字數: 1567字更新時間: 2019-10-18 16:38:16
創刊詞
《北外法學》創刊了,總得寫幾句話,說明一下前因后果,這既是形式,也不完全是形式,的確有幾句話要說,說說我們辦這件事情的目的、愿望、遵循等。
關于創辦《北外法學》的目的,可以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來講。宏觀層面有二:一是豐富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服務;二是為培養社會主義法治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也許你會問,一個小小集刊,能有這么大作用嗎?你要這么問,可能還真沒有這么大,但中國古人有“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古訓,因此我們這個小小集刊也愿意成為無數“小流”“跬步”之一。微觀層面有三:一是為北外法學院師生及國內外法學家們提供一個研究平臺;二是為北外法學院與國內外法學家們提供一個交流平臺;三是,毫不隱瞞,我們希望擴大北外法學院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擴大北外法學院的影響力,讓大家知道中國有個北外,北外有個法學院,這個法學院挺好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要突出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要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關于傳承中華法治文化傳統與中外法律文化的互鑒,習近平也指出,我國古代法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不等于關起門來搞法治。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對于各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具有普遍意義,我們要學習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學習借鑒不等于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認真鑒別、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盤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重要論述,應當成為我們辦好這個集刊的指導思想和政治遵循。
北外法學院是一個年輕有為的法學院。其前身系北外英語學院法律系,2001年9月開始招生。2006年9月正式成立法學院。擁有法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目前主要招生方向為國際法、民商法、知識產權法、國際司法與執法合作、區域與國別法5個。擁有“國際法與區域治理”二級學科博士點,自2016年起開始招生,2019年將有第一批博士生畢業。擁有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一帶一路國家法律研究中心、英美法研究中心、中東歐法律研究中心、國際廉政法治研究中心、中非法律研究中心、中外教育法律研究中心、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中心、中外財經法研究中心、個人破產法研究中心10個研究中心。近20年來,法學院已經為國家培養出近萬名有國際視野、中國情懷、法學水平高、外語好的法律人才,為國家的法律人才培養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逐步培養出一支政治合格、法學水平高的教師隊伍;積累了一批法學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學科特色。這些都為法學院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新時代、新起點。法學院將充分發揮北外語言優勢,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視野、中國情懷、法律強、外語好的國際化法律人才,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接班人服務。我們將通過《北外法學》這個平臺,同國內外同行開展廣泛、深入的學術交流;同國內同行認真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經驗與不足;研究新時代下我國法治建設中遇到的新問題;研究如何傳承我國5000年法治文化,從中汲取營養;研究世界各國法律文化、制度,做到文明互鑒。通過上述交流、研究工作,為國家治理提供智力支持,豐富我國社會主義法學的內容,為法學院學生提供政治方向正確、法學理論深厚的學習資料,這是我們這個集刊的努力方向。
最后,我以北外法學院黨總支書記和教授的名義,祝愿我們這個集刊越辦越好!
2019年1月11日